本研究目的,是藉由在班級上推行環保活動-「不塑行動」的實踐策略,引發學生觀察並思考自己行為的合理性,期能達到增強學生自律能力,增加自我改變力的信心。研究方法上則利用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四個步驟的循環式教學行動,改變學生隨意拿塑膠袋的行為習慣,教師並於過程中因應觀察,提出或引導學生應注意的行動關鍵點。研究歷程中則借助持續的觀察紀錄,與老師群的教學省思札記、研究伙伴間的相互建議等方式,作為教學行動不斷改進的依據。結果發現:自105學年度第一階段的實施後,約省用12,709個塑膠袋,與第二階段省下40,612個塑膠袋相較,後續成效增長3倍之多。研究者亦由此修正歷程體會到:先去了解學生的執行難處後,進而一一陪伴和等待學生,讓他們慢慢去練習體會到老師的用心,就能感動到學生使之願意跟著一起為保護環境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在進行12週、每周3次,每次45分鐘的核心訓練,是否可增進保齡球運動表現。方法:將12名台中市某國中特教班智能障礙類學生分為核心訓練組及一般訓練組。並在12週後,分析二組前、後測之身體組成、動態平衡及保齡球運動表現差異。結果:核心訓練組之身體質量增加.03、體脂肪率減少1.55%、肌肉量增加.50公斤、動態平衡移動距離減少74.33公分、保齡球運動表現增加54.33分,除身體質量未達顯著差異,其餘皆有顯著進步(p<.05);而一般訓練組組內皆未達顯著差異。兩組間比較則於體脂肪率及肌肉量有顯著差異(p<.05)。結論:本研究之12週核心肌群訓練可顯著減少體脂肪率、增加肌肉量、促進動態平衡表現,進而提升保齡球運動表現。
目的:探討WTA職業女子網球(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 WTA)選手發球局及接發球局各項數據。方法:由WTA官方網站收集女子選手共394位發球及接發球數據,並以Microsoft Office Excel進行資料彙整分析及描述性統計。結果:一、在發球局一發進球率平均為61.3%、一發贏球率為60.9%、二發贏球率為43.2%、發球贏球率為54%、破發點救回成功率為52.1%及保發率為58.9%。二、在接發球局接一發贏球率為34.3%、接二發贏球率為52.4%、接發球局贏率為30.4%、破發點成功率為44.2%及接發球贏球率為41.3%。結論:一、在發球局需維持基本的一發進球率至少6成以上,注重一發贏球率達6成以上及二發贏球率達4成以上,來提高保發率。二、在接發球局需找機會加壓,把握接第二發球並提升接二發贏球率達5成以上,來提高接發球局的贏率。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不同運動強度拉丁舞教學介入,對改善大學生心肺耐力指數的效果。研究對象為100及101學年度上學期二年級體育課程國標舞選項之學生,隨機抽樣各102位,分為捷舞組及恰恰恰組。以3分鐘登階測驗為心肺耐力指數檢測方式。資料統計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兩組學生教學前、後測心肺耐力指數,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檢測兩組學生教學前、後心肺耐力指數差異,α=.05;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交互比較兩組學生教學前與教學後心肺耐力指數差異,α=.05。研究結果發現,兩種舞蹈教學後心肺耐力指數皆有正面的效果。相依樣本t檢定結果,兩組學生教學前、後心肺耐力指數提升差異皆逹顯著水準(p<0.5)。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兩組學生於教學前心肺耐力指數並無顯著差異(p>.05),但於教學後,恰恰恰組心肺耐力指數則顯著優於捷舞組(p<.05)。本研究結論:捷舞及恰恰恰皆能顯著提升學生心肺耐力指數,但恰恰恰的運動強度對提升心肺耐力指數成效更佳。因此,運動強度的選擇應依各人心肺耐力不同而有所區別。建議若針對心肺耐力為普通的學生,不宜將運動強度設定過高,運動後每分鐘最高心跳在140次左右的強度,更能逹到顯著提升心肺耐力指數的效果。
本研究設計20位初學羽球的高中女子,經過20週的羽球訓練,並實施羽球專項測驗4個指標共12項目與單打比賽,經斯皮爾曼等級相關性檢定結果心肺耐力指標中、肌力肌耐力指標、瞬發力指標及敏捷性指標與初學女子單打比賽名次呈相關,為本研究結論之一。經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後唯一被選入的為8分鐘一跳一迴旋訓練,初學高中女子羽球單打名次多元逐步迴歸公式為38.594+.056×(8分鐘一跳一迴旋),整體多元迴歸模式達顯著,初學高中女子羽球單打名次的整體解釋力達73%為本研究結論二。最後以成對樣本T考驗對照受測者羽球訓練前、後健康體適能的差異顯示,在坐姿體前彎、仰臥起坐與八百公尺皆有顯著差異,為本研究結論三。本研究結論可以歸納說明,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瞬發力與敏捷性專項體能訓練指標對初羽球訓練有密切相關;8分鐘一跳一迴旋,對初學羽球高中女子單打名次具統計上的意義。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的游泳教學法(雙蹼器材教學A組、一般游泳教學B組),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游泳教學成效的差異,以作為游泳教學及訓練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游泳能力第二級之50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篩選後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5人(女生15人、男生10人)。每位實驗者進行三週相同的游泳教學,每週訓練4次及測驗1次,共12天訓練及3次測驗成績。研究結果發現,兩種不同的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游泳能力的皆有正面的強化效果, 但在提升游泳前進距離方面,雙蹼教學組的成效較為明顯,尤其柔軟度較好的女性能更快掌握蹼泳打水的技術,游泳能力的進步幅度又優於男生。可見在進行游泳教學或訓練時,善用雙蹼器材輔助練習及強化受試者的柔軟度,將能更有效的增加受試者游泳前進距離及身體穩定度,進而提升其游泳能力。
臺灣承辦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之國際賽事,重要性僅次於奧運。游泳競賽項目係屬各大型賽會重點項目之一,而競賽水道編排及規劃決定比賽過程的品質與公平性,也會影響到運動員的臨場表現,這是身為教練、選手、裁判、體育從業人員與舉辦游泳競賽相關人員不能輕易加以忽略的準則。競賽水道編配也會因賽事規模、性質、場地或比賽項目而有所不同,最常見的編列方式以中央水道為基準點,依競賽成績依序往左,右兩邊水道遞排,目的是為了要讓比賽時,可以讓成績相近的選手互相競爭,激勵出好成績並呈現出中間水道選手最快,其他兩旁依次遞減的凸面箭形視覺效果,不僅增加比賽可看性之外,也提高選手之間的較量,間接提升運動競賽的品質。
目的:探討杉田佑一(Yuichi Sugita)在進入職業賽後,歷年表現及對戰世界排名前10、50、100、200與左右手對戰成績差異情況。方法:擷取杉田佑一轉入職業賽2008年到2017年歷年數據表現,並採用描述性統計,探討表現差異情況。結果:一、與世界排名前10名及200名後對戰表現差異較大,與世界排名前50到200之間無明顯差異。二、杉田祐一每年都能持續進步雖然只有些微差距。三、與左手對戰勝率較高,破發成功率較高。結論:杉田祐一出現最好排名時的一發贏球與二發贏球率分別維持在70%與52%以上,相較歐美選手,亞洲選手即便較矮小,還是擁有與歐美選手抗衡的實力與技術。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無運動習慣的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在急性負荷狀態下,其血乳酸與血糖變化之情形。方法:受試者為8名無運動習慣之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平均年齡為33.6 ± 2.6歲,平均身高與體重分別為174.5 ± 6.4公分、76.4 ± 9.2公斤。本實驗以跑步訓練機作為主要研究工具,每位受試者進行3階、每階30秒的急性負荷,運動強度為5公尺/秒,每階負荷間隔90秒。實驗結果以t檢定分析第一階運動後與第三接運動後血乳酸與血糖之差異。結果:血乳酸在第一階(1x)負荷後上升至6.5 ± 3.7 mmol/l,並在第三階訓練後(3x)達到最大值10.8 ± 3.3 mmol/l,第三階與運動後血乳酸顯著高於第一階(p<.05),而血糖變化則無異常。結論:在急性負荷下,乳酸與心跳率皆呈現無氧症狀反應,然而,血糖則無顯著反應。此現象顯示無運動習慣者在急性跑步機負荷下得到無氧刺激,且不會造成血糖調節顯著變化,因此,建議沒有坐式生活者能以跑步機作為急性負荷的訓練器材。
我國早期選手多採用傳統單面直拍打法,也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選手,但在技術打法及規則演變的影響下,傳統單面直拍打法選手越來越少,在憂心傳統單面直拍打法技術瑰寶就此消失的前提下,本研究透過分析桌球相關文獻及根據筆者自身過去經驗,提出傳統直拍打法在國內大專一般男子組未來發展之建議,希冀能達到拋磚引玉之作用,日後能夠有更多專家學者針對傳統單面直拍打法未來發展趨勢提供更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