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不同站姿寬度對於球員於強風情境下推桿之上肢運動學影響。二十名優秀男子高爾夫選手,於實驗室內所產生之人造風進行推桿實驗,本研究發現採取較寬站姿情境與強風情境下之推桿,其上肢動作皆呈現肩關節角度增加及肘關節較為屈曲等情形,另外強風易造成在下桿與送桿時上肢關節角速度之增加,建議球員在面對正面吹襲之強風推桿時,應特別注意下桿與送桿之上肢動作節奏,以降低因上肢關節速度變化所造成推擊表現之差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健體領綱內涵是依據核心素養進行發展。體育教師關於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與教學之概念理解程度,能否設計整合運用技術、知識、情意及情境的學習活動,將影響素養導向教學落實的情形。運動教育模式課程的相關研究指出不僅在運動技能、認知、情意等層面能力的提升,而在運動行為的養成更有別於傳統教學。本文以文獻分析方式,將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目標、實徵研究結果與核心素養具體內涵進行比較及分析,歸納出國民小學體育課可藉由實施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達到培養學生「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等核心素養,足以說明運動教育模式能夠培養學生身體素養,並符應核心素養的內涵,是素養導向的課程模式,也是實踐素養體育教學可行的體育教學策略。
十二年國民教育已正式開跑,究竟現場教師之反應及實施概況如何,的確有待實際進行了解。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某私立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體育教師教學現況,以及了解十二年國教在私立中學體育教師的作法與想法,以供後續素養教學推動做為參考。本研究採取質性的訪談為方法,基於研究者是校友及現任籃球隊教練;以及私立學校較少被研究,因此採立意取樣,並以個案學校七位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編擬的訪談大綱,對每位教師進行約一小時訪談,訪談內容經謄稿、檢核、編碼、分析與討論後,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現況為:教學實施受限於教學資源、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家長態度轉變、教師必須改變教學策略以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與家長持續做溝通。二、個案學校體育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看法為:多數認同其理念,並可藉由共同備課提升專業成長;少數認為換湯不換藥。三、個案學校體育教師做法:多數仍採傳統教學或不為所動;少數嘗試改變現有教學並將素養教學方法引入,期望藉十二年國教帶來教學提升契機。
臺中市建設始自於1887年清朝興建台灣省城開始發展,不過直到1895 年割讓日本,城池皆尚未完成,因此嚴格說舊臺中市(縣市合併前)都市建設是從日治時期開始,至今發展滿125年,舊臺中市存留的相關規劃、建築與公園,都成為現今臺中市重要休閒、運動、觀光資產。本研究藉由檢視數位歷史資料,從地圖學角度看臺中市日治時期(1895〜1945)地理圖像變遷。地理圖像變遷部分本研究檢視百年臺灣台中地圖資訊,從地圖角度建構日治時期臺中市地理變遷圖像;輔以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館藏史料查詢系統與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檢索,找出日治時期史料,交叉考據驗證充實臺中市運動、休閒與觀光建置變遷。一方面得以了解臺中市運動、休閒與觀光空間之變遷狀況,一方面可以補足臺中市失去的歷史記憶與文字敘述的不足,豐富臺中市的地理圖像故事。
訊號同步之節奏性動作已被證實有聽覺主導現象(auditory dominance),Newell(1986)提出經由有機體、環境、與工作限制交互作用,動作者產生最佳協調與控制形式。過去研究較少關注環境限制之議題,視與聽訊號距離的一致性問題,以及空間變項對時間知覺的影響皆有待探討。本研究目的探討環境限制對個體知覺與多頻動作協調之影響。方法:共計招募12名未受音樂或舞蹈訓練之成人為參與者,同步於視覺或聽覺多頻訊號(1:1、1: 2、5: 2)進行拍擊動作,並接受訊號左右距離改變之操弄(左右皆1m、左右皆2m、左1右2m、左2右1m)。由所得雙手中指指尖之運動學資料計算左右手拍擊間距及其相對絕對誤差與變異係數,進一步統計表現類型(正確鎖定、其他鎖定、無鎖定)之次數,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1:1頻率比要求下,各因子皆無顯著效果;1:2頻率比要求下,其他鎖定與無鎖定皆有顯著的訊號型式主要效果;5:2頻率比之結果與1:1頻率比相同。結論:視、聽覺訊號距離小範圍的改變,並不會影響多頻拍擊動作表現;特定範圍內,多頻拍擊的聽覺主導現象依然存在。
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在大專桌球課程中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於大專學生職場共通職能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一班大二必修桌球課程班級的學生,作為本研究對象,學生人數共36位,進行為期一學年的實驗操弄,於上學期初進行共通職能前測,於下學期末進行共通職能後測。結果:一、大專學生在溝通表達(t =-2.845, p<.05)、持續學習(t =-2.743, p<.05)、人際互動(t =-4.448, p<.05)、團隊合作(t =-4.448, p<.05)皆達到顯著差異情形。二、男學生在人際互動(t =-2.309, p<.05)及團隊合作(t =-2.739, p<.05)有達到顯著差異情形。三、女學生在溝通表達(t =-2.865, p<.05)、持續學習(t =-2.313, p<.05)、人際互動(t =-3.761, p<.05)及團隊合作(t =-3.425, p<.05)有達到顯著差異情形。四、不同性別學生前測成績,在溝通表達(t =2.030, p<.05)、人際互動(t =2.737, p<.05)及創新(t =2.101,p<.05)達顯著差異;而在後測成績,不同性別學生則無顯著差異存在。結論:一、運動教育模式融入大專桌球課程的教學,對於溝通表達職能、持續學習職能、人際互動職能及團隊合作職能的養成有所助益。二、於大專桌球課程中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設計,對於不同性別學生的職場共通職能提升皆有所成效。
本研究目的為透過健康與塑身課程中之功能性動作檢測,了解不同體適能狀態學生的改善結果。研究對象為選修健康與塑身課程的學生,包含男性43位、女性15位。在學期初進行功能性動作檢測(FMS)前測後,課程輔助功能性運動計劃,於學期中體適能測驗,在學期結束後進行FMS後測,最後將各項體適能成績分群為前、中、後各20%,進行差異與相關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體適能程度的差別與FMS分數呈現部分顯著相關,尤其在身體質量指數BMI上,不同BMI在過頭深蹲、跨欄、直跨步、體軸穩定度及FMS後測總分上,高BMI受測者皆顯著表現較差;不同體適能程度之學生FMS前、後測皆有顯著進步。建議體育教育工作者,可適當使用功能性動作檢測與訓練來提升學生體適能狀態。
本研究旨要探討教保服務人員情緒勞務對工作壓力的影響,並以休閒調適為干擾後是否降低情緒勞務對工作壓力影響的情形。以台中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00份問卷,有效問卷394份,有效問卷率98.5%。回收問卷資料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皮爾森積差相關、簡單迴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得到結論為:整體情緒勞務情形屬中上程度,整體工作壓力屬中等程度,而整體休閒調適情形良好。整體情緒勞務對整體工作壓力沒有顯著影響,但能正向預測整體休閒調適;整體休閒調適對整體工作壓力無顯著影響,但對情緒勞務有顯著影響效果。休閒調適在情緒勞務子構面對工作壓力子構面具有部份干擾效果。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教保服務人員應提昇自我情緒掌控能力,培養正向工作態度,藉由參與進修活動以提升專業能力,並積極投入多元休閒活動,以增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及促進身心健康。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優秀女子桌球選手鄭怡靜不同時期的三段技術。方法:針對鄭怡靜選手不同時期對中國選手劉OO與日本選手石川OO的比賽進行分析總計單打四場比賽,以桌球三段技術評估法為研究方法,將紀錄表整理後進行統計分析,以百分比描述性統計進行得分率與使用率統計,運用三段技術評估法對選手技術表現情況進行分析與評估。結論:從不同時期技術狀態了解到鄭怡靜選手在接發球搶攻段與相持前段得分率與使用率的進步,是鄭怡靜選手進入到世界頂尖的關鍵,但發球搶攻段得分率均偏低是三段技術中較為薄弱的。建議:鄭怡靜選手在日後的訓練可多加強發球搶攻段的訓練,穩定接發球搶攻段特長,在相持段維持一定水準,定能為我國在奧運賽場上奪下獎牌。
網球是一種高強度運動,比賽中每一球及每一分都極為關鍵,在大滿貫男子組5盤3勝制的比賽中,至少需贏得3盤才能贏球,長時間的比賽下,體能就顯得極為重要。本研究以2020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組為例,研究會內賽第一輪至決賽選手在不同盤數之比賽移動距離與勝負關係差異情形;以及比較各輪至決賽選手在比賽移動距離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顯示:3、4、5盤平均比賽時長分別為119.6 ± 22.2、177.7 ± 26.9、229.9 ± 31.6分鐘、每場移動距離分別2.1 ± 0.6、2.7 ± 0.7、4 ± 1公里、每分移動距離約12 ± 2.6、11.1 ± 2.6、12.6 ± 2.4公尺,比賽3盤、5盤及所有盤數之比賽移動距離與勝負關係無顯著差異,僅在比賽4盤達顯著差異情形;比較第一輪至決賽選手在比賽移動距離達顯著差異,其比賽移動距離最高為決賽。結果顯示移動距離與勝負未有直接相關,但是從每分的移動距離、比賽時長與總移動距離證實男子網球是磷酸無氧能量系統,持續高反覆的高強度運動,可提供選手體能訓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