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6.7

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供應商評選是採購部門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全球化經營環境中,如果一間企業欲致力於維持或提升其競爭優勢,其高階主管在決策採購決策時,必須考量到供應商的販售價格、產品品質、服務周全性等因素,在整體的供應商評選過程中,無非是為了達到降低採購風險和成本、為自身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等目地,並且建立雙方之間的密切關係和長期合作關係。   在紡織產業中,在採購原料時必須考慮許多因素,根據與紡織產業先進的訪談內容得知原料成本佔總成本相當大的比例,因此今年採購原料的時機和價格都會深深地影響當年度的利潤和經營績效。然而,供應商評選是一個同時包含質化和量化因素的多準則議題,但在實務上,大多仰賴高階主管的直覺和經驗來擬定採購決策,並沒有一定的規則或制度可以依循。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多準則決策理論為基礎,建構一個適用於臺灣紡織產業的供應商評選模型,並且期望透過實證分析對實務應用及理論研究皆做出貢獻。   本研究以多準則決策理論為基礎,嘗試建立一個三階段的供應商評選模型,利用文獻探討與專家深度訪談、模糊德菲法和層級分析法,層層篩選最適用於紡織產業的供應商評選因素,最後邀請13位紡織產業資深的高階經理為本研究提出之因素進行兩兩成對比較,藉由層級分析法的計算,結果顯示成本(0.3386)和品質(0.2013)是影響供應商評選最關鍵的構面,此外,在排名前十名的關鍵因素依序遞減為:購買價格(0.1603)、存貨成本(0.0860)、全球氣候變遷(0.0804)、商業信譽(0.0754)、品質一致性(0.0727)、準時交貨(0.0647)、不良率(0.0516)、財務穩定性(0.0484)、物流成本(0.0438)及關稅(0.0438),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構面下的四個因素都在整體的前十名內,如同在專家深度訪談中得知成本是影響當年度獲利表現的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紡織產業中的國際原料供應商評選議題包含了複雜因素和各式各樣的情境,高階主管必須具備敏銳的分析能力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做出最有利的採購決策。雖然過去已有許多研究針對供應商評選的議題做深入探討,但本研究提出的模型與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增加了全球氣候變遷和政治穩定等外在環境因素,彌補了其他研究不適用於紡織產業的缺點,透過三階段的層層篩選,建立一個紡織產業原料供應商評選模型,簡化過去複雜的評選因素,並將其系統化,期能幫助高階主管更準確且迅速地做出正確的採購決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前市場中在上游供應商與下游採購商之間存在各式各樣單位訂購價格與訂購量間關係之合約,本研究重點在探討非稀缺性資源合約以及稀缺性資源合約,此二不同性質之資源最主要差異在於商品單位價格與訂購量之間呈現正向或負向關係。當商品供應鏈上游產能驟減、供給量突然面臨嚴格限制或者下游需求突然超出預期地大幅提昇(亦即供應鏈發生中斷),此時商品稱為“稀缺性資源”,反之則稱為“非稀缺性資源”。由於商品何時會轉變為稀缺性資源無法準確預期,故上游供應商在制定價量關係之合約時應同時考量其商品可能為稀缺性資源或非稀缺性資源之可能。本研究以Stackelberg模型為基礎,應用期望值之觀念,建構兩階層供應鏈模型,並假設存在多家下游採購商,且採購商間彼此可能存在Cournot競爭。以做決策之時序而言,上游供應商分別決定供應鏈是否中斷時之價量關係,係為先行者;而下游採購商則在觀察價量關係之後,決定自身之訂購量,係為跟隨者。在計價收費方面,本研究則探討單一價格收費與區段價格收費兩種不同計價方式對上游供應商利潤之影響。本研究旨在提供上游供應商在面對潛在之供應鏈中斷時,最大化自身利潤之合約設計決策;並研究模型平衡決策之性質與其管理意含,以及進行參數分析探討模型可能存在之趨勢。

  • 學位論文

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如何善用資訊產生知識儼然成為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利基。因此,如何有效保存與傳遞知識向來為知識管理領域的所探討的關鍵議題。依據知識的能見度可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經由潛意識瞭解及應用且難以傳達,往往直接由經驗和行動發展而成,並且透過高度互動來溝通、講述、和分享經驗,以達到傳達與分享的效果,而顯性知識則是能夠被編碼和儲存,而且較易於傳達與溝通。 觀光事業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產業,而旅行業更為觀光事業之核心,由於旅行業所提供之旅遊服務產品本質上具無形性,因此與顧客接觸之第一線服務人員成為建立顧客滿意度的關鍵要角,對旅行業而言,與顧客直接接觸的服務人員有領隊、導遊、業務人員及事務洽辦人員,前兩者由於必須與顧客維持較密切的互動接觸,對顧客的服務態度更是顯得極其重要。 由於領隊與導遊的有著寶貴的經驗及智慧,因此這些知識通常存在於個人或透過動態、非結構化且通常細緻的程序累積在組織中,並不易透過正式訓練程序或資訊系統來傳播。因此本研究採用文件向量法、文件分群及知識地圖等,將領隊導遊的寶貴的經驗及智慧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視覺化呈現,輔助整理、組織及分享傳承這些旅遊前輩智者的經驗與知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CART是普遍被使用的分類樹,通常使用Gini index做為切割與否的準則,而分類樹中每個節點都有兩個子節點,但過度適配(over-fitting)一直是CART的缺點。另一種分類樹「多層判別分析」,每一層可能有兩個或三個節點,其中一節點為未分類的資料,透過使用其他屬性對未分類的節點進行切割展開新的一層。此外,傳統分類樹在找尋屬性時,並不是考慮屬性分辨出其中一類別的能力,而是考慮同時分辨出兩類別的能力,因此常忽視對於具有分辨一類別能力的屬性。 本研究使用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來進行屬性分類能力的評估,而使用的方法為檢定特定範圍之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簡稱AUC),一般而言檢定AUC常見的方法是假設資料符合常態分配,進而擬合出一條參數型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再計算其AUC及檢定統計值,但是因資料不一定服從常態分配,所以本研究使用非參數型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簡稱NP-ROC)進行統計檢定,根據檢定的結果找出分類能力最顯著的屬性,並且應用在多層判別分析中,可根據不同候選切點的表現決定此節點該分割成兩個或是三個子節點。在建構模型的演算法中,同時考慮了線性組合多種屬性的可能,在考慮線性組合屬性時,使用概括性相對重要指標(RW)來選取屬性,優點為捨棄過往常使用的貪婪選擇準則,能夠挑選出在線性組合下較重要的屬性,再根據被選取的屬性,使用費雪線性組合(FLD)來創造出新屬性。 為了驗證此模型,我們除了利用模擬案例驗證方法的效能,也利用腫瘤分類的實例來測試,比較原有方法和利用NP-ROC及FLD/RW建構之多層判別分析的判別結果,驗證此判別模型效能。從案例驗證的結果,可以看出利用NP-ROC之分類模型可以較有效率的分類資料,且過度適配的情形已大為改善。

  • 學位論文

電子業遭逢巨變,iPhone,iPad不僅改變產業結構,也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台灣產業感受到改變及競爭壓力,知道需要整合硬體軟體雲端,但是仍偏重技術性,反而忽略了服務才是重點,最後的平台服務才是加值的商業模式,創新的商品加上服務模式就是另一種高附加價值的商業模式。 近年來全球均關注的議題-雲端大量(Big Data),該技術與運用同時也是全球各主要資訊科技廠商所積極投入發展之重點項目;雲端運算帶來資訊產業環境的改變、衝擊與威脅,但也相對為台灣的軟、硬體與服務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 新興雲端運算以提供電腦運算資源服務,與台灣IT產業現行製造與銷售電腦運算設備的商業模式大不相同,雲端運算已經造成IT產業的衝擊,台灣IT產業必須及早因應,面對這一波雲端運算以軟體為主的競爭時代,產業必須積極轉型升級為高附加價值的系統製造,經由硬體、軟體、雲端與服務的結合,尋找新的產品及商業創新的模式,更在這創新的過程中獲得具顛覆性的產品或令人為之一亮的商業模式及掌握最後的創新商機。 根據個人專業,實施五個可能實現之案例: 一、家庭保全系統的新商業模式。 二、公共場所緊急出口指示燈無線連網的新應用。 三、遠端醫療照護諮詢服務系統。 四、建立輔助精緻農業資訊查詢之系統。 五、電動自行車租賃在觀光休閒産業的新商業模式。

  • 學位論文

全民健康保險法自民國83 年公佈實施以來,台灣的醫療照護服務儼然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楷模。但是全民健保制度也一直面臨財務無法平衡的問題,導致很多的討論反而是在成本的控制而並非照護品質的提升。醫療機構在全民健保制度的財務壓力與成本控制下,對於照護的提供皆是被動的提供。主動去了解病患的需求所在並配置資源去滿足,被認為是高負擔高成本的做法,因此大多醫療機構誤以為主動式的服務只會增加資源負擔與成本。事實上,主動式的服務不但可以大幅提升照護品質,甚至可以有效得降低資源成本。醫院的檢查結果是重要的診斷根據,很多門診時間必須依檢查排程時間來做後續安排,也因此檢查的排程成為整個醫療機構作業流程的關鍵,過長的等候時間更是病患與醫療人員抱怨的主要來源,故有許多既有的文獻研究如何最佳化檢查排程來縮減等候時間。然而病患衡量自己等候了多久完全是一種主觀意識,可能會因為外在因素的影響而與實際等候長度有所落差,因此針對實際等候時間的服務品質改善效果也相對降低。故本研究主要探討病患的感受等候時間,並根據文獻考慮外在因素對感受等候時間的影響,我們定義了等候感受過程與等候感受狀態來描述感受等候時間的變化型態,並利用效用模型分析建構等候感受型態模型。利用觀察到的感受等候時間與實際等候時間資料,我們不但建構等後感受型態模型,更進一步建構感受等候時間的統計管制圖,以維持病患等候的服務品質。

  • 學位論文

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增長,旅遊業已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新領域,對國家經濟的發展進行全面性的刺激作用。觀光人口屢屢突破每年人次高峰,隨著此趨勢觀光產業也迎向新的發展階段,觀光旅遊業只要成功吸引外國遊客使旅遊服務的需求增加,能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貿易表現作提供重大貢獻。因此,瞭解何種變數會影響旅遊需求以及如何應用這些變數預測國際觀光旅客的來台需求趨勢和預測,給予決策者有效資訊來做策略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成為經濟建模和預測的重要工具,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預測技術的演進與資料的更新,多項新技術已經應用在旅遊需求預測。然而,就預測準確性而言,研究分析顯示始終沒有一個最佳的模型可在多個情形下統一適用和絕對優於其他模型。本研究重新針對預測模式的精確性與適用性進行探討,主要以倒傳遞類神經網路以及支撐向量迴歸模型於國際旅遊需求預測。 本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透過實證性研究,期望藉由本研究分析結果,對於觀光來台人數預測,有進一步的了解,促進觀光產業對預測模型之了解與共識,並給予觀光產業策略建議,作為觀光領域或預測模型後續研究發展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機車快遞服務(Motorcycle Dispatch Service)在文件、包裹或少量貨物的運送上,具有機動性、時效性與方便性等優勢,特別適合服務於都會區的戶對戶(door to door)、宅配或短程派遣任務。由於一般運送任務多是以時間為優先考量條件,機車快遞員(Dispatch Riders)的敘薪方式通常會被要求採論件計酬,迫使他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必須面臨各種交通環境、途程狀況等危險性與不確定性挑戰,因此常有付出與收入常不相匹配情形。 計程車也是都會區常見而方便的交通工具,近年來由於科技的發達,叫車方式已從傳統的臨街攔停逐漸改以電話、上網或手機APP的方式向衛星派遣車隊定點預約,因此提昇了服務品質也改善了司機沿街空跑的浪費而增加營業收入。機車快遞與計程車服務的標的雖有不同,其營運模式卻有許多可參考的架構;像是衛星定位追蹤、供需媒合、車輛派遣、客戶服務等技術術與系統方法幾乎相同。有鑑於此,本研究提出了「機車快遞雲端派遣服務平台」的營運模式與創新服務,探討如何運用智慧裝置、雲端定位科技與類似於計程車衛星車隊派遣服務等創新要素,並引用了第四方物流(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4PL)概念在供應鏈所扮演資通訊整合者與智慧財產提供者的角色,以創新的營運模式平台來改變機車快遞傳統服務型態。其目的在藉由透明而即時的交易流程資訊營造更好的市場供需環境、增強服務品質、提供客戶更多自由選擇滿意度,並降低任務的危險性與不確定性以提升配送效率、增加快遞人員收入。 本研究利用了列舉機車快遞、計程車衛星車隊與APP叫車雲端媒合平台三種行業中的成功企業典範個案,找出其成功要素並融合為創新的營運模式,探討創新服務的可行性與商機,並提出參考系統架構、使用者介面與營運模式情境說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由於可耕地面積狹小,加上政府以往的農業政策,以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方式,讓臺灣農地呈現小型農戶自耕的型態。而我國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於農業的衝擊更加劇烈,農業部門因此轉型,其中,政府亦以輔導產銷班形式基於知識經濟的力量,再創農業價值。 本研究以2002年政府計畫中一案,輔導農戶組織產銷班創造外銷奇蹟的雲林縣臺灣生菜村──結球萵苣(又名美生菜)為例,此計畫將結球萵苣的生產取代十字花科蔬菜的生產面積,打破臺灣冬季蔬菜生產過剩現象,依該個案之外部環境關鍵戰略要素剖析,分析其競爭市場,以及何以集結小農,提升產量,並配合農業代工之專業,增加其產品之品質,藉此剖析過程建立其成功產銷經營模式。而該個案透過膠原蛋白引進為純有機肥的模式下,以現行的產銷模式,以契作、健康,以及安全為三大主軸,拓展出計畫式生產、掌握種苗、農業及肥料來源,與掌握小型農戶耕作模式的生產履歷系統,以共同選別、包裝和運銷,供應內外銷市場,創造我國蔬菜外銷奇蹟。   本研究期探討以膠原蛋白引進農業並整合產銷模式,自肥料供應商、農業代工,至個體農戶,其產銷模式的轉變,透過異業結盟整合產銷鏈,改變以往個體農戶經營之劣勢,分成三階段改變:從第一階段,農戶必須自行至農藥行噴灑,晉升為第二階段以合作社契作,有管理系統的方式,但農戶仍需自行施肥,大多為化肥既傷土壤,效果也不足夠,至第三階段以胜肽奈米級膠原蛋白,即以純有機肥「無公害」種植模式栽種,相較化肥毒性短,更可符合市場需求。不同階段牽涉知識經濟,以及逐漸掌握策略聯盟方式,提昇產能與品質。   針對現有臺灣農業結合知識經濟之經營模式,如同本個案中所提及,現有狀況應保持或改善為下歸納為幾點:一、臺灣農業採取的產銷模式,仍存在以往的模式;二、創造農業知識經濟,卻非國內一般小農所長;三、建立外銷生產專區,提升產品安全品質;四、保持現有市場,並持續開拓國外市場;五、釐清各階段之優劣,促使企業獲利模式改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