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1.154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係針對台灣南部科學園區在多元治理的世界潮流及台灣面臨產業轉型的環境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高科技企業投資的三邊關係。包括釐清世界主要科學園區形成原因和推動的主體,並和台灣情況比較分析;瞭解台灣南部科學園區的發展情形,並分析該園區在產業升級、全球化環境下的發展策略;南科案例中,中央有何政策吸引產業進駐?地方政府在中央指導及企業投資之間是否為一正向的角色?企業又如何試圖影響政府的政策? 最後歸納三方互動關係及企業投資之誘因,作為日後政府治理之參考。 由於政府宣示推動「北IC、南光電」兩兆雙星計畫,並且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亦以光電產業為發展主力,致力推動光電產業在南部形成聚落,試圖締造南台灣光電產業王國,期望南科光電產業能帶起台灣高科技的第二春。另外,除了竹科技有的積體電路和精密機械等產業,生物技術在台灣產業發展路徑上,似乎成為一種不得不做的趨勢。在台灣地狹人稠,產業轉型為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脈絡看來,生物科技在台灣科學園區的發展值得我們研究與觀察,因此本研究的高科技企業投資以光電產業以及生物技術為討論的重點。並且輔以深度訪談,以了解企業選擇南科投資之原因。 最後研究發現,台灣南部科學園區的硬體環境及區位選擇與國際趨勢相符,但是台灣依然面臨人才缺乏的危機;南部科學園區的設立,不但是政府持續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第二階段的跨世紀產業政策此之外,它也為平衡台灣南北之區域發展寫下新的契機;中央擺出檯面的優惠政策如投資抵減、租稅減免、政府合資等政策其實都無法真正吸引企業進駐投資,吸引企業的反而是那些看不見的無形資產和力量,例如園區的單一窗口行政作業服務等;南部科學園區週邊的規畫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應運而生,與園區廠商投資為間接的非直接的關係,如稅收與衛星工廠設置等,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關係與企業和中央政府關係並非等邊關係;廠商在科學園區並無特殊的角色,只有在政府願意配合企業需求時,企業和政府才能合謀,創造雙贏的局面。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三方面,是一種「共生」的局面。在現今與世界競爭的賽局,政府與企業之間絕對不會是零合的局面,三方面除了相互監督之外,府際關係的良好和暢通,走向創造「三贏」的思維,更是促進台灣產業走向未來的必要條件。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詳實探究臺北市立國中教師兼任衛生組長於法令規定及工作執行上之現況及其困難,並提出大致可行之激勵措施,以提高教師接任或續任衛生組長之工作意願及表現。 本論文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從各國中至臺北市立國中,從法令至實務,由兼任組長而衛生組長,先透過文獻分析法,再佐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概念界定、研究途徑、架構與方法及研究效果與限制。第二章則探討學者所提之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工作激勵相關理論以及實務上之研究,以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分析架構。 第三章則於法令規定上,比較臺北市立國中教師與兼任組長之角色定位及工作職掌,同時分析兼任組長仍須參與何種會議;並闡明有關聘任、陞遷、待遇等法定權益之差異,以供本論文提出激勵措施之參考。 於釐清法令規定後,第四章中,研究者則分析兼任衛生組長之法定工作職掌及工作執行之現況,並參考衛生組長於問卷調查中所反映之意見,提出可行之激勵措施。 如此,本論文最末第五章,則歸納出所得結論與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學校及主管機關之參考。本研究所獲致之發現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發現 經本研究探討發現,教師兼任衛生組長於工作執行上存在以下諸多困難: (一)在工作感受上 1.教師並無強烈意願,繼續兼任衛生組長。 2.教師兼任衛生組長,衛生工作不受支持。 3.工作執行之困難與成果,難獲他人瞭解。 (二)在工作職掌上 1.兼任組長職務法令繁瑣,難以全盤瞭解。 2.教師勉強兼任組長,容易產生角色衝突。 3.工作常與其他單位相關,權責劃分不清。 4.衛生工作執行程序過於繁雜,執行不易。 5.工作與其他單位多有牽連,然協調不易。 6.業務執行不易,易受主管機關行政裁罰。 (三)在工作環境上 1.工作所需設備或工具,常有不足或損壞。 2.衛生工作執行,較容易面臨危險或傷害。 3.衛生組長有關衛生意見,有時不受重視。 (四)在工作保障上 1.與其他組長或教師相較,待遇略顯不足。 2.教師兼任衛生組長,陞遷發展機會有限。 3.衛生組長去留,常常取決於校長及主任。 4.衛生組長多非衛生專長者,專業性不足。 二、建議 研究者提出以下激勵措施之建議,俾供相關教師、學校及主管機關之參考: (一)對工作感受上激勵措施之建議 1.學校應事先徵詢教師兼任衛生組長意願。 2.導師應以行動給予衛生組長支持和鼓勵。 3.學校應伺機宣導衛生組工作困難與成果。 (二)對工作職掌上激勵措施之建議 1.主管機關與學校應彙整相關法令及資源。 2.學校應增加人手以減輕衛生工作之負荷。 3.教育主管機關應速修正分層負責明細表。 4.主管機關應先簡化公文或表單處理程序。 5.學校應召集各單位負責人員協調及溝通。 6.主管機關不應將學校廁所納入公廁管理。 (三)對工作環境上激勵措施之建議 1.導師應督導學生於打掃時正確使用掃具。 2.學校總務處應派人疏通水溝及排水管線。 3.教育主管機關應定期回應衛生組長意見。 (四)對工作保障上激勵措施之建議 1.學校應減少衛生組長工作職掌以外工作。 2.學校應落實培育計畫增加衛生組長歷練。 3.學校調換工作應先徵詢衛生組長之決定。 4.學校應規劃新舊任衛生組長見習與交接。

  • 學位論文

本文起源因關心到台灣社會面臨低生育率少子化的現象,進而探討女性不願意生育的可能原因。研究過程視生育行為乃經女性理性選擇後的行為,並援用Gary S. Becker的生育理論將生育成本分作兩大類,即直接、間接成本,以之作為無意願生育成因的分類範疇,以及基本研究架構。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的策略並結合深度訪談法進行,一方面利用文獻資料解析影響生育的時代背景環境,包括全球化、新經濟時代的影響,以及台灣目前有關生育問題的相關社會背景環境等,並歸納出相關生育所需擔負的成本與代價,作為深度訪談焦點核心基礎。次之,本文深度訪問大台北地區中15位無意願生育的女性,深入了解所持之概念與態度,歸結出這群女性不願意生育的底層原因所在。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不願意生育之原因,在「直接成本」方面反應出以下困擾:(一)經濟穩定維持不易、實質薪資減少造成養育負擔沈重(二)養育子女經濟成本過高(三)政府在養育成本的補助或配套措施不足(四)養兒防老觀念已不在。在「間接成本」觀念方面反應出這群女性:(一)實現自我人生的概念增強(二)工作與母職的兩難問題(三)母職與生育觀念的改變(四)視心力與精神的付出為機會成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這群女性不願意生育的主要成因為「間接成本」代價的犧牲,但直接成本的「經濟問題」卻也成為生育之主要阻力。顯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在生育成本當中有著相互牽連的關係,對這些女性而言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是交集在一起、皆影響她們的生育選擇,而分單一選項、非此及彼的問題,只是依照個人面臨的環境情況不同而放置的比重有所不同。由結果得出30歲以下或未婚的受訪群組較多比例注重直接成本代價,已婚或30歲以下群組較多比例在意直接成本問題。然而無論主要是因直接成本或間接成本考量而不願意生育,都表現她們對於所處環境與狀態中,無法作安心生育的選擇,在訪談過程中,她們也表示出台灣的在生育方面的環境上缺乏吸引力。   經濟上的問題、女性重視自我實現的意識增高、生育支援環境上不足的皆是影響這群女性不願意生育的主要原因。若在生育支援環境缺乏的情況之下,女性因生育將付出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的高低將影響其生育的意願。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運用中研院1999年至2002年「華人家庭動態社會調查資料庫」原始資料為基礎,藉由描述性統計與邏輯迴歸模型分析個人特質與勞動結構等因素與落入工作貧窮風險的高低並探討工作貧窮的成因。目的在探討彈性勞動市場的興起對於工作貧窮的衝擊。本研究之重要性在於點出工作貧窮在彈性勞動市場發展趨勢下的問題。首先介紹台灣彈性勞動市場的發展情形與國際概況,並整理國內外關於彈性勞動市場對勞動結構的影響,認為彈性勞動市場的多元的就業型態容易造成工作貧窮的現象。研究發現,在個人特質層面,性別與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勞動結構之產業別、職業別、就業型態等都是落入工作貧窮的關鍵因素。而多元就業型態會造成工作貧窮現象不僅與國外經驗相呼應,同時也證實工作貧窮現象的成因的確與彈性勞動市場的發展有關。為了扶助工作貧窮者改善生活與避免被社會排除,本研究也參考瑞典與荷蘭關於非典型雇用者之法規保護與福利提供之相關經驗,並建議未來政策可朝向提供彈性工作就業者法律上的勞動權益保障的方向努力。

  • 學位論文

大陸配偶對於台灣社會的衝擊,已在學術界有廣泛的討論,但是對於大陸配偶參與台灣社會的「國家建構」或「社會建構」的研究則十分的貧乏。而大陸配偶選擇台灣伴侶後,為了取得身份,建立家庭關係,必須放棄原先的工作、原生家庭關係以及親戚、朋友、熟悉的生活來到台灣,一方面面臨台灣社會歧視排擠的眼光,及必須經過「團聚」、「居留」、「長期居留」、「定居」四個不同的階段,但一方面面臨台灣民主自由的政治環境下及多元政治社會化媒介的衝擊,大陸配偶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實更具特殊之意義。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法,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兩個訪談組別進行比較研究,每組訪談十五位大陸配偶,實驗組是以曾經參加過台灣藝術發展協會所辦理「台灣媳婦成長學苑」的學員為訪談對象,而控制組則是隨機抽樣訪談沒有參加「台灣媳婦成長學苑」的大陸配偶為對象。研究重點鎖定在分析實驗組及控制組所呈現之政治社會化效果之差異及整體呈現大陸配偶運用政治社會化媒介之情形。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的訪談對象在政治社會化媒介使用狀況及政治社會化效果上相對比「控制組」的訪談對象呈現較佳之狀況,而且「實驗組」的訪談對象在政治視野上接觸較為多元寬廣,在國家認同感上較趨近於台灣社會的主流選擇。「多元性」是訪談大陸配偶所呈現的族群特性,「大眾傳播媒體」則是大陸配偶來台後最重要的政治社會化媒介,再加上「家庭」、「網路」、「同儕團體」、「學習課程」等媒介交叉影響,使得大陸配偶在政治社會化效能展現上與台灣一般民眾沒有多大差別。至於研究也發現受訪大陸配偶對「自由民主的制度」認同感最高,「台灣政府對大陸配偶的政策」及「台灣民眾對大陸配偶的接納與認同」也都將相對會影響「大陸配偶對台灣的接納與認同」。 最後本研究提出五點建議,其一是台灣應發展公民民族主義、建構以民主自由制度為基礎的國家認同;其二是建構台灣成為「趨同」和「差異」並存的多元包容社會;其三是應繼續鼓勵民間團體投入辦理大陸配偶成長課程;其四政府應開放居留期間的大陸配偶得以參加各項入學考試,強化學校做為大陸配偶政治社會化媒介之功能;最後是放寬大陸配偶工作權,讓大陸配偶加速融入台灣社會。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年輕世代和中年世代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索工作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以及此影響的內容。在工作方面,探索了工作時間設計、年資、辦公室環境和對電腦的使用熟悉度,在身體意識方面,則分成規約的身體、宰制的身體、溝通的身體、鏡像的身體等構面,以質化的方式探索工作對身體的規約。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從數位落差議題談起,討論學校教育功能的問題,並探討資訊教育在縮減數位落差這個議題上,理論與實際上為何?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數位落差的定義及內涵為何?如何發生的?我國數位落差情況為何? 二、討論教育功能的理論。在資訊社會中教育對於社會階級的流動又有何看法? 三、探討台灣的中小學資訊教育,及其遭遇到的困難與實施現狀為何?資訊教育該如何定位本身的角色? 四、分析國內外對縮短數位落差因應政策,回到資訊教育上檢討其意義並提出對資訊教育的建議。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為主。首先,筆者蒐集在數位落差方面相關的論述,分析從社會變遷中知識經濟受到重視,電腦及網路的使用造成的新的社會問題,探究數位落差的定義及內涵,了解相關的理論,釐清數位落差對現代社會的意義。接著,蒐集有關學校的教育功能方面的資料與,藉以分析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下學校教育對社會的作用,並以卜地峨的文化資本再製理論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分析基礎。而在資訊教育方面,本研究以台灣的小學資訊教育政策為例,分析的資料部分包含課程、師資、環境及設備三大部分,藉以了解現今資訊教育的狀況及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並且從現有研究數位落差之各項相關數據、調查報告、因應的政策措施等,對應現今資訊教育的實際狀況,分析在學校的場域中,數位落差與資訊教育的關係。最後提出資訊教育在縮減數位落差上的定位與角色及未來努力的方向。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論文之目的在探討臺灣教師人權運動自1987年至2005年之發展歷程、興起原因,及臺灣教師人權運動未來發展之建議。又本論文之研究問題有三:一、何謂臺灣教師人權運動?其發展歷程為何?二、臺灣教師人權運動興起之原因為何?三、臺灣教師人權運動未來發展之建議為何?筆者依蕭新煌修正自Mauss所建立之「社會運動的歷史模型」的五階段論,而發展的社會運動發展歷程的三種可能論,作為本論文分析臺灣教師人權運動發展歷程之研究架構;在臺灣教師人權運動興起原因部份,則是以西方社會運動理論中的政治過程論為研究架構。本論文之研究途徑有二:歷史研究途徑和政治過程研究途徑。先以歷史研究途徑將臺灣教師人權運動,依運動先後順序,分為臺灣教權會運動、臺灣教師會運動,以及臺灣教師工會運動等階段。再以政治過程研究途徑,針對臺灣教師人權運動的不同階段,蒐集政治機會結構、草根組織力量,與認知解放等面向的資料。至於本論文之主要研究方法採文獻分析法。本論文之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關於臺灣教師人權運動(1987-2005)發展歷程之主要研究發現 臺灣教師人權運動的三個階段,正好與臺灣政治轉型相互輝映;亦即:臺灣教權會運動階段-臺灣政治自由化;臺灣教師會運動階段-臺灣政治民主化;臺灣教師工會運動階段-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又臺灣教師人權運動之發展,與民進黨政治力量的成長有密切的關聯。 二、關於臺灣教師人權運動(1987-2005)興起原因之主要研究發現 臺灣教師人權運動之「政治機會結構」,隨著台灣政治轉型的發展,而漸趨開放;「草根組織力量」則因《教師法》通過後,成員招募轉變成團體的招募,使得臺灣教師人權運動的「草根組織力量」發展成為既廣又深的立體聯結網絡;「認知解放」,其主要原因有:安全,參與運動的風險降低、有力的政治結盟夥伴、教師會取得合法地位;有效,參加運動有助於教育環境的改善。 關鍵字:臺灣教師人權運動;臺灣教權會運動;臺灣教師會運動;臺灣教師工會運動;政治過程論

  • 學位論文

摘 要 教育總深藏著政治意涵。關於歷年來高中地理教科書中有關「台灣」論述的演變,受到哪些國內政治、兩岸關係與國際環境的影響?不同年代的地理教科書分別受到何種意識形態所牽制?未來的高中地理教科書該如何重構「台灣」論述的知識原型?本研究嘗試回答上述的問題,並運用文本分析法來進行研究。本研究架構先行分析教科書重要依據—課程標準,再以「台灣形象」、「台灣與中華民國」、「台灣與外界關係」等三大主題類目對民國四一年版、五一年版、六一年版、七二年版、八四年版高中地理教科書進行內容呈現與影響因素的分析。最後提出總體研究發現: 一、政治權力支配教育內涵 二、八四年版教科書呈現不確定的國家認同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擬對未來教科書提出建議: 一、教育部課程標準必須符合政治真實 二、教科書內容必須符合歷史真實 三、教科書必須有社會正義的涵義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國內的觀光節慶蓬勃發展。其中,宜蘭國際童玩節藝術節被視為成功的觀光節慶典範之一。本研究係從組織的角度,探討活動主辦單位之制度及運作,並闡釋地方政府與GONGO(Governmental-oriented NGO)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宜蘭縣政府與蘭陽文教基金會的合作關係,促成了童玩節的成功。其合作關係反映在經費來源、組織分工、及經營主體三個層面。童玩節的經費來源包括園區收入、政府補助、及企業贊助。在組織上,活動主辦單位由宜蘭縣政府與蘭陽文教基金會的員工組成,縣政府其他單位則居於配合地位。童玩節在不同事務上使用不同的經營主體:以GONGO來處理私法關係、以地方政府處理公法關係。除此之外,在我國幾乎沒有監督機制可以有效管制GONGO,只能依賴其的自律機制。總而言之,由地方政府與GONGO合作的節慶發展模式,不但是宜蘭童玩節成功的制度關鍵因素,更可供其他縣市發展觀光節慶與舉辦文化活動之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