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0.29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認同」在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中呈現出特殊的風貌,長期為學界和輿論所關注的問題。族群和世代被視為台灣重要的社會分歧,對外省族群的刻板印象常為自認是中國人、支持國民黨和統一;然而,在距離1949年已近70載的今日,歷經台灣民主化等政治社會脈絡更迭,外省第二、三代對自己的身分認知是否出現變化?為進行深入的代間比較,同時考量認同問題的隱私性及複雜性,本研究以滾雪球方法找到10組「外省家庭」(包含7組三代家庭和3組兩代家庭)為受訪單位,以深入訪談法探詢三代人的族群意識、民族認同與國家想像,並以認同的感性論與理性論為解釋框架,對訪談結果做歸納和分析,以求了解外省族群三代間的認同差異。 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三:第一,外省族群意識從「大陸人」漸移至「台灣人」,其中第一、三代是理性的,前者奠基於語言及渡海來台的事實,後者奠基於爺爺輩身分的事實,而第二代同時存在大陸人間的血緣、歷史、文化連結與和台灣人的生長環境、生活經驗連結,出現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第二,民族認同與國家想像出現感性和理性的消長,感性的「中華共同體」框架存在在第一代和第二代身上,但部分第二代意識到外國人口中的「中國人」即為大陸人,為求團體地位,亦浮現理性的「台灣人」認同,到第三代僅剩下理性的台灣人認同框架;第三,思考主體由「中華共同體」到「台灣」,這表現在「中華民族」意涵的限縮與窄化、身分重要性轉變與國家想像主體等三個層面之上。 本研究為求得受訪者真實的想法而採用滾雪球抽樣法,產生樣本代表性與推論性不足問題,因追求準確性而影響外部效度,盼未來能以更多個案驗證研究發現。另外,本研究結果是否可作為移民認同的世代差異的基礎,認同在世代轉變的過程是否能適用於台灣新住民?為後續研究可持續關注的議題。

  • 學位論文

盧梭與康德的政治理論是以自由概念與共和概念為核心所構成的理論,若以共和主義視角分析之,可以稱為盧梭式民主共和理論與康德式憲政共和理論。在整個共和主義的發展序列中,兩者的共和理論皆被視為古典共和主義轉向現代共和主義過程中的重要典範。本文旨在從共和主義視角分析盧梭與康德的政治理論,梳理民主共和理論與憲政共和理論的內在理路,進而做出比較。整個論證工作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本文將以一組由共和範式與政治創建所構成的分析架構,分析盧梭與康德是如何以含括自由概念與共和概念在內的一系列共和主義式詞匯構成兩組不同的共和範式。其次,分析兩人的政治創建論述,說明兩組共和範式是如何在有限的時空中創造共和政體並維持其自身存在。最後,對兩組共和範式內含的諸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連結關係進行比較,進而再對兩者的政治創建論述進行比較。通過對盧梭與康德的共和範式與政治創建的比較工作,我們將會發現,盧梭與康德的共和理論都是以自由為目的,並在這樣的目的上推導出共和制。然而,他們的自由概念都同時涉及內在自由(自主自由/自律自由)與外在自由(無支配自由)兩個面向,關鍵是,兩者都是從內在自由的概念出發而推導出共和制設計:盧梭是以經驗性自主自由推導出基進民主原則與民主共和制,康德則是以超驗性自律自由推導出共和主義政治原則與憲政民主制。這樣的結果標誌著,在理解盧梭與康德的共和理論時,必須從內在的積極自由出發而不是外在的無支配自由。

  • 學位論文

國際青年商會(Junior Chamber International, JCI)在全世界超過100個會員國分佈在世界各地,而台灣於西元1951年成立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至2017年統計台灣青商總會共有154個分會,7000多位的現職會員及20幾萬名超齡會員。青商會的至高理想「訓練自己、服務人群」,為鼓勵青年服務社會、創造事業,發揚傑出成就,自民國52年開始舉辦「十大傑出青年」選拔,至今已經56屆成效卓越。每年青商會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總會會長、副總會長、理事、監事,已擁有嚴謹的管理制度及各項活動計畫維持青商會的機能運作,然而現今的社會不斷地求新求變,若青商會只堅持原本的運作方式而不順應時勢有所變化將令人擔憂,本研究所選擇的訪談對象為青商會成員及其專業領域者及其各社團領導人,且有擔任要職之經驗。訪談項目有基本資料、加入社團或專業領域之時間、於社團或專業領域所擔任的職務及對於組織變革提出建議。調查總計徵詢45人次,共計30份有效問卷,28名受訪者表示贊成組織變革,2名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結果顯示台灣青商會組織變革總會應精簡工作,分會應強化會員養成訓練。本篇研究奠定未來的台灣青商會組織變革的基礎,利用深度訪談法找到組織變革須改善之原因及方法,期許未來台灣青商會能因此而更進一步,為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 學位論文

於「中國再起」已成為國際政治現實趨勢的背景下,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交行為,對於國際間各國的實際影響受到相當大地重視外,其外交決策的思維邏輯與對外政策的深層意涵、目的,亦是得到各國官方與國際關係學術社群的關注(即中國何以如此為之?以及中國究竟要什麼?)。基於此,本文以中韓關係、中國對韓政策作為分析之對象,以建構主義理論的框架進行探討,發現過往中國的傳統秩序觀確實仍作用於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決策中,並與其政權(中共)特有之意識形態、思想原則等,一同指導、影響中國的外交行為與對外(韓)政策之實際內涵。同時,上述各種「價值取向」,不僅一同構成了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決策的思維邏輯,亦一同決定了中國外交行為與其對外政策之意涵與目的。總之,上述各種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持有的「價值取向」,係影響其國際行為與對外政策的關鍵性因素。換言之,中國於國際間所為的各種政策行為,其行為動機與政策需求皆係受本文所論及之「價值取向」的直接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因涉及特留分制度之合憲性控制,故需就特留分制度之過去、現在及未來逐一論述,且因我國傳統法制上並無相關規定,故其沿革部分主要係說明羅馬法及日耳曼法之異同;至於目前世界上主要之特留分規定,本論文則分別就11個國家或地區之現行規定為比較,並釐清特留分制度之規範目的;至於未來修法部分,則於具體合憲性控制後說明。 就合憲性控制部分,本論文首先確認特留分制度限制被繼承人之財產權,其後確認該限制係為保障繼承人之生存權、繼承權、家庭權及平等權等,並就基本權衝突及立法形成自由為說明。而具體為特留分之合憲性控制部分,分別就形式及實質合憲性控制為說明,詳列審查密度、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審查等。 對於特留分制度之修法建議及展望部分,本論文除詳細說明我國特留分立法錯誤之理由外,並就擴張特留分扣減標的及限縮特留分權利人等逐一說明。我國民法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2016年12月23日)雖增訂喪失繼承權及生前贈與歸扣等規定,然仍無法達成特留分制度之規範目的,故本論文並為修法之建議。

  • 學位論文

中共於近期訂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除了因應中國境內蓬勃發展的境外NGO組織,也富有配合中共整體國家安全戰略轉變之意義,該法的制定,隨之而來的是強化中共對境外NGO的管理,由於NGO的發展被認為與「公民社會」的發展有關,而分析該法規的制定,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經濟社會變遷,以及全球化力量對其國家安全戰略演變的影響。因此,本文試圖以「國家-社會」關係以及國家安全視角兩個層面對中共對於NGO管理的法律框架、環境進行探討,並進一步探討中共境外NGO的管理與國內NGO管理之整體策略是否相同,並由中共制定境外NGO管理法理解中國「國家-社會」關係是否有所變化?其國家安全戰略走向為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一帶一路」是陸方在2013年倡議並主導的跨國經濟帶,主要目的在於建置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交通網絡,以緊密連繫中國大陸與各國的經濟關係。又兩岸已開放大三通,而陸方開放海運直航的水港原本就位於其鐵路網絡之內,因此兩岸水運得以接軌絲綢之路經濟帶並連通東亞、中亞與南亞的地緣經濟區。職是之故,本文從兩岸水鐵聯運接軌一帶一路跨國經濟帶所形成的網絡切入,研究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兩岸水鐵聯運貿易路線。   因為研究對象為貿易路線,所以本文採用「貿易路線是貨物透過商業運輸走走停停所形成的物流網絡」定義,來探索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兩岸水鐵聯運貿易路線。為此,本文將「開放臺商人貨通行的陸方鐵公路口岸、陸方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境內關外)、開通國際絲路班次的陸方鐵路貨運站、兩岸直航水港」等地理特徵,視為貨物在商業運輸過程中短期停滯的因素。至於「中共陸疆鄰國的經濟發達且人口稠密的地緣政治核心區與有效國家領土」等地緣政治特徵,則代表東亞、中亞與南亞各國的地緣經濟區,作為驅動貨物走走停停的商業利益集中地。最後,再將上述所有空間與非空間資料彙整至GIS軟體裡,進行網路的連通性分析,以找出貿易路線或貿易網路,並視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例如朝鮮半島局勢詭譎緊張甚至惡化時的貿易路線應變,或是臺商深耕新亞歐大陸橋絲路的貿易策略,以及泛亞鐵路在建期間昆明對越寮緬三國的三種邊境貿易動線。   在第一個研究發現上,筆者觀察這些貿易路線的水運航線,在臺灣海峽之間交錯縱橫為一個連續而且航線密集的區域。這個區域再排除有主權爭議的領海、鄰接區或經濟海域等地點,形成一個具有兩岸海運航線密集且不涉主權爭議的海域,可供日後兩岸簽定和平協議之參考。筆者命名此研究發現為「兩岸貿易和平海域」,以強調本研究的和平暨商業導向。   在第二個研究發現上,本研究提出臺商在貿易路線重要樞鈕成立一帶一路運籌中心的構想,期待這些中心能夠幫助兩岸臺商應變政治風險、媒合兩岸一帶一路商機、合作推動兩岸一致對外原產地證明。   除此之外,為促進兩岸經貿學術研究,筆者於附錄不僅說明如何以簡單低成本的EXCEL VBA實作軟體機器人蒐集並整理資料,亦聲明只要註明出處(至少包括本文題名、指導教授及作者姓名),亦可使用或修改筆者自行繪製或彙整的空間圖資與非空間資料,俾便兩岸進行更多和平暨商業用途的相關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後真相政治乃是當代所受關注及討論的政治現象。從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與英國脫歐事件中,網際網路與網路社群扮演著民眾獲取及回應政治訊息的載具,從中參雜了許多不實的資訊內容。「事實」與「客觀」似乎不被視為理性認知的方式;而雄辯、謊言及感性伴隨著情緒政治而萌芽。而在台灣的政治現象中也存有一股後真相政治的雲霧。透過行量化分析的研究下,不同的年齡、政黨傾向、職業、教育程度、家境及網路社群參與對網路政治行為有顯著差異性。倘若後真相政治無法得到改善,那對於台灣民主政治與社會都是一種傷害,然而政治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就有可能讓民主造成破壞。

本文將於2028/02/09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反腐是中共歷屆領導人核心工作之一。中國大陸愈趨嚴重的貪腐問題不僅遲緩經濟發展,更進一步影響內政。為了有效打擊貪腐、整合反腐資源,中共於2018年3月11日修憲通過設立國家監察委員會,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完成建立國家監察制度的頂層設計。本研究內容可以分成三層次,首先為個體層次的研究,其重點在中共歷屆領導人的反腐策略核心及具體作為;接著為中間層次著重在反腐機關上,分析中共主要反腐機關及其職能變化;最後是總體層次的研究,焦點在國家監察委員會至今運作成果及未來反腐工作對於社會及貪腐型態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國家監察委員會雖然整併反腐力量能夠提高反腐成效、解決過去紀檢機關、檢察機關及行政監察機關諸多反腐工作問題,然而在「民主集中制」與「以黨領政」的原則下,國家監察委員會與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是否能有保有獨立性、恪守依法治國的精神、避免權力不當濫用,是國家監察委員會反腐機制是否能夠持續運作的關鍵課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係探討新竹市2010~2016年,民進黨於新竹市選舉之選舉策略以及選區經營之關鍵要素,對於新竹市選民版圖藍六綠四的差異之下,民進黨如何突破難關,一舉取得市長與區域立委之最終勝利?以及近年新竹市外來人口與年青族群的增加,對於原有選舉生態的影響,民進黨如何因應進而獲得市民的認同?第九屆新竹市長為民進黨籍林智堅,市議會則為無黨籍謝文進持續整合民進黨與無黨籍議員成功而連任當選議長,筆者稱此現象為準一致性政府。   本研究從新竹市歷史沿革談起,採取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借用筆者實際輔選歷次選戰,並與候選人貼身互動的核心經驗,以提供最真實、最具價值、最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做為本研究最寶貴且完整之結論及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除了候選人的個人特質差異化,年輕族群是影響民進黨選情的最大因素,媒體以及網絡的運用更是現代化社會不可或缺的輔選工具之一,民進黨對於年輕世代參與公共事務計畫性的培養。   新竹市是台灣最重要的科技城,更是一個年輕化的城市,三十而立的民進黨是市民引頸期盼能夠帶領邁入幸福城市的依靠。筆者期盼本研究經由整理分析,能夠提供年輕族群做為參與政治的一個方向。大時代的變遷與政黨轉型的現代化潮流,讓台灣社會的民主化成果已越趨成熟,民進黨除了鞏固既有支持者的認同,未來更需要積極開拓中間選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