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168.172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食品安全是保護人類健康、維持人類生活品質之基礎,也是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台灣從2011 年爆發塑化劑事件開始,到2013 年和2014 年先後爆發食用油品摻偽混充的食品詐欺事件,食品安全一躍成為我國最為關注的課題之一,也成為我國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對財富利益的慾望是一切犯罪的源頭,而貪婪是人類歷史上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黑心食品在人類歷史似乎永遠如影隨形,隨著工業革命和都市化以及現代科技迅速發展,食品業者及消費者所面臨的風險與日俱增。科技的進步在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但科技發達伴隨而來的不只是文明水平的提升,還有一併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例如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物和攙偽假冒食品氾濫,使得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面臨到的風險越來越多。在這種的情況下,如何保障食品 安全,最強而有力的方式就是嚴明的法律規範和政府強而有力的稽查管理機制。 本文藉由逐項檢視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釐清食品詐欺之防治以及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應扮演的角色以及應負的責任,並嘗試從外國的食安管理制度中,探究我國食品安全管理可參考的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08年伊始,馬英九政府所主導下的兩岸關係曾被許多學者視為是最為「和平與穩定」的時期,並開啟了兩岸關係「制度化」與熱絡化的前奏;但日益加溫的政治氛圍、經貿關係與社會交流,卻顯然未帶予臺灣社會應隨之而來的對中好感與認同。在幾乎為兩岸雙方政府與主流學界所忽視的角落,一個被後來稱作「天然獨」的年輕世代正悄悄萌芽著其獨特的認同,與抵抗的念頭。他們在許多場的公民運動中早留下了身影與記憶,除對那盤旋於臺海上空的「中國因素」幽靈感到憂心與不甘,更在一次又一次的運動與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學習與累積著那些關於政治與抵抗的技能,甚至行動。而也似乎直至「三一八學運」的爆發,整個世界才注意到他們的吶喊與執著。 2014年3月,肇因《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中的「程序不正義」爭議,而引起長達28天的史上首次佔領國會事件,最終成為一場被世人稱為「三一八學運」(或稱「太陽花學運」)的公民運動。三一八學運不僅直接造成對政府政策的改變,更對臺灣的公民運動樣貌乃至兩岸關係展開了嶄新篇章。更在其過程中與之後,讓一整個被稱作是「天然獨」的年輕世代終於躍上國際與社會的眼前,並持續透過實際的行動與參與,影響著國內政治、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的未來。 本文透過對三一八學運的相關研究與論述,並與事件有關的文本、結構與脈絡之分析;並採取現象學研究途徑,以國族制度、認知之框與情感結構為分析架構,探討「天然獨」世代的「國族認同」其內涵。包括「天然獨」世代在三一八學運爆發前的國族與公民運動脈絡、其對於「臺灣」與「中國」的認知與認同,以及對於「中國因素」所展現的認知與情感等。嘗試描繪與歸納出「天然獨」世代的國族認同樣貌,並對未來兩岸關係將帶來的持續影響與轉變。

  • 學位論文

兩岸兩會自 1992 年協商形成「九二共識」後,成為兩岸往來談判的政治基礎。然而,年輕世代儘管對兩岸的交流或談判仍然持正面肯定態度,但是對於兩岸交流談判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似乎呈現較負面的觀感。 本研究針對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意見領袖進行調查,具體對象為經臺大課外組登記在案、實際運作中的臺大校、院、系(所)級學生自治組織領導人與臺大學生代表大會的學生代表,探討其對「九二共識」的認知與態度,採問卷普查形式,收回143 份有效樣本,有效回收率 72.96%。 研究結果發現,臺大學生意見領袖對「九二共識」具有一定程度認知,惟其對「在海基會與海協會形成『九二共識』的過程中,共同提到『謀求國家統一』」之認知程度最低;而臺大學生意見領袖對「九二共識」的態度傾向不認同,而其中認同程度最高者為「以臺灣的立場,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最低者為「我認為臺灣與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 從研究結果中可知,臺大學生意見領袖對「九二共識」的認知與態度,會受到年齡、學院、父親族裔、兩岸關係觀點、去過大陸不同次數與不同政黨傾向等背景變項的影響,主要呈現以父親為大陸各省市出生、對兩岸關係的觀點偏向統一、去過多次大陸、支持國民黨者,對「九二共識」的態度越傾向認同;而臺大學生意見領袖對「九二共識」的認知與態度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其對「九二共識」認識的程度越深,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也越傾向認同。 此一研究結果顯示,就國家認同理論來看,多數臺大學生意見領袖已將「臺灣」做為一個「共同體」,而不包含中國大陸;然而,臺大學生意見領袖對「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仍可接受,表示對民主制度的認同度高,「自由主義式的國家認同」或許能夠做為讓年輕人認可的兩岸認同問題解方。

  • 學位論文

中國目前仍處於威權政治體制,行政部門相互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制約。在中國共產黨貫穿黨、政、軍三大系統的現狀下,缺乏有效的監督及制衡機制,貪腐問題成為共產黨內部亟欲解決的嚴峻困境,也同時阻礙了中國往現代化國家的進程發展。臺灣廉政署成立以來,在國際透明組織的清廉印象指數的表現上一向使中國難以望其項背,雖在亞洲四小龍當中僅勝過南韓,但穩定成長的表現顯示對於貪腐問題上所挹注的努力反映在所獲得的成績中。 本文針對兩岸主要的反腐體系:中國的紀檢監察機關與臺灣的廉政署及政風體制作一比較性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及實地訪談法,從兩岸政治及發展歷程,比較彼此制度的異同。 終章以筆者本身實務工作經驗,提出研究建議如下: 一、提高廉政組織層級,強化組織功能。 二、擴展廉政專責機構業務職掌。 三、完善法制面的規範。 四、雙重領導體制的檢討。 五、業務權責的調整。 六、綜合內外控機制的特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過去幾年臺北市房價大幅攀升,因應高房價問題,政府不斷推出各種打房政策,持續打擊與限縮不動產投資需求。臺北市更於2011年7月率先實施豪宅稅,房屋市價較高者必須課徵較重之房屋稅,期望藉由提高房屋持有成本,減緩臺北市都會區房價高漲之問題。並且藉由豪宅稅,期望反映高級住宅應有的房屋評價及稅負能力,使房屋稅之課徵更合理、公平。 房屋稅為地方稅,是地方政府重要稅收來源,且各地方政府對房屋及土地之稅基評定,會影響到課稅公平性與合理性,於此前提下臺北市便首創了區分房屋為是否符合高級住宅,並以高級住宅加計路段率之方式提高高級住宅據以計算應納稅額之稅基基礎,即為坊間俗稱之豪宅稅。然而,豪宅稅之課徵卻引發平等與否與是否合憲之問題。 因此,本文即就豪宅稅之合憲性研究為出發,將違憲審查之法意及原理原則、豪宅稅課徵政策及制度、計算方式作為歸納闡釋,藉由豪宅稅之平等性、適當性及最小比例性分別探討豪宅稅之合憲與否。最後,根據探討結果,對於豪宅稅爭議問題及法律稅制提出研究結論與具體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死刑緩期二年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稱「中國大陸」)特有之制度,本研究主要是關於在中國大陸刑事政策變遷之下死刑緩期二年制度係如何發展的。首先本文介紹中國大陸之刑事政策之沿革與刑法之修法,其次探討死刑緩期二年制度其自中國大陸立法公布施行後,中間經歷修法,對於死刑問題之影響與未來發展狀況,並探討死緩制度本身對於廢除死刑是否有所影響,此外討論死刑緩期二年制度在中國大陸是如何實際執行與如何裁量,並透過實際案例進行分析死刑和死刑緩期二年制度運作的實際狀況。 最後探討限制死刑之配套方案,如終身監禁、赦免制度等是否可行,這些制度與死緩制度何者為保障人權較好的方案。

  • 學位論文

本篇論文研究脈絡圍繞在「老人租屋」以及「包租代管政策」,透過文獻書裡以及相關專業領域人員訪談的方式,試圖釐清老人在租屋市場中所面臨的困境;同時在包租代管政策制定探討中,透過日本租房制度運作的經驗,希望提供台灣在包租代管政策推動初期參考與借鏡。在台灣經驗中,本研究發現:(1)台灣對於「老人」的普遍歧視認知,以及(2) 包租代管政策仍屬制度制定初期階段,造成租屋政策推行受阻。本研究在日本經驗上也發現:(1)中央主導政策的重要性、(2)政策推動方向改變的重要性、(3)法律階層明確性與部會合作必須性,以及(4)政策制定須因地制宜等結論。本研究在最後也提出未來台灣政府應制定課稅法規、選舉與居住政策相結合等方式,讓未來居住政策推行能夠更加順利。

  • 學位論文

臺灣的住宅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以「住者有其屋」為目標,由政府興建國民住宅鼓勵人民貸款購屋,在此政策下,買不起房屋的民眾,並未獲得政策關注。隨著房屋價格不斷的飆漲,越來越多民眾買不起房屋,於是政府部門開始將「住者有其屋」的目標改為「住者適其屋」,因此,由政府興建提供民眾租用的「社會住宅」,成為主要的住宅政策。 臺北市的高房價問題為臺灣之首,對於社會住宅的需求也最殷切。為解決臺北市租屋負擔沉重且購屋市場房價過高的情況,臺北市政府陸續興建社會住宅,至2017年12月底已完成出租的社會住宅計11處、1,116戶,其中包括臺北市政府自建的大龍峒公共住宅等7處,以及2015年運用聯合開發分回房地轉作公共住宅的龍山寺公共住宅等4處。前面7處臺北市政府自建的社會住宅,自出租以來一直供不應求,而聯合開發分回房舍轉作的4處社會住宅,招租情況卻一直不理想,究其差別的關鍵因素,就在於「租金」高低。 因此,本研究以民眾租金負擔能力的觀點,分析臺北市的社會住宅目前的租金定價,是否為臺北市租屋需求的家戶合理負擔範圍內,藉此提出臺北市的社會住宅政策檢討與修正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想藉由女性主義學者Iris Marion Young對於女性陰性化身體(Feminine Body)的概念下,探討以女性健美選手為主體的身體意象建構與認同,藉由女性健美選手在健身房、健美比賽,以及日常生活等三個場域中互動的經驗與感受,以理解女性健美選手如何達成身體意象的翻轉與去陰性身體的可能,並建構理想身體意象及自我身體認同。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一、從健美選手打造健美身體的過程,看到女性身體意象翻轉的可能;二、探討健美運動文化與女性健美選手在比賽中的處境;三、從健美選手日常生活的經驗,看到理想身體意象與自我認同的關係。 研究發現,女性健美選手從健身房、健美比賽與日常生活,透過重量訓練打造自我健美體態,企圖克服原先的客體化狀態與陰性身體的處境,使自己能在運動的過程中找回身體的主體性與自我認同,並翻轉主流身體意象以重新打造自我理想的身體意象,以看到女體更多元化的樣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依據研究文獻指出,創新創業乃為一國經濟成長重要動能,所以各國政府無不鼓勵。近年來隨著此議題日益受到關注,新科技應用與新商業模式發展極需仰賴更多相關人才投入。大學教育是學生銜接職場的重要階段,因此如何設計課程與評估學習成效,使其在畢業後具備相對應能力成為重要課題。本研究專注於大學創業教育的範疇,研究對象則為臺灣大學創意創業學程學生。臺大為臺灣指標性學校,其長期耕耘創業教育領域並成立創意創業學程,在此基礎下建構完整創業生態系,檢視其成效有助於臺灣創業教育完備。本研究試圖藉由追蹤歷屆學程學生畢業流向,以羅吉斯迴歸分析方法,探討其在不同個人背景與學習滿意度下畢業後的從業選擇,進而深入瞭解目前大學創業教育成效。最後,根據研究成果期待能帶給臺灣創業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