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21.113

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技職體系護理院校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教學能力之現況,包括瞭解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對教學能力重要性之看法及其自評的教學能力,並探討臨床實習指導教師之個人特性與其對教學能力重要性看法之關係。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台灣地區公私立技職體系護理院校臨床實習指導教師約181位為對象,藉由文獻查證結果,配合本研究目的翻譯發展成「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教學能力之自我評估調查表」進行問卷資料收集。使用SPSS18.0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方法包括以平均數、標準差及排序進行描述性統計,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進行推論性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對教學能力重要性之評定之現況,其得分高低依序為:「護理能力」、「師生關係」、而「教學技能」與「人格特質」同分,最低分為「評值技能」。 二、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個人特性中僅年齡與其對教學能力重要性評定有顯著的關係。在「31-35歲」、「36-40歲」、「41-45歲」三組的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對「護理能力」面向的重要性是高於「26-30歲」組的;「36-40歲」組對「評值技能」與「人格特質」兩個面向的重要性評定也顯著高於「26-30歲」組的臨床實習指導教師。 三、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教學能力自評之得分屬於「良好」的程度。由高而低依序為:「護理能力」與「師生關係」同分為自評最高之面向,再者為「人格特質」,最後以「教學技能」與「評值技能」同分為最低分面向。 四、臨床實習指導教師之教學能力各面向之重要性評定與自我評值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研究對象在教學能力中「教學技能」及「評值技能」面向的重要性評定及能力自評都是相對較低分的,顯現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在這兩方面的認知及能力尚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值得教學單位重視並提供適當的在職教育予以協助。

  • 學位論文

前言:母育角色的發展會影響親子關係及孩子身、心、社會的發展,缺乏相關的育嬰知識與技能、母育信心及社會支持,會造成產後婦女在行使其母育角色行為時壓力的產生。母育角色的發展不但包含時間的變動,且其發展也不僅是以線性的變化。過去的研究設計多採橫段面,資料的處理也以傳統的迴歸分析,此研究方法不足以真實反應母育角色在發展所帶來母職壓力變化。為能真實反應這些變化,應完整的瞭解此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旨為瞭解產後婦女於出院時、產後滿一個月、滿兩個月及滿 四個月之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及母職壓力的趨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並比較不同產次產後婦女於產後早期之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及母職壓 力的趨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研究設計採前瞻性、縱貫性研究設計,採立意取樣,於中部某醫學中心及衛生所,收集台灣籍、健康的產後婦女及其嬰兒,於產後出院時、滿一個月、滿兩個月及滿四個月,符合研究研究條件之有效樣本有305位,追蹤完整的資料共有209位,有效回收率為 68.5%。研究工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母育信心量表、母育能力量表及短版母職壓力量表。資料以SPSS/PC 13.0 window套裝軟體分析,以獨立t檢定比較初產婦與經產婦的基本資料、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及母職壓力;以重覆量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時間的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及母職壓力;Pearson 相關分析檢定同一時間及跨同時間的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及母職壓力的關係;及以HLM多層次一般線性及分段線性成長模式檢定產後婦女於早期之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及母職壓力的趨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並比較初產婦與經產婦於產後初期之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及母職壓力的趨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之差異。 研究結果:社會支持得分於出院時最高,之後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遞減。母育信心及母育能力的得分於滿四個月時最高,且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母職壓力得分於滿一個月時最高,之後隨時間增加而遞減。整體而言,母職壓力與社會支持、母育信心及母育能力呈負相關,而社會支持、母育信心與母育能力之間呈正相關。於產後早期追蹤產後婦女的社會支持、母育信心及母育能力對母職壓力具有時間變化的軌跡,且不同產次其成長軌跡亦不同,其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產後婦女自覺健康狀態、嬰兒的餵食型態、母育信心與母育能力,社會支持則無。 結論:本研究是國內第一篇採縱貫性研究設計及分層分析追蹤產後初期母職壓力的變化,其研究結果可彌補過去對產後婦女於產後早期母育角色發展及母職壓力的變化趨勢知識欠缺的部份,並驗證Rubin(1984)母育角色達成理論。在實務上可以促進護理人員為協助產後婦女的母育角色發展,並提供不同產次的婦女為改善其母職壓力,應採取不同的策略,以提昇產後婦女的照顧品質及增進其心理健康。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臺北市新移民女性生活品質的狀況,並找出生活品質的預測因子。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收取設籍於臺北市一年以上的新移民女性。研究者於臺北市新移民女性會館、臺北市12區的區公所開辦的新移民女性團體活動(識字班、電腦班等)發放問卷,共收取120名個案。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量表、生活品質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所收集的資料編碼後鍵入電腦以SPSS 17.0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逐步複迴歸。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新移民女性的生活品質較平均分略高(3.45分),各範疇以「社會關係範疇」得分最高,其他依序為「心理範疇」、「生理健康範疇」,而以「環境關係範疇」得分最低。與生活品質得分有顯著相關的因素包括:新移民女性的教育程度、職業、與丈夫認識方式、健康狀況、與丈夫關係、夫家經濟與社會支持得分。最後將整體生活品質當作依變項,採逐步法(Stepwise)迴歸分析結果發現,最佳迴歸模式的解釋力為44%,顯著的預測因子為「整體社會支持」、「夫家經濟」、「與丈夫認識方式」與「職業」。 基於社會支持度是影響新移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社區護理人員應適時提供社會資源,針對有需求的新移民女性家庭做適當的資源轉介。對於無工作、夫家為經濟弱勢或以仲介方式結婚來臺等高危險新移民女性族群,更應小心評估其家庭功能並適時介入,讓新移民女性家庭擁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患者因造血功能異常需要定期輸血治療。輸血所衍生之副作用以鐵質沉積症所引發的器官衰竭,最易引發死亡。Deferasirox (Exjade)於2005年在美國、歐洲經過認可上市,臺灣於2007年通過健保給付用藥,每天口服一次的鐵螯合劑,是否可以提升患者的服藥行為,為本研究欲探討之主要目的。 研究目的:目的有三:一、了解患者對Deferasirox之藥物認知程度及服藥行為之現況。二、分析患者基本屬性與藥物認知程度、服藥行為之差異。及三、分析患者藥物認知程度與服藥行為之相關。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相關性及橫斷式研究,採立意取樣,使用自擬的量表調查重度β型海洋性貧血患者對口服排鐵劑Deferasirox之藥物認知程度及服藥行為及其相關性。收案地點為臺大醫院海洋性貧血專科門診,針對符合收案標準且同意參與研究的患者進行收案,實際收案人數為42人。 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自擬之藥物認知問卷,依據藥物作用、副作用、服藥方法、注意事項共10題;服藥行為量表共12題作為施測工具。 研究結果:患者在藥物知識得分上,總分為10分,得分範圍介於5-10分,平均分數8.43±1.34分;服藥相關行為總分60分,得分範圍介於35-57分,平均分數45.29±4.47分,結果顯示患者的藥物知識程度與服藥行為皆有待加強。患者的基本屬性與藥物認知程度之差異檢定,僅患者有鐵質沉積併發症與藥物認知程度之檢定結果呈現顯著差異(t=-2.37,P=0.02*),即有鐵質沉積併發症之患者其藥物認知程度顯著較佳。而患者的基本屬性與服藥相關行為之差異檢定結果顯示,不同的年齡分組與服藥相關行為有顯著差異(F=3.89,P=0.01*),然而以Scheffé事後檢定比較結果顯示各組之間與服藥行為無顯著差異;此外,最近一次血清鐵濃度與服藥相關行為有顯著差異(F=3.73,P=0.01*),以Scheffé事後檢定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最近一次血清鐵濃度值小於等於2000 mg/dl、介於2001 mg/dl與4000 mg/dl之間、與大於等於4001 mg/dl三組之間在服藥行為上無顯著差異。本研究藥物認知問卷Cronbach’s α係數為0.44,服藥相關行為問卷Cronbach’s α係數為0.29,兩份問卷皆顯示信度偏低,因此無法進行相關性分析。 討論:從本研究發現,顯示患者普遍知識程度未達理想,服藥行為尚有待加強。可能與患者主述的「看不到立即的回饋」而減低服藥之動機有關,此因素須再進一步研究探討。 結論: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可協助臨床護理人員知道患者所缺乏的面向,給予增強及提出有效策略處理。

  • 學位論文

面對21世紀首次流感大流行,為減少H1N1新型流感病毒在社區中的流行及降低死亡率的發生,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疫苗接種是減少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利用自擬結構式問卷,以彰化縣(市)為研究收案場所,主要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影響懷孕婦女H1N1新型流感疫苗接種行為的相關因素,由於這是國內首次的懷孕婦女疫苗接種計畫,瞭解孕婦對於該次疫苗接種的經驗與看法,對於未來公共衛生政策的推行有其參考價值。 本研究屬回溯性個案對照研究,問卷由研究對象自填,研究期間共回收163位有效樣本資料,接種組74位,對照組89位,問卷回收後以SAS統計軟體9.2版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懷孕婦女H1N1新型流感疫苗接種行為因素為專科以上學歷(OR=0.35, 95% CI: 0.14~0.89)、醫療相關行業(OR=0.10, 95% CI:0.01~0.84)、知道孕婦需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的建議(OR=4.53, 95% CI: 1.09~18.79)以及H1N1新型流感疫苗接種障礙性認知(OR=12.18, 95% CI: 3.64~40.71)。而年齡、孕產史、宗教信仰、家庭平均收入、健康行為與健康狀況、孕期健康、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史、H1N1新型流感知識等因素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透過本研究瞭解到國內懷孕婦女H1N1新型流感疫苗接種率低於國外,除了疫苗接種障礙性因素外,仍有其他因素影響懷孕婦女的疫苗接種行為。建議應加強婦產科醫師對懷孕婦女感染流感的罹患性與嚴重性認知,並強化孕婦感染流感的通報與監測機制,並克服民眾或醫療人員對流感及疫苗的錯誤認知,在疾病與疫苗接種訊息的提供,應針對高知識分子及醫療人員給予更詳細且深層的資訊,以提升懷孕婦女疫苗的接種率,讓政策推展更有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 探討護理人員輪班、工時與經皮割刺傷之相關性。 方法: 研究對象為中文版EPINet 通報系統(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EPINet)於100 年度中曾經發生經皮割刺傷事件之護理人員。透過EPINet 取得100 年度發生經皮割刺傷事件護理人員的通報資料,並且連絡通報醫院收集發生事件護理人員於發生日起前後60 天的班表,再採用case-crossover研究設計方法,以SAS9.2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 連絡121 家醫院(1,432 人次護理人員發生經皮割刺傷事件),自57 家(499人次)回收318 人次的班表,扣除固定白班(n=34)、現職醫院工作年資小於六個月(n=63)、事件發生前兩個月內曾休假大於或等於一個月(n=7)、事件發生後未滿28 天離職(n=13)、事件發生前後兩個月內有單位異動(n=5)及職業別非本研究所定義之護理人員(實習護士、專科護理師,n=12),最後剩餘184 人次的班表進入分析(回收率36.9%)。現職醫院年資小於五年的佔63.59%,病房為最常見的發 生地點佔58.15%,最常發生在白班佔56.52%,發生當天平均工作累積4.36 小時發生事件,連續(successive)工作天數小於兩天即發生事件佔55.98%。控制逆時針輪班(班別轉換方向:大夜班->小夜班->白班->大夜班)次數、班別及休假日數後,有逆時針輪班一次、白班及休假日數愈多時,在統計上呈現顯著地增加經皮割刺傷風險,尤其是在加護病房及地區醫院以逆時針方向輪班一次的經皮割刺傷風險分別高於病房及區域醫院。 結論:逆時針輪班、白班及休假日數較多時可能會增加經皮割刺傷的風險,建議避免以逆時針方向輪班,並且進一步瞭解白班、休假日數愈多時、加護病房及地區醫院具有較高經皮割刺傷風險的相關因素。建議配合醫療法第56 條,逐年替換安全針具使用比例,五年內全面使用安全針具,以降低經皮割刺傷事件發生的風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現階段臺灣各醫學中心心導管術後臥床時間之照護準則不同,而過長的臥床時間易導致病患身體不適感與疲憊。 目的:探討改變心導管病患術後臥床時間對鼠蹊處合併症發生率以及病患主觀舒適度之差異,了解術後提早下床之可行性。 方法:收集95位符合收案條件之心導管病患,依其意願分派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後進行研究。對照組於拔除鼠蹊處導管後臥床12小時,實驗組則臥床4小時,比較兩組下床時穿刺部位發生滲血、出血、血腫、動靜脈廔管合併症之機率、術後接受導尿比率及在不同臥床時間後舒適度差異。 結果:42位提早下床病患中有1人(2.3%)穿刺部位發生滲血,無人發生出血、血腫及動靜脈廔管;53位控制組病患皆未出現穿刺部位合併症,兩組合併症發生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p=0.442)。比較兩組在術後接受導尿機率(p=0.223)及下床活動時之不同部位舒適度(p=0.734)皆無差異。 結論:提早下床並不影響病患接受導尿機率及下床活動時主觀舒適度差異,所以將心導管病患術後臥床時間由12小時縮減至4小時是安全且可行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照護指導是小兒氣喘照護的重要策略之一,書面照護指導教材是醫護人員進行照護指導的重要工具。然書面教材的訊息必須對氣喘病童照顧者是可讀的、可接受的以及易理解,才能發揮效果,尤其針對識讀素養不足的照顧者。提供易讀、適用的照護指導教材是護理人員重要的職責。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原有書面小兒氣喘照護指導教材的適用性以及發展並驗證識讀素養不足照顧者適用的書面小兒氣喘照護指導教材的成效。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應用資料來源三角交叉的研究設計,從原有書面氣喘照護指導教材的評值以及教材使用者,包括:氣喘病童照顧者以及氣喘衛教師的使用經驗,呈現原有氣喘教材的適用性,作為發展識讀素養不足照顧者適用的書面教材的依據。原氣喘教材以中文版的教材適用性評估(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Materials, SAM)工具進行分析。教材使用者的經驗則合併質性訪談以及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第二階段的研究為準實驗法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含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閱讀本研究發展的新氣喘教材,對照組閱讀原氣喘教材。每組再分成適當識讀與識讀不足照顧者。研究對象的識讀素養以中文年級認字量表測量。成效指標為照顧者對教材的理解度與滿意度,以自擬的書面教材內容理解度問卷以及滿意度問卷測量。研究之質性資料進行內容分析;量性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各變項的分布,包括:次數、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研究處置的成效分析主要以二因子共變數分析以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 研究結果: 第一階段研究分析20篇書面氣喘照護指導教材,訪談5位氣喘病童照護者以及5位氣喘衛教師。以SAM中文版的分析,呈現教材內容普遍缺乏總結,封面圖缺乏目的、圖表缺標題與說明、缺乏互動式學習等缺點。而SAM的分析結果與照顧者及衛教師的訪談共同呈現原氣喘教材無法引起動機且缺乏通俗字彙、識讀困難等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與衛教師的訪談認為書面教材的內容太多且缺乏統整、氣喘專門照顧訊息不足、版面編排與設計不適當等現象。第二階段研究共76位照顧者參與,結果發現不管是適當識讀或識讀不足的照顧者閱讀實驗組教材後對氣喘照護知識的理解度與滿意度皆高於閱讀對照組教材者。同樣是使用對照組教材的照顧者,識讀不足者對氣喘照護知識的理解(15.25±4.52)低於適當識讀者(24.55±4.25)。同樣使用實驗組教材的照顧者,識讀不足者對氣喘照護知識的理解(30.06±5.07)雖然亦低於適當識讀者(34.52±2.39),但由識讀程度與教材兩個自變項對照顧者氣喘照護知識理解程度的交互作用分析發現,實驗組教材同時提高了識讀不足者與適當識讀者對氣喘照護知識的理解,也縮短了識讀不足與適當識讀間的理解差距。不論是適當識讀或識讀不足的照顧者對實驗組教材的滿意度皆比對照組教材高。 結論: 本研究發展的實驗組教材具備SAM的教材適用性原則以及內容統整等特色。研究結果證實此教材比原有的氣喘教材更易理解,照顧者滿意度亦高。尤其針對識讀素養不足的照顧者其理解度的提高比適當識讀的照顧者大。本研究提出醫護專業人員依此適用性標準以及整合訊息為原則製作的氣喘照護指導教材,能增進照顧者的理解,提升滿意度。研究結果提供醫護專業人員製作合適書面教材的專門知識以及技能,特別是針對識讀不足照顧者的需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代謝症候群可謂是現今文明病,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甚鉅,對於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的影響,在近10年的研究深入各族群都有相關的探討,但是較少研究有無罹患代謝症候群的老年人,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社會支持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間的相關性與差異性為何。 目的:本研究在瞭解有無罹患代謝症候群老年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態之現況,並探討在人口學特性、疾病特性方面對於三者之差異性及相關性,並找出有無罹患代謝症候群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態之預測因子。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研究法,採立意取樣,以結構式問卷與病歷回顧進行調查,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疾病相關特性表、社會支持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及自覺健康狀態量表,於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3月15日,以臺北市某地區醫院≧65歲,於2010年進行老人健康檢查之無罹患代謝症候群老年人以及同一時期於門診追蹤之罹患代謝症候群老年人為收案來源。 結果:發出220份問卷,收回184位個案資料,184份皆為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為83.6%,平均年齡為73.54歲。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面,無罹患代謝症候群組的平均得分顯著高於罹患代謝症候群組的平均得分(t = -2.06,p = 0.04)。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六個構面,得分最高為「自我實現」層面,得分最低為「運動」層面。自覺健康狀態及社會支持方面,無罹患代謝症候群組與罹患代謝症候群組無顯著差異。已婚者、有工作、教育程度高中以上、近一年無住院者的社會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得分均顯著較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年齡」(r = -0.24,p = 0.00)呈現顯著負相關。單變項羅吉斯迴歸分析發現教育程度(p = 0.00)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p = 0.04)為預測代謝症候群的顯著預測因子,其中教育程度國中以下勝算比為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2.21倍(O.R. = 2.21,95% C.I. = 1.24~4.30),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勝算比為0.99,表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每上升一分,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就下降1%。多變項羅吉斯迴歸分析發現性別(p = 0.04)及教育程度(p = 0.00)為顯著預測因子,其中女性勝算比為男性的1.97倍(O.R. = 1.97,95% C.I. =1.01~3.86) ,教育程度國中以下勝算比為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2.38倍(O.R.=2.38,95% C.I. = 1.27~4.46),其它變項在兩次分析中皆無顯著預測力。全部個案在「社會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自覺健康狀態」三者呈現顯著正相關,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婚姻狀況」為自覺健康狀態之顯著預測因子,解釋變異量為7%;無罹患代謝症候群組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教育程度」為自覺健康狀態之顯著預測因子,解釋變異量為15%;罹患代謝症候群組以「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為自覺健康狀態之顯著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13%。 結論:針對自覺健康狀態較差的高危險群,包括教育程度低、女性以及未婚之老年人,加強衛生教育宣導以及擬訂相關衛生政策,多數老年人對於運動的認知與執行程度仍較偏低,建議政府單位可以針對老年人規劃促進運動的方案。對於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的老年人,除了控制疾病避免惡化外,期能透過良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效提升病人維護健康的能力。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門診代謝症候群患者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探討其人口學特性、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預測因子。本研究採橫斷式問卷調查,以台北某教學中心醫院代謝內分泌科門診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人口學資料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經由研究者訪談或受試者自行填答的方式收集資料,有效問卷共100份。資料收集完畢後,以SPSS 18.0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建檔與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或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薛費氏事後檢定或Tamhane事後檢定、逐步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門診代謝症候群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標準化得分為55.09,各分層面以營養得分最高,其他依序為壓力處理、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和運動,健康責任為最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各層面以健康責任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運動和營養,心理安適為最低;門診代謝症候群患者對健康的自評結果介於稍差和普通之間。 二、影響門診代謝症候群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在人口學特性方面,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和社經地位皆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自覺健康狀況則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實現層面有顯著正相關。 三、門診代謝症候群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有效預測因子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教育程度和婚姻狀況,共可解釋62.7%的總變異量,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強的預測因子,而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各分層面中,又以健康責任層面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最高。 醫護人員應提供多元的健康促進活動,特別是健康責任方面,以提升門診代謝症候群患者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本研究結果可作為醫護人員未來發展代謝症候群患者健康促進計畫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