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3.202

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台灣地區頭頸部癌症發生率已佔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頭頸部癌症主要以手術為治療方式,因治療造成的身體症狀如外觀毀損、語言溝通障礙及肩頸部功能、肌耐力、體力受損等會造成與他人互動或重回職場困難度增加,亦會造成日常生活的混亂,包括經濟危機等,此顯示出頭頸部癌症在國內所造成的嚴重社會與經濟問題。故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頭頸部癌症病患手術治療後之存活者基本屬性、身體功能狀態、症狀嚴重度和職業現況之相關性。 本研究為橫斷式描述性相關研究,以北部地區一醫學中心腫瘤科門診和耳鼻喉外科門診之頭頸部癌症且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後之存活者為可及母群體,共取得183名個案資料,以結構式問卷評估個案功能狀態,分析基本資料、疾病治療特性、症狀嚴重度、身體功能狀態、肩部功能不良之生活影響和職業現況情形,並搭配實際體適能測量,包括肌力、身體組成、柔軟度及張口程度,收集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推論式統計(邏輯式迴歸、皮爾森相關係數、獨立樣本T檢定)檢測變項間之差異及相關性。 結果發現人口學及疾病治療特性中以教育程度、年齡、治療方法影響就業機率最多;身體功能狀況及體適能測驗(肌力、頸部柔軟度及張口程度)與就業現況皆呈顯著相關,而肩部功能不良中以拿高處物品最為影響就業現況,但研究結果中,身體運動與肩頸復健運動與就業現況不達顯著,可見病患復健或運動頻率與方法、強度等正確性未達標準,故臨床照護應在治療過程中教導並監測病患復健運動執行率,維持肌力與柔軟度之狀態,以減少就業危機;在症狀嚴重度中以「講話困難」可預測就業現況,由此可知語言訓練對於就業危機之影響,藉由了解頭頸部癌症存活者就業情形與身體功能狀態、症狀嚴重度之相關性和其實質意義,根據就業問題給予症狀緩解的根本原因解決,未來研究可依據此結果,設計相關的介入措施,藉由改善生活品質提升整體臨床照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頭頸部癌症病人(Head and Neck Cancer, HNC) 於接受同步化學與放射線(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 CCRT) 期間,因治療副作用往往導致吞嚥困難,因而影響營養,然而放置鼻胃管,是否會改善此問題,臨床中仍有不同看法;因此,本研究目的為: (1)針對HNC病人於CCRT期間,在營養、身體活動功能、常見治療副作用、症狀嚴重度及鼻胃管認知的變化與有、無置放鼻胃管之關係;(2)探討置放鼻胃管前、後體重及鼻胃管認知的變化;(3)瞭解置放鼻胃管之時間點(第幾週)及持續時間(天數)與體重變化之相關性。本研究採縱貫式研究設計於台北某醫學中心收案,針對HNC病人,自接受CCRT前至治療結束後兩週期間,於十個時間點 (T0~T9),作每週一次的評估。以體重、身體活動功能、治療副作用(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及症狀嚴重度每週評估;再以MNA(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與鼻胃管認知於三個時間點,治療前、治療第四週、治療及數當週 (T0、T4、T7) 評估,最後觀察變化探討其關係。本研究共收案50人,包含無置放鼻胃管者34人,置放鼻胃管者16人,以重複測量 (Repeated measures ANOVA)及t-test作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1)病人之症狀嚴重度及治療副作用大多於治療結束當週最為嚴重;(2)在置放鼻胃管前病人每週平均體重差為(0.85公斤),較置放鼻胃管後大(0.58公斤);在控制噁心因素後,置放鼻胃管後更可以減少體重下降幅度,並達顯著差異 (p<0.05),且病人在置放鼻胃管後對鼻胃管之認同度顯著提昇 (p<0.01);(3)置放鼻胃管時間越早,體重下降程度越少;置放鼻胃管持續時間(天數)越長者,體重下降程度越少,該趨勢接近統計上顯著呈現負相關。研究結果初步得知HNC病人於CCRT期間之副作用,會造成病人體重下降,且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若能較早給予經鼻胃管灌食,可能會減少體重下降,改善營養狀況。未來宜增加個案數,以更加確定本研究結果。

  • 學位論文

隨著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國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比率日益上升,心導管技術漸趨成熟,冠狀動脈心臟病者接受心導管治療也成為主流,檢查結束移除導管後除了一般傳統加壓止血外,近年來臨床上也陸續使用血管內閉合器(Angio-seal)止血,其引發之合併症與傳統止血方式比較,尚無類似研究報告,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經鼠蹊動脈穿刺之診斷性或治療性心導管檢查後接受傳統加壓與使用血管內閉合器止血者其穿刺部位合併症發生率、是否接受導尿與舒適程度之差異及影響合併症發生之因素。 本研究為類實驗性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北部某醫學中心心臟科病房之病人為研究對象,依其選擇之止血方式分配至採血管內閉合器Angio-seal止血之實驗組與傳統加壓止血之控制組,自2011年9月29日至2012年8月26日,共收案130名,每組各65名。控制組病人於導管移除後臥床足12小時以上之下床時間(隔日清晨)觀察其穿刺部位合併症發生情形,而實驗組病人則於導管移除後1小時、4小時及12小時(隔日清晨)進行穿刺部位合併症之觀察;此外,於導管移除後1小時與下床前(控制組:導管移除後12小時、實驗組:導管移除後4小時)以數字等級量表評估背部、鼠蹊穿刺部位與腿部酸、麻、痛等不適程度。將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16.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針對病人基本屬性以描述性統計方式呈現、T test比較兩組間連續變項之差異及卡方檢定比較兩組間類別變項之差異,再以邏輯斯迴歸模式預測合併症發生之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1)總合併症發生率為3.8%,實驗組為7.7% (n=5),而控制組無合併症發生(0%),兩組間合併症發生情形無顯著差異(P=0.06)。(2)兩組間接受導尿情形無顯著差異(P=0.37)。(3)兩組間舒適程度於移除導管後1小時背部酸(P=0.00)與穿刺部位疼痛(P=0.02)及下床時背部酸(P=0.00)與腿部麻(P=0.02)等方面具顯著差異,實驗組舒適程度顯著高於控制組。(4)年齡及是否罹患糖尿病為穿刺部位合併症之顯著預測因素,其中年齡超過70歲者之合併症發生率為年齡小於或等於70歲者之17.29倍;有糖尿病者其合併症發生率為無糖尿病者之14.29倍。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加壓方式比較,使用血管內閉合器止血者其合併症不會增加,但舒適程度增加。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先天性心臟病對許多病患而言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此群病人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成為研究及臨床照護關切的議題。青春期是各方面發展的重大改變期,慢性病的存在對青少年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但目前國內外關於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生活品質的研究甚少,而華人之研究則闕如。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台灣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現況及其相關因素,尤其是與疾病嚴重度、父母的教養態度,以及青少年的病病認知與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關係。 研究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屬調查設計中的比較及相關性研究。研究對象包含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及其父母,以及一般青少年三個族群,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及其父母之資料收集自2010年7月底至2011年8月間,於臺大兒童醫院心臟門診進行,一般青少年則自2012年4月至5月間於全國北、中、南、東國中及高中職學校中完成。以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包括:兒童生活品質記錄(4.0)、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生活品質量表(3.0)、雙親教養態度量表、魯汶先天性心臟病認知量表,及自擬之基本資料表,並從病歷中收集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疾病資料。由於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生活品質量表(3.0)及魯汶先天性心臟病認知量表目前尚無中文版,因此本研究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進行上述兩個量表之中文版的翻譯及內容效度測試,其它信效度則於第二階段中一併進行。第二階段進行先天心臟病青少年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現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研究結果:第一階段的問卷翻譯及信效度測試方面,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生活品質量表(3.0)不論是青少年自填版或父母代填版,由內容效度指數均大於 .9、評分者間一致性係數均大於 .7,遺失值均低於1%來看,顯示此量表有良好之內容效度。建構效度方面,由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生活品質量表(3.0)與兒童生活品質記錄(4.0)理論上具有相關之面向均達統計上之顯著相關,以及由因素分析結果發現5個因素可解釋之變異量為66.2%及53.5%,且因素結構與原量表均一致而獲證實。信度方面,青少年版及父母版各面向之Cronbach α係數介於 .71至 .95之間、青少年自評及父母代評得分在各面向間均達統計上的顯著相關、組內相關係數值(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等,顯示此量表具良好之信效。魯汶先天性心臟病認知量表方面,父母版及青少年自填版全量表之內容效度指數均大於 .9,評分者間的一致係數都在 .8以上,全量表遺失值均低於1.5%,顯示此量表具良好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則由青少年的疾病認知與其年齡呈正相關、父母的疾病認知與其教育程度有關等結果獲得證實。第二階段的研究中發現,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一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各面向得分介於77至91分之間,在控制兩組青少年基本人口學及家庭資料間有差異的變項之後,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之一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總得分較一般青少年為差。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自評與父母代評得分在各面向及總分上都有統計上顯著的正相關,但身體功能、認知問題,以及溝通等面向的得分有顯著差異。最後,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生活品質的相關因素方面,疾病嚴重度只與身體功能面向及一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總分有顯著相關;在控制了其它因素之後,父親的關懷與過度保護,以及母親的關懷仍與大部分面向有顯著相關,並且一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總分與母親的關懷亦有顯著正相關。然而,在本研究中未發現青少年的疾病認知程度與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有相關。 討論與結論:本研究中翻譯的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生活品質量表(3.0),以及魯汶先天性心臟病認知量表中,除認知量表之信度待探討之外,均具良好的信效度,可供未來針對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及疾病認知之研究及臨床使用。在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得分方面,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之生活品質只有在身體功能及總得分上低於一般青少年,但整體而言他們保有相當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父母代評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得分雖與青少年自評得分所有的面向均有顯著的相關,但在一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中的身體功能面向,以及疾病特殊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中的認知及溝通兩個面向都達顯著差異,其中前者為青少年自評得分顯著低於父母代評得分,後兩者則相反,因此建議關於此群青少年之生活品質之研究應以青少年自評得分為主。最後,本研究發現父母親的教養態度與數個面向的相關性均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尤其青少年一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總分與母親的關懷呈正相關。基於本研究之發現,建議應加強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身體功能之改善,家屬方面則除了疾病相關知識外,亦應納入父母親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及青少年教養態度之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