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97.123

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患(使用呼吸器≥42天)是醫院壓瘡事件的高風險群,如何預防病人產生壓瘡為護理人員的重要任務。然而,壓瘡的產生被認為較不會威脅到生命及預後,因此壓瘡在加護單位是最常被低估的問題之一。目前長期依賴呼吸器的重症病患之壓瘡危險因子相關文獻不足,而壓瘡對呼吸器患者預後的影響更是闕如,故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1)呼吸器使用者的壓瘡發生率及長期趨勢;(2)探討呼吸器使用者發生壓瘡之內在及外在危險因子分布情形及其相關性;(3)探討呼吸器使用者之人口學特質、疾病特性、對預後之影響;(4)分析呼吸器使用者不良後果之危險因子。 本研究設計以回溯式世代追蹤研究法,以「衛生福利部健康加值應用協作 中心」之全民健康保險資料2000年至2013年之兩百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進行資料分析,篩選出20歲以上曾在呼吸照護中心或呼吸照護病房住院之呼吸器使用者進行研究;研究數據以SAS 9.4進行資料分析並以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進行單變項分析、再以邏輯斯迴歸、多元線性迴歸進行多變項分析預測相關因子。 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全國抽樣檔中,符合健康保險給付之呼吸器使用者佔8,278人,19.5%在使用呼吸器之後曾發生一處以上的壓瘡,須接受治療。2003-2004年兩年長期呼吸器使用者為1177人為研究世代,這些長期呼吸器使用者之壓瘡發生率0.57‰,6年內死亡率為89.55%,平均住院天數大於6個月者佔21.41%;壓瘡之盛行率為15.38%,其中在呼吸照護中心之壓瘡盛行率為15.6%,住在呼吸照護病房的使用者之壓瘡盛行率為16.29%,2001年至2012年之壓瘡發生密度未有減少之趨勢。長期呼吸器使用者之腦血管疾病與壓瘡發生有顯著相關,在多變項分析中,長期呼吸器使用者發生壓瘡之預測因子包含腦血管疾病(AOR:1.78,95 CI: 1.25-2.53)、營養不良(AOR:1.91,95 CI: 1.07-3.41)。發生壓瘡之長期呼吸器使用者的預後較差、死亡率較沒有壓瘡者高,在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有壓瘡者死亡勝算比是沒有壓瘡者的2.51倍(95 %CI:1.19-5.30)。 本研究結果有助於確立長期呼吸器使用者的壓瘡之危險因子及預後,壓瘡者的死亡風險較無壓瘡者高,且需耗費更多的醫療資源和疾病負擔,尤其是患有腦血管疾病和營養不良者是發生壓瘡的高危險群。臨床醫療人員在照護長期依賴呼吸器病患時應盡可能讓病患免於壓瘡風險之情境,在維持重症病患生命的同時,也需重視壓瘡問題,進而減少可避免的死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惡病質在胰臟與壺腹周圍腫瘤病患術前常見症候群,而術後面臨傷口癒合與體能復原過程,惡病質此症狀易被忽視,且其影響病患生活品質與存活率甚鉅。至今國際上仍未針對此族群,探查其惡病質與手術期間造成體能變化的相關研究。故本研究之目的為:(1)瞭解接受胰臟與壺腹周圍腫瘤患者於手術前惡病質發生率與嚴重度;(2)瞭解此族群於術前至術後三個月內體能狀態之變化;(3)瞭解此族群惡病質與術後三個月內體能狀態變化之相關性。 本研究自2015年11月25日至2016年6月21日於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外科門診進行收案,採縱貫式研究,分別於術前與術後一、二、三個月共四次資料收集,以預計接受胰臟切除腫瘤病患為收案對象,藉由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包括基本資料表、症狀困擾嚴重度量表、疲倦量表;而體能測試項目,包含身體組成測量、慣用手握力與30秒坐站次數測量。資料分析採描述性統計分析各變項現況,以相關性統計分析相關體能的重要因子,並藉由廣義推估方程式分析病患惡病質與手術期間體能變化的重要因子。 研究期間共完成46位個案,四次資料收集完成率分別為46(T0)、43(T1)、43(T2)、43(T3)份,故問卷部分流失率為6.5%。研究結果顯示:(1)惡病質發生率為44.1%,且惡病質組罹患糖尿病較高於非惡病質組;(2)脹氣為病患術前最為困擾之症狀,易飽為術後三個月內最困擾的症狀,而疲倦位居第二或第三,屬低中度疲倦範圍,且症狀困擾程度在術後二、 三個月顯著低於術前;(3)在體能方面,體重與脂肪量隨著手術三個月期間達顯著下降,其他各項體能均無顯著差異,影響術前體能重要因子包括:性別、年齡、KPS、血紅素、白蛋白與術前置入膽管支架;(4)術前惡病質並未在手術期間成為影響體能變化之重要因子,而男性在體重、骨骼肌與手握力下降量大於女性,尤其在男性族群,術前血紅素與白蛋白高者,其手術期間體能狀態越好;而女性則是年紀輕且術前身體功能越高者,其手術期間體能狀態越好。 惡病質在接受胰臟腫瘤手術病患發生率高,且其手術前後體能皆低於一般健康民眾,並在術後三個月內體重與脂肪量仍顯著低於術前。因此,術後照護期間,需加強監測男性病患,尤其在術前血紅素與白蛋白較差者,其在術後體能的變化,進而提供適當介入性措施:給予術後飲食衛教以提升營養攝取,鼓勵持續維持術後身體活動,減少體重持續下降,進而重建與促進手術期間原有的體能。

  • 學位論文

頭頸癌在台灣為常見的癌症之一,但在治療後相對有好的存活率。然而因其疾病及治療特性,頭頸癌病人面臨身心功能障礙及其後續的社會功能影響。為了評估頭頸癌病患社會功能,一個簡易、適切且多面性的評估工具是被需要的。華盛頓生活品質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是一個廣泛被使用,具有良好信效度且容易填答的頭頸癌病人生活品質問卷。故此研究目的為測試華盛頓生活品質量表,除了反應病患生活品質外,是否也可反應其社會功能情形(涵蓋人際互動、日常生活功能及工作狀態)。本研究於民國103 年9 月至104 年12 月,共取得200名個案資料。採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基本屬性問卷、癌症及治療相關特質、世界衛生組織障礙評估手冊社會功能相關子量表、華盛頓生活品質量表。研究結果顯示(1)華盛頓生活品質量表與世界衛生組織障礙評估手冊三個社會功能子項目皆呈現高相關,顯示可反應頭頸癌病人社會功能情形;在華盛頓生活品質量表子項目中,以休閒娛樂、活動、心情、吞嚥及講話為社會功能障礙的前五項高相關因子(r= 0.73, 0.70, 0.56, 0.49, 0.47);(2)社會功能中,以社會參與方面的障礙最為顯著;(3)在人口學特性影響其社會功能方面發現,教育程度低、無工作及依賴他人照顧的病人,較易有社會功能障礙;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臨床醫護人員可使用簡易之華盛頓生活品質量表來評估臨床頭頸癌病患社會功能情形,減少病患治療後心理社會適應之問題並增加臨床醫護人員評估的全面性。

  • 學位論文

心臟移植後腎功能不全的發生,隨著心臟移植成功率增加與存活期的變長,成為一個越來越常見的問題。根據文獻,心臟移植病人的腎功能會隨時間變化,多在術後一年左右發生明顯變化,這種隨時間變化的情形,主要來自手術當時和術後早期的影響。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和盛行率皆高居世界之冠,對於心臟移植病人腎功能變化之瞭解多來自國外文獻研究,本土性研究僅討論末期腎臟衰竭長期透析,缺乏腎臟功能變化的趨勢與可能影響因素。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本土性心臟移植病人的腎功能變化的趨勢,並分析影響腎功能變化的風險因素。採縱貫性世代研究,於台灣北部某一醫學中心,收集心臟移植病患術後五年內的腎臟功能及相關變項進行分析,同時檢視使用兩組不同免疫抑制藥物方案的病人腎臟功能。研究結果發現,心臟移植病人腎臟功能由移植前到術後三個月有明顯變化,之後的五年間維持穩定;經由羅吉斯回歸多項式分析結果:不同免疫抑制藥物方案的組別、移植時年齡、缺血性心臟病和移植術前腎功能對病人在移植術後五年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 Ml/min1.73m2的風險是有顯著統計意義。此為首份針對心臟移植病人腎臟功能變化的本土性研究結果,提供移植醫療團隊能及早評估,針對影響因素篩檢高危險群,提供適當醫療或進行轉介,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的進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