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4.81.206

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確立之臨床研究護理師專業核心能力之定義、內容與執業範疇,進而建置臨床研究護理師之專業分級制度。 方 法: 本研究應用系統性文獻回顧及修正型德爾菲法分三階段進行,首先搜尋1950至2016期間正式出版的資料庫文獻,國內外研究護理及相關的學會或協會所發表文章或正式之公告,經同儕評讀納入之文章或專書共16篇內容進行評析,建構臨床研究護理師專業核心能力清單與檢核表內容之初稿。第二階段進行研究護理師焦點團體討論、確認第一回合德爾菲法前驅問卷「臨床研究護理師專業核心能力之評核表」內容;第三階段進行修正式德爾菲研究法,採立意取樣以滾雪球方式,進行二回合之專家共識會議(含問卷調查)。本研究共回收46份有效專家問卷,使用SPSS 22.0版windows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進行各題項之修正,各細項能力之刪除標準為:平均數 (Mean) < 4.0分與標準差(SD) >1的題目。 結 果: (1)確認臨床研究護理師八大專業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分別為「臨床研究實務執行」、「照護」、「研究」、「溝通與團隊合作」、「管理與領導」、「倫理思辨與共享決策」、「教育與專業發展」、「國際視野與文化」八大專業核心能力及其96項能力(competency)之描述。(2)建構臨床研究護理師專業能力分級制度,從CRN I (Novice)生手、CRN II (Advanced Beginner)進階學習階段、CRN III (Cometent)勝任階段、CRN IV (Proficient) 精通階段,CRN V( Expert) 專家階段共分成五個層級(3)依上述能力分級建置臨床研究護理師基礎及進階教育課程之建議。 結論與應用:已確立之臨床研究護理師專業核心能力及其專業能力分級制度,可作為臨床研究護理師職能基準、聘僱條件及臨床研究護理師工作考核之績效指標與獎勵之參考。可從臨床研究實務執行,管理與領導、教學與研究等構面,循序漸進培訓人才,優化台灣臨床試驗品質。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研究之重要性:家族遺傳性血脂異常的病人由於脂蛋白受體異常,會使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升高。若未經治療及持續控制,將有相當高的機率於成年早期發生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臨床治療以藥物控制脂質濃度,但非藥物治療之相關因子及生活型態對於心血管代謝的風險仍急待探討。 研究目的:探討血脂異常病人生活型態、身體組成、血糖、血脂之間的關聯性,以深入瞭解生活習慣與心血管代謝風險的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設計為回溯式世代追蹤研究,採用病歷回顧法合併問卷資料分析,針對2012年至2016年間,曾於北部高血脂門診就診並被診斷為家族遺傳性血脂異常之病人,蒐集其人口學資料、相關疾病確診時間、血液生化檢驗結果、身體組成測量值,以及過去生活型態調查,進行資料收集及登錄建檔,以描述性統計、邏輯斯迴歸及存活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本研究共納入336位家族遺傳性血脂異常病人,包括125位男性及211位女性,平均年齡分別為53.04(±12.95)歲、61.47(±11.65)歲。本研究共81位病人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佔24.1%。心血管疾病風險之多變項迴歸分析結果,共五個變項有統計顯著的勝算比:年齡(AOR:1.05,95% Cl:1.03-1.08)、男性(AOR:3.26、95% Cl:1.71-6.13)、糖尿病(AOR:2.52、95% Cl:1.32-4.80)、睡眠困難(AOR:2.17,95% Cl:1.22-3.87)等,劇有統計顯著性(p<0.05);而運動習慣則是有統計顯著的保護效果(AOR:0.41,95% Cl:0.23-0.74)。本研究亦發現合併肌少症的病人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調整後的勝算比為2.23(95% Cl:1.03-4.80)。本研究家族遺傳性血脂異常病人在確診後共75人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佔22.3%。進一步針對第二型糖尿病之危險因子進行多變項迴歸分析,男性勝算比2.85(95% Cl:1.29-6.33)、高三酸甘油酯濃度1.01(95% Cl:1.00-1.01)、高密度脂蛋白濃度0.97(95% Cl:0.94-0.99)、高血壓3.24(95% Cl:1.61-6.56)、習慣飲酒0.06(95% Cl:0.01-0.37)。以高密度脂蛋白和飲酒習慣具有保護此類病人避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效果。而嚴重肥胖者和高腰圍合併高三酸甘油酯者亦有較高之風險,在多變項模型中分別為2.21(95% Cl:1.14-4.27)、2.93(95% Cl:1.05-8.12)。 結論:本研究針對家族遺傳性血脂異常病人,分析其心血管代謝疾病之風險因子,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生活習慣和身體組成都與此類病人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相關。因此,臨床人員面對此類病人時,除了降血脂藥物的使用,更應注意身體組成的檢測,以及生活型態的衛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 景:老年憂鬱症患者往往合併身體上的疾病,導致失能和死亡率增加等 問題,過去研究多對於社區和慢性機構的年長者進行憂鬱症狀的調查,較少研究探討急性住院年長者憂鬱症狀的現況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目 的:探討急性住院年長者的憂鬱症狀現況,以及探討下列因素中何者為 主要影響因素,包含:社會人口學、身體健康狀況、健康行為、日常生活功能,以及知覺接受他人疼惜。 方 法:本研究採橫斷式描述性相關性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 design),以北部某醫學中心老年醫學部住院年長者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使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包括「社會人口學基本資料表」、「身體健康狀況量表」、「健康行為量表」、「老年憂鬱量表;GDS」、「日常生活功能評估;ADL」以及「中文版疼惜承諾與行動量表:知覺接受他人疼惜」。經由研究者以一對一訪談方式收集資料。 結 果:本研究樣本為113位日常生活功能多為中度依賴並和子女同住在社 區的年長者,因為感染而急性住院。在整體的憂鬱症狀方面,82.3%的住院年長者無出現憂鬱症狀(GDS-15 總分為0-4分),1.8%的住院年長者達到憂鬱症診斷(GDS-15總分≧10分),15.9%出現臨床相關憂鬱症狀(GDS-15總分5-9分)。整體憂鬱症狀(GDS-15)的主要預測因子為宗教信仰,入院期間自覺睡眠品質狀況,及入院前運動習慣。影響急性住院年長者出現臨床憂鬱症狀(GDS總分≧5分)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住院期間的睡眠品質和治療後日常生活功能。關於兩題對於生活具有負面看法的憂鬱症狀 (生活空虛和生活不滿意程度)(GDS-2)的主要預測因子包含:社會人口學-經濟狀況,健康行為-飲酒及運動時數,心理-知覺接受他人疼惜的程度。 結 論:因急性住院的年長者多數沒有出現憂鬱症狀。宗教信仰,入院前的 健康行為包含運動,沒有飲酒習慣為憂鬱症的保護因子,入院時的睡眠品質為影響其憂鬱的危險因子。治療後的日常生活功能與憂鬱程度無關但與是否出現臨床意義憂鬱症狀相關。知覺接受他人疼惜和整體憂鬱無關但和其中2題對生活負面描述憂鬱症狀相關。本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發展預防急性住院年長者憂鬱有所助益。

本文將於2027/08/14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目的: 本論文研究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Taiwan’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NHIRD)探討失眠研究族群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之發生風險及累積效應,並與無失眠的參考族群進行各項特性的比較;另外,探討失眠族群使用不同類型安眠藥者第二型糖尿病發生風險之差異。 方法: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2005年100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研究分析2000至2010年之申報資料;採回溯性世代研究設計(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先排除1999年12月31日之前已有失眠或第二型糖尿病病史,定義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間新診斷的94,535位失眠個案為研究族群,後續追蹤至2010年12月31日,計算其糖尿病發生率。另外,採隨機抽樣法選取同時段無失眠診斷的個案,配對性別、年齡及診斷時間,以2倍的人數189,070位作為參考族群,比較兩個族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差異。另外,將安眠藥使用分成BZD類、Non-BZD類、zolpidem及Mixed 組分析其與第二型糖尿病發生風險相關性。利用Cox proportional-hazards regression model 分析兩個族群、四組安眠藥使用者第二型糖尿病發生風險,呈現hazard ratios (H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結果: 失眠研究族群T2DM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參考族群(78.78 vs 39.45, per 1,000 person-years),失眠族群T2DM的發生風險為參考族群的1.51倍 (95% CI 1.48-1.54),達顯著差異。每增加一年失眠暴露時間,其T2DM發生風險增加1.2%。若將暴露時間分層,以暴露1年為參考組,暴露時間為2-4年、5-8年及>8年,其發生T2DM風險分別是參考族群的1.29倍(95% CI 1.25-1.33)、1.76倍(95% CI 1.73-1.79)、1.82倍(95% CI 1.77-1.87)。若以無失眠無使用安眠藥為參考族群,僅用BZDs、僅用Non-BZD、僅用zolpidem、Mixed組相對於參考族群,發生T2DM相對風險分別是1.77倍(95% CI 1.42-1.98)、1.65倍(95% CI1.27-1.87)、1.60倍(95% CI 1.10-1.77)、2.69倍(95% CI 1.51-3.43);其中以同時使用zolpidem及使用BZDs者,其T2DM發生風險為無使用zolpidem且無使用BZD者1.62倍( 95% CI 1.29–1.87)。 結論: 失眠族群T2DM的發生風險相較於參考族群高,失眠暴露時間愈久,T2DM發生風險愈高。各種安眠藥使用者中,使用一種以上安眠藥者對T2DM發生風險的影響程度最大,其中同時使用zolpidem及BZDs者對T2DM發生風險具有加成協同(additively synergistic)。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照護者重新審視長期失眠與安眠藥使用與T2DM風險相關性,將有助於T2DM照護策略的擬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臨床判斷是護理教育培育的核心能力之一。本研究目的是以類實驗研究設計驗證高擬真模擬教學及個案分析教學與臨床判斷的因果關係;及比較這兩種教學策略對臨床判斷學習及知識獲得的影響;同時瞭解研究樣本對兩種教學策略的看法。 方法:本研究採用類實驗前後測試研究設計並結合焦點訪談進行研究。研究樣本為澳門某學院二年級大學部護理系修讀課程單元“成人護理I---氧合作用與維持”的69名學生,他們被隨機分配到高擬真模擬教學組或個案分析教學組。兩組在“充血性心臟衰竭疾患病人護理”課程單元理論學習後,一組於高擬真模擬實驗室接受高擬真模擬教學,一組於教室接受個案分析教學,兩種教學策略都以全心臟衰竭病人護理案例教導臨床判斷。兩種教學策略介入前、後都採用Lasater Clinical Judgment Rubric臨床判斷量表及自擬的知識問卷評價學習成效;最後,訪談15名研究樣本對兩種教學策略的看法。並以滿意自信量表評估高擬真模擬教學組對教學的滿意及自信程度。 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擬真模擬教學組在介入措施後臨床判斷總分平均分數達到“初級至發展中水平”。臨床判斷總分中位數在介入前後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42);僅有臨床判斷中反應階段分數於介入後呈顯著進步(p=0.01);介入後知識分數也呈顯著進步。個案分析教學組在介入措施後臨床判斷總分平均分數達到“發展中水平”。臨床判斷總分中位數在介入後顯著高於介入前(p<0.01),而且介入後臨床判斷中注意階段、解釋階段及反應階段分數呈顯著進步(p<0.01);介入後知識分數也呈顯著進步。比較兩組的介入成效發現高擬真模擬教學組與個案分析教學組在介入後的臨床判斷總分中位數及知識分數中位數没有統計學差異;僅有的差異是介入後個案分析教學組臨床判斷中解釋階段分數優於高擬真模擬教學組。另外,焦點訪談發現研究樣本對兩種教學策略都呈滿意態度。 結論:個案分析教學教師以即時提出引導的問題讓研究樣本討論及思考,能營造合適學習的氣氛,這有利於研究樣本在臨床判斷中注意階段、解釋階段及反應階段分數的提升;而且更使得他們的解釋階段分數優於高擬真模擬教學組。另外,理論教學結合兩種教學策略的任一種,均可以讓研究樣本通過教育、個人經驗、共享、複習,而使知識分數顯著提高。未來進一步以長期追蹤研究瞭解高擬真模擬教學/個案分析教學執行次數對臨床判斷能力提升的效果。研究者並依據研究結果對高擬真模擬教學的設計及安排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台灣專科護理師照護模式為專科護理師協同輔助主治醫師共同提供病人連續性及整合性之醫療照護方式,此照護模式逐漸成為台灣許多醫院替代住院醫師人力的經營政策。然而,專科護理師的醫療服務品質是否符合病人的期待,病人對此照護模式的感受評價如何,目前國內仍未有相關研究探討。有鑑於此,本研究之目的為:一、瞭解專科護理師照護模式下病人之基本屬性與疾病相關因素。二、探討病人對專科護理師醫療服務品質之期望程度、感受評價與兩者間之差距。三、探索影響病人對專科護理師醫療服務品質之相關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描述相關性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針對北部某醫學中心之專科護理師照護模式病房進行資料收集。運用PZB服務品質模式建構之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本問卷內容包含病人基本屬性資料表、自擬之服務品質量表(SERVQUAL量表)與疾病相關因素資料表,收案期間為2016年6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期間內有效問卷共200份。資料以探索式因素分析方法確認發展量表之效度、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相依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本研究SERVQUAL量表在建構效度檢驗上,結果萃取出五項因素的累積解釋變異量達66.76%,而整體量表也具高度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 = 0.969)。收案病人以男性居多(56.5%),平均年齡為57歲,對專科護理師角色認知多處於模糊地帶,病情症狀進展呈穩定狀態。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病人對專科護理師照護模式之醫療服務品質有很高的期望(M = 6.46);在感受評價的分數(M = 5.77)也達量表中間值以上,顯示病人對專科護理師的醫療服務品質有一定程度的肯定。然而,在五大醫療服務品質構面中,病人在「可靠性」構面的期望程度最高;於「回應性」構面的感受評價最低,對醫療服務品質的期待與感受間大多呈現顯著的差異(p < 0.001),尤其以「可靠性」構面(M = 1.998)的表現落差最大,其次為「回應性」構面(M = 0.828),對「有形性」構面(M = 0.088)差距最小。影響病人對專科護理師之醫療服務品質的相關因素中發現,若病人對專科護理師角色定位的認知程度越高,或是由急診入院的病人群,其對醫療服務品質的差距會越大,但若病人有感受到專科護理師執行臨床照護的確實性,無論探視的頻次多寡,則病人對整體專科護理師醫療服務品質的差距會變小。 結論與建議:病人感受到的專科護理師的醫療服務品質仍有落差,特別是可靠性層面。本研究認為專科護理師照護模式應優先改善可靠性、回應性及保證性三大醫療服務品質構面產生之差距,可以藉由1. 強化專科護理師對病人主要疾病症狀困擾之整合性的專業評估與處置指引,尤其在疲倦照護、疼痛控制、發燒評估處置及共病症管理的教育訓練。2. 在病人執行檢查及處置前,專科護理師應向病人或家屬詳細說明處置過程細節、治療後續進展並告知應注意的事項,以降低病人對疾病所產生的恐懼與不安。3. 培養以病人為中心的實證照護能力,讓病人對專科護理師的照護產生信心與依靠感,提高護病間的信任度。如此便可縮小專科護理師主要醫療服務品質構面缺口之落差,進而增進專科護理師連續性及整合性的醫療照護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隨著醫療環境及品質的提升,疾病的存活率及平均餘命增加,導致慢性疾病病患人數逐年遞增。這些長期需要與疾病共處的慢性疾病患者,為了降低疾病或治療所帶來的不良效應,或渴望回歸正常的生活型態,即為「正常化」。國內尚未有以正常化觀點探討慢性疾病病患在因應疾病的過程,因此希望藉由中文版正常化量表的發展,未來可用於檢視台灣慢性疾病病患罹病後的正常化情形。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係將O’Neal於2007年發展的正常化量表,經修訂及翻譯成中文之後測試在台灣的適用性並檢測其信效度。具體目標有三:1.發展中文版癌症兒童主要照顧者正常化量表, 2.建立中文版癌症兒童主要照顧者正常化量表的心理計量,及3.瞭解台灣癌症兒童主要照顧者正常化的情形。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文版癌症兒童主要照顧者正常化量表是經過雙向翻譯及專家內容效度檢定後,以結構式問卷施測於癌症兒童的主要照顧者。研究者於北部某醫學中心兒童癌症病房及門診間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收案,共收得241位受訪者。經內在一致性信度、專家內容效度、建構效度、效標關聯效度,檢定此量表的心理計量。 研究結果: 本研究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值為0.91。效度方面,建構效度經探索式因素分析法,萃取出單一因素。經驗證式因素分析法驗證本量表的假設模型,經模組修飾後其適配指標GFI、AGFI、CFI、IFI、PGFI、PNFI、RMSEA、RMR、χ2/df均可達到閾值,可見本量表模組於統計上具有足夠的解釋力,平均變異萃取量為0.537。中文版癌症兒童主要照顧者正常化量表和「台灣簡明版生活品質量表」、「中文版成人復原力量表」進行相關性分析,其相關係數分別為0.475、0.372,可見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經三位專家進行兩次的專家內容效度檢測,CVI值分別為0.88、0.99。由此可知本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年距」、「癌童疾病治療階段」、「家庭開銷是否需要他人補助」為影響癌症兒童主要照顧者正常化的主要變項。另外本量表和「台灣簡明版生活品質量表」各範疇均呈中度正相關,相關係數介於0.375-0.436 (p<.01)。和中文版成人復原力量表各範疇呈低至中度正相關,相關係數介於0.253-0.352 (p<.01)。 結論與應用: 本研究所發展的中文版癌症兒童主要照顧者正常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建議將此概念運用於臨床護理實務、教育及研究上,從測量的量化結果協助促進慢性疾病病患或其照顧者及早建立正常的生活型態,拓展此概念的發展和應用。

  • 學位論文

在臨床上,肌少症與心臟術後三十天內的死亡率顯著相關,以及肌少症病患在心臟術後的住院天數顯著較長,然而,肌少症病患在心臟術後長期的身體功能恢復情形是否與非肌少症病患有所差異,尚待證實。故本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心臟手術病人術前存有肌少症之現況;(二)探討肌少症組、非肌少症組的加護病房及總住院天數、一年內死亡率是否有所差異;(三)探討肌少症組與非肌少症組在一年內身體功能變化量,是否有所差異。 本研究為國科會贊助「老年心臟手術病患術後功能恢復和其影響因子的長期追蹤研究」之子計畫,收案期間自民國102年2月自106年4月,資料庫共312位,其中5位取消手術,65位未完成肌少症評估(握力、行走速度、肌肉質量),故符合收案者共242位,在術前(T0)蒐集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表、疾病特性、握力、五公尺內行走速度,以及術前身體功能─基礎日常功能、身體活動量、握力、六分鐘行走距離,並在術後一個月(T1)、術後三個月(T2)、術後六個月(T3)、術後十二個月(T4)再次測量基礎日常功能、身體活動量、握力、六分鐘行走距離。使用Mann Whitney U test比較肌少症、非肌少症組間術後四個時間點之基礎日常功能、身體活動量、握力、六分鐘行走距離之變化量是否有顯著差異,其顯著水準設為0.05。 結果顯示(一)術前存有肌少症的病患共54位(22%),肌少症病患年齡顯著較高、身體質量顯著較低、EuroSCORE分數顯著較高、女性比率顯著較高、無抽菸者比率較高、罹患腎臟疾病比率顯著較高,在術前的身體功能上,肌少症的基礎日常功能、身體活動量、握力、六分鐘行走距離皆低於非肌少症。(二)肌少症組的加護病房住院天數(5 vs 3天)、總住院天數(20 vs 15天)顯著高於非肌少症組,肌少症組的一年內死亡率與非肌少症組相比,無顯著差異。(三)身體變化量:肌少症組的術後十二個月的身體活動變化量顯著低於非肌少症組(584 vs 1808 MET·min/week, p=0.004),反之,肌少症組在術後一、三、六、十二個月的基礎日常功能變化量、握力變化量、六分鐘行走距離變化量與非肌少症組相比,均無顯著差異。 這些結果顯示固然肌少症病人在術後住院期間需要較長的時間以恢復至可穩定出院的狀態,但是,肌少症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及身體功能變化量上,與非肌少症病患是相當的,因此在臨床上,不應該將肌少症當作執行心臟手術的排除條件。

  • 學位論文

【背景】我國的臨床試驗發展已邁向國際水準,現階段主管機關對於臨床研究護理師的教育訓練卻缺乏相關規定。各醫院的現況為臨床研究護理師人力不足、流動率大、招募困難等困境。目前聘用方式,多數由各臨床試驗主持人獨立招聘。因此,大部份的新人在單位內缺乏熟手的指導者。目前缺乏臨床研究護理師指導新人的相關研究之調查,以提供新人教育訓練與護理臨床教師培訓的相關資訊。 【目的】以Ajzen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配合文獻資料編製成結構式問卷,探討臨床研究護理師指導CRN新進人員之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 【方法】以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及方便抽樣,收集目前在台大醫院工作及其臨床試驗或研究工作經驗滿一年(含)以上之臨床研究護理師。所收集之資料以SPSS 22.0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分析。 【結果】收案期間為2017年3月至4月,有效問卷147份。研究發現:台大臨床研究護理師指導CRN新人之行為意圖為3.51分(滿分5分),介於普通和願意之間。計畫行為理論之知覺行為控制、態度、主觀規範變項,三者共可以解釋行為意圖62.3%的變異量。「對護理臨床教師角色及功能的認知、臨床護理年資、臨床研究護理師年資、CRN臨床教師年資、同事與主管支持度、參與2天(含)以上之臨床教師課程、曾經指導CRN新人的經驗、參與指導CRN新人的方式、護理臨床教師教育訓練課程的提供」亦可能影響行為意圖。 【結論】本研究發現CRN指導新人的行為意圖介於普通至願意之間,建議調整臨床教師工作量、增加主管支持、提供教育訓練以增加研究對象指導新人的意願,可考量設置CRN臨床教師教學模式課程,提供師資培訓與專業進階,方可有系統及可近性的傳承臨床研究護理師的專業角色與工作職責給予未來的臨床試驗新鮮人。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互動性呼吸再訓練對COPD病人執行呼吸法的學習成效與影響成效之相關因素,期盼研究結果能提供經驗證且符合國內COPD病人學習屬性的呼吸再訓練指導方法。 研究背景:COPD是日漸增加的慢性病,常因伴隨其他病症或急性症狀加重而反覆至急診,甚至需要住院診療。國內外針對COPD病人照護提出許多自我管理相關措施之研究,但鮮少以增進學習動機為主及考量認知功能對COPD指導效果的影響。在住院日數不斷縮減,提供衛教指導的時間也將被限縮的態勢下,臨床護理師除了口頭指導外,也採取書面與影音等多媒體資料幫助病人了解健康照護資訊,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同指導方案持續推陳佈新,然而指導方案對COPD病人造成的學習效果如何,將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研究設計:本研究計畫採隨機分配兩組,採前後及追蹤測量之研究設計,實驗組為使用平板電腦提供教練式電腦遊戲的指導,運用激發動機、問答互動遊戲及影片回覆示教等方式,執行系統性指導,控制組則是採用傳統示教指導:以傳統面對面講授與回覆示教方式進行系統性指導。研究資料由不知個案之組別分配的評估者進行資料收集。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入住某教學醫院內科病房,此次住院診斷中有COPD的個案,作為本研究之收案對象,經同意後,在病人出院準備階段進行指導,出院時、出院後1個月與3個月,進行研究資料的收集。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將以描述性統計確認兩組對象的基本屬性與分佈情形,男女、有無信仰、是否使用氧氣等類別變項以卡方檢定,年齡、住院天數等連續變項以t檢定進行兩組差異性的確認。結果變項包括1.動機性的成效,及自我效能改變情形;2.學習過程之成效,即呼吸法執行正確性與呼吸法自動練習頻率,與3.進階成效,即生活品質的改變。資料以能處理小樣本與流失資料的廣義估計模式(General estimated equition, GEE),分析重複測量之改變差異,而實驗組對於以平板電腦學習呼吸法的心得回饋,則以問卷進行調查。 研究結果:經過濾1062位入院具COPD診斷的病人,排除995位因未接受肺功能測試、正參與其他研究或無意願參與本研究的個案後,收案71位病人,以隨機分派方式至實驗組(36位)與控制組(35位)。研究對象大多數為男性(83.1%),平均年齡71.5±11.4歲,兩組病人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在1.動機性的自我效能成效之改變上,兩組病人於出院當下自我效能的測量分數上,實驗組提升的分數與控制組相比有統計上的差異(p=.045),出院後1個月與3個月的追蹤測量值上,兩組之間則無顯著差異。2.學習過程之成效,即呼吸法執行正確性與呼吸法自動練習頻率的結果,兩組在出院時、出院後1個月與3個月的追蹤測量值均高於入院當時測量值,但兩組之間並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3.生活品質的改變上,兩組病人在出院後3個月生活品質受到症狀的干擾均較為減少,且呈現統計差異(p=.024),但兩組之間並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從實驗組回饋問卷的結果,可發現病人在沒有人協助下,會去使用平板電腦練習呼吸法的得分較其他題項為低(2.58±0.77)。 結 論: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病人,以平板電腦提供指導和以傳統方法提供指導的學習成效並無特別差異,以平板電腦學習的老年病人僅在出院後,對自己呼吸技巧上的自我效能程度略顯優於傳統方法學習者,此結果與本研究的指導僅在於住院期間提供或許相關,有待未來更多有關指導效能為主題的研究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