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3.173

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COVID-19疫情可能對臨床試驗執行產生重大影響,疫情也會造成臨床研究護理師(clinical research nurse, CRN)工作改變,本研究目的在了解CRNs執行臨床試驗,如何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以及CRNs在疫情期間的工作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 方法: 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文獻回顧收集各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受到影響之臨床試驗事務,發展疫情對CRNs執行臨床試驗之影響量表,並同時收集基本資料、壓力感受、心理健康指標與個人防疫行為等資料,透過網路問卷收集資料,採取不記名單次填答,資料以SPSS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分析。 結果與討論:共收案150位CRNs,多為女性及於北部工作。在台灣臨床試驗於疫情期間受到的衝擊包含收案減少、受試者回診頻率降低、CRNs遠距工作與廠商遠距稽核等因應。疫情下CRNs工作壓力有顯著正相關因素包含: 預計離開目前工作、自述憂鬱分數高及「試驗執行受疫情影響而改變」(例如:由CRNs或藥師寄送藥物給病人、開案會議改線上會議、稽核以遠距進行、花更多時間與病人、醫院或廠商溝通協調、需要回覆更多詢問等);而與CRNs工作壓力呈顯著負相關的因素則有受僱身份是由臨床試驗機構管理組織(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MO)所聘任、具碩士學歷、以及「試驗執行受疫情影響而改變」(例如:受試者延長回診或延長領藥時間、疫情下採遠距工作模式、疫情下運動量減少等),以上之多變量迴歸最終模型之整體解釋量為59.5%。此外,COVID-19疫情對臨床試驗活動的主要影響如下:受試者招募較困難、受試者的追蹤評估被迫取消或減少頻率、CRNs須遠距工作及贊助商或衛生主管機關需要遠距稽核等。 結論與建議:許多臨床試驗項目在疫情期間受到影響,疫情爆發初期,試驗計畫書當中尚未列出疫情期間的應對方法,導致試驗委託者、主持人與CRNs等工作上面臨挑戰與實務執行上的困難,因而可能增加工作壓力,建議未來可以在計畫書中列出發生重大公衛事件時的處理方法,例如藥物寄送、遠距看診、檢驗頻率調整與稽核方法改變等調整做法,讓試驗團隊,尤其是第一線的CRNs,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應對,避免計畫書程序違反或受試者權益受損。

本文將於2026/10/0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 頭頸癌患者手術合併頸部淋巴廓清,是常見之術式,部分病人進一步合併放射線治療或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會對頭頸部功能有更多的衝擊,雖然放射線治療的頭頸癌患者均會接受常規衛教,但過去研究發現成效不佳,多數患者可能未執行,往往造成立即或遲發性肩頸與張口功能受損及生活品質低落。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1) 探討接受頭頸癌手術及頸部淋巴廓清術,或術後合併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在肩頸功能(握力、肩部肌肉力量、及頸部關節活動度)、張口大小、憂鬱及生活品質在常規照護與肩頸伸展與張口運動介入組6個月內的變化;及 (2) 探討常規照護及接受肩頸伸展與張口運動介入對以上變項之成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避免控制組與實驗組間的干擾,採前後研究設計 (pre- and post- study design),由2016年01月至2020年1月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病房及門診進行收案。以接受頭頸腫瘤切除加上頸部淋巴廓清術患者為收案必要條件,在2018年1月前先收常規照護組;於2018年1月後會按照常規照護組中接受淋巴廓清術(改良式或選擇式淋巴廓清術)與性別(男或女)的比例進行收案。結果以握力(慣用手與非慣用手握力)、肩部肌肉力量(左右手肩屈曲及肩水平外展肌力)、頸部關節活動度(前彎、後仰、左右側彎、及左右轉)、張口大小、憂鬱及生活品質進行評估。本研究所有參與者皆追蹤3次,分別為:術後1個月內(T0,有放射線治療者則為治療前)、術後第3個月(T1,有放射線治療者則為該治療結束後約1-2星期左右) 及第6個月(T2,有放射線治療者則為該治療完成3個月);運動介入效果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預估收案人數每組至少為87人。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先收常規照護組,共有89位接受頸部淋巴廓清術的頭頸癌患者同意參與,運動介入組,按常規照護組中接受頸部淋巴廓清術式與男女的比例進行收案,共87位同意參與;於術後第6個月追蹤完成者,常規照護組有69位及運動介入組66位,共135位納入最後的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常規照護組,在所有時間點慣用手握力皆顯著較差,於術後第6個月 (T2) 頸部關節活動度改善(後仰、右側彎及右轉),其餘未顯著改變;運動介入組術後第3個月 (T1) 即有顯著較佳的肩頸功能(左右肩屈曲肌力、左肩水平外展肌力、左右側彎及左右轉),於術後第6個月 (T2),除了右肩水平外展肌力與頸部前彎外,其餘握力、肩屈曲、左右側彎、左右轉、張口大小、憂鬱及生活品質皆顯著改善。 運動介入之病人術後第3個月 (T1) 有較佳的肩頸功能(慣用手與非慣用手握力、左右肩屈曲肌力、左肩水平外展肌力、左右側彎、左轉)優於常規照護組;於術後第6個月 (T2),除了左右肩水平外展肌力(P值為0.077及0.069)與頸部前彎後仰外,其他皆優於常規照護組。 結果與結論 運動介入有效改善肩頸功能、張口大小、生活品質及舒緩憂鬱,尤其是在術後第6個月效果最為明顯,即運動對遲發之肩頸肌肉及張口功能成效明顯,本研究之發現能提供頭頸部癌症患者在家運動介入執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建議納入門診治療照護之一環。

本文將於2024/09/30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癌症相關疲倦對於罹患大腸直腸癌且接受癌症治療的病患來說,是一個常見而且複雜的癌症相關症狀。然而,在癌症族群中,疲倦與肌力的相關性研究甚少;因此欲透過一系列研究探討疲倦與肌力之相關性改變及在運動介入後,疲倦及肌力隨著時間改變的影響。 目的:研究一 - (1) 探討不同年齡族群的人口學及臨床特質對於疲倦與肌力 (手握力、髖屈肌、膝伸肌及30秒坐站) 相關性之影響;(2) 檢驗探討不同年齡族群的手握力、髖屈肌、膝伸肌及30秒坐站對於疲倦之截切點。研究二 - (1) 探討在中等強度運動之介入措施下,實驗組及控制組之病患其疲倦及不同肌力測量結果隨著時間改變之差異;(2) 探討實驗組之次分組- 遵從性高及遵從性差兩組之疲倦及不同肌力測量結果隨著時間改變之差異。 方法:研究一 – 為橫斷性研究之次級資料分析。以Spearman’s correlations 檢驗疲倦以及個肌力之相關性,以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檢驗各肌力對於疲倦之截切點。研究二 – 為隨機臨床試驗研究之次級資料分析。以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and mixed-effects models來分析介入組及控制組在疲倦及肌力隨著時間之改變是否有差異。 結果:研究一: 265位大腸直腸癌存活個案中,人口學方面,正在養育小於18歲的孩子與有工作此兩項目,年齡小於60歲及年齡大於60歲兩組達顯著差異。年齡小於60歲之組別有較嚴重程度之疲倦程度、較高的疲倦干擾程度、疲倦之持續時間也較長,尤其是下午時段。研究二 – 與控制組比較,介入組之髖屈肌之肌力隨著時間變弱且達顯著差異,其餘之肌力測量皆無顯著差異。 結論:在研究一,大腸直腸癌患者之疲倦及肌力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影響結果,小於60歲的組別中疲倦及手握力及髖曲肌肌力之相關性達顯著差異,而大於60歲之組別則顯示疲倦及肌力未有顯著差異。其可能與個案之家庭結構及工作狀態有關。未來研究需要將患者之職業及育兒狀態納入考量。研究二,在運動介入下,介入及控制組之疲倦及肌力隨著時間之改變無顯著差異。在運動遵從性好及遵從性差的組別中,其疲倦及肌力隨著時間之改變亦顯示無顯著差異。由於介入組運動的遵從性差,導致研究結果皆無達顯著差異。在運動影響居家運動之遵從性之因素,在未來研究設計上需進一步考量個案本身對於原本的運動行為、運動的重要性、安全性之認知及動機等因素並簡化運動相關紀錄之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近年來,肺癌已竄升為危害全球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以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人數的85%以上,以肺腺癌居多。診斷時多數為晚期需長期接受全身性治療。由於精準醫療迅速的發展,對於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胺酸酶基因突變(EGFR mutation)的患者則以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酪胺酸酶抑制劑(EGFR-TKIs)為首選治療。EGFR-TKIs在腸胃道與皮膚毒性是最常見之副作用。 目的:本研究為探討晚期肺腺癌患者之標靶治療副作用、因應行為與希望狀態相關性,並確認與希望狀態之預測因子。 方法:採相關性、描述性之橫斷式研究設計,於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9月9日,以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胸腔內科門診、腫瘤科門診與胸腔內科病房之晚期肺腺癌患者為收案對象,採便利取樣,有效問卷共175份,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包括個人基本屬性資料表、疾病與治療相關資料表、中文版癌症治療功能性評估之肺癌症狀指標量表(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Lung Symptom Index-17 items, Chinese version 2.0, NFLSI-17 Chinese version)、短版癌症因應行為量表(Cancer Behavior Inventory-Brief Version, CBI-B)、標靶副作用自我處置問卷、中文版赫氏希望指標(The Herth Hope Index Chinese version, HHI)。以IBM SPSS Statistics 25.0版分析資料。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T檢定(independent- 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及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處理。 結果:本研究有幾項重要發現:(1)標靶治療副作用以腹瀉(68%)對希望狀態有負相關(t = -2.13, p = 0.035),以皮膚方面的副作用發生率最高(皮疹97%、皮膚搔癢82%、甲溝炎76%);(2)在皮膚毒性的因應行為上,有95%患者會確實執行衛教措施且反應效果佳;但是有腹瀉患者中僅有一半患者有遵循醫囑使用止瀉劑與調整飲食,與冷涼相關的自我照護措施執行率低;(3)在因應行為總得分平均值為89.1±15.58分,標準化得分為82.5%;(4)希望狀態總得分平均值為33±4.67分,標準化得分為82.5%;(5)希望狀態的預測因子包含癌症復發(β = -1.48, p = .041)、腹瀉(β = -1.66, p = .025)、一般功能與安適狀態(β = 1.18, p = <.001)、維持獨立與保持積極態度(β = 0.18, p = .036)、因應與壓力調適(β = 0.19, p = .003)與情感管理(β = 0.22, p = .011),整體迴歸模式解釋變異量達51.3%。 結論:整體而言,在接受標靶治療期間,患者的希望狀態與是否為肺癌復發、腹瀉狀況及對因應行為的執行信心有關。在治療初期時,應對標靶治療副作用的衛教與加強執行自我照護的信心整合處理,並在不同時間依據患者需要提供其建議,能幫助標靶治療患者的希望狀態提升。藉由本研究結果提供醫護人員與病患、家屬有效的資訊,俾利提升肺癌患者之希望狀態,並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重症後虛弱症(intensive care unit - acquired weakness, ICU-AW)是重症病人常見的症狀,是指發生在重症之後,除了重症疾病的因素之外,找不到其他會造成無力的原因,約有33~55%的重症病人會發生重症後虛弱症的情形,會影響病人呼吸器的脫離,延長住院天數,對於病人的身體活動功能狀態及生活品質都有影響。重症後虛弱症的預防除了積極治療敗血症、維持正常血糖之外,許多研究顯示減少臥床不動及盡早開始運動是有效的,不僅可減少重症後虛弱症的發生,也可改善病人的活動功能狀,進而減少呼吸器使用天數、降低住院天數,但是目前對於重症病人活動的強度、時間及頻率仍缺乏實證基礎。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重症後虛弱症的發生率,並透過活動介入方案的實施,了解其對重症病人的成效。 研究方法:採隨機控制之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某醫學中心之綜合加護病房所有入住之病人,年齡20歲以上,非預期即將死亡,且生命徵象穩定者,以隨機決定收治對照組或實驗組個案。研究之介入措施為活動介入方案,對照組接受常規照護,實驗組除常規照護外,還接受活動介入方案,活動之內容依其困難度分為六個等級,每日評估病人可執行的活動等級,每次活動約30分鐘,每週五天,活動前、中、後觀察病人生命徵象及任何不適狀況,並紀錄不良事件的發生,活動介入由入住第一天至病人轉出加護病房,或至多三週為止。成效指標包括肌力、握力、關節活動角度、身體組成及呼吸參數的測量。統計方式採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研究共收案72位,實驗組35位,對照組37位,以男性、老年患者居多,兩組個案基本資料無統計上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重症後虛弱症的發生率為22.86%,兩組個案在肌肉力量、雙手握力及呼吸參數均無顯著差異,關節活動角度方面,雙手腕關節伸展、雙腳膝關節屈曲、雙腳踝關節蹠屈及右腳踝關節背屈之關節角度,實驗組的改善情形較對照組多,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身體組成參數方面,對照組在BMI(body mass index, Wald χ2 = 7.833, p = 0.005)、RMR(resting metabolic rate, Wald χ2 = 5.413, p = 0.020)、FFM(fat free mass, Wald χ2 = 5.722, p = 0.017)、TBW(total body water, Wald χ2 = 6.951, p = 0.008)、ECW(extracellular water, Wald χ2 = 5.569, p = 0.018)、ICW(intracellular water, Wald χ2 = 7.098, p = 0.008)、glycogen(Wald χ2 = 5.753, p = 0.016)、Dry Weight(Wald χ2 = 5.232, p = 0.022)、ECF(extracellular fluid, Wald χ2 = 5.627, p = 0.018)、plasma fluid(Wald χ2 = 5.617, p = 0.018)和body volume(Wald χ2 = 4.280, p = 0.039)等參數的下降情形顯著高於實驗組。若依介入時間30分鐘為切點共分為三組進行劑量-反應分析,結果顯示右手肘關節屈曲肌力及左手腕關節屈曲角度有顯著差異,其餘肌力、握力、關節活動角度、身體組成及呼吸參數各項指標均無顯著差異。 討論與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多數結果指標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經分析可能原因為:(1)個案數過少,統計檢力不足;(2)活動介入強度多為被動運動,缺少主動之抗阻力運動,對肌力的恢復較無幫助;(3)欠缺介入措施執行完整性的檢討與改善機制;(4)其他如自然病程進展、其他有違研究目的之照護活動、環境因素之霍桑效應等情形有關。本研究之限制在於(1)研究樣本數過少,難以推論至其他族群;(2)隨機控制研究設計於研究場所易產生霍桑效應;(3)研究工具指標可能受到病人因素等影響測量結果。建議未來可以增加收案之樣本數、採其他研究設計方式以減少兩組個案的霍桑效應、並且持續監督及檢討研究執行狀況。

  • 學位論文

化學治療(R)-CHOP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主要治療處方,但其中化學藥物Vincristine相關周邊神經病變是造成病人生活極大困擾的長期副作用。然而,化療相關周邊神經病變仍缺乏具體有效的預防與治療策略,臨床上,多數患者會自行發展出個人因應策略克服症狀造成的生活困擾,但在因應策略選擇與其有效性為何目前仍尚無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部分進行深入探討。 本研究為橫斷式之描述性相關性研究,於中部某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門診、門診化療室及病房,以立意取樣針對123位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患者進行收案。研究工具包含:歐洲癌症治療與研究組織生活品質核心問卷-周邊神經病變、特定於VIPN相關因應策略有效性量表,並使用整體神經病變(臨床版)進行化療相關周邊神經病變的評估,最後以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1)以歐洲癌症治療與研究組織生活品質核心問卷-周邊神經病變進行症狀嚴重度評估,共102位患者自覺有症狀,其中以手麻木、腳抽筋和腳麻木最嚴重,而施測者以整體神經病變(臨床版)向每位患者進行測試,共61位患者出現神經受損症狀,尤其以肌腱反射最為明顯 (2)化療相關周邊神經病變的自我評估與理學檢查嚴重度,皆與年齡呈現顯著正相關 (3)具Vincristine相關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於症狀因應的整體有效性平均為5.17分,心理因應的整體有效性平均為6.15分,而心理因應有效性和自我評估症狀嚴重度呈現顯著負相關,尤其與感覺神經症狀呈現顯著低度負相關,症狀因應有效性則未見顯著差異。 結論:臨床評估建議仍以病人自我評估的化療相關周邊神經病變症狀為主,讓病人定期自我檢視症狀的變化,以回歸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必要時,再配合整體神經病變(臨床版)評估,以提供最適當的時機轉介病人進一步復健科神經學相關檢測,並可提供本研究之VIPN的因應策略做為臨床照護之建議。

  • 學位論文

結直腸癌治療的進步使得存活者大幅增加,因而維持患者生活品質與減輕癌症導致的身心困擾日益重要。自我效能是個人調適癌症伴隨而來身心困擾的重要心理資源,故本研究進行14題簡短版癌症行為量表(The Cancer Behavior Inventory-Brief Version , CBI-B)之中文版信效度測試,以提供具信效度的中文版自我效能評估工具,協助識別調適不良的癌症患者,以發展合適的介入措施。 本研究自2017年9月開始收案至2018年4月止,採立意取樣於台北兩家醫學中心之大腸直腸外科門診、腫瘤科門診、病房,共收案265人之診斷零至三期結直腸癌病患,填寫症狀嚴重度評估量表、中文版CBI-B、「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簡稱CES-D)及癌症生活品質量表(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FACT-G7) 等四份量表,一周後再填寫中文版CBI-B,以進行再測信度。 經項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量表刪除2題後全量表總計共為12題,萃取四個因素:維持獨立及正向態度、參與治療、症狀困擾的調適、情緒管理;其中以情緒調整之自我效能分數最低。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 Pearson Correlation ) 分析中文版之CBI-B量表之聚合效度,結果顯示:症狀嚴重度量表總分(r = -0.189, p = 0.002)、憂鬱量表CES-D總分(r = -0.515, p < 0.001)與中文版之CBI-B量表,統計上有顯著負相關;與中文版癌症患者生活品質量表(r = 0.416, p <0.001)統計上有顯著正相關。比較症狀嚴重度較高、低兩組於中文版CBI-B量表的得分,t檢定結果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 < 0.001),顯示具區辨效度。信度檢測結果,中文版CBI-B量表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 值0.789,一周再測信度採組內相關係數為0.789(p<0.001)。 迴歸分析顯示,結直腸癌患者自我效能與憂鬱具有統計上顯著關係(β=-0.508, p < 0.001),亦即有憂鬱的結直腸癌患者的自我效能,較無憂鬱的患者低。迴歸分析模組解釋變異量R2為0.260。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文版CBI-B是具有良好信效度之評估自我效能量表,可方便簡易應用於結直腸癌之臨床實務及研究;結直腸癌患者於情緒調適的自我效能較低,故建議在臨床照護上需協助患者的負向情緒表達與宣洩、找到能帶給心理上感到慰藉的方法及尋求支持系統;憂鬱與結直腸癌患者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照護上建議早期評估辨識結直腸癌患者是否有憂鬱,以提供心理情緒困擾上的預防及介入處置,避免因疾病及治療產生憂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全球每年約有三十萬位兒童及青少年診斷罹癌,而在台灣確診癌症的兒童中,青少年佔了約35%。在照護癌症青少年的過程中,最終目標便是維持或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因此如何評估及改善生活品質的影響因子變得相當重要。而現今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化問卷越來越普及,並開始使用於癌症青少年上,然而過去研究較少討論電子化測量工具及圖表式結果對於改善他們生活品質及相關影響因子之成效為何。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癌症患者使用電子化問卷合併圖表式結果之回饋後,對於症狀困擾、照護需求、自我管理、生活品質之成效,以及他們對於此工具的接受度為何。本研究採用實驗性之前驅研究,於北部兩間醫學中心小兒血液腫瘤病房進行收案,共有41位13-19歲正在接受治療且住院中之癌症青少年參與研究,並使用「症狀困擾量表」、「照護需求量表」、「自我管理量表」、及「生活品質量表」作為測量工具,再以描述性統計、配對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來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實驗組之後測照護需求(p<0.05)及生活品質(p<0.05)較前測有顯著改善。(2)青少年癌症患者對電子化問卷合併圖表式結果的接受度高,並認為此工具簡單好操作,且認同在改善症狀困擾、照護需求、自我管理、生活品質感到非常有幫助。由上述統計結果發現,此工具除了能提升青少年癌症患者的自我了解,醫護人員也能透過此工具更具體的評估病人狀況,並針對結果進行進一步的處置。本研究可作為未來對青少年癌症患者採用電子化問卷及圖表式結果進行臨床評估及介入措施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