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09.8

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在鐵相關基因發現的快速進展,已確立了肝在調控鐵代謝的重要地位,最主要是因肝分泌鐵荷爾蒙hepcidin。本研究目的在以新知探討肝癌細胞鐵缺少的原因,以及未曾被探討過的肝癌病人鐵營養的可能變化。 本實驗以普魯士藍染色半定量鐵濃度,以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定量16 個鐵相關基因之訊息核醣核酸,比較從50位肝癌病人切除的肝癌及鄰近非腫瘤組織之間的差別。結果顯示相對於非腫瘤組織,癌細胞鐵量明顯減少,五個鐵調控基因—hepcidin, ceruloplasmin, transferrin, transferrin receptor 1 and 2—表現異常,其中hepcidin的缺失最為顯著;hepcidin表現量與鐵濃度最為相關。基因表現與慢性肝病無統計上關聯。進一步以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CEBPA在肝癌有減少情形,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顯示HNF4A3在肝癌有增加現象。HNF4A3表現與癌分化程度呈負相關。Kaplan–Meier活存分析及Cox比例風險分析顯示CEBPA缺失的病人活存期較短。 綜合分析看來,CEBPA與hepcidin的缺失可能導致肝癌細胞無法積存鐵;而隨著肝癌進展,鐵調控基因的異常表現將使身體往組織鐵過度負荷及貧血的方向進行。建議以CEBPA缺失做為肝癌治療可能標的,期能抑制腫瘤生長並改善鐵代謝及其它肝功能,以延長病人生命且改善生活品質。HNF4A 亞型或可作肝癌分化程度的標記。另外,本研究提出一新假說:肝非腫瘤部份可能有增加 hepcidin的免疫反應,以對抗肝癌生長。

  • 學位論文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多氯夫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p-furans, PCDFs)和多氯戴奧辛(dibenzo-p-dioxins, PCDDs)皆是環境中重要的環境荷爾蒙,而且屬於一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其同源物 (congeners)中,以2,3,7,8-TCDD的毒性為最強,健康方面的危害包括致癌性、肝毒性、免疫毒性、生殖系統毒性、皮膚毒性等。 1979年,台灣中部地區約2000人食用受多氯聯苯以及其熱分解產物多氯夫喃汙染之米糠油。而人體內CYP1A2酵素的活性會受到暴露程度而有不同的誘導程度。而已知芳香烴受體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 途徑為此酵素誘導調控的關鍵;而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 (AhR) 與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repressor (AhRR) 也是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因子。 為了了解ARNT與AhRR基因多型性與CYP1A2誘導性 (inducibility) 是否有關連,此研究中,我們對於173位暴露多氯聯苯與多氯夫喃的對象,以及其社區對照組,進行了以咖啡因代謝速率做為CYP1A2酵素活性指標的試驗,發現其與血清之中 2,3,7,8-TCDD毒性當量 (toxic equivalency, TEQ) 有正相關。 對ARNT與AhRR基因,進行下列單一核苷酸多型性基因型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分析,一個AhRR基因SNP,AhRR (rs2292596)(C/G), 與四個ARNT基因,分別是ARNT(rs7517566)(A/G)、 ARNT(rs3820541)(C/G)、ARNT(rs3768016)(C/T)以及ARNT(rs2228099)(C/G)。 分析結果,對偶基因頻率 (allele frequency)結果為,AhRR(rs2292596)的C型對偶基因頻率為0.62,G型0.38 ,四個ARNT基因,分別是ARNT(rs7517566)的A型對偶基因頻率為0.79,G型為0.21,ARNT(rs3820541)的C型對偶基因頻率為0.82,C型為0.18,ARNT(rs3768016)的C型對偶基因頻率為0.58,T型為0.42以及ARNT(rs2228099)的C型為0.59,G型為0.42。在相近的毒性當量之下,AhRR SNP基因為GG型的基因型者,CYP1A2的誘發程度高於AhRR SNP基因型為CG型者,而AhRR(rs2292596)基因型為CC型者,CYP1A2酵素的誘發程度為三個基因型中最低(p<0.05)。在ARNT(rs3768016)基因上的CYP1A2誘發程度比較,CC型的基因型較CT型與TT型基因型有較高的誘發程度。ARNT (rs2228099)基因中,基因型為GG者,誘發程度高於CG型與CC型。我們推論AhRR與ARNT基因的基因多型性,可能影響PCBs 與PCDFs在cytochrome P450酵素上的誘發程度。

  • 學位論文

台灣青少年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為4%,而塵蟎過敏原已知是誘發過敏性疾病發作與惡化的重要因子,其中歐洲室塵蟎(Dermatophagoides pteronissinus) 被認定與影響異位性皮膚炎與氣喘發作最有相關性。而台灣的氣候條件溫濕,是塵蟎過敏原D. pteronissinus喜好的生長環境,因此應了解歐洲室塵蟎過敏原在台灣的濃度分佈情形與以居家特徵及習慣等因子推估其可能之濃度。此外,過去台灣針對塵蟎過敏原所作的研究,其過敏原收集方法皆由研究人員前往其家中採集,較耗人力、物力。本研究亦評估由研究對象的家長採集塵蟎過敏原,與研究人員所採集所得濃度是否有所差異。 本研究參與對象分佈在台灣六個縣市,台北、嘉義、雲林、台南、高雄、台東等,因採樣戶數不足,故分兩批次採樣,共46戶。第一批次,對象由一小型出生世代中選取願意參與者,共38戶,採樣時間為2007年7月至9月。第二批次,對象為有參與另一呼吸道研究的台北縣新莊市國中生與國小生,共8戶,採樣時間為2008年8月。藉由問卷收集居家環境、建築物特徵、居住習慣、寢具使用及清潔頻率等相關資訊,先請家長按照說明書使用吸塵器採集床墊上之灰塵,再由研究人員繼續收集客廳地板、臥室地板、同一床墊及枕頭上之灰塵,以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塵蟎過敏原(Der p 1)。將每戶四個樣本視為重複測量樣本(N=184),進行多變項迴歸、混合式線性迴歸及羅吉斯迴歸。 研究結果顯示,Der p 1濃度幾何平均值分佈為客廳地板0.13 μg/g,臥室地板0.31 μg/g,床墊1.70 μg/g,枕頭2.90 μg/g,枕頭與床墊濃度相對於兩地板濃度統計上顯著較高。家長在床墊採集之塵蟎過敏原平均濃度為1.56 μg/g,matched pair t test分析結果與研究人員採集之濃度統計上無顯著差異,且有高度相關(r=0.75)。家中水管曾經滲漏水、目前家中有養狗、家中有表面真菌、距離上次清洗床單枕套或清掃地板時間超過七天者,有較高的塵蟎過敏原Der p 1濃度。平時使用冷氣能減少塵蟎過敏原濃度超過2 μg/g的風險,而家中水管曾滲漏水者其塵蟎Der p 1濃度超過2 μg/g的機會比家中不曾滲漏水者高3.46倍。 本研究提供了台灣家戶中塵蟎過敏原Der p 1濃度的分佈情形,並評估影響濃度之居家環境因子,建議降低塵蟎過敏原Der p 1濃度的可能方法。期望將來經過降低塵蟎過敏原,以減少孩童過敏性疾之發生或發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許多研究指出暴露於微粒空氣污染物對死亡率有增加的情形,尤其對心臟血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影響更是明顯,也有研究指出空氣污染物的暴露亦會增加急診求診率,但是極少研究探討微粒數量濃度以及微粒成分對健康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微粒數量濃度以及微粒成分與急診求診之相關。研究結合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肺疾病急診求診資料與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包括超級測站及一般空品測站),利用年份、月份及星期等時間變項,以及溫度、濕度、雨量等氣候變項,建立不同疾病不包含空氣污染物的基本模型(base model),再利用廣義加法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評估單一空氣污染物(single-pollutant)與多空氣污染物(multi-pollutant)從當日到前五日(lag 0-5 days)以及從當天與前一天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平均值到當天與前四天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平均值(2-day to 5-day moving average)對於心血管(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九版ICD-9 codes: 390-459以及785)及呼吸道疾病(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九版ICD-9 codes: 460-519以及786)急診求診情形的影響。研究結果是以每增加一個四分位數間距(interquartile range, IQR)的空氣污染物會增加多少急診求診的相對危險性來表示。分析所使用到的空氣污染物成分包括:PM10、PM2.5、硝酸鹽 (nitrate)、硫酸鹽 (sulfate)、黑碳 (black carbon)、有機碳 (organic carbon)以及元素碳 (element carbon)。在單一污染物模型(single-pollutant model)中顯示,微粒成分對於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急診情形有顯著的影響(P < 0.05)。進一步利用多空氣污染物模型(multi-pollutant model) 校正一氧化碳(CO)與臭氧(O3)等氣狀污染物與PM10或PM2.5後發現,硝酸鹽、硫酸鹽、黑碳、有機碳以及元素碳與呼吸道急診有關,其最大相對危險性分別是1.025、1.025、1.023、1.031以及1.012。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則發現硫酸鹽、有機碳與元素碳與急診有關,最大相對危險性分別是1.020、1.061以及1.017。再將急診資料依據年齡分成孩童(0-14歲)、成年人(15-64歲)、老年人(> 65歲)等三組進行分析,發現硝酸鹽、硫酸鹽、黑碳、有機碳以及元素碳對成年人呼吸道疾病急診有顯著影響,最大相對危險性分別是1.031、1.043、1.037、1.050以及1.020。而硫酸鹽、有機碳與元素碳則對心血管疾病有影響,最大相對危險性為1.068、1.060以及1.036;在孩童方面,也發現硝酸鹽、硫酸鹽、黑碳、有機碳以及元素碳對呼吸道疾病急診的影響,最大相對危險性分別是1.036、1.020、1.030、1.046以及1.015;而在老年人只看到硝酸鹽與有機碳當天的濃度(lag 0 day)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急診的危險性,最大相對危險性為1.017以及1.050。硫酸鹽與有機碳則發現與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急診有關,最大相對危險性是1.045以及1.032。本研究結果顯示微粒的成份與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急診危險性的增加有關,而且對成年人的影響較大。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比較台灣民眾對電磁場與其他環境健康風險的感知;第二部分則探討民眾對不同來源電磁場的風險、利益與信任感知。 兩部分研究都委託中央研究院調查訪問中心進行,分別於2007年與2008年進行電話抽樣調查,調查使用全國電話資料庫作為抽樣母體,採兩階段分層等距抽樣,抽出年滿十八歲以上中選的受訪對象,再由訪員撥號進行訪問。2007年的有效樣本1,251例,完訪率為17.8%,拒訪率為35.4%;2008年的有效樣本2,035例,完訪率為16.3%,拒訪率為38.2%。 本研究第一部分,「台灣民眾對電磁場與各種環境因子的健康風險感知」,問卷參考2006年的歐盟意見調查設計,內容包括不同來源的電磁場以及各種環境因子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等;結果發現台灣民眾認為「食品安全」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最大;其次則為生活周遭的化學物質、戶外空氣品質、飲用水水質、垃圾/廢棄物、高壓電線、居住環境、噪音、基地台、室內空氣品質、過度的日曬、手機以及電器用品。本研究透過群聚分析(cluster analysis)將樣本對不同環境因子的健康風險感知分出「高風險」、「電磁場」、「環境」與「低風險」四個群體,這四個群體在人口學特性以及自陳電磁波過敏比例上都有差異。 本研究第二部分,「台灣民眾對不同來源電磁場的風險、利益與信任感知」,問卷參考瑞士2002年的民眾風險感知研究設計,發現台灣民眾在基地台、高壓電線、變電箱、手機、微波爐及無線網路等六種電磁波來源中,對高壓電線感知的風險最高,其次則是基地台與變電箱;利益感知則以手機最高,其次是無線網路;至於對政府管制的信任程度,民眾最不信任政府對基地台的管制。本研究發現女性對電磁場的風險感知都較男性高,而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高,以及利益、信任和同意電磁場會致癌,都是決定台灣民眾對高壓電線和基地台風險感知的重要因子。

  • 學位論文

電腦是現代人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電腦應用普遍的同時,長時間使用是否會造成健康危害更加值得重視。打字是使用電腦時重要的活動之一,過去針對繕打(transcription typing)的研究顯示,它牽涉到視覺接收、大腦訊息處理、動作計畫、以及轉換成快速的兩側手指活動等複雜過程,如此高重複性、且常常持續數小時的活動,很可能造成相當的生理心理負荷。 針對從事電腦作業的生理負荷,過去的研究包括使用表面肌電圖,測量上肢與斜方肌的疲勞狀況;而壓力或情緒方面的負荷,則有部分研究使用心跳、心跳變異率(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腦波、尿液中的腎上腺素、或者electrodermal activity (EDA)等方法來了解受試者的壓力或疲勞狀況。這些關於重複性活動或資料輸入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部分研究認為這些活動可能引起心理疲勞、大腦皮質覺醒減少,而使資料輸入時的工作表現隨時間而降低;另一些研究則認為為了能夠維持專注,反而可能由心跳變異率的改變反映出心理壓力。上述的生理心理變化,可能直接或間接造成打字者的健康效應。綜觀過去研究,少有針對使用電討鍵盤連續繕打之報告,若能利用不同評估工具,探討電腦作業時疲勞發生的時序性與影響因子,將有助於建立以實證為基礎的安全衛生指引,給予電腦工作者適切的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觀察使用電腦鍵盤連續繕打過程中,以電子活動監測軟體所測得之擊鍵間隔變化能否反映打字者工作表現變化或疲勞之發生,並與其他工具之評估結果相互比對,包括:自覺症狀、打字表現(打字軟體測得之字數)、心跳以及心跳變異率。此外,並探討電腦使用者常見的習慣¬--聆聽音樂—對於打字中生理反應與打字表現之影響。 第一個子研究中,24位受試者進行連續三段30分鐘的英文打字,利用電子活動監測軟體紀錄其過程中雙手擊鍵間隔的變化,並探討其影響因子。研究結果發現,左右手之擊鍵間隔在過程中有不同的變化趨勢,左手的擊鍵間隔隨時間逐漸延長,在每次三十分鐘的初始的第三個十分鐘有較長的擊鍵間隔 (β=3.4, p<0.0001),且右手的擊鍵間隔在最後的十分鐘有明顯縮短 (β=-3.7, p<0.01),顯示左右手在打字過程中可能有不同的疲勞傾向。 第二個子研究比較使用不同中文打輸入法打字的差異,以方便取樣法選取十六位自願者,九位使用微軟新注音輸入中文,七位使用嘸蝦米輸入中文,兩組英文打字速度相近,以重複測量方式,分別觀察使用英文及中文連續繕打三十分鐘之手部動作表現,分析使用的鍵分布頻率,以及雙手與各手指的使用頻率,並且利用GEE統計模式分析重覆測量之數據,了解不同打字法以及中英文打字等因素對於擊鍵間隔的影響。結果發現,兩種中文輸入法的左右手使用頻率較英文打字法平均,微軟新注音使用較多的數字排(number row);GEE分析結果顯示,使用嘸蝦米打字法,擊鍵間隔最短 (β=-26.3, p<0.0001),英文打字則較中文打字有較長的擊鍵間隔 (β=16.5, p<0.0001)。 第三個子研究觀察連續英文繕打九十分鐘時,四十三位受試者心跳與心跳變異率隨時間的變化,並隨機分配受試者於打字時聽音樂與否,比較兩組之打字表現、自覺疲勞、心跳以及心跳變異率的差異;結果顯示,聽音樂與否並不影響整體打字速度或自覺疲勞;心跳變異率(lnHF與SDNN)分別在打字活動前40與20分鐘減少,而心跳在前六十分鐘高於後三十分鐘。此外,聽音樂組的心跳變異率(lnHF與SDNN)也顯著較低,不過若是原有聽音樂習慣,則聽音樂不影響心跳變異率。此結果顯示,打字為一智能活動,會造成心理壓力、且表現在心跳變異率的降低,與過去研究相符,然而,受試者在持續40分鐘以上的打字活動,疲勞產生,心跳變異率回昇、心跳變慢。本研究顯示聽音樂並不影響打字表現與自覺症狀,但減少心跳變異率,暗示可能的覺醒或壓力效應,然而,習慣聽音樂者並不受影響。 總結,連續九十分鐘的電腦鍵盤繕打可能造成心理與生理的負荷,擊鍵間隔的分析顯示左右手變化的明顯差異;而不同的中英文輸入法影響受試者的擊鍵間隔以及各個位置或不同手指的擊鍵頻率;心跳變異率與心跳的改變顯示連續打字為一智能活動,但超過四十分鐘就可能產生疲勞;聽音樂可能減低心跳變異率,對受試者產生警醒或壓力效果,但在習慣聽音樂者則無此效應。上述研究結果有助於研究者更清楚不同打字狀況下的生理反應以及影響因子,對於探討電腦工作者的健康危害與制定安全衛生指引,提供重要的科學證據。

  • 學位論文

金屬元素遍佈於環境中,有些是天然環境中已存在的,但有些是人為所產生的。人類透過各種日常活動暴露到這些環境金屬元素,尤其懷孕婦女與其胎兒更是易感受族群。藉由血液金屬多元素分析作為生物監測之工具,可以較具體地瞭解人體內金屬元素暴露的情形。因此本研究的目的設定為: 1.藉由分析臍帶血中18種金屬元素濃度,建立台灣臍帶血中金屬濃度之常模值,作為環境汙染暴露監測的基礎背景參考資料。 2.探討臍帶血中18種金屬元素濃度分布之相關影響因子。 本研究收樣期間為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共收集1526對產婦及其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所有受邀產婦會被告知相關問卷與樣本收集流程,並請其簽署參與計劃同意書。問卷資料在產婦分娩後進行收集,而臍帶血樣本則在分娩時,由護士進行採樣,並儲存於-80℃冰箱保存。總共收集1407個臍帶血樣本,以感應偶合電漿質譜儀進行18種金屬元素的分析,包括鈹(Be)、鉻(Cr)、錳(Mn)、鈷(Co)、鎳(Ni)、銅(Cu)、鋅(Zn)、砷(As)、硒(Se)、鉬(Mo)、鎘(Cd)、銻(Sb)、鉑(Pt)、汞(Hg)、鉈(Tl)、鉛(Pb)、釷(Th)、鈾(U)等共18種元素。 臍帶血金屬濃度分布其特性顯示,臍帶血中濃度最高金屬元素為鋅(Zn),平均濃度值為2452 ± 1018 μg/L。其次為銅(Cu)、硒(Se),其平均濃度值分別為534 ± 105 μg/L、204 ± 47 μg/L。再其次為錳(Mn)、汞(Hg)、鉛(Pb)等,平均濃度分別為48.9 ± 15.7、10.8 ± 6.5、13.9 ± 6.0 μg/L。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臍帶血中鉛濃度從1987年74.8 μg/L下降至本研究2005年測得的14.5 μg/L。而臍帶血中汞濃度也從1988年28.8 μg/L下降至本研究2005年測得的11.6 μg/L。 在ANOVA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除了鎳元素,其他17種臍帶血中金屬元素濃度在產婦居住地理區域分組間有顯著差異(p<0.0001)。臍帶血中汞濃度,隨著產婦教育程度與家庭年收入的提高,濃度有升高的現象,而臍帶血中鉛濃度則是呈相反趨勢(p<0.05)。同時,汞濃度在產婦年齡分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 在逐步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產婦懷孕期間是否吸煙會影響臍帶血中鎘濃度 (β=0.201, p<0.001)。影響臍帶血中鉛濃度的因素則包括產婦年齡(β=0.159, p<0.05)、產婦教育程度(β=-1.050, p<0.001)。臍帶血中汞濃度則受產婦年齡(β=0.193, p<0.001)、產婦教育程度(β=0.996, p<0.001)、食用海水魚量(β=0.260, p<0.01)、食用淡水魚量(β=-0.273, p<0.15)等因素的影響。 藉由本研究得知台灣新生兒的臍帶血中金屬元素暴露常模值,提供後續其他研究作為參考。而台灣臍帶血中鉛、汞濃度已有下降的現象,目前臍帶血中鉛、汞濃度約為10 μg/L等級。如此低濃度暴露是否會帶來相關的新生兒健康危害,仍需持續關切。 臍帶血中金屬元素濃度監測,可作為新生兒受環境中金屬暴露的指標。因此建立國人相關血中金屬多元素監測是必要的,藉長期血液中金屬濃度的變化趨勢與空間分布關係來瞭解人類受環境金屬污染暴露情形。

  • 學位論文

1. 摘要 研究背景: 婦女在產後使用生化湯 (內含當歸、川芎、桃仁、乾薑和炙甘草) 常見於華人所在的地區,但是對於產後婦女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益處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評估產後婦女使用生化湯的情形和未來生活品質的關係。 研究設計: 出生世代的追蹤性研究 研究族群: 本研究採用多階段分層的系統抽樣,由2005年的台灣出生登記檔選取24,200對媽媽及其嬰兒。一共有87.8 %的媽媽參與填答世代研究的結構性問卷。 研究方法: 收案的時間為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於研究個案們產後6個月時進行家庭訪視。使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SF-36)問卷比較生化湯使用情形對產後婦女生活品質的影響。 結果: 將產後沒有使用生化湯的媽媽和只有在產後一個月內使用生化湯的媽媽相比,發現後者對於 ”因生理功能而使角色受限” 和” 因情緒而使角色受限” 兩個分數有正向的影響;而一個月後仍然使用生化湯的媽媽,對這兩個分數則有負向的影響。此外以生化湯使用頻率來看,只要是在產後有使用生化湯的媽媽對上述兩個分數皆會顯著上升。 結論: 在產後一個月內使用生化湯對於媽媽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有所幫助,尤其是 ”因生理功能而使角色受限” 和” 因情緒而使角色受限” 這兩個層面。但是產後持續使用生化湯超過一個月可能對生活品質有負向的影響。未來則需要更多研究來闡述這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2. 摘要 研究背景: 鄰苯二甲酸酯類 (Phthalates)為常見的塑化劑並廣泛應用於工業和日常生活中,而它們對於生殖系統和發育功能的危害受到關注。為了要評估人體對於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內在暴露量,需要建立有效量測鄰苯二甲酸酯類代謝物濃度的方法。 研究目的: 本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改良過去高效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的分析方法,進一步開發快速且靈敏度更佳的分析方法來評估尿液中五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的濃度。 研究方法: 我們使用改良後的固相萃取步驟,酵素去醣化共軛技術 (enzymatic deconjugation),搭配同位素稀釋技術和極致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的分析方法來分析尿液中五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包括monomethyl phthalate (MMP), monoethyl phthalate (MEP), mono butyl phthalate (MBP), monobenzyl phthalate (MBzP), and mono-(2-ethylhexyl) phthalate (MEHP)。 研究結果: 五種待測物的固相萃取回收率和樣本前處理回收率分別為89 - 121 %, 79 - 105%。在MMP和MEP可以看到離子加強的效果 (ion enhancement),而MBP, MBzP 和MEHP的離子抑制 (ion suppression) 分別為18%,20% 和68%。儀器的偵測極限範圍為0.36 pg到11.8 pg,而其定量極限範圍為1.19 pg至39.3 pg。 結論: 經由改良過後的前處理步驟,維持良好的固相萃取和樣本前處理的回收率。且藉由極致液相層析儀,我們提高了樣本的分析速度,每一個樣本只需要6.7分鐘就能有效分離五種鄰苯二甲酸酯類代謝物。而方法的偵測極限,定量極限,準確性和精確性需要進一步測量,才能證明此方法亦為準確,靈敏度佳的方法。

  • 學位論文

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大氣微粒會造成心臟衰竭住院率及死亡率的上升,然而機轉還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長期暴露濃縮大氣微粒,對心肌損傷大鼠心血管系統的亞慢性效應。 將SD大鼠注射 isoproterenol (150mg/kg)後造成心肌損傷,作為心肌受損疾病動物模式,再以細粒徑微粒濃縮器 (濃縮倍率約6.4倍),進行長期微粒全身性呼吸暴露 (每天五小時,每週四天,共三個月),並以呼吸過濾空氣之大鼠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大氣濃縮微粒暴露會使凝血功能指標 Fibrinogen上升 (190.7 ± 15.0 vs 160.5 ± 24.2 mg/dL, p < .05),心跳變異性指標HF顯著上升(0.77 ± 0.15 vs 0.31 ± 0.05ms2, p < .05),而心臟衰竭指標BNP及發炎指標CRP則無顯著變化。 本研究發現以心肌受損大鼠暴露大氣微粒,對左心室功能並無顯著的急性與慢性效應,但有明顯凝血功能指標fibrinogen上升及心臟自律調節功能改變,顯示在目前大氣微粒濃度下,經慢性暴露後心血管危險因子仍可能上升,微粒空氣污染對心血管的效應值得進一步研究。

  • 學位論文

我國《勞工保險條例》增修,法定自民國98年01月01日起,勞工保險現金給付一次金制度變革而新增定期年金方式,提供經診斷永久失能、符合失能給付標準為終身無工作能力之勞工請領年金,給付標準依平均月投保薪資與保險年資的1.55%計算、得高於新台幣4,000元,職災勞工尚可請領20個月平均投保薪資的職業傷病失能補償一次金。本研究欲探討我國終身無工作能力之職災勞工是否因為勞保給付年金變革而獲得更多權益、並確保基本生活無虞? 本研究以民國75~95年間請領職業傷害殘廢給付之職災勞工因「精神」、「中樞神經系統機能」、或「胸腹部臟器機能」遺存「極度」、「高度」、與「顯著」障害(殘廢第1、第2、與第3等級)而「終身不能從事工作」者為研究指標群體,假設溯及既往地適用新制失能年金給付,針對事故後的預期存活壽命、失能終身給付額與舊制一次殘廢給付額的比較、以及年金的投保補償率、與所得替代率等面向,以統計分析呈現分布特徵,推估未來請領年金之職災勞工群體的分布情況。結果發現,整體2,330名職災勞工平均預期存活壽命約235.0個月〔其中,殘廢第1、第2、與第3等級各約187.4、252.6、與270.3個月〕;若給付由一次金變成年金,則預估終身給付額可能減少者占22.7%以上,增多者占77.3%以下;年金金額的投保補償率<50%者占67.0%以上,所得替代率<50%者占99.6%以上。 我國永久失能之職災勞工非終身無工作能力,無法請領勞保失能年金給付;群體預期存活15年以上,但因為舊制殘廢一次金改成新制年金,少部份職災勞工之終身給付額可能變少,幾乎全部年金所得替代率偏低、未達國際勞工基本保障標準,推論關鍵在於年金給付標準採計保險年資限制了額度,而且最低失能年金定額不足維生,因此建議修法改進以保障極少數卻最弱勢之職災勞工生活。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