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79.60

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乳癌為台灣女性第二好發癌症,死亡率高居婦女十大死因第四位。在台灣,已經有許多研究對於乳癌的流行病學、病理學、診斷與治療作了相當完整而深入的探討,臨床的結果已經有了共識。然而病人在治療介入後,社會資源耗用和病人接受治療後的感受等結果評量,也變成值得關心的議題。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影響早期乳癌病人接受不同術式之因素,並針對其接受乳房保留手術(Breast-conservation surgery, BCS)或改良型乳房切除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MRM)後,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所需之醫療費用。以北部某醫學中心88年7月1日至91年12月31日期間,診斷為早期乳癌病人並BCS或MRM,共計160位病人為研究對象,以樣本醫院提供病人基本資料後,進行病人人口學資料、目前治療狀況、及醫療費用申報資料之蒐集;並由研究者以EORTC QLQ- C30及EORTC QLQ-BR23中文標準化問卷調查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160名受訪病人中,近兩成病人接受BCS,八成病人接受MRM;目前治療狀況僅門診追蹤或賀爾蒙治療各佔一半。 二、160名受訪病人在住院費用部分,平均費用41,549元;其中手術費所佔總費用比例最高,其次是麻醉費。而在乳癌後續門診費用平均值87,739;其中藥費佔五成以上,而診療費次之。 三、BCS與MRM受訪病人在EORTC QLQ-C30與EORTC QLQ-BR23評分結果皆以失眠、疲倦、手臂症狀及全身性治療為自訴最嚴重之問題。複迴歸分析結果:年齡會顯著影響「情緒功能」得分:在控制了其他變項後,年紀越大的病人,其「情緒功能」得分顯著較高。而接受MRM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其「身體意向」得分顯著較低。羅吉斯複迴歸分析也顯示:接受MRM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其「情緒功能」得分為高得分之機率,為接受BCS之早期乳癌病人之4.509倍。而在「身體意向」得分則以接受BCS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其得分為高得分之機率,為接受MRM之早期乳癌病人之3.268倍。 四、從複迴歸模式中可知,接受MRM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其住院總醫療費用比接受BCS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多2,785元;而門診總醫療費用則呈現年紀越大的病人,其後續的門診費用越低;接受MRM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其乳癌治療相關門診醫療費用比接受BCS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少39,747元;臨床期別為第Ⅱ期的病人,在費用上也是顯著高於第Ⅰ期的病人。羅吉斯複迴歸分析也顯示:接受MRM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其總住院醫療費用屬於高費用之機率為接受BCS之早期乳癌病人之2.415倍;接受BCS術式之早期乳癌病人乳癌治療相關門診醫療費用屬於高費用之機率為接受MRM之早期乳癌病人3.831倍;而年齡愈高,門診費用屬於高費用的機率越低(b=-0.0823);臨床期別為第Ⅱ期之乳癌病人,其乳癌相關門診醫療費用屬於高費用之機率為第I期之乳癌病人之2.829倍。 本研究結果發現:BCS之總醫療費用較MRM高,但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大致上也較佳,顯示BCS適用於大多數早期乳癌病人。建議除了由乳房外科醫師、腫瘤放射線醫師、腫瘤內科醫師等共同討論與評估之外,病人也能參考本研究之結果,參與決定術式治療之選擇。 關鍵字:早期乳癌、乳房保留手術、改良型乳房切除術、成本分析、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健保局90年1月1日實施醫院門診合理量政策,希望藉由調整診察費的方式,達成抑制門診量的快速成長,並期待能夠給予門診病患更多診察時間,以提升門診醫療品質,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健保局90年1月1日實施門診合理量對於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利用與費用之影響,並瞭解醫院因應之方式。 本研究為一自然試驗,觀察區域級以上醫院實施門診合理量前後三年之時間,為排除外在環境之影響,採用實驗與對照組方式進行研究,將實施門診合理量之區域級以上醫院為實驗組,沒有實施門診合理量之地區教學醫院為對照組。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進行分析,運用健保資料庫88年至90年「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及衛生署88年至90年「醫療機構現況檔」進行探討,以差異中之差異法與迴歸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1.實施門診合理量後,區域級以上醫院之門診量為持續增加的情形;經迴歸分析與對照組相較後,呈現無顯著差異,代表門診合理量政策並無法抑制門診量的成長。 2.實施門診合理量後,區域級以上醫院之診察費為持續增加的情形,但成長幅度明顯變緩慢;經迴歸分析與對照組相較後,呈現顯著之差異,代表門診合理量政策達到抑制診察費的成長。 3.實施門診合理量後,區域級以上醫院之診療與材料費以及藥劑費為持續增加的情形;經迴歸分析與對照組相較後,呈現無顯著差異,代表門診合理量政策並沒有產生費用轉移之情形。 4.實施門診合理量後,區域級以上醫院之總門診費為持續增加的情形;經迴歸分析與對照組相較後,呈現無顯著差異,代表門診合理量政策並沒有抑制總門診費用。 5.實施門診合理量後,區域級以上醫院之病床數為持續增加的情形,成長程度較為緩慢。 6.實施門診合理量後,區域級以上醫院之醫師數為持續增加的情形,成長程度較為緩慢,經迴歸分析與對照組相較後,呈現無顯著差異,代表門診合理量政策並沒有明顯增加醫師數以因應門診合理量。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區域級以上之醫院針對門診合理量政策之因應方式為持續增加門診量,儘管超過門診合理人次診察費降至120點,但由於對超過部份並未就停止支付診察費,再加上門診量增加可帶動檢驗檢查與藥劑費之其他門診收入,且下一年度門診合理人次亦可增加,導致門診合理量政策無法達成預期之目的。 因此,本研究建議,(1)應修正門診合理量公式,針對個別醫院給予適當成長空間,避免預期效應產生及醫院刻意增加門診量,(2)鼓勵多開慢性處方箋與持續調整急診與住院支付標準,以正確誘導醫院執行主要密集性照護之工作,減緩門診量成長快速之情形。

  • 學位論文

連江縣通稱為馬祖地區。全民健康保險局於民國89年3月1日委由連江縣立醫院辦理馬祖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初期協調台北市醫師公會調派醫師支援馬祖地區專科醫療,但由於專科醫師人數與品質難以掌握,遂連繫台北市衛生局,由所屬各市立醫院於民國89年6月1日起輪流派遣專科醫師支援馬祖地區專科醫療。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全民健康保險局實施馬祖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對馬祖地區民眾門診、住院與預防保健利用與費用之影響,並了解民眾於縣內與縣外就醫之比率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為一自然實驗,觀察馬祖地區民眾在實施馬祖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前後四年之時間,為排除外在環境影響,採用實驗年度與對照年度方式進行研究;將穩定實施馬祖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之年度為實驗年度,沒有穩定實施馬祖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之年度為對照年度。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進行分析,運用全民健康保險局資料庫民國93年1月設籍於馬祖地區(連江縣)之民眾,勾稽其於民國88年至91年之健保就醫申報資料進行探討,以差異中之差異法與Chi-square test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1. 馬祖地區居民縣內外之整體門診利用方面,在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介入前每年平均門診次數為9.5(民88)、10.1(民89)次,介入後為10.7(民90)、10.7(民91)次(表4-6),有增加的趨勢。 2. 馬祖地區實施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後全縣每人門診醫療費用支出呈成長的趨勢,平均每人費用由介入前6557.4元增加至7055.0元,成長了7.6%。縣內費用由介入前之3007.4元增加至介入後之3345.8元,成長率為11.3%,平均每人次縣內費用成長率為-1.5%。此可能因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後門診量增加,但高費用的醫療處置並未增加之故。 3. 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介入後,全縣住院次數由介入前之670次增加至介入後之766次,成長率為14.3%。其中縣內住院次數比率由介入前之18.4%(民89)增加至介入後之23.2%(民90)(表4-19),成長率僅4.8%。比例雖有增加,但仍顯示居民對馬祖地區醫院的醫療水準尚未建立足夠的信心。 4. 各類預防保健中,成人健檢的人次最不穩定,同時影響統計分析的結果。由於小於5歲兒童之健兒門診人數與人次不受成人健檢之影響,應可做為很好的指標。由健兒門診人次分析,由民國89年之67人次,增加至民國90年之190人次,增幅達183.6%,且縣內外比率也呈現有意義之增加(表4-28)。 5. 縣外之門診或住院所佔全縣之利用比率,在計劃介入後都呈下降的趨勢,顯示提昇醫療供給資源,可以減少馬祖居民因病需舟車勞頓遠赴台灣本島就醫的比例。 6. 縣內原有醫療機構之服務量在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介入後仍有成長。但至民國91年支援計畫就醫量已呈穩定狀態,此時除非引進新的診療服務項目,才有可能有正向之成長率。 7. 馬祖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劃實施後,雖然可預防性住院部份之全縣住院次數由介入前的68人次(民89)減少到介入後的65人次,減少-4.4%,但長期來看並未減少。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馬祖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劃實施後,馬祖地區居民縣內外之整體門診利用、住院次數與各類預防保健皆有增加的趨勢。全縣每人門診醫療費用支出呈成長的趨勢,縣內門診每人次費用為負成長。縣外之門診或住院所佔全縣之利用比率,在計劃介入後都已下降;但可預防性住院部份長期來看並未減少。縣內原有醫療機構之服務量在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介入後仍有成長。 因此本研究建議,須持續加強馬祖地區原有醫療機構之醫療人力與設施,已訓練完專科之公費醫師仍為最佳支援醫師人選,應努力爭取;馬祖地區島際交通仍須持續改善;並須加強內科與外科系統醫師之支援,而且計劃支援醫院需考慮其支援持續性。

  • 學位論文

目前國內對PACS系統建置成本與效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技術領域及各醫院資訊部門的建置報告,缺乏以管理科學的成本與效果角度並輔以數量方法的深入研究,故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建置PACS系統的成本,比較PACS系統與傳統膠片系統間成本之差異,及兩種系統的成本何時能達到無差異。另一方面,則為測量與評估PACS系統前後,個案醫院有關醫療服務與醫學教學研究二方面效果之改變為何。   以回溯性個案研究法與問卷調查法,搜集個案醫院的相關營運成本、設備項目、各種影像檢查服務量、人力及空間坪數等成本有關資料,並從該院過去相關品管活動及用問卷調查等方法來搜集效果方面的資料,以進行成本效果分析。分析結果分為二部份,第一是成本的分析結果,第二則是PACS所達成的效果結果。   結果發現當折現率為3%,檢查量以一年23.4萬次的胸腔X光檢查量(當量)時,個案醫院在傳統膠片期及實施PACS第一年的年成本分別為17,697.4萬元及19,935.0萬元,實施PACS後使固定成本增加70.4%,變動成本則減少1.4%。如果固定檢查量為每年23.4萬次的「胸腔X光檢查」(當量)時,則每個產能成本在實施PACS比傳統膠片期的淨平均成本可節省95.6元。如果年檢查量固定成長率愈高,則實施PACS與傳統膠片期的總年成本達相等年數會愈短。整體而言,PACS實施後相關影像作業空間及人力均會節省。亦可提供多面向的效果,包括時間效果、品質指標效果、服務與教學研究效果,包括可使病人等候時間由26.2分鐘減少至6.5分鐘,減低35.24%的重照率,減少膠片的使用,減少病患幅射線暴露,避免病人健康危害,又可減少大量膠片及廢水,避免環境污染。   雖然PACS系統的建置成本不低,但可達成許多方面的效果,所獲得如病人安全、減少廢水及膠片等效果,而且,未來建置PACS系統的成本愈趨降低下,所獲得的成本效果將會更加具有效益,本研究的結果及成本效果分析模式,應可供醫院管理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壓力與身心健康狀態之相關性,並利用付出回饋失衡模式為工作壓力之評估工具,以比較其與身體疼痛、活力、一般健康、社會功能及一般心理健康,此五個身心健康構面各別之關連。 背景:此理論模式,於1990年代由德國Johannes Siegrist提出,理論主要概念為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工作的目標主要是換取某些型式的回饋,而壓力反應於高工作付出與低回饋時所造成的失衡狀態。當處於失衡時(指高付出低回饋狀態),將會產生對健康不良反應,且過度內在付出人格者其對不良健康反應有加成效果。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問卷調查研究法,研究樣本來源為台灣九家醫學中心女性臨床護理人員,採自填式結構問卷方式收集資料,發放護理人員研究樣本條件為,領有護理執照且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之護理人員(不包括主任、副主任、督導、醫師助理),共放7921份問卷,回收樣本數共計5538份,回收率達69.9%,扣除漏答與不符資格問卷後,有效問卷4098份,有效問卷完成率51.7%,因各醫學中心提供護理人員數有所限制未能每家醫院皆為普查,因此樣本數與實際母群無法比較。 結果:以四個多元線性迴歸模式以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預測力,結果發現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在此四模式中解釋力皆達統計水準: (一)對於身體疼痛健康而言,高付出低回饋與過度內在付出對於不良的健康狀態有顯著相關,同時僅考慮付出回饋失衡模式對身體疼痛有10%之解釋力,而將個人特性與工作條件特性加入預測模式中,其亦為最佳之預測變項,高付出低回饋(Beta=-0.18,p<0.001)、過度內在付(Beta=-0.17,p<0.001)。 (二)對於活力健康而言,高付出低回饋與過度內在付出對於不良的健康狀態有顯著相關,同時僅考慮付出回饋失衡模式對活力狀態有17%之解釋力,而將個人特性與工作條件特性加入預測模式中,其亦為最佳之預測變項,高付出低回饋(Beta=-0.18,p<0.001)、過度內在付(Beta=-0.25,p<0.001)。 (三)對於一般健康而言,高付出低回饋與過度內在付出對於不良的健康狀態有顯著相關,同時僅考慮付出回饋失衡模式對一般健康有14%之解釋力,而將個人特性與工作條件特性加入預測模式中,其亦為最佳之預測變項,高付出低回饋(Beta=-0.17,p<0.001)、過度內在付(Beta=-0.24,p<0.001)。 (四)對於社會功能健康而言,高付出低回饋與過度內在付出對於不良的健康狀態有顯著相關,同時僅考慮付出回饋失衡模式對社會功能有14%之解釋力,而將個人特性與工作條件特性加入預測模式中,其亦為最佳之預測變項,高付出低回饋(Beta=-0.20,p<0.001)、過度內在付(Beta=-0.23,p<0.001)。 (五)對於一般心理健康而言,高付出低回饋與過度內在付出對於不良的健康狀態有顯著相關,同時僅考慮付出回饋失衡模式對一般心理健康有19%之解釋力,而將個人特性與工作條件特性加入預測模式中,其亦為最佳之預測變項,高付出低回饋(Beta=-0.17,p<0.001)、過度內在付(Beta=-0.33,p<0.001)。 (六)在個人特性與工作條件特性中,婚姻狀態為已婚、職位名稱為護理長及護理師、科別為內科、醫院權屬為私立財團法人宗教醫院、工作班別為白班,下班後一小時後不需工作者有較好的健康狀態。 討論:結果顯示付出回饋失衡理論中認為當高付出低回饋狀態時,將會產生對健康不良反應,且內在付出對其健康不良反應有強化作用,之論證在此樣本研究中得到支持性結果,希望此研究結果可提供醫療相關單位以做為促進護理人員之職場心理衛生健康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我國自1999年7月起,由行政院衛生署開始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希望藉由社區資源的投入及民眾的參與,讓當地民眾來發掘出社區的健康議題,進而產生共識,並建立社區自主照護健康營造機制。由於保健志工是社區健康營造組織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保健志工是否能發揮功能,是社區營造中心成效相當重要的因素,而如何評估志工績效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為瞭解及評估花蓮縣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保健志工之績效初探研究。針對衛生局提供之保健志工名冊於2004年4月進行全面性的電話調查,問卷內容以自擬的結構問卷為依據,共訪問290位保健志工,有效完訪共計214位,有效完訪率為73.8%。資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統計、卡方檢定、複迴歸分析及對數迴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參與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保健志工以女性 (92.1%)、中年(68.9%)、家庭主婦(49.1%)、佛教(49.1%)、高中(職)(40.2%)、家庭平均收入20001-40000最高(34.6%),招募訊息中以地方機關宣導效果最佳(39.7%),服務年資與推薦人數成正相關。在投入方面:保健志工每月平均服務時數7.5小時,每月平均服務48人次。在工作內容方面:以一般服務(39.4%)與營造中心內部事務(34.2%)為主,居家關懷(20.8%)與居家照護(2.1%)偏低。在滿意度方面:對營造中心(79.3% -「8-10分」)與對其他志工的滿意度表現呈現滿意(76.1%-「8-10分」),對自已滿意度則介於普通與滿意之間(46.0%)。再者,保健志工對自已滿意度與服務時數、志工年齡與平均時數與對營造中心滿意度皆呈現正相關。在參與前後健康行為方面:大部份的志工都有良好健康行為,少數不良健康行為的志工在參加營造中心之後,有改變良好的趨勢。在規勸及鼓勵他人改變行為方面:規勸行為以酗酒行為(73.8%)偏低。在瞭解社區健康問題方面:大部份志工(81.8%)表示瞭解,但大部份無法確實的指出健康問題。 由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衛生主管機關與後續研究者發展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保健志工具體的績效指標。另外,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也需朝向服務多元化、年齡普遍化的發展,以期達到全民參與以及全民均健的目標。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環顧全球,許多國家的公立醫院多年來普遍存在無效率、低生產力以及對病人無責任感、等候名單過長、市場競爭性不足等問題,這些國家為了化解此一困境,自80年代起,以解決公立醫院根本上之結構性問題著手,導入市場化組織改革。近年來,台灣公立醫院亦有著與國外公立醫院相同的營運困境,而政府財政日益困難,採取降低補助款之方式,增加醫院的市場暴露程度,期望提升公立醫院的營運自足率,減少對政府補助的依賴。本研究欲藉由長期資料分析,探討增加公立醫院之市場暴露程度是否能提升醫院生產效率。 材料與方法:研究對象為國內公立醫院總病床數在100床以上之急性綜合醫院,包括6家台北市立醫院、3家高雄市立醫院、2家縣立醫院、21家衛生署管轄之署立醫院、2家教育部管轄之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管轄之3家榮民總醫院以及10家榮民醫院以民國87到91年五年之資料進行長期性分析。利用各院投入、產出資料,並對各公立醫院各年度住院服務進行病例嚴重度(case mix index)校正,再藉由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計算公立醫院技術效率值後,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探討公立醫院市場暴露程度與其生產技術效率之相關。 結果:在兩項評估市場暴露程度的指標中,第一項指標市場收入與補助款之比率的變化趨勢與效率值的變化趨勢呈現的因果關係為正向且具統計之顯著性。而後再分析第二項指標補助款的變化趨勢與效率值的變化趨勢,同樣進行平行成長曲線模式作比較,發現補助款變化後之百分比趨勢與效率值的變化趨勢在因果關係上呈現負向且也具統計之顯著性。 結論:本研究透過兩項代表市場暴露程度的指標支持了理論點,即增加公立醫院的市場暴露程度會顯著提升公立醫院之生產效率值,此亦肯定了台灣對公立醫院所實行市場化組織改革政策與其目的相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國內醫療產業環境的變化,醫院在面臨競爭日益激烈的生存壓力下,成本的分析與控制愈來愈受到重視,尤其在總額預算下,醫院間競爭的決勝關鍵將在於對品質的要求以及對成本的瞭解。而醫院經營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即在於提供病患住院之照護,因此,瞭解住院部門的資源耗用情形,將有助於拓展組織生存空間。由於在病患接受住院照護的過程中,除一般醫療診察、檢查、手術外,護理照護服務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故使護理照護成本分析成為成本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參考國外病人分類系統以及成本分析模式之發展,研擬一套結合診斷與住院病程之前瞻性成本分析模式,並利用研究所得之成本資訊,提供護理部門進行成本管理之參考。 本研究係參考Fischer(1998)所發展的多重面向分類模式之概念,將病人日依不同面向進行分類,並建構其分類矩陣模型,建立步驟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首先建立各項護理活動資源耗用模式,第二階段建立病人分類並進行成本分析,第三階段則利用第二組資料驗證所建立之成本分析模式。分析之樣本資料收集自個案醫院五個一般內外科病房,資料收集期間自92年2月至4月,經過初步分析後,利用18個診斷,132種病人日類別,共2,884病人日之資料進行模式之建立。 研究結果發現以診斷與住院病程兩面向分析病人日之平均資源耗用,不同診斷病程之病人日其護理照護成本不同;而各診斷病程日可依據資源耗用之模式分為16個相似的群組,當以第二組資料驗證模式之預測能力,總體樣本估計誤差為-0.34%,相較於其他研究,本研究整體預測能力相當準確。 本研究以結合診斷與住院病程為基礎之成本分析模式可提供護理部門進行成本管理以及護理人力之配置,並能結合病例組合之資訊,同時進行護理短、中、長期的人力資源規劃,滿足管理之需求。

  • 學位論文

台灣的醫藥環境近年來遭遇重大變革,如全民健保、醫藥分業、藥品進口自由化及藥品零售業務國際化、現代化的衝擊加上消費者教育水準的提高、消費行為與習慣的改變等因素刺激下,國內藥局體系不得不走上改變體質、迎接新挑戰的局面。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學者們認為,若能有效掌握經營之關鍵成它]素,才能建立持久性競爭優勢。   因此本研究針對台灣地區連鎖藥局(Chain Pharmacy) 進行探討,包含如下之研究目的: 1.了解台灣地區連鎖藥局的關鍵成它]素; 2.比較台灣地區連鎖藥局不同體系對關鍵成它]素之認知差異; 3.比較台灣地區連鎖藥局不同經營型態對關鍵成它]素之認知差異; 4.比較成本P失敗連鎖藥局對成它]素之認知差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藥局的觀點,探討連鎖藥局產業之關鍵成它]素,連鎖藥局定義為由同一總公司集中擁有或控制十家或以上具有相同形象、統一管理等的零售據點,並將成巧w義為平均月毛利率高於21%以上。經由各種相關文獻的探討,初步擬出影響連鎖藥局業的因素,再經由與業界經理人之討論與學界專家修正,歸納出23個影響連鎖藥局業的因素,分為營運總部、產品條件、行銷及銷售、人力資源、與作業條件五大類。運用分析層級程序法進行連鎖藥局關鍵成它]素的選取。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郵寄問卷給兩個同意參與研究之連鎖藥局體系旗下共120家藥局,有效回收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為50%。回收之有效樣本與寄發之研究對象經適合度檢定後均沒有顯著的差異,顯示回收有效樣本對寄發研究對象之代表性良好。   將回收問卷之資料區分為藥局全體、藥局體系、經營型態(直營、加盟)、平均月獲利四種分類,進行分析。在藥局全體部分,歸納出關鍵成它]素依其重要性為「店址和商圈的選定」、「連鎖體系的知名度」、「產品獲利性」、「薪資福利政策」、「連鎖體系規模」、「完善教育訓練體系」、以及「人事穩定」七項。   兩家體系所評估出的關鍵成它]素均集中在營運總部、產品條件、行銷銷售與人力資源方面。兩個體系雖然在關鍵成它]素的評估前十項重要因素差異不大。   在不同經營型態的業者評估意見中,評估均列於前五位之因素為連鎖體系知名度、產品獲利性、店址和商圈的選定、薪資福利政策四項,顯示兩經營型態的業者認為此四項是關鍵成它]素;此外,直營的業者認為市場區隔選擇,而加盟業者則認為注重產品的獨特性會為藥局獲致成央C   成本P失敗之藥局業者評估意見的比較中,我們發現兩類型業者均認為連鎖體系知名度、產品獨特性、產品獲利性、店址和商圈的選定、薪資福利政策是最重要的五項,對成它]素的認知並無太大之差異,僅是在評估其重要性有不同,顯示其對這些成它]素投注資源程度上的不同。   根據研究結果的發現,本研究針對連鎖藥局的經營業者與連鎖藥局總部的管理者各別提出數點建議,俾能在擬定未來發展策略時有所助益。

  • 學位論文

為了改善急診室的擁擠情形、增進醫護人員之工作效率、提供全方位之緊急醫療救護服務,唯有充分了解急診病患之個人特質與其資源耗用之關係,藉此醫護人員方可提供專業化、個人化之醫療服務給急診病患,並針對資源耗用較高的特殊個案擬定策略方針予以重點管理。 歸納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1.分析急診醫療高利用者(72小時再回急診者)之病患特質 2.分析病患特質與其醫療費用之耗用情形 3.探討滯留急診超過24小時之病患特質 4.實證資料探勘工具於醫院管理領域之實用性 5.挖掘出潛在的病患特質,以強化醫院之顧客關係管理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擬參考過去一貫使用之統計分析方法,更引用目前於企業管理上炙手可熱的『資料探勘技術』,其中包含叢集分析、購物籃分析、決策樹等方法來挖掘個案醫院急診資源高耗用者(如72小時內再回診、滯留時間超過24小時、高醫療費用之病人),期望從挖掘結果來偵查個案醫院之病患潛在特質。 「管理、資訊、統計」不僅是現在與未來醫療產業發展的重要主軸,更是下一世紀醫學研究的發展重點,因此本研究除了融合「管理理論」及「統計分析」外,更使用了目前企業管理廣泛應用之「資料探勘」技術,企圖挖掘出少數潛在之急診資源高耗用者,以提供急診室醫療照護人員擬定護理計畫、醫院高階管理者擬定決策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