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60.35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 偏遠地區的人口結構老化程度高於都會地區,年輕族群大都外移,老年人口比例偏高,但因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以本研究個案醫院所在地南投縣為例,幅員廣大且多山區地形,境內沒有醫學中心,只有2家區域醫院及8家地區醫院。留在縣內的大多是經濟較弱勢的老人及小孩,因為交通不便,降低了民眾就醫的可近性;因人口老化及人口分布較分散,對醫院的經營也是一項挑戰;另,面對外部醫療政策的變遷及各層級醫院的相互競爭,使得位於偏遠地區的地區醫院經營更是面臨挑戰。 本研究以位於台灣中部南投縣境內一地區醫院為例,從內部與外部環境的改變,分析偏遠地區之地區醫院的經營成效,探討偏遠地區醫院經營之困境與衝擊。本研究個案醫院是由醫界、地方人士等40多人共同出資籌設合夥設立,是當時南投縣竹山鎮境內第一家具規模的綜合型醫療機構,1999年經歷921大地震的衝擊,在院長的帶領下走過最艱困的時期,因為合夥人制,也為該院的經營帶來許多的挑戰。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收集台灣健康照護體系的演進、全民健保制度、醫療社團法人等文獻,運用個案研究法,藉由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收集有效的資料,描繪個案醫院的發展、探究過往的策略,以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個案醫院做出研究。 研究結果: 傳統的醫院以急性醫療照護為主,因本研究個案醫院院長及早發現竹山當地老年人口比例偏高,甚至不少獨居的長者,故將本研究個案醫院定位以社區醫療為主,自2007年承接經濟部「銀髮族U-Care計畫」起,透過醫療服務與資訊科技的結合,成立遠距照護中心,並有專責護理人員,提供長者與醫護人員便利的雙向互動,減少舟車勞頓之苦,提升長者疾病自主管理的能力。個案醫院面對周遭大城市裡大醫院的競爭,院長嘗試將醫院轉型,從被動式等待患者到院就醫,主動走入社區推動預防醫學。 合夥人制,限制醫院永續發展,多年來對於將盈餘投入設備更新與添購新的儀器的意見多有分歧,以至於醫院發展受限,將現有制度改制為醫療社團法人,對於醫院之發展及永續經營將有所助益,也是當務之急必要的策略之一。 結論: 面對人口結構的改變,低出生率、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延長等現實狀況,地區醫院除了提供既定的醫療服務外,應該可以轉向以預防醫學、長期照顧服務為發展重點;地區醫院在第一階段先為民眾守護健康變得相對重要,從慢性疾病的控制與防範到長期照護。地區醫院應該發揮原有的優勢,特別是在城鄉差距,愈偏遠的鄉鎮地區,地區醫院被賦予社區防護網的使命,更應該發揮其可近性與其特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照護協調性被認為是照護結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台灣民眾普遍缺乏主責醫師,而且在就醫高度自由的情況下常有逛醫師的現象產生,面對席捲而來的慢性照護時代,提升病患的照護協調性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而民眾是否主動積極的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是值得探討的重點之一。 研究目的:瞭解影響病患積極度的相關因素,並著重探討病患積極度與照護協調性之間是否呈現正相關的關係,倘若可與期望之結果(研究假說)一致,那麼台灣未來不只是仰賴於衛生主管機針對醫療服務供給者的管理作為,並可藉由病患積極度的提升做為照護協調性的改革方案之一。 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台大公衛學院「病人就醫經驗調查」所完成的問卷資料, 該調查為一全國性的面訪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過去12個月內曾有過西醫就診經驗之60歲以上民眾(N=2144)。統計方法則透過多階層線性迴歸、多階層羅吉斯迴歸來檢視研究中各變項間之相關性,主要研究變項包括慢性病個數、習慣照護醫師、病患積極度、照護協調性及片段式醫療的經驗。 研究結果:經由多階層回歸模型分析後顯示,在病患積極度方面,顯著的影響因素為病患是否擁有習慣照護醫師(β=−0.3624, p=0.0186),而慢性病個數與病患積極度則呈現無顯著的相關性。另外,研究發現病患積極度與照護協調性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性(β=0.1899, p<0.0001),而病患積極度與其接受到片段式醫療服務的經驗則未呈現顯著相關(OR=0.9690, p=0.3357)。 結論:本研究發現病患積極度與照護協調性有顯著的正相關,衛生主管單位除了可以針對照護提供流程提高協調性,也可以針對個別病患提升其自我照護的積極度,對於照護結果都能有所助益。

  • 學位論文

背景:   臺灣愛滋感染人數至2020年6月已超越40,000人,其中以年輕男性為主,大部分是透過男性間性行為傳染。男性間性行為者以非異性戀男性為主(包含同性戀與雙性戀男性等),且與非固定性伴侶未保護性行為恐造成愛滋感染,為提升愛滋防治工作效能,探究非異性戀男性未保護性行為與潛在心理社會因素之關係有其必要性。 目的:   藉由質性訪談與量化問卷調查,了解非異性戀男性之愛滋暴險情境,及心理社會因素與其面對非固定性伴侶未保護性行為之關係。 方法:   本研究有25位曾有匿篩經驗非異性戀男性參與質性訪談,了解其對於愛滋篩檢服務之觀點與困境,以逐字稿及關鍵字編碼,歸納非異性戀男性之愛滋暴露風險與心理社會狀態。並運用相同方式對不同性取向者宣傳,透過多元管道於2019年8月至12月進行招募15-39歲台灣年輕男性,以線上匿名問卷方式調查其憂鬱情緒、心理社會因素與未保護性行為之實際觀點與現況,共有5,647人參與網路問卷填答。 結果:   從25位臺灣不同區域非異性戀男性訪談,非異性戀男性將愛滋篩檢視為一種健康檢查,對於愛滋篩檢服務較關注篩檢便利性、空間隱密性、人員性別友善度、客製化篩檢衛教、心理陪伴與支持、愛滋去汙名等六大面向,缺乏適當傾訴與管道,影響其心理健康,甚至增加未保護性行為之可能,顯示愛滋篩檢服務增加心理支持有其必要性。在量化研究中,同性戀與雙性戀相較於異性戀男性有較顯著的憂鬱情緒與過去一年未保護性行為,憂鬱程度與陽剛之性別氣質、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有固定伴侶、知心好友數、工作狀態、每月收入有不同程度之負相關,嚴重憂鬱與規則飲酒和安非他命有關,而異性戀男性之憂鬱與過去一年非固定性伴侶未保護性行為及未來未保護性行為意圖有關,安非他命使用與同性戀及雙性戀男性未來未保護性行為意圖有關。進一步發現,在同性戀男性,憂鬱程度、過去一年非法物質使用、兒虐經驗、親密暴力彼此有顯著相關,且這些因素數量與過去一年為保護性行為與未來未保護性行為意圖有加乘性之效果,而在雙性戀男性並不顯著。此外,在結構方程式模型中,安非他命使用對於非異性戀男性過去一年與非固定性伴侶未保護性行為、HIV相關親密暴力有不同於其他非法物質之顯著關係。 結論:   從愛滋篩檢服務看見非異性戀男性之愛滋防治與心理社會困境,除了適合不同性取向需求之性健康知能外,亦需要友善之心理支持陪伴,而近年非異性戀男性之藥愛文化,需要進一步探究影響藥愛之心理社會因素。此外,同性戀男性與雙性戀男性可能有不同的特質,需要分別探討影響。愛滋防治工作若能跨領域合作,同時關注愛滋暴險行為底下之心理社會因素,讓愛滋防治工作成為更完整。

本文將於2025/08/17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過往研究發現腦中風病患住院期間接受高強度復健,可改善身體功能與中風相關併發症,或許能降低醫療費用,而非計畫再住院與急診亦可反映住院復健成效,然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住院復健強度與住院醫療費用、非計畫再住院以及急診的相關性。此外,目前也未有研究探討住院復健強度之成本效果。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住院復健強度與住院期間醫療費用、非計畫再住院以及急診的相關性,並以健保署觀點,探討住院復健強度之成本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資料取自「臺大醫療體系醫療整合資料庫」與「P4P病人層級指標登錄表」,研究對象為2015年10月到2017年9月出院且有接受住院復健之腦中風病人,透過多元線性迴歸與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不同復健強度對住院醫療費用、非計畫再住院以及急診之影響,並以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 ICER)進行成本效果分析。 研究結果:本研究共納入1,166人,經過傾向分數配對後兩組人數各為378人,經過迴歸分析後,於住院期間接受高強度復健的腦中風病人之出院後30日內非計劃性再入院勝算比為0.49 (95%信賴區間:0.27-0.86)、30日內急診利用勝算比為0.36 (95%信賴區間:0.22-0.61)、90日內急診利用勝算比為0.55 (95%信賴區間:0.37-0.82),在住院醫療費用的部分則節省了32,707元(p=0.026);進行成本效果計算後,發現高強度復健為較具優勢的治療策略。 結論:腦中風病人於住院期間接受高強度復健之住院醫療費用較低,同時也能改善照護結果,為具成本效果的治療策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研究顯示,智能手機應用程式(APPs)是一種方便的工具來啟動自我照顧之慢性疾病治療模型。網路陸續出現各種氣喘APP,不過,大多未能結合氣喘指引資訊與自我管理應用,並缺乏實證研究結果。 目標:我們想利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式衛教,探討是否能改善氣喘控制功效及減少醫療花費。 方法:我們藉由台灣氣喘診療指引設計了一個人智能手機應用程式。我們預計收案210名氣喘控制不佳的兒童,其中70位使用這應用程式(APP組),另外140位則無使用這應用程式(非APP組),然後評估其使用此APP前後6個月的醫療成效及花費。病患透過手機APP記錄自己嚴重度、生活品質問卷及肺功能等生理變化。由手機APP,針對不同病患氣喘嚴重度及空氣污染狀況給予不同健康管理建議(如需就醫、少外出、提醒規則服藥)傳送至病患或其父母手機。用生活品質問卷 (MiniPAQLQ、PACQLQ、PASS)、肺尖峰流速(PEF)及類固醇劑量來評估病患使用此應用程式0、3、6個月之後的成效及其可能影響因素分析。我們也使用回顧性審查來評估類固醇的常規療程的變化和病患氣喘發作急診就醫次數,並評估就醫費用的差異。直接醫療費用包含急診就診和住院費用,間接醫療費用包含父母薪水和交通費的間接費用。 結果:在6個月時APP組的患者優於非APP組,有較高MiniPAQLQ及較低PASS分數。口服針劑類固醇的平均每日劑量由89.12(35.03)mg降至67.58(31.10)mg。與非APP組相比,APP組患者類固醇口服針劑劑量會降低,吸入類固醇劑量會增加,但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意義。由氣喘發作至急診的比例從17%降低到3%(p <0.001),而住院率從22%降到3%(p <0.001)。急診室就診總醫療費用,APP組從22,100元減到5,100元(新台幣)(p = 0.050); 非APP組有下降,但無顯著差異。住院總醫療費用,從280,887元減到69,741元,(p = 0.050);非APP組有下降,無顯著差異。直接醫療費用只有APP組有顯著差異,直接醫療費用之降幅以急診就診費的組間差異中之差異(DID)較顯著(p = 0.050)。在APP組中,影響父母平均薪水從7200元減少到779元,平均交通費從359元減少到58元(p =0.050)。非APP組中,影響父母平均薪水損失從6882元減少到778元,平均交通費從266元減少到54元(p =0.050)。間接醫療費用雖APP組及非APP組都有顯著差異,但父母平均薪水與交通費之降幅以APP組之組間差異中之差異(DID)較顯著(p = 0.001)。 結論:智能手機自我照護系統可提供氣喘自我監控和健康管理。減少紙本繁重衛教介入並提供個人化氣喘教學及治療輔助。 提升病患健康識能達到自我照護及氣喘控制,以改善氣喘病人生活品質,減少醫療費用,為健保論人計酬制度鋪路。

  • 學位論文

背景: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病患在中風後之黃金時間內接受復健治療非常重要,探討復健強度與醫療照護成效的研究並不多,且復健治療強度的定義方式有待更為精確,照護結果的探討也應更為全面。 目的:本研究透過更精確的復健強度定義,探討缺血性腦中風病患在住院期間所接受之「復健治療強度」,與其出院後30日與90日內的醫療成效指標:「非計畫性再入院」、「再急診」間之相關性。 方法:利用「臺大醫療體系醫療整合資料庫」以及「P4P病人層級中風指標登錄檔」,以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間首次因腦中風住院,20歲以上之缺血性腦中風病患為研究對象,並利用複邏輯斯迴歸探討住院復健治療強度與病患出院後30天以及90天內之急診與非計畫性再入院之相關性。 結果:研究樣本共有1072人,住院期間接受高強度復健者,有較低的出院後30日急診、90日急診、與30日非計畫性再入院情形。 結論:較高強度的復健強度可以降低中風病患出院後30日、90日之急診以及30日非計畫性再入院的發生。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以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之觀點,使用馬可夫模型評估使用塗藥球囊導管(drug-coated balloon, DCB)及傳統球囊導管(uncoated balloon, UCB)用於治療下肢動脈粥樣硬化(lower-limb atherogenesis)患者之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研究背景】 使用塗藥球囊導管進行經皮穿刺血管腔內整形術可降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再介入性治療率,並延長其再介入性治療時間。迄今為止,僅有針對美國、德國、英文、義大利及瑞士政府觀點之塗藥球囊導管成本效果分析研究,對於塗藥球囊導管在我國之成本效果尚未知。 【研究方法】 根據IN.PACT SFA II臨床試驗獲得之臨床結果,再透過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得到我國在治療下肢動脈粥樣硬化之醫療費用,來進行週期(cycles)長度為一個月、期間(time horizon)為兩年之馬可夫模型模擬。 【研究結果】 儘管使用塗藥球囊導管進行經皮穿刺血管腔內整形術之費用會因特材費用較高,但因其再介入性治療率較低,在兩年追蹤後,塗藥球囊導管之總醫療費用會比傳統球囊導管低約新台幣30,000元,並可增加約0.01年之生活品質校正生命年。增額成本效益比值(ICER)顯示DCB為具有優勢(dominant)的介入。使用塗藥球囊導管治療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具有成本效果的機率在閾值為一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臺幣801,037元)及三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新臺幣2,403,111元)時,分別為83.5%及90.6%。 【結論】 對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來說,使用塗藥球囊導管進行經皮穿刺血管腔內整形術為效果較佳、成本較低之策略。與過去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及瑞士經濟評估結果相同,塗藥球囊導管較傳統球囊導管為具有優勢(dominant)之治療策略。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西元2019年1月6日《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對保障病人醫療自主權利、病人拒絕醫療與善終的權利,帶來重大觀念上的改變,顛覆了過去國人不顧一切搶救到底的刻版印象。這亞洲第一部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在台灣正式施行後,臺灣民眾對此的認知與態度為何,以及媒體傳播扮演的效果如何,值得進行探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擬藉由社群平台傳播發送問卷,了解民眾對政府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認知與態度,以及透過媒體傳播後是否有所改變。 研究方法:透過網路發送匿名問卷,讓身分證尾數為偶數民眾觀看《病人自主權利法》專題影片於觀看前、後調查其認知與態度情形,並讓身分證尾數為奇數民眾觀看《安寧療護》專題影片前、後進行調查其認知與態度情形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收集至少500名。本研究利用 SAS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針對個人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薪資收入、健康狀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包括人數與百分比,接著再進行雙變項分析,包括卡方檢定(X2),最後再利用複羅吉斯迴歸分析及差異中的差異來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認知與態度上的差異,調整的干擾因子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薪資收入及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本研究共收集1,276筆(對照組610位、實驗組666位),對照組與實驗組的人口學比例,在性別上男性分別佔了43.61%與43.84%;在觀看新聞專題影片前,有關認知的題目:您知道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前,需要諮商及收取2,000~3,500元不等的費用嗎?對此訊息表達非常清楚與清楚的認知的機率,實驗組是對照組的1.507倍(95% 信賴區間為1.090-2.084)。當各個題目在觀看新聞專題影片後,利用複羅吉斯迴歸分析認知與態度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別上的差異,9題中有3題達到統計顯著差異。您知道《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於西元2019年1月6日,正式施行嗎?對於此題表示非常清楚與清楚的機率,實驗組是對照組的2.646倍 (95%信賴區間2.004-3.494);您對《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容了解嗎?對於此題表示非常了解與了解的機率,實驗組是對照組的2.264倍 (95%信賴區間1.712-2.994);您知道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前,需要諮商及收取2,000~3,500元不等的費用嗎?對此訊息表示非常清楚與清楚的機率,實驗組是對照組的4.281倍(95%信賴區間為3.291-5.569)。 結論:在觀看新聞專題影片後,知道《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於西元2019年1月6日,正式施行嗎?對《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容了解嗎?您知道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前,需要諮商及收取2,000~3,500元不等的費用嗎?三個題目都能有效達到媒體宣傳效果,民眾在觀看影片前後的認知和態度都有顯著的差異。

本文將於2025/06/19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透過行為改變介入的技巧達到飲食及運動型態改變,是臨床門診過重或輕度肥胖病人主要的減重治療手段。現行透過中至高頻率的面對面減重諮商是各類型減重行為改變介入中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卻難以持續且中長期成效有限。社群網站是一個具有便捷性、互動性,且可以產生社會支持的網路介入媒介,利用社群網站輔助面對面減重諮商,可為臨床減重行為改變介入開啟新的方向。 研究目的 建構可應用於臨床門診情境,透過社群網站輔助面對面減重諮商的減重行為改變介入模式,並比較其和單純面對面減重諮商,在減重效果、個人行為、心理及生活損害改善程度上的差異,以及不同介入對於體重變化軌跡、心理改善軌跡和生活損害改善軌跡上的影響。 研究方法 收案對象為在台北市的一家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門診有減重需求的過重或肥胖成年病人(年齡20歲至64歲),受試者經電腦輔助塊狀隨機分派至「實驗組(面對面減重諮商加臉書輔助組)」或「對照組(面對面減重諮商組)」接受為期12個月的介入和追蹤,兩組均會接受面對面減重諮商的介入,實驗組的受試者額外會在建構的臉書社團中與其他受試者及介入者互動,並由臉書回報飲食運動紀錄和減重過程所遭遇的問題,再獲得醫師針對紀錄和問題提供的個人化回饋。受試者會在介入後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及1年接受追蹤量測減重指標、行為、心理及生活損害等指標,部分受試者在介入及追蹤完成後接受面對面訪談。統計分析會利用成對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及共變異數分析進行組內及組間差異檢定,也會利用時間分析與多層次成長曲線模型進行重複量測指標的軌跡分析。本研究通過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研究結果 自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共有72位受試者經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共37人) 和對照組(共35人),受試者(42位男性及30位女性)平均年齡(標準差)是35.7(9.9)歲,受試者的平均身體質量指數(標準差)是34.5(5.6) kg/m2,共有54位(75%)受試者完成12個月的介入和追蹤。兩組在介入後1年平均體重均顯著減少(平均減重:實驗組4.5公斤; 對照組3.9公斤),但在組間直接比較上,在介入後6個月及12個月體重、體脂率、行為、心理及生活損害改善程度兩組並沒有顯著差異。多層次成長曲線模型顯示累積減重量與時間軌跡呈現上凸型二次拋物線,單位時間內的減重量會隨時間而減少,在介入7個月後到達頂點,進而出現復胖情形。在減重軌跡上,在控制性別、年齡及初始體重後,實驗組的受試者,有較高的減重速度(每個月較對照組可多減少0.23公斤),但未達顯著(P值=0.087);心理改善軌跡上,相較對照組受試者,實驗組的受試者情緒症狀隨時間改善的速率顯著較快(P值=0.011),同時所有受試者情緒症狀的變化和情緒性飲食的變化成顯著正相關(P值<0.001)。特別對於實驗組的受試者,個人化訊息回饋參與度較高的減重者,減重速度顯著較高(P值=0.043);而臉書牆互動程度對減重速度則無顯著調整。質性訪談顯示,實驗組的臉書介入有機會增強減重的行為改變介入的專業性及結構化的模式,並提供部分資訊性和陪伴性的社會支持。 結論 透過臉書輔助面對面減重諮商進行減重行為改變介入除可有效減重外,比起目前常規僅提供的面對面減重諮商,可加速情緒症狀的改善,臉書介入中具結構化及專業性的的個人化訊息回饋,則是成功減重的核心要素,臉書輔助面對面減重諮商可成為臨床門診過重或肥胖病人減重行為改變介入的有效模式。

  • 學位論文

背景:醫療是複雜的系統,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很多可以歸咎於人為因素(Human Factors)及系統失效等原因,這幾年在錯誤原因的探討中,漸漸突顯人為因素帶給醫療照護產業的影響。目前國內對於醫療不良事件調查中之人為因素辨識與分類,缺乏相關工具應用,對於過去各機構調查與分析的執行狀況更是不得而知,能否有效掌握根本原因進行改善,令人存疑。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台灣醫院目前內部進行不良事件根因調查分析現況,與中譯人為因素分析及分類架構工具,進一步實證此工具應用於重大不良事件根因回溯性分析之結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性調查,以全國地區教學醫院以上負責病人安全醫療不良事件通報及進行根因調查之單位同仁作為研究對象,以自擬之問卷進行大規模調查,探討目前國內醫院內部對於醫療不良事件之根因調查分析現況,並以雙變量分析及多元線性迴歸進行假說驗證。此外,將Wiegmann與Shapell學者2017年發展之醫療版人為因素分析及分類工具中文化,並補充微分類碼,進行工具信效度檢測。以某醫學中心自2006至2017年間發生之重大醫療不良事件,運用中譯之HFACS工具進行回溯性根因調查分析。 研究結果:共122家醫院及負責病安通報之窗口、590名根本原因分析調查員接受調查,問卷回收率分別為93.1%及90.1%。在醫院內部通報機制方面,97.5%醫院設有專責單位及相當資歷之專責人員處理醫療不良事件通報,89.3%為自主通報,通報管道多元,各家通報的件數分佈不一,91%的醫院設有根本原因分析小組,可見醫院推行異常事件通報及分析調查,在國內已相當成熟。 本研究調查員有18.6%未接受過訓練,在接受過訓練者中仍有35.8%覺得不足,且有49.1%的調查員僅一半甚至更少的信心以現行的調查工具能有效挖掘人為因素與掌握根本原因,反映出現行調查工具以及國內醫院對於調查員培訓的不足。高達94.2%調查員表示在進行事件分析調查有障礙,障礙前三位為「事後回溯困難,有記憶偏差」、「訪談或調查事件相關人員排斥」及「調查人員經驗不足」。 醫院進行不良事件調查人員之「個人經驗」,不論參與調查年資、參與調查件數、是否接受過根因調查訓練、參與根因調查訓練總時數、自覺訓練是否足夠以及人因掌握信心程度等因素,皆與調查不良事件時之「人為因素整體考量程度」、「顯性失效考量程度」呈現顯著影響。對「隱性失效考量程度」呈現顯著影響的有參與調查件數、參與調查年資、參與根因調查訓練總時數、人因掌握信心程度等。有接受根因訓練及自覺訓練非常足夠的調查員,人因整體、顯性及隱性失效考量程度皆顯著優於無接受訓練者,接受訓練時數16小時以上的調查員對人因整體、顯性及隱性失效考量成績皆顯著較高,接受調查訓練的時數越多,整體考量成績越高。調查件數達30件以上的調查員,人因整體、顯性及隱性考量程度皆顯著較高。在「醫院病安通報與調查分析制度」方面,調查員之「人為因素掌握程度50%」者,對人為因素考量程度顯著低於「人為因素掌握程度75~100%」者,「能杜絕事件再發生25%及50%」者,對人因考量程度顯著低於「能杜絕事件再發生75%」者。在調查人員之「基本資料」方面,呈現女性調查員對於人因整體、顯性及隱性失效考量掌握度顯著較男性調查員高(p<0.05),而「服務醫院權屬別方面,顯示(準)醫學中心進行不良事件調查時之人為因素整體考量程度及顯性失效考量程度顯著高於區域及地區醫院。 本研究完成醫療版HFACS工具中文化,包含HFACS架構四個層次26個次項目、根本原因分析快速參考指引、訪談指引及199項微分類碼,經過翻譯及回覆翻譯,確定與原意相符,並於第二層次不安全行為之前置條件之團隊因素補充微分類碼項目,新增「病人因素」及「照顧者因素」二個項目。信效度檢測結果專家效度CVI為1.0,分析員信度分析Cronbach’s α結果介於0.78~0.99,Cohen’s Kappa Coefficient介於0.5~1.0。以HFACS回溯123件調查分析案件的結果,案件中人為因素佔了100%,可被預防的比例97.6%。人為因素編碼的結果,共2081個微分類貢獻因子,HFACS四個層面人為因素比例分佈,與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調查員於進行不良事件人為因素根因考量時的趨勢一致,皆呈現顯性失效(第一層不安全的行為及第二層不安全的前置條件)高於隱性失效(第三層監督及第四層組織影響)。此外,分析實際案例中有40例與病家因素相關,證實補充二項微分類碼的必要性。本研究應用HFACS工具重新分析編碼結果多挖掘了61%的微分類貢獻因子,且以Wilcoxon Sign Rank檢定結果,有19個項目呈現前後二組編碼結果有顯著差異,證實使用HFACS可更完整挖掘人為因素,有系統的全面識別導致錯誤的顯性及隱性失效,客觀的量化人為因素錯誤的性質與及影響,並據以發展改善措施證實此工具於醫療領域的適用性,能作為醫院進行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調查時之輔助工具,應推廣使用。 結論:研究結果顯示過去皆聚焦在顯性失效,忽略隱性失效帶來的影響,調查員的個人經驗為重要的因素,個人的專業背景以及是否接受訓練、訓練時數長短、年資累積與參與調查件數的經驗等皆會影響調查時對人為因素掌握度。此外,機構應積極排除根因調查時遇到的障礙,運用HFACS訪談指引,提升訪談技巧,培養全員認知,有助於調查員調查事件的進行。本研究人員在經過HFACS培訓後,實際應用HFACS工具於重大不良事件分析,能協助調查員系統性、全面性地的檢視事件相關人為因素,找出潛藏的貢獻因子,重視監督與組織層級的影響。病人安全推動十餘年,隨著各項病人安全政策的推動,可見重大異常事件減少的成效,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錯誤的型態轉型,呼籲醫療機構即將面臨資訊科技帶來病安風險的挑戰,醫院應積極培養人員對人為因素的認識以及導入人因工程以發展有效之對策,以維護病人安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