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4.85.36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論文提要內容: 在失業率的高氛圍中,聚焦於大四生的生涯抉擇情境是值得關切的議題。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大四生的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隔因素與因應策略之關係。以349位法律、教育系大四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生涯發展阻隔因素量表,以及生涯抉擇壓力因應量表。研究資料經由描述性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四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的呈現為中上的程度。 二、大四生遭遇的生涯阻隔因素以「猶豫行動」之阻隔較大。 三、大四生大多採用積極情緒焦點因應。 四、性別、科系、公私立學校別在生涯阻隔因素上有顯著差異。 五、公私立學校別在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隔因素與因應策略上均達顯著差異。 六、大四生的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隔因素的各層面有顯著負相關。 七、大四生的生涯自我效能與問題焦點因應有顯著相關。 八、大四生的生涯阻隔因素與「積極問題焦點因應」、「消極問題焦點因應」,分別呈現正、負相關。除此,當「特質表現」、「資訊探索」、「學習狀況」、「學習困擾」這四個層面的阻隔越大時,就愈少使用「積極情緒焦點因應」。且「學習狀況」、「學習困擾」與情緒焦點因應較有關聯性。 九、大四生的生涯自我效能、科系選擇、意志薄弱、學習狀況、資訊探索對「積極問題焦點因應」有顯著預測力;大四生的意志薄弱、特質表現、生涯自我效能、學習狀況、科系選擇對「消極問題焦點因應」有顯著預測力;大四生的學習困擾、特質表現、意志薄弱對「積極情緒焦點因應」有顯著預測力;大四生的學習困擾、科系選擇、特質表現對「消極情緒焦點因應」有顯著預測力。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的討論,以供大四生生涯輔導應用上之建議與未來研究發展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父子離合的衝突,乃是受到個體發展「尋求分離個體化(離)」與「依附(合)」兩股力量的相互拉扯而產生的衝突關係。然而「離合」應是兒子透過敘說的豐厚動態發展過程中,主動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理解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透過離合的過程來完成自己。本研究旨在透過象徵隱喻圖卡,探究父子衝突中成年期兒子經驗父子衝突的離合關係。研究採用質的敘說研究,深度訪談北部三位22-28的兒子,透過自編訪談問卷與象徵隱喻圖卡蒐集資料,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藉由象徵隱喻圖卡的催化與敘說,發現成年男性對於父子衝突所產生出的壓抑內在情緒、特質及現象。以及成年男性壓抑的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涵。 二、象徵隱喻圖卡的催化與協助,不僅可以完整呈現當事人在所處的文化脈絡下進行理解與看見,同時亦能促進他人學習與體會自身所投射、敘說出的故事內容與表徵。 三、父子衝突的離合關係,其實是一種趨避衝突的關係,然而透過本研究的圖卡以及敘說的過程,發現離合的觀點並非只有能朝向兩個極端靠攏而已,它其實同時也有可能同時並存。在父子共構的關係中,如何透過離合的敘說豐厚動態過程中找到平衡,在關係中找到自主性,乃是本研究的重點。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與親職自我效能感之狀況,以作為規劃新移民親職教育課程之相關依據。本研究對新移民婦女的親職教育需求狀況,以及親職自我效能感狀態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與親職自我效能感問卷」,以育有國小階段子女且居住於台北縣市之新移民婦女為對象,發出140份問卷,有效樣本102位;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移民婦女在親職教育需求上普遍擁有高需求,而其中又以「親子關係知能與技巧」需求最高。 二、新移民婦女在親職自我效能感上普遍擁有高效能,其中又以「親子關係」部份最具有信心與勝任感。 三、新移民婦女在「母親職業」、「家庭收入」背景變項上對於親職教育需求有顯著差異。 四、新移民婦女在「母親職業」、「家庭收入」背景變項上對於親職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差異。 五、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與親職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相關。 六、不同親職教育需求程度之新移民婦女在親職自我效能感狀態上有顯著差異。 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具體建議,以供教育、社會及後續研究作為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和因應策略之關係;本研究以180位成年肢體障礙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則包括身體形象量表、自卑量表,以及因應策略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成年肢體障礙者對身體形象的呈現多在中下程度。 二、成年肢體障礙者的對自卑感的呈現多在中上程度。 三、成年肢體障礙者的因應策略大多選擇認知因應。 四、成年肢體障礙者的年齡、障礙的時間、障礙部位、目前是否在學、是否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會影響身體形象的呈現。 五、成年肢體障礙者的自卑感高低會受職業所影響。 六、成年肢體障礙者選擇行為因應策略會受宗教信仰所影響。 七、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越佳,則自卑感越低。 八、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越低,選擇因應策略中逃避與行為因應機會最高。 九、成年肢體障礙者的自卑感越低,選擇因應策略中認知因應的機會越高;自卑感越高,選擇因應策略中逃避因應的機會越高。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和因應策略,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期遭受隱性攻擊事件的女孩,在遭受到隱性攻擊事件時的心路歷程及其之後的影響,並試圖理解此一隱性攻擊現象。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敘說研究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訪談三位在青少年期曾遭受隱性攻擊事件的女孩,訪談過程以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最後研究者以敘說之「整體-內容」分析法對三位研究參與者整體歷程故事進行分析。研究的結果以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關係中自我」理論,作為理解三位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的視野框架。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 從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故事中理解青少年期女孩隱性攻擊現象: 1.是對愛、歸屬與控制的人際需求上衝突而引發的攻擊。 2.因社會文化教養而採取間接隱匿的隱性攻擊形式。 二、 從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故事中理解青少年期女孩在隱性攻擊下的心路歷程: 1.對遭遇隱性攻擊普遍有莫名其妙之感。 2.承受受傷情緒;但害怕衝突的心理導致不敢向對方問明白。 3.選擇以離開的方式來結束關係。 三、 從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故事中理解青少年期遭受隱性攻擊事件對於女孩之後的影響: 1.團體的歸屬感仍是所期盼的;但害怕在團體中失去自我。 2.相較之下,與異性的互動顯得輕鬆與自在。 3.更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人際互動關係,不委屈自我。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研究男性感受性別角色特質與憂鬱傾向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影響男性憂鬱傾向的因素。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男性角色規範量表」及「男性憂鬱量表」,在台北市內針對從事廣告業之25-59歲男性作為研究對象,共得有效問卷208份。 本研究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 從事廣告業的男性在性別角色特質持較傳統的態度;有近三成受試者未具有憂鬱傾向。 二、 從事廣告業的男性會因不同年齡層、擁有不同親密關係以及不同工作年資而在憂鬱傾向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從事廣告業的男性若呈現較傳統性別角色特質者,其憂鬱傾向較高。 四、 從事廣告業的男性所持有之性別角色特質與其憂鬱傾向有顯著相關。 五、 避免女性化、年齡、以及積極主動等三項因素對男性憂鬱傾向具有預測作用。

  • 學位論文

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年女性參與讀書會動機及其自我概念在參與過程中之改變歷程。本研究參與者分別為參與讀書會達七年、八年及十年的三位中年女性,採半結構式訪談進行三至四次的深度訪談,研究分析以訪談逐字稿為主,依紮根理論的方式進行資料概念化。本研究中之自我概念界定為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描述、人際互動關係、面對問題心態以及有關生活目標四方面。 本研究結果可歸納為以下五點:一、家庭生命中期發展任務之調適是中年女性參與讀書會之初始動機;在參與過程中陸續被引發的心理需求,則是中年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的動力。二、參與讀書會幫助中年女性對自我的描述轉變為:個性較開朗、有話較願意表達、可以侃侃而談、較有自信,進而可以自我肯定的人。 三、參與讀書會有助於中年女性與家人、與朋友的互動關係;尤其,中年女性在參與中意識到過去的交友心結、婆媳心結以及父女情結,而改善與對方的互 動方式,並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四、參與讀書會有助於中年女性面對問題心態轉變為內省式的自我反思,並逐漸養成解決問題能力。五、參與讀書會有助於中年女性對生活目標之認知與確認,以及發展為具關懷品質的人。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團體之定位、讀書團體帶領人、中年女性讀書治療團體,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之建議。 關鍵詞:中年女性、讀書團體、自我概念、讀書治療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動機,來自於研究者自身喪手足經驗,以及接觸喪親者的助人工作經歷,引發對倖存手足所經驗的家人關係轉變之探問。而基於上述研究動機,研究者欲關注的即是喪手足後,倖存手足所經驗的家人關係改變。 研究者以敘說研究中的「整體—內容」取向,整理及分析文本資料。三位在青少年時期喪手足之倖存者,敘說了其喪親故事與經驗家人關係改變之悲傷歷程,經由研究者對研究資料有意義的剪裁與再組織下,形成了故事文本。之後,研究者再不斷反覆閱讀文本,以研究者的心理諮商專業背景進行對研究主題的再脈絡化分析與詮釋。 從三位敘說者的故事中,研究者發現在不同家庭背景成長的敘說者,其原先的教養方式、家人關係等都會影響喪親後家庭成員間的互動,而倖存手足在不同的關係角色中有著相當矛盾的心境,面對關係的改變三位敘說者也有迥異的詮釋。本研究中,研究者根據「親子關係」、「父母婚姻關係」及「其他家人關係」進行分類探討整理,以期更能深刻地體會與了解這些倖存手足在喪親後經驗到了哪些家人關係改變,他們如何解讀這些改變?感受又是如何?此外,研究者也針對研究中所看到的現象提出幾點建議及看法,提供有機會與這類型的個案工作時的專業助人者,或是想進行相關研究者,一個可以參考與省思的方向。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身為家中主要賺食者的女性憂鬱症患者,在面臨婚姻衝突時,夫妻關係間權力與情感運作的互動。研究者以身為家中主要賺食者的女性憂鬱症患者為研究參與者,透過質性研究之敘說分析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三位女性憂鬱症患者的生命故事,再從「整體—內容」的此一取向,整理及分析文本資料,期望能藉此了解三位研究參與者在夫妻互動中所經驗到的權力與情感運作。 文本分析後,研究者發現,來自不同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的三位研究參與者,竟能在其與先生互動間,看到相類似權力與情感反應,因此研究者將本研究結果,整理成五大結論,以期更能深刻地體會與了解這些女性憂鬱症患者面對婚姻困境時,權力與情感是如何地相互交織而影響了個體的信念與感受;此外,研究者也針對研究中所看到的現象提出幾點建議,及看法,提供有機會與這類型個案工作的專業助人者,一個可以參考與省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