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6.204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論文的前三章,主體「我」以自我敘說的方法,記錄其罹患「疑似 b 細胞型 淋巴癌」前後約三年的經歷,述及期間內在情緒心理變化,面對死亡之心情,以 及在醫院中與醫師及其他病人彼此互動產生之激盪及自省,並記錄病程中出現的 夢境及想像。 研究者在第四章試圖從「經驗我」所形成的「文本」作詮釋,並匯入寫作當 下因為文本產生而與現實生活應對而生的視角切換與相互交融之影響。「詮釋我」 以病人為中心,從「病中我」的視野往外輻射,以「自性化歷程」、「夢」、「象徵」、 「身體象徵」等為詮釋語言,透過循環反覆扣入、深化,進入主體「我」的潛意 識,試圖達成身體、心理情緒與靈性渴望之相互接納與理解。 在第五章,研究者回到當下之生活事件,將和伴侶間之互動,作為和「Animus 我」完成和解之象徵。同時,研究者發現其「與無意識相融之企圖」之模式,反 覆出現在親密關係、工作場域、及宗教性追求。透過看見這個企圖,學習「自他 分化」,重建主體性,再將之回饋在外顯的諮商輔導工作,幫助主體「我」,更自 在而謙卑的回到助人領域服務。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社會趨勢下,大學生透過校方海外出國研修一年的的計畫,在其學成歸國返校後對校園學習氛圍的影響。為深入受訪者的現象場,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收集資料的方法分成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焦點訪談團體,為使訪談資料具有邏輯性、連貫性、解釋性、豐富性以及代表性,首先廣泛邀請淡江校園大學部歸國學生以及未出國之學生,且對本研究主題有意願主動參與者進行焦點團體訪談,第二階段為半結構式個別深入訪談,共邀請8位同學,進一步邀請有意參與半結構式個別深度訪談之出國歸國學生以及未出國學生,過表達其觀察、經歷與感受,為研究帶來多元豐碩訊息,做為資料分析的重要依據。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壹、 歸國學生對校園學習人際歷程的影響,包括 一、 對校園中關係型態產生影響。 二、 情感態度上的變化。 貳、 歸國學生對校園學習型態的影響,包括: 一、 歸國者成為楷模帶動同儕學習。 二、 經驗傳承,協助同儕增廣見聞;並成為後進出國重要的諮詢者。 參、 歸國學生對校園學習組織的影響,包括: 一、 校園學習品質的提升。 二、 積極參與國際性活動,為校爭光。 肆、 影響歸國學生展現影響力的因素,包含三大類: 一、 個人:個人動機、社會責任的有無。 二、 關係:關係的連結與程度。 三、 組織:體制落實程度;歸國者在團體中的比例。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的性別角色取向、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成熟度三者之相關,研究以852位台北地區公立高中學生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一)基本資料調查、(二)性別特質量表、(三)共依附量表與(四)生涯成熟量表,經統計分析後的主要研究結果為: 一、在整體性別角色取向上,不管是男性或女性,皆以「未分化」所佔的比例最高,其次則為「兩性化」。 二、高中生在「認同照顧者角色」之共依附特質上,女性高於男性;「男性化」在生涯成熟度各層面上並未高於「女性化」。 三、高中生在「生涯發展認知」之生涯成熟度上,女性顯著高於男性;三年級學生在「生涯發展認知」之生涯成熟度上顯著高於一年級,且在「生涯規劃態度」之生涯成熟度上顯著高於一、二年級。 四、在整體生涯成熟度上,包括「生涯發展認知」與「生涯規劃態度」,皆以「兩性化」最高,同時「男性化」與「女性化」又顯著高於「未分化」。 五、「認同照顧者角色」對高中生的「生涯發展認知」與「生涯規劃態度」具預測力,而「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對高中生的「生涯規劃態度」亦具預測力。 六、「性別角色取向」對高中生「生涯發展認知」與「生涯規劃態度」均具預測力,且「兩性化」之預測力最高。 根據此結果,本研究提出進一步討論,並提供未來研究方向與實務上之建議。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我與母親在阿茲海默(症)的旅程中之生命轉化及發現為主題。第一章在說明研究動機、我的敘說經驗,以及我對敘說做為研究方法之理解。 第二至四章為自身經驗形成之文本,呈現三個階段的母女關係與生命樣態:第二章呈現敘說者與母親的成長背景、進入阿茲海默前的生命與關係狀態;第三章紀錄阿茲海默病旅中,母親的自發性療癒動作,以及敘說者亦作為共同經驗者、觀察者與照顧者,所經驗到的內在流動、覺察到的內在景象,或夢境,呈現轉化的歷程。第四章透過對死亡焦慮的經驗與態度轉變,看見轉化。 第五章針對文本進行深度理解並試圖與理論對話,由文本引發之意象與象徵,探入母女生命與阿茲海默病程,進行詮釋、理解或再發展;並試以榮格學派觀點探討歷程中神祕參與及共時性經驗、疾病與陰影之關係和意義。 第六章為研究者在敘說歷程中的自我觀照與發現,包括:自我敘說做為內在空間、自我敘說與個體化歷程之關連。第七章為結論,整合生命故事與轉化經驗中所得到之理解,連結至我對於「療癒與療癒者」之意義省思。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確認華人心理堅韌度存在現況並初探其內涵。欲釐清華人世界的心理堅韌度存在現況,以及華人心理堅韌度包含之內涵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蒐集資料則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邀請40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前導研究;第二階段邀請5位不同工作類別之中高階主管與頂尖業務員,藉由深度訪談蒐集資料。經由研究者的整理後進行資料的內容分析。第三階段則根據歷史研究法的比對整理,解析出華人心理堅韌度的內涵及其存在樣貌。 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 華人心理堅韌度存在現況 1. 華人心理堅韌度存在證明:(1)前導研究資料分析之內在力量、(2)深度訪談資料之內在力量於逆境順境形式。 2. 華人心理堅韌度功能:(1) 逆境中的緩衝器、(2)自我控制與激勵、(3)目標設定不放棄、(4)自信堅定不動搖。 二、 華人心理堅韌度概念內涵 1. 堅韌態度:面對壓力情境時,能百折不撓、堅定自我的努力並投入其中。 2. 省思特質:挫折後給予自我成長和新生的機會,並寬厚待人、心懷感謝。 3. 外圓內方:堅定執行目標仍不忘人際的圓融,自信謙遜且不卑不亢。 4. 坦然接受:面臨困難時能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誠實面對勇敢接受。 三、 華人心理堅韌度之概念效用 1. 做人的根本原則來堅實己心:(1)環境磨練心智(2)反思醒悟自身 2. 做事的態度包含柔韌性 3. 做人做事後成就自我的修行:(1)坦然面對(2)回饋與激勵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