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90.232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在股票市場中,「價先行量」與「量先行價」的議題,一直廣為實務界與學術界探討。股票價格的上漲或下跌,會受到成交量增加或減少所影響,而成交量來自於機構投資人與散戶的買賣行為。機構投資人買超或賣超與融資或融劵可視為全體法人與散戶投資行為的指標。本研究針對上述資訊連續發生,採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與台灣50成份股作樣本探討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探討的十四類連續事件,均有特定人士在連續事件前買賣股票,為資訊外溢。 (二)機構投資人方面,所有機構投資人連續三天買超,事件日(連續買超的第三天)當天,股價會有正的報酬。當機構投資人連續三天賣超,事件日(連續賣超的第三天)當天,股價會有負的報酬。 (三)成交量方面,成交量連續三天增加,事件日(成交量連續增加的第三天)當天,產生股價向上的趨勢,推動股價上漲。當成交量連續三天減少,事件日(成交量連續減少的第三天)當天,會有股價下跌的現象。 (四)融資與融劵方面,融資連續三天增加或融劵連續三天減少,事件日(連續事件的第三 天)當天,會有股價下跌的現象,而融資連續三天減少與融劵連續三天增加,事件日(連 續事件的第三天)當天,會有股價上漲的現象。 (五)在十四類事件中,在連續事件發生後,只有投信連續三天賣超與融劵連續三天減少兩事件,在事件發生時,不考慮交易成本的前提下買進股票,可以獲利,具有投資價值。

  • 學位論文

在許多企業的營運資金裡,存貨成本通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若能做好存貨管理,除了可以減輕企業資金的壓力,還能間接增加公司獲利能力。如何在低庫存管理成本、高服務品質與生產績效間尋求平衡點,一直是目前企業界所努力追求的目標。1915年Harris率先提出「經濟訂購量」(EOQ)公式,但其模型假設條件太多,導致實際運用時,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陸續有許多學者針對不同的條件提出各種存貨模型。 傳統的EOQ模型假設企業擁有單一且無容量限制的倉庫,然而,在現實情況中,零售商的自有倉庫時常有固定的容量限制,當企業採購大量的物品時,受限於自有倉庫的容量,此時可能需要外租倉庫以存放額外的存貨。再者,傳統模型並沒有考量到進貨物品中含有瑕疵品的情況,由於機具設備老舊、原料品質良莠不齊而可能造成零售商的進貨物品中含有瑕疵品。另外,物品在市場上的需求並非是固定維持不變的,需求率可能與產品的價格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考慮物品的價格對市場需求率的影響將能使模型更加完整。 全文包含兩個存貨模型,第二章假設供應商為了吸引顧客增加訂購數量而提供數量折扣。第三章延續第二章的基本假設,將供應商吸引顧客多量訂購的策略修改為提供延遲付款的信用交易。兩個模型皆以使單位時間銷售總利潤最大為其目標,並各自發展出一個演算法以利求解。最後以數值範例說明求解過程並做敏感度分析,以暸解各參數值的變動對最適解的影響。第四章為結論,對本文各章所建構的存貨模型作一總結,同時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 學位論文

臺灣加權股價指數近幾年逐漸走高,股市交易也熱絡起來。臺灣散戶的交易量佔總成交量六成以上,其最常使用的投資方式為信用交易,於是融資融券與股價指數的關連性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本研究擬探討大盤與各類股股價指數與其融資之關係為何。股價指數與其融券關係為何。融資融券之間的關係為何。其關連性會否因類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現象。研究期間為2002/1/2~2005/12/30共994筆日資料,並將資料細分為大盤及19種類股來探討。研究後發現,指數與融資、融券之關係會隨著類股不同而有不一致的現象,意即指數上升不見得會推升融資,指數下降不一定導因於融券上升,融資與融券的關係會因類股的不同而有不同之詮釋。由共整合分析的結果來看,許多類股與其融資融券之間是可能有長期均衡關係,例如:大盤之融券與融資可能存在長期均衡關係,亦即可以藉由融資融券走勢,來預測指數未來之走勢。股價最高時,融資並非最高,融資最高時,股價已經下挫之類股為:大盤、水泥、紡織人纖、機電、化學、營建、運輸、百貨。其意味著當股市牛氣沖天時,投資人還是得沉著應對而非盲目地融資買進。由多變量GARCH模型可知,散戶遇到指數有較大震盪時,也許會在隔天有較大的進出股市動作。

  • 學位論文

我國電信自由化始於民國86年,並於民國87年開放四項行動通信業務及衛星通信業務予民間經營,而在民國91年政府開放第三代行動通訊業務之後,我國電信市場邁入全面自由化的嶄新局面。 在四項行動通訊業務中,行動電話因其便利性,最貼近一般大眾的生活,所以最具發展潛力,而隨著行動電話市場的擴張,各家業者的競爭也愈趨激烈,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課題,是藉由分析消費者行為與電信業者的關聯性,提出市場區隔的建議及有效的行銷組合。 本研究以本體論的觀念,將消費者基本資料、行動電話產品、行銷通路及電信業者四個構面,做一概念化的描述,並透過資料探勘的技術,分別建置消費者、行動電話產品、行銷通路及電信行動業者的關聯性資料庫,利用關聯法則與集群分析的技術,分析消費者選購行動電話產品時所考量的因素,以此做為市場區隔的依據,此外,藉由消費者對行動電話產品的需求,以及選擇行銷通路、電信行動業者的資訊,發展出最適的行銷組合,讓行動電話相關業者更有利於進行銷售的活動,最後根據行銷通路、電信行動業者相關聯的資訊,提供異業聯盟的策略,並從研究內容與結果中,提出對電信相關業的管理意涵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以期能使業者的競爭力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