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27.194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分為五個課題,探討村上春樹文學中音樂的作用。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別考察《聽風之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等六部長篇作品。於第五章,參考作品之外相關文獻與作者本身的言論,闡明村上文學與音樂的關聯。關於本論文之課題如下: 課題一的研究對象為《聽風之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組成的初期三部作。以搖滾、流行樂之範疇歸類,即可將1970年這項線索浮出水面。並且透過整理文中提及的「加州女孩(California girls)」、「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等曲的歌詞,更是強調主角身邊相關人物「直子」與「鼠」已死亡的事實。 課題二專注於探究《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部作品。透過使用巴布·狄倫的成名曲之一「隨風而飄(Blowin' in the Wind)」,明確呈現主角如風,於兩世界排徊之姿。然而,原本一分為二的世界末日的「我」與冷酷異境的「我」,隨著「丹尼男孩(Danny Boy)」的旋律響起合而為一,且如巴布·狄倫的「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之歌詞描述,最終「我」下定決心前往圖書館女孩所在的森林。 課題三針對《挪威的森林》作分析。再透過整理與書名同名的披頭四歌曲「挪威的森林」,抑或是玲子所演奏的吉他旋律,進一步闡明主角渡邊徹周圍的相關人物複雜關係,與其心境變化。 課題四考察作者透過《舞舞舞》中的音樂元素,將主角因逝去的青春而體會到的空虛感刻畫在讀者眼前。並且,於無音樂流瀉的環境中渴望著音樂這件事,是否表示對主角而言,音樂流瀉的空間才是現實空間。 課題五則以上述四項課題為基準,著眼於音樂與作者間的關聯性。經由音樂元素導出時代這個關鍵詞,進而推測村上春樹手下描繪的主角,很有可能是以當時的產物「嬉皮(hippie)」作為雛形。無論是作者還是主角,同嬉皮渡過胡士托搖滾音樂節的璀璨青春,也同嬉皮接受現實。主角由重生為全新的自我,其轉變過程皆可由音樂元素推敲得知。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是由於筆者對於高中的日語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碰到的問題是否跟筆者同所做的研究。 第一章的內容從多文化教育的時代的到來開始說起,並將它慢慢地延伸到日本的外語教育以及在台灣的外語教育。 第二章是說明在台灣的普通高中及職業高中的日語教育。接著介紹台灣的普通高中的日語教育的由來及歷史、台灣的職業高中的日語教育的實際情形以及介紹補習班、救國團、社區大學、樂齡中心等其他學習日語的場所的發展現況。 第三章是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分析所得到的數據的結果。以百齡高中和僑泰高中的日語學習者為對象,請他們來填寫筆者所設計的問卷。經筆者分析後,以圖表比較的方式來分析這兩所學校的學生在學習日語的時候面臨哪些問題,並且思考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 最後第四章的部分,則是呼應第一章的內容。從以前到現在,世界第一外語的英文是如何的來興起的,第二外語的學習是多麼地重要等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在少子化嚴重的未來的第二外語教學該怎麼來進行,將是今後值得深思問題。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中日對照語言之觀點為出發,著眼於中文及日文之語言教材《新版實用視聽華語》與《新文化日本語》的實際分析。整體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分析在臺灣之語言教育的背景;第二章為介紹教材分析的方法及探討分析教材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第三章、第四章開始實際分析語言教材之內容。 分析語言教材時以兩個大方向為主進行探討,分別為語言教材中的單字及文法。第一個主要課題為,透過教材中之單字面向及詞性分析來剖析語言教材的主要內容及其中希望傳達給學習者的意念。第二個主要課題為,藉由分析教材中的單字內容所得到的結果加以延伸繼續針對教材中的文法來加以考察。希望透過中文及日文教材中的文法來實際印證中日對照語言觀點之真義。 最後,將兩個分析成果加以比較分析,透過中日對照語言之觀點來得出中文與日文之不同與相像之處。也藉由此論文之研究結果希望能夠幫助以日文為母語之中文學習者及以中文為母語之日文學習者能夠多加以認識其兩種語言之真實面貌,來幫助其學習成效。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考察日本近代化產業遺產的保存活用之動向,以橫跨福岡縣和熊本縣的大 牟田・荒尾地區為研究案例,探討當地近代化產業遺產保存活用之歷程,背景以及保存現 狀,並著眼於參與保存活用的民間團體和行政組織,在這過程中各自擔負了什麼樣的功能 和角色,以及分析有無帶給當地什麼樣的影響。 該地區在近代化產業遺產保存運動的初期,大牟田市和荒尾市透過指定文化財制度, 先後將明治時代建造的萬田坑和宮原坑等設施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和「史跡」,並以直 接收購的方式將其保存下來。而兩市也在 90 年代末期開始,在觀光以及文化領域的市政上, 將近代化產業遺產的保存活用納入施政的方針。 另一方面,在 2000 年的前後,以市民為主體性的團體開始投注心力在保存活用的運動上。爾後,隨著關心近代化產業遺產的市民團體相繼出現,活用的手法也更變得更加多元 豐富。 而關於保存活用的運動有無帶給當地的影響,以現在的時間點來看,尚未有明顯的經 濟效益。但隨著市民對近代化產業遺產認識度的提高,認為石炭相關的事物是值得自豪的 比例也跟提升。再者,過去以採炭為目的所興建的建築物設施,雖然其原本的功能已經喪 失,但透過各種各業的活用手法,例如使其成為教育學習的場地,音樂會的場所,或是舉 辦藝術活動的地點等等。由此可知,即使失去了最初的機能,但運用智慧加以活化後,即 有可能賦與其新的生命力。不過對於商店街仍持續空洞化的這地區而言,經濟效益也是不 可忽視的ㄧ環。今後如何向市內外的人宣傳,如何整備觀光體制等等,都是政府機關和民 間團體所必須思考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