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1.17

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委內瑞拉身為丁美洲最早民主化的國家,靠著穩固發展的石油經濟收入來源,帶動國家與社會整體快速發展,與美國也一直保持良好的互動。然而,隨著90 年代國際潮流的改變,拉丁美洲左派勢力崛起,造成美國在這個區域的影響力受到挑戰與威脅,而委內瑞拉正可謂是這股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尤以查維斯取得政權後,委內瑞拉與美國關係更趨複雜與矛盾。同時,新興國家陸續崛起,造成國際能源需求增加,以及原物料價格上漲,使得長期以石油經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委內瑞拉受惠良多,查維斯得以運用石油資源積極向外發展多樣化市場,並強化委內瑞拉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委內瑞拉對外政策在查維斯上任後為因應國際體系的轉變而做了大幅度的調整,與美關係也產生相當大的轉變,因此筆者選擇以委內瑞拉為研究主體,試圖了解其在國際上之作為。 本文採用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現實主義作為主要研究方法,旨在以委內瑞拉的觀點研究其對美政策,1999 年查維斯上任後對美國之外交作為是為本論文研究重點,探究查維斯為爭取本國與拉丁美洲各國獨立自主的發展,達成拉美整合目標以擺脫對美國長期的依賴,並試圖在國際環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筆者為此研究設下四項假設,欲應證查維斯承襲西蒙•玻利瓦爾的精神,積極推動拉丁美洲整合,將使泛拉美主義再度興起,而查維斯更善用社會資源來獲得民眾支持,成為其反美政策的一股助力。同時,查維斯也利用石油資源來擴張委內瑞拉獨立自主發展的空間,與中國大陸之密切經貿合作將對委美關係造成影響,而在本研究中筆者所預定的假設亦皆得到應證。 在現實主義的主張中,國際社會是處於一種無政府狀態,在這樣體系中,國家必然會為了捍衛國家利益而與他國產生衝突,不過,雖然現實主義強調衝突而非合作,但為了避免或降低衝突影響國家利益的可能性,國與國之間就必須依靠權力平衡。對委內瑞拉而言,石油經濟即是國家可發揮及運用的最大權力,亦是最大的國家利益,為求生存,委內瑞拉必得增加權力資源與權力能力,進而轉與他國合作,本國利益才得以鞏固與發展。如同委內瑞拉與美國在政治上擁有衝突,卻因為經濟利益的考量而繼續密切的經貿往來。總括來說,本研究認為委內瑞拉對美政策是符合現實主義思維,結果均符合現實主義的期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拉丁美洲,墨西哥於許多方面均為各國的指標,然而儘管其境內的原住民人數眾多,在與其它種族相較之下,該族於政治、經濟地位與身分在社會上卻顯的相對弱勢。現今的原住民困境主要是承襲著歷史的足跡而來,由於國家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權益的忽視,加以居住地區所獲得的行政資源有限,因此造成其整體社區發展相對落後、生活困苦的情況發生,主要反映在土地問題、歧視與教育問題、貧窮與邊緣化問題上。隨著原住民運動在一九七O 年代於北美洲崛起,八O 年代後,原住民族相關組織便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近年來,與墨國原住民相關的權利也在國際、國內上被承認。二OO 七年「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通過,不僅對原住民的權利提供了各方的保障,更是國際上該族權利的一大突破。而目前,與墨西哥原住民的權利也逐步在該國的憲法改革中被實現。然而,由於墨國政府決策的實施與原住民族的實際需要仍有所差距,因此,雙方的抗爭依舊持續進行著。而薩帕帝斯塔民族解放軍於一九九四年恰帕斯州的武裝起義,不僅是該國原住民勢力崛起的重要指標,更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原住民力量的不容小覷。目前,如何解決原住民所面臨的困境與其訴求,為墨國政府未來的最大挑戰。因此,本文主要以墨西哥原住民為研究對象,探討殖民時期至今該族所遭遇之困境及政府相關決策,以藉由本文了解墨國原住民現今之處境,及其於各方之要求。

  • 學位論文

中美洲國家於1980年代進行經濟改革開放,開始積極發展輕工業,期望能使其國內經濟起飛,而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中美洲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由於本身國內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上的考量,美國於1984年對中美洲國家提出單方面的優惠貿易政策-加勒比海盆地方案(CBI)。   儘管當時CBI尚未將紡織品及成衣納入優惠產品項目,但是由於美國成衣業者與中美洲各國在成衣業上進行生產分工,並且利用807方案對美輸出成衣,因此90年代中美各國對美的成衣出口成長快速。隨後,美國國會於2000年通過的美國與加勒比海國家貿易夥伴法案(CBTPA),首次開放了紡織品及成衣的相關優惠,希望藉此能維持該地區的競爭力。   中美洲國家中對美輸出成衣的代表非宏都拉斯莫屬,自90年代開始該國對美成衣出口便呈現穩定的成長,並且於2000年成為中美洲對美成衣輸出的第一大國,因此本論文也將以宏都拉斯為代表做一深入的分析研究。   然而,近年來中美洲國家對美的成衣出口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呈現出衰退的情況,無論是紡織品及成衣協定的終止,或者來自於亞洲新興國家的競爭,都帶給中美各國莫大的壓力。不過該些國家已於2004年與美國簽署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該協定擴大了原本CBTPA的優惠,或許可將之視為該地區成衣業轉型的一個契機。

  • 學位論文

外交除了是一國內政的延伸,更是該國國力強弱的對外表現。所謂:「弱國無外交」,這句話除了表示外交工作是需要許多外在條件因素所支持之外,也說明了外交是一國總體國力的具體表現。外交工作在於保護國家免於外在的威脅,同時爭取國家最大利益。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由於當時國際情勢險峻,除了得面對中共的侵犯威脅外,更得注意國際情勢瞬息萬變的發展。戰後世界分成東西兩大陣營,分別代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抗。我國政府為解決當前各方難題,與美國站在反共的同一陣線成了最佳的策略。與美國長久的互動,造就雙邊緊密關係,使得台灣在外交空間拓展上仰賴美國甚深,成了我國最倚重的對象。 拉丁美洲自19世紀門羅主義宣布後,便註定了與美國緊密相連的命運。「美國因素」成了拉美國家事務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美國長久以來對拉丁美洲進行經貿投資,對拉美地區的經濟影響甚深,同時介入該地區國家的政治事務,以達到國家最高利益。 台灣在全球有超過20個邦交國,其中有一半來自於拉丁美洲。面對中共與日俱增的威脅和挑戰,台灣在拉丁美洲,尤其中美洲國家的邦交關係仍舊得以維持,除了台灣持續對該地區國家進行經濟和技術援助外,中共對中美洲地區的態度,以及美國影響力都是當中所必須考慮的因素。 美、中、台和拉美的四方關係,從70年代開始便產生了變化。國際情勢的演變,造成外交思維的改變,連帶影響整體外交決策的運作和考量。隨著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強盛和興起,對拉美國家產生磁吸效應,從而減弱了美國對該地區的影響力。影響所及,除了美國利益將受到衝擊外,台灣維繫和拉美友邦關係之間的「美國因素」的減弱,將使我國喪失有力支援,造成往後台拉外交發展上的變數。因此,透過本論文對台、中、拉三方外交互動和演變的探討,期盼能提供有用的知識,為台拉研究領域及雙邊發展盡一份心力。

  • 學位論文

波多黎各是位於加勒比海最東邊的群島,具有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及美國大陸客運、貨運和服務業轉運中心的角色。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後,波多黎各成為一美國自由聯邦,波多黎各人民雖擁有美國公民身分,但卻未能享有完整的權利。 因為經濟因素,迫使波多黎各島上居民移往美國本土,由於距離及工作地點的便利性,大部分波多黎各人選擇在紐約定居。本論文透過歷史分析法,再加以用數據和圖表的統計資料佐證分析其分布與現況、環境融合與就業市場、社會地位與人權問題等,最後歸納出波多黎各移民的西語文化對紐約州的整體影響。 紐約集合了所有重要族裔的移民,二ΟΟ四年,紐約市長彭博創立了「移民歷史周」,這場盛會除介紹各族裔的移民史外,也表揚對紐約市有貢獻的移民,包羅萬象的活動中可以看出紐約市這個民族大熔爐的縮影,也顯示出美國人對各少數族裔的包容與重視。 研究結果發現,波多黎各移民是西語裔移民當中最貧窮的一群,因貧窮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更有待美國政府與波多黎各移民共同面對和解決。

  • 學位論文

近年來中國經濟上的崛起,為了獲得工業製品所需之原物料和銷售市場,中國將目光放到了拉丁美洲,中國和拉美原物料大國如巴西、阿根廷、智利等購買了許多原物料,讓這些國家從對中國貿易中賺取不少外匯。然而同樣也是拉丁美洲大國之一的墨西哥,不但無法從對中國貿易中賺取大量外匯,反而在對中國貿易產生了貿易逆差。 來自中國廉價的工業製品,在美國的市佔率超越了墨西哥,在墨國國內市場也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的商品。這樣的一個現象影響到墨西哥國內廠商的生計,也讓墨西哥成為最後一個簽名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家。 本論文試著由中國和墨西哥在經貿方面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來討論雙方經貿關係的未來走向。藉由分析比較中、墨的產業和經營環境來看兩國在經貿競爭方面的關係,藉由墨西哥如何吸引中國投資來討論兩國在經貿方面的合作可能。

  • 學位論文

農業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石,不論是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如何,該部門因其敏感度與重要性而受到各國政府的保護。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農產品貿易的成長大幅增加,但1980年代各國重新採取保護政策,國際市場充斥著扭曲市場的貿易壁壘,造成農產品貿易的停滯。因此,各國透過多邊機制於1994年簽定農業協定,開始對國際農產品貿易進行規範,朝向一個較公平及市場導向的貿易制度。 墨西哥於1910年的農業大革命後開始進行土地改革,農業發展一度獲得亮眼的表現。然而,由於政府實行重工輕農的政策,農業的重要性相對地逐步下降。1982年爆發外債危機,墨國開始進行經濟改革。1988年薩利納斯總統上台後,更改變傳統上對農業的保護措施,使農業生產與貿易以出口導向為主,同期間亦完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 NAFTA實行的成效一直為各國所關注,特別是農業貿易的部分,因為農產品是所有貿易事項中最敏感的產品,並且美、加兩國的農業生產條件與補貼政策普遍優於墨國。NAFTA實行至今已進入第15年,墨國各方面的發展均受到協定相當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與美、加的貿易總額快速增加。然而,關於農產品貿易,墨國對美、加長期為逆差,不僅造成政府赤字的壓力,亦對國內的農業生產結構帶來衝擊,同時擴大農業與其他部門發展的差距。 總而言之,隨著NAFTA實行的時間增長,評估其成效的變數亦增加,墨國農業發展的結果與當初的預期出現落差。墨國的農業改革減少對農業生產造成扭曲,同時降低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干預,此外,最敏感的農產品已於2008年完全開放,因此,未來仍需適時的使用非貿易障礙,以換取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時間與空間。

  • 學位論文

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以及經濟區域化的浪潮下,近年來,國際之間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在新區域主義的概念下,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互動越來越頻繁,並且,跨區域性的合作亦日趨明顯。為了避免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下被邊緣化,智利選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政策來發展對外貿易,促進經濟成長,此舉可避免區域經濟組織規範的約束,且在政策上仍保有其自主性。 1973-1990年,皮諾契特軍政府時期所施行的經濟改革政策,成就智利成為拉丁美洲經濟轉型成功的典範國家,也為之後的文人政府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1990年後,智利實施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單方面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障礙,積極促進出口。近年來更積極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範圍遍布美洲、歐洲和亞洲,智利已經成為拉丁美洲對外簽署協定最為活躍的國家。 而本論文除了介紹智利與歐盟、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往來情形之外,主要仍是以美國為主要對象,分析智利和美國之間雙邊貿易的往來情形,並探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兩國的影響。

  • 學位論文

自1959年卡斯楚革命成功後,便不斷出現古巴人移往美國的現象,稱為古巴移民潮。本論文探討邁阿密古巴移民與其對美國之影響力。移民潮自1959年至1994年分為四次,他們一開始被稱為古巴流亡人士、後則成為古巴難民甚至乘桴人,這些稱謂呈現出不同階段古巴移民潮的移民素質、移民社會地位及美古關係之變化。由於地緣之便,古巴個階段移民多數皆移往佛羅里達州,尤其是與古巴隔海相望的邁阿密更是古巴人主要聚集地。由於古巴裔在邁阿密影響力逐日劇增,美國政府把邁阿密第八街劃為古巴社區,亦稱「小哈瓦那」。 邁阿密古巴移民不但在當地人多勢眾,他們更是被視為永久改變邁阿密的人口結構與城市型態之主要因素。邁阿密是全美國西裔化程度最深的地區,其中古巴裔是最主要勢力。他們對不但影響佛羅里達州的政治與選舉,邁阿密市長、警察局長等都是古巴裔;更由於邁阿密古巴移民是美國與古巴政治鬥爭下的產物,他們對於美國政治關心的程度也大於其他族群,因而其勢力也滲入華盛頓特區,影響美國政治。他們是美國提供政治獻金第二多的少數民族,佛州民選之國會議員有半數亦為古巴裔,他們更在美國近兩次緊繃的總統大選中成為關鍵少數族群。 古巴裔由於反卡斯楚左派政府,加上美國兩黨歷來對於古巴議題態度軟硬的差異,因此,自1960年代以來都傾向於屬保守右派的共和黨。近年來美國國內民主與共和兩大黨競爭日益激烈,為爭取古巴裔選民的支持,甚至促使兩黨對於古巴非法移民、解除對古巴禁運議題上作出讓步。2000年大選中,古巴裔與美國整體民意呈現相左時,古巴裔選民抉擇更是讓美國兩黨在選票的考量下不敢得罪古巴裔。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再度來到,兩黨候選人是否會再度迎合古巴裔,而其是否又會成為關鍵得少數?本論文即欲從外在因素與內在特質來探討古巴裔選民傾向,觀察其對美國總統大選之可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