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233.58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山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癌症一直是台灣地區的重要死亡原因;其中肺癌的死亡率在女性與男性分佔癌症死亡率的首位及第二位。肺癌的形成與環境中的污染物 (抽煙、砷中毒、放射線物質、甚至於感染)以及個體的基因 (主要是致癌與抑癌基因、修飾基因與尼古丁代謝基因)都有相關。雖然引起肺癌的直接成因,至今尚未十分確定,但學者研究分析指出,吸煙是引發肺癌的主要外在因素,而遺傳因素則被認為是內在的主要因素。 吸煙被認為是引發肺癌的主要因素,是由於在研究報告中可知,吸煙者得到肺癌的機率是不吸煙者的10至13倍,而且愈年輕開始抽煙、煙齡愈長及煙癮愈大的人,罹患肺癌的機率也隨之增加;而二手煙的吸入也是造成肺癌的一大因素;根據統計,吸煙會使配偶、家人的肺癌罹患率提高至30%以上。中國人習慣以高油溫炒菜或油炸食物,所產生的煙霧可能有致癌物,是導致國內女性罹患肺癌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也可能與肺癌的形成有關,台灣的肺癌高死亡率地區集中在高雄、台北、基隆等大都市,這與大都市地區的工業、交通等因素所產生的空氣嚴重污染均有相關。而長期接觸致癌物的職業關係也可能與肺癌的形成有關,長期暴露在等高濃度致癌物如石棉、石油、瀝青、煤焦油、鉻、鎳、鈹、砷、氯乙烯、亞硝酸塩、苯胺染料、放射線和鈾的環境下工作,非常容易誘發肺癌。不當的高脂肪食物攝取也可能有關,意即偏好高脂肪食物的人,其罹患肺腺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倍。若曾罹患如肺結核、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矽肺、肺部外傷等肺部疾病者,或缺乏維生素A、免疫能力缺乏、內分泌失調、黃麴毒素、病毒感染等因素,都有可能誘發肺癌的形成。 從台灣的肺癌病患之吸煙習慣來分析,大約80%之男性肺癌可歸因於吸煙,但女性肺癌病人85%則無法只以吸煙來解釋。所以由台灣的肺癌流行病學情況而言,無法只以吸煙來說明。腫瘤發生的過程是經過多個階段性的模式發展,其中包括了致癌與抑癌基因出現具體的遺傳學上的缺陷。而這樣的過程可能受到輻射和致癌物環境因素的刺激,也可能是透過慢性炎症或者免疫抑制的影響。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的證據顯示,慢性發炎可以促進癌症的形成。近年來,許多研究的證據發現,發炎與癌症的形成也有相關,而與發炎有關的細胞激素以其上游調控的基因多型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本論文探討的是,兩個在發炎反應中非常重要的細胞激素,分別是介白質-10 (IL-10)和腫瘤壞死因子-alpha (TNF-alpha);實驗目的在研究此二者細胞激素啟動子之基因多型性與肺癌病患之間的關聯性,並藉由基因多型性與患者的性別、年齡、癌症種類、癌症時期和存活率的分析,可以幫助瞭解細胞激素與癌症發生的重要性,而在未來的癌症敏感族群鑑定及治療策略上或許可以做不同的思維。 第一部份:介白質-10 (IL-10)基因多型性與肺癌 介白質-10 (IL-10)是一種主要的抗發炎細胞激素,它可經由正常與癌細胞製造與分泌。介白質-10和自體免疫、移植耐受性以及腫瘤的發生都有關連。不同個體之間其介白質-10的分泌濃度會有差異,造成此種差異可能是由於不同的介白質-10啟動子 (promoter)基因多型性的影響所導致。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介白質-10的基因多型性是否與非小細胞肺癌的罹患敏感性有關,以及是否它與非小細胞肺癌病患的疾病嚴重度及預後有關。我們一共收集了154個肺癌病患與205個正常成人當作對照組。病例組與對照組的IL-10基因多型性測定是以聚合酶連鎖反應與限制酶片段分析基因多型性方法來偵測,並以統計分析方法來判定兩組之間的差異性。 結果發現,肺癌與正常對照組的介白質-10-1082, -819,與-592基因多型性之間都有顯著的統計學上差異。皮耳森卡方分析發現,介白質-10-1082的G基因型,-819的C基因型,以及-592的C基因型在肺癌患者出現的比例較高 (勝算比分別為5.26、1.57與1.59;P值分別為P < 0.0001、P = 0.005與P = 0.005) 第二部份:腫瘤壞死因子-alpha (TNF-alpha)基因多型性與肺癌 腫瘤壞死因子-alpha (TNF-alpha)受到上游啟動子基因多型性的調控與許多發炎和癌症的發生及預後有關連。我們針對調控TNF-alpha啟動子基因-308與-238位置來研究,探討其與非小細胞肺癌的罹患敏感性,與疾病嚴重度以及預後是否有關。我們一共收集了202個肺癌病患與205個正常的成人當作對照組。病例組與對照組的TNF-alpha基因多型性測定是以聚合酶連鎖反應與限制酶片段分析方法來偵測,並且以統計分析方法來判定兩組之間的差異性。 結果發現,肺癌與正常對照組的TNF-alpha-308與-238基因多型性之間都有顯著的統計學上差異 (P<0.0001)。邏輯斯回歸分析發現肺癌病患有比較高的TNF-alpha-308 AA/GA基因型,但在-238 AA/GA基因型的頻率則比較低 (勝算比分別為3.75與0.26;P值分別為P<0.0001與P<0.0001)。而且出現TNF-alpha-308 AA/GA基因型與-238 GG基因型的肺癌病患傾向於屬於較嚴重的病情。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半邊麻痺的中風患者時常會把身體的重量放在好邊的腳上,讓好腳去承載身體大部分的重量,因而產生明顯不對稱的站立姿勢和兩腳不對稱的重量承載比例,姿勢的不對稱會致使患者跌倒的危險性更大,重量承載的不對稱會致使患者走路時有不正常的步態。許多研究顯示,物理治療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增進壞腳去承載身體的重量且重新教育對稱的站姿,包含有坐到站的方法、玻巴氏手法、視覺、觸覺,口語提示或姿勢回饋裝置等。另外有一種技巧和方法為強迫誘發運動,在健側使用鞋墊,強迫病患把身體的重心移到患側去,藉此增加患側腳承載的能力,研究有使用加高型或外側楔型的鞋墊,目的都是要使中風的病患能有較對稱的站姿及兩腳有較對稱的重量承載比例,如此一來可以強迫患側使用更多,進而克服學習廢用機制,上述研究多為急性期病患的探討且多是觀察當下的影響及效果,因此我們想利用外側楔型鞋墊的幫助,藉由在健側腳較長時間的穿著,看看對於慢性中風病患的站姿控制所造成的影響。材料與方法:本實驗受試者共有22位,男性17位,女性5位,受試者皆為中風超過6個月的門診復健病人,所有受試者分成兩組:實驗組12位,皆在健側穿著5度外側楔型鞋墊一個月後再脫掉,並繼續追蹤2星期,評估站立時患側腳重量承載的比例、搖晃的參數以及10公尺行走測試時生理耗能指數,對照組10位,實驗流程與實驗組一樣,但不穿著鞋墊。本實驗用SPSS 11.0的統計軟體,用多因子變異數分析中的重複量數(repeated measures), 事後分析(post hoc test)和獨立t檢定(independent t test)來分析是否有變化。研究結果:BPM的再測信度除了承載身體重量的百分比ICC=0.95,搖晃頻率ICC=0.78,搖晃路徑ICC=0.79外,其餘皆未達0.6,在穿鞋墊後及追蹤間隔中,實驗組只有承載身體重量百分比以及搖晃頻率兩項參數有統計上的差異,而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也只有承載身體重量百分比有統計上的差異,其餘皆無統計上的差異,而生理耗能指數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皆無统計上的差異,兩組之間亦無統計上的差異。討論與結論:本實驗結果顯示在健側腳穿著5°外側楔型鞋墊後,可以強迫中風病人重心的轉移,增加患側腳承載身體重量的百分比,穿著一個月後脫掉效果可以保留2星期,然而更長時間的穿著效果如何、可以持續多久則需更進一步研究。

  • 學位論文

在醫院的醫療單位中,加護病房是個耗費大量醫療人力及其他醫療資源的地方。在美國,加護病房約佔全部醫院總床數的百分之十,可是加護病房的醫療支出卻使用了高達百分之三十四的醫療資源。大約是耗用了百分之一的國內生產毛額。雖然加護病房挽救了不少病危者的生命,但是我們所付出的成本也節節升高,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些醫療資源就成為大家所關心的議題。而其中由專責重症醫師來專門負責加護病房病患的醫療照護,已經在一些國內外的研究中証實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患的預後,降低加護病房的住院天數,減少加護病房的醫療總支出。 這篇研究的目的是對一所教學醫院外科加護病房實施專責重症醫師照護前後,對於病患照護成效,以加護病房住院天數以及死亡率的變化作了實施專責重症醫師照護前後的成效評估。我們針對這個外科加護病房實施專責重症醫師照護制度的前後各一年,收集了從2002年7月到2004年6月共1650位病患資料,其中共有1065位男性及585位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55.80±0.49歲。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比較實施專責重症醫師照護前後在住院天數是否有所不同;利用卡方檢定來檢查和死亡率有關的因素。結果顯示,在實施了專責重症醫師照護後,病患的加護病房平均住院天數降低,但是在死亡率上,則不呈現統計上的差異。

  • 學位論文

便秘是長期照護機構常見的老年住民的健康問題。臨床上治療便秘的處置包括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然而藥物治療不但增加老人生理負擔,也會有藥物間的交互作用產生,而以灌腸侵入性方式之治療,不僅造成老人不舒適感,也會造成大腸穿孔等嚴重傷害,因此宜考慮非藥物之治療方式。中醫療法中的穴位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非藥物的便秘治療方式,故本研究應用穴位刺激的原理,以德國辣椒標膏藥敷貼於腹部穴位來測試對改善老人便秘的成效。本研究目的為:(1). 探討護理之家便秘老人,其便秘之不適症狀;(2). 確認護理之家便秘老人在接受腹部穴位刺激之措施介入後,其便秘改善情形。本研究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使用面對面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使用工具包括「Bristol糞便性質量表」及「病人自評便秘症狀量表」。採方便取樣,以台中市一所護理之家之老年住民為研究對象,共收案17人。以SPSS10.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有88.2%(n=15)的便秘老人需要很用力擠壓才能解出來。以需要很用力擠壓才能解出來(M=2.18, SD= 1.29)以及與有便意但是解不出來(M= 2.18, SD= 1.33)的情形為最嚴重的不適症狀,腹部穴位刺激可以改善護理之家老人排便之不適症狀(z=-3.30, p= .001),排便次數在使用後也有增加的情形(0.53 vs 0.80)。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穴位刺激處理老人便秘非藥物方法之實證依據。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和目的: 化膿性肝膿瘍一直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且隨著時代的進展,其主要病因和致病菌亦有所不同。其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尚待釐清。本論文包含四部分的研究。研究一:主要是描述膽因(biliary origin)和致病因不明(cryptogenic origin)所致的化膿性肝膿瘍之臨床表徴,並比較這兩組致病因的病患臨床結果(outcome)之差異。研究二:主要是探討Escherichia coli所致的化膿性肝膿瘍之臨床表徴,及影響死亡之預後因子(prognostic factors related to mortality)。研究三:E. coli和Klebsiella pneumoniae為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的致病菌;此研究主要是比較這兩種致病菌所致化膿性肝膿瘍的病患臨床結果(outcome)之差異。研究四:主要是探究化膿性肝膿瘍發展成肝外轉移性感染之危險因子。 研究方法:研究一:研究對象為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間,年齡大於等於19歲,因化膿性肝膿瘍而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住院的病人共86名。收集並記錄這些病患的人口學和住院臨床資料。依據其致病因的不同,此86名病患分成兩組,分別為膽因組34名,致病因不明組52名。研究二:研究對象為1996年7月至2002年6月間,年齡大於等於18歲,因E. coli所致化膿性肝膿瘍而於臺灣中部兩所醫學中心住院的病人共72名。收集並記錄這些病患的人口學和住院臨床資料來進一步分析。研究三:研究對象為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間,因E. coli或K. pneumoniae所致的化膿性肝膿瘍而在臺灣中部一所醫學中心住院的病人共202名(128名男性,74名女性;年齡為19至89歲)。回溯性地收集並記錄這些病患的人口學和病歷資料。依據其致病菌的不同,此202名病患分成兩組,分別為E. coli組55名,K. pneumoniae組147名。運用多變量分析其預測因子和危險因子。研究四:研究對象為1995年1月至2000年6月間,年齡為19至93歲,因化膿性肝膿瘍而在臺灣中部一所醫學中心住院的病人共225名。回溯性地收集並記錄這些病患的人口學和住院臨床資料。依據其發展成肝外轉移性感染之有無,將此225名病患分成兩組,分別為有轉移性感染組24名,非轉移性感染組201名。 研究結果:研究一:膽因組的病患有較高的比例患有癌症病史和Murphy’s sign。關於致病菌方面,E. coli較常出現在膽因組,K. pneumoniae則有較高的比例出現在致病因不明組,而厭氧菌則較少在致病因不明組培養出來。控制年齡、性別和入院前症狀出現的天數等變項,兩組在死亡率上並無差異(膽因組vs.致病因不明組:15% vs. 8%; 調整後勝算比[adjusted odds ratio, adjusted OR], 1.43; 95%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 0.24-8.3; p = 0.899)。同樣地控制這些變項,膽因組在入院後發燒超過一週(time to defervesce > 1 week) (膽因組vs.致病因不明組:68% vs. 40%; adjusted OR, 3.1; 95% CI, 1.1-9.0, p = 0.030)和住院超過三週(hospital stay > 3 weeks) (膽因組vs.致病因不明組:47% vs. 15%; adjusted OR, 4.3; 95% CI, 1.5-14; p = 0.007)上,有明顯較高的比例。研究二:E. coli所致化膿性肝膿瘍的死亡率(overall mortality rate)為26%。E. coli所致化膿性肝膿瘍大部分為單一膿瘍、侵犯肝右葉、及合併有多重細菌感染(polymicrobial infections)。這些肝膿瘍的致病因源自膽道系統疾病有48名(67%)。同時罹患的疾病中,最常見為糖尿病(31%)和癌症(31%)。有4名病患被發現有轉移性感染(metastatic infection)。經由多變量分析顯示,罹患癌症病史(underlying malignancy)(p = 0.034)、顯著的低白蛋白血症(profound hypoalbuminemia; serum albumin level < 2.5 g/dL)(p = 0.008) 、及多發性肝膿瘍(multiple liver abscesses)(p = 0.004)為影響死亡的預後因子。研究三:經由控制年齡、性別和入院前症狀出現的天數等變項,E. coli組有較高的比例患有膽石症、癌症、膽因所致肝膿瘍、多重細菌感染、厭氧菌感染、多重抗藥菌種、及不適當的起始抗生素治療;此外,這組病患在入院之後有較長的發燒天數。而在K. pneumoniae組有較高的比例患有糖尿病、肝膿瘍直徑> 5公分、及致病因不明的肝膿瘍。經調整之後,E. coli組有較高的死亡率(E. coli組vs. K. pneumoniae組, 26% vs. 4%; adjusted OR, 5.9; 95%CI, 2.0-17; p = 0.001)。兩組在住院天數並無差異。將兩組病患合併,經由多變量分析顯示,罹患癌症(p = 0.005)、多重抗藥菌種(p = 0.001)、右葉肝膿瘍(p = 0.01)、及肋膜積水(p = 0.03),顯著地與其致死有關。研究四:經由控制年齡、性別和入院前症狀出現的天數等變項,糖尿病(adjusted OR, 12; 95% CI, 3.3-67)、酒精中毒(adjusted OR, 5.2; 95% CI, 1.4-20)、症狀開始至適當抗生素給予時間> 7天(adjusted OR, 3.9; 95% CI, 1.2-13)、菌血症(adjusted OR, 5.4; 95% CI, 1.4-30)、及K. pneumoniae感染(adjusted OR, 5.0; 95% CI, 1.1-47)等變項,與肝外轉移性感染有關。另一方面,發燒(adjusted OR, 0.28; 95% CI, 0.089-0.92)和右上腹部壓痛(adjusted OR, 0.091; 95% CI, 0.0020-0.50)較少出現在有肝外轉移性感染的患者。經由多變量分析顯示,罹患糖尿病(multivariate OR, 7.7; 95% CI, 2.1-29)和酒精中毒(multivariate OR, 8.9; 95% CI, 2.6-30)為發展肝外轉移性感染之危險因子;然右上腹部壓痛(multivariate OR, 0.11; 95% CI, 0.014-0.87)則為無轉移性感染之預測因子。 研究結論: 研究一結果發現致病因不明組的病患有較少的比例需要住院超過三週和入院後發燒超過一週,顯示這組的病患比膽因組有較佳臨床反應(clinical response)。研究二結果顯示E. coli所致化膿性肝膿瘍最主要的致病因,為膽道系統疾病(biliary diseases);同時此研究亦發現E. coli所致化膿性肝膿瘍之致死,與罹患癌症、顯著的低白蛋白血症及多發性肝膿瘍有關。研究三結果發現E. coli所致化膿性肝膿瘍明顯比K. pneumoniae所致之死亡率還高,其導因於E. coli所致化膿性肝膿瘍患者有較高比例罹患癌症、有肋膜積水、及具有多重抗藥菌種。研究四顯示糖尿病和酒精中毒為化膿性肝膿瘍發展成肝外轉移性感染之危險因子;此研究結果似乎顯示病患的罹病狀態影響著肝外轉移性感染之形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阿滋海默病是很常見的老人疾病,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人更容易罹病,在已開發國家65歲以上之老人約為6%罹病率,而在美國至少有二百萬至四百萬人得此病,而一年之花費粗估約花費1千億美元,因此老人痴呆症之治療及預防則為很重要之課題,臨床上都是利用乙醯膽鹼酯酵素抑制劑來治療。 本研究之目的係決定乙醯膽鹼酯酵素和丁醯膽鹼酯酵素被五種心臟血管藥物lovastatin, simvastatin, amlodipine besylate, nifedipine、hydralazine hydrochloride和兩種benzodiazepines:diazepam和Chlordiazepoxide hydrochloride的抑制作用之動力學及機轉,這些藥物都是乙醯膽鹼酯酵素和丁醯膽鹼酯酵素的可逆性、混合型之抑制劑,實驗結果顯示,五種心血管藥物對於乙醯膽鹼酯酵素及丁醯膽鹼酯酵素抑制之pKi值和藥物之分子量呈直線之關係,斜率分別為0.005及0.0021因此丁醯膽鹼酯酵素,與心血管藥物間之凡德瓦作用(van der Waals’ )比乙醯膽鹼酯酵素與心血管藥物間者弱,這可能原因是丁醯膽鹼酯酵素之活性區域比乙醯膽鹼酯酵素之活性區域更寬廣,但丁醯膽鹼酯酵素之周邊陰離子區域不及乙醯膽鹼酯酵素之周邊陰離子區域者明顯重要,由於五種心血管藥物對於乙醯膽鹼酯酵素和丁醯膽鹼酯酵素抑制之pKi值存在著線性關係表示此種抑制作用係經過共同之反應機理。 正如治療阿滋海默病之用藥donepezil,心血管藥amlodipine besylate也是非常好的乙醯膽鹼酯酵素及丁醯膽鹼酯酵素抑制劑,因此在治療阿滋海默病方面,心血管藥物應有其功效。

  • 學位論文

臨床上常用之根尖充填材料有以氫氧化鈣為基底(Life)、氧化鋅丁香油為基底(Super EBA)和以三氧礦化物(MTA)為基底之充填劑。此等材料於修復根尖組織上無系列性之研究與報告,且無法明顯得知各種不同材料間之差異性,本研究之目的乃對於哺乳類細胞與動物之生物學效應上作探討,以了解ㄧ、於活體外(in vitro)和活體內(in vivo),不同根尖充填材料是否對於細胞或組織具有生物相容性;二、當根尖充填材料作用於細胞或組織後,細胞或組織是否有凋亡現象;三、其可能於細胞內之訊息傳遞機轉。四、於活體內植入材料後觀察其組織之變化與血液中生化值之變化,以清楚了解根尖充填材料之生物學上特性。 研究方法採用活體外研究與活體內研究,活體外研究則以MTT分析細胞毒性,顯微鏡觀察細胞型態變化,西方墨點分析蛋白訊息傳遞之因子,以ELISA分析細胞素之產生,以流式細胞儀觀測Sub G1 DNA之含量變化。而於活體試驗中則將根尖充填材料植入於Balb/c小鼠體內,以X 光觀察是否有鈣化組織之生成,以切片評估植入周圍組織之變化,以血液之生化分析比較鹼性磷酸酶、乳酸去氫酶,鈣離子與磷離子之含量,並分析IL4、IL10和 interferon garma之含量。 結果顯示,於試管內之實驗研究:MTA 之生物相容性優於氫氧化鈣為基底(Life)、氧化鋅丁香油酚等為基底(Super EBA);細胞型態變化未見有細胞凋亡特徵;蛋白訊息傳遞之因子只於MTA組出現ERK Kinase,其他如Capcase 3, p53, JNK kinase 則未出現。以ELISA分析細胞素IL2之表現。結果發現三種根尖充填劑之細胞素IL2之表現較控制組高(P<0.01)。MTA組根尖充填劑組之細胞素IL4之表現最高(P<0.01)。MTA組有明顯較高的IL10,而於Life 和 Super EBA 組之IL10則較低。流式細胞儀觀測Sub G1 DNA之含量於浸泡一天或七天的根尖充填劑作用48小時後,只有於Life 組之SubG1期有較控制組高之比值,代表細胞有傷害死亡,而於其他Super EBA和MTA組則SubG1期之DNA之比值與控制組間沒有差異性。 活體之研究結果顯示,經X 光觀察是否有鈣化組織之生成,結果發現只有Life組於6週與8週X光上有放射不透光之區域出現。組織切片發現Life根尖充填材料被膜包覆,無發現有發炎細胞之浸潤。Super EBA組之組織變化,發現Super EBA根尖充填材料6 週與8週之組織切片,組織與Super EBA根尖充填材料剝離,周圍組織生長不良。血液之生化分析,所有實驗組與控制組之ALP、Ca、P均無差異,結果代表植入之根尖充填材料不影響ALP、Ca、P於血液中之表現。MTA和Super EBA組第六週植入後LDH值之表現均較控制組高,而Life組則較控制組低。細胞素之變化則顯示根尖充填材料植入於老鼠後第四週、第八週由採血液分析IL2、IL4和INF-γ之結果顯示,只有IL4表現出統計學上之差異(p=0.000<0.05),但第四週其平均值均小於控制組,而第八週則只有Super EBA組大於控制組。 結語:根尖充填材料以MTA 對於細胞或是組織均呈現良好之生物相容性,MTA應是一臨床上根管治療時可優先考慮使用之材料。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 造成氣管及支氣管狹窄的病因,可能是良性或者惡性的,通常病情會呈現呼吸困難及窘迫的症狀。臨床上對於此類呼吸道狹窄的治療選擇考量較為複雜,除了外科手術切除切除狹窄的病灶及重建呼吸道的手術之外,介入性氣管鏡的治療是常見的方法,呼吸道支架的置入術是治療此類呼吸道狹窄的選擇。我將在此論文中提出使用呼吸道支架來治療氣管及支氣管狹窄的病例系列報告。 病人與方法: 從民國88年7月起至95年6月止共有32位氣管及支氣管狹窄的病人,兩性分布為17位男性及15位女性,平均年齡51.8 ± 17.1歲(範圍為17到77歲),接受了呼吸道支架置入術的治療。其中10位為惡性的病因,22位為良性病因。治療前所有病人皆呈現嚴重呼吸窘迫的症狀。在全身麻醉下,使用硬氏支氣管鏡來置入呼吸道的支架。術後以呼吸困難指標來評估呼吸窘迫症狀的改善情況,並觀察併發症的發生及追蹤病人存活和長期的結果。 結果: 32位病人共置入35個呼吸道支架,其中31個杜蒙氏矽質支架(包括5個Y型),4個艾佛士金屬質支架。沒有發生與支架置入術有關的死亡病例。28位(87.5%)病人接受支架置入術後呼吸窘迫的症狀有明顯的改善情況。但是有3位(9.4%)病人發生了立即性的併發症,其中1位發生了支氣管裂傷,2位發生了聲帶下氣管水腫。有10位(31.3%)病人發生晚期的併發症,包括6位支架移位,2位肉芽腫阻塞及2位因吸入食物造成支架阻塞的情況。10位為惡性的病因造成的氣管及支氣管狹窄的病人經呼吸道支架的置入術後中位數存活達6.6個月;22位良性病因的病人中,19位病人經支架的置入術後長達中位數11.25個月(百分之25至75區間範圍為7.7到14.4個月)之久後移除,其中17位(89.5%)達到了良好的呼吸道暢通的結果,但有2位再度復發狹窄。 結論: 不論是良性或惡性病因造成的氣管及支氣管狹窄,使用呼吸道支架的置入術可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立即緩解呼吸窘迫的症狀。對於惡性狹窄的病人,呼吸道支架的置入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延長存活;對於良性狹窄的病人,呼吸道支架的置入可得到良好的治療結果。

  • 學位論文

克雷白氏肺炎桿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屬於格蘭氏陰性腸內桿菌科 (Enterobacteriacea) 是經常引起社群及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在台灣K. pneumoniae的感染好發於糖尿病患者,易併發多種臨床症狀,如原發性肺炎,化膿性肝膿瘍 (pyogenic liver abscess) ,腦膜炎 (meningitis) ,及轉移性眼內炎 (endocephthalmitis) 。 近二十年來,無論國內外由K. pneumoniae引起之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例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在台灣地區有高達 82.1% 的化膿性肝膿瘍是由K. pneumoniae的感染所引起,此病症的發生率約為西方國家的1700倍。 由於K. pneumoniae的感染具有如此的地緣差異與高致死率,近年來有許多國內感染專家學者們致力於該菌分子致病機轉的研究。 目前已知的K. pneumoniae致病因子,包括莢膜 (capsule) ,脂多醣體 (lipopolysaccharides; LPS) ,黏附因子 (adhesion factors) ,抓鐵系統 (siderophores) 與血清抵抗能力 (serum resistance) 等,除此之外,該菌的致病機轉仍不清楚。 為搜尋其他K. pneumoniae感染所需的致病基因以及瞭解這些基因的作用機轉,本研究的第一部份建立K. pneumoniae感染的小鼠肝膿瘍及細胞模式;第二部份運用本實驗室建構的STM突變系統在小鼠感染模式中搜尋K. pneumoniae的致病相關基因。 以餵食方式使6-8週的BALB/c小鼠感染數個GFP-expressing 的K. pneumoniae 臨床分離菌株,包括:K1 血清型的1112 與1084,以及K2血清型的CG43與1015。 小鼠感染後48小時,肝組織出現明顯的膿瘍病徵,以螢光顯微鏡觀察肝組織的冷凍切片可清楚看到病灶周圍有大量的綠色螢光細菌。 在肝癌細胞株Hep 3B與Hep G2的感染模式中,以在小鼠感染中最具侵襲性的K. pneumoniae 1112 所造成的細胞凋亡現象最為明顯。 藉由本研究中第一部份成功建立的小鼠肝膿瘍模式,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將已建構在K. pneumoniae CG43的60個各含48個貼有不同標籤序列的STM突變菌株庫(共有2880個轉位子突變株)以餵食方式感染BALB/c小鼠,48小時後分別取出肝臟脾臟與血液等組織,將仍存在在小鼠組織中的突變菌株的標籤序列以PCR增幅方式放大後藉由雜交反應偵測在感染過程中喪失致病力的突變株。 經過兩次篩選,共有15個突變株在小鼠的感染模式中喪失致病力。 將轉位子插入點的染色體片段進行序列分析結果顯示:有3個在NCBI上無法搜尋到序列相似的相關資料,有4個屬於Lactose operon的基因,有1個是Cellobiose permease IIC component;有2個為hypothetical proteins;有5個和醣的代謝有關, 包括Inner membrane protein yfgF,PGA synthesis protein pgaA precursor,Uracil permease,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和dynamin。 這些致病相關基因在 K. pneumoniae CG43致病過程中扮演的生理角色仍需進一步的實驗證明。

  • 學位論文

一、背景與目的 研究顯示;母親的生物因素、人口學特性及懷孕史,可影響出生嬰兒的健康。除了母親的上述因素外,母親的健康態度、求醫行為、冒險行為、養育態度、嬰兒父親之個人特性和養育態度、照護者的支持和養育態度、是否餵食母乳、家庭環境、生活型態以及社福政策與健康資源等因素,也都會影響所生育子女的身心健康狀況,乃至於子女的人格特質與未來學習成就的表現。 本組於此先驅計畫擬探討之問題包括:母親人口學特性與嬰兒健康之關係,母親的健康行為與嬰兒出生指標和健康指標之關係,父親的人口學特性和健康行為與嬰兒出生指標和健康指標之關係,以及照顧行為與嬰兒健康指標之關係。 二、方法 本年度之小規模先驅計畫以2003年11、12月出生之嬰兒為抽樣母體。為使抽出之樣本仍能代表全台灣地區,故自85個樣本鄉鎮市區以系統抽樣方法隨機抽選出三分之一(共29個)鄉鎮市區進行先驅計畫,合計樣本數共2,048人。田野問卷調查由國民健康局人口調查中心受過訓練之訪員進行家戶面訪。 三、結果 先驅研究調查共計訪問1783名個案,完訪率為87.06%,無法完成訪問原因絕大多數仍為個案拒訪;嬰兒低出生體重與母親懷孕史包括:人工受孕、有妊娠高血壓、有安胎經驗、是否剖腹產有關。母親懷孕史之中,與嬰兒早產狀況有顯著相關者包括:人工受孕、孕期有住院經驗、有安胎經驗、剖腹產。本研究以母親之吸菸、飲酒及運動作為健康相關生活方式的指標,嬰兒早產僅與母親孕期運動習慣有關,即孕期有運動者早產之比例較低。嬰兒低出生體重則分別與母親懷孕前之吸菸行為及孕期的運動習慣有關。此外,母親為原住民和家庭收入低者則嬰兒住院數較多。 有關父親與嬰兒健康方面:父親人口學特性和健康行為與六個月大嬰兒出生指標無關。另父親低教育程度則較少接受疫苗注射。另外主要照顧者是誰暫與六個月大嬰兒健康無關。 四、結論 母親懷孕史中包括受孕方式(人工受孕/自然懷孕)、產檢次數及孕期體重增加情形,和生產方式(剖腹產/自然生產)與低出生體重及早產皆有關係。而母親之健康行為與出生指標相關者發現母親是否有做孕期的運動與低出生體重或早產均有相關。以上有助於未來高危險群之篩檢和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