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3.112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山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篇主要探討利用低能量雷射針對老鼠背部皮膚組織傷口照射後,在癒合過程中形態上之觀察;實驗方法利用手術刀在老鼠的胸背部切開四條長約1.2公分,間距約0.8公分相互平行的傷口。四條傷口各以不同方式進行處理,第一條傷口不作任何處理當對照組,第二條傷口以優碘液塗抹於傷口,第三條傷口以氦氖雷射連續照射一分鐘,第四條傷口以二極體雷射連續照射一分鐘等條件進行處理;在30分鐘到72小時之間內,分別取下老鼠皮膚組織,進行橫向組織切片,蘇木精與伊紅染色、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樣品製作,光學顯微鏡(Carl Zeiess Axioplan 2) 和電子顯微鏡(JEOL TMS-300 Scanning microscopy) 觀察、攝影(ilford)。歸納其傷口癒合的主要流程,出血而後凝血情形。 傷口癒合先形成痂(crust),接著在痂之下進行修復,而後痂的脫落,傷口重塑平整。在實驗觀察結果中,兩種低能量雷射之間沒有特別的差異,但兩者均比優碘組和對照組,尤其是二極體雷射與對照組和優碘組比較有明顯的差異(P<0.05),表示,給予照射二極體雷射修復的速度較快;但由於老鼠在傷口修復的速度相當快,很難作確切的時間差。若加大時間差的間隔,我們認為可加入一定劑量的感染源(如金黃葡萄球菌稀釋液) 以延緩其傷口癒合的速率,其各項處理條件的改變可能加大癒合時間的間隔,以利臨床之應用。

  • 學位論文

背景:利用高壓氧氣治療糖尿病併發足部潰瘍曾多次被報導。然而,高壓氧治療是否對“與傷口癒合有關的生長因子或發炎媒介物”有影響,至今仍未全盤了解。 目的:本篇研究主要針對高壓氧治療是否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細胞激素,一氧化氮(NO)及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的濃度有影響。 方法:從2002年一月到2003年十二月,我們共收集三十一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和二十九位健康個體的血清加以分析。每個個體皆接受連續三次高壓氧治療。採集血液的時間點分別在高壓氧治療前、第一次治療後及第三次治療後。 結果:在高壓氧治療前,兩組比較起來,糖尿病組病人的body mass index(BMI)及血清中HbA1c濃度顯著較高,而血清中IGF-I顯著較低(one-way ANOVA, p<0.05)。在調整年齡、性別及BMI因素之後,兩組個案的血清中胰島素(insulin)、生長激素(GH)、IGF-II、IGF-binding protein-1(IGFBP-1)、IGFBP-3、leptin、interleukin-8(IL-8)及NO的濃度並不受高壓氧治療次數的影響(repeated-measures ANOVA)。在對照組個案中,高壓氧治療前後血清胰島素濃度的變化對血清leptin濃度變化而言是正向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ors)。在糖尿病組個案中,高壓氧治療前後血清胰島素濃度的變化對血清NO濃度變化而言亦是正向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ors)。 結論:短期的高壓氧治療對血清胰島素、IGF、leptin、IL-8和NO的濃度沒有影響。

  • 學位論文

MPTP(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ndine)會專一性破壞多巴胺神經細胞,其所引發的神經退化及行為缺陷與巴金森氏症患者相似,因此常被用來建立巴金森氏症的動物模型。文獻指出,麩胺酸神經系統(glutamatergic system)之 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參與神經發炎退化、及學習、認知等功能。D-cycloserine(DCS)是 NMDA 受體上甘胺酸結合位(glycine binding site)的部份致效劑(partial agonist),可以調節 NMDA 受體的活性。本研究探討 DCS 對於 MPTP 所誘發巴金森氏症大鼠的神經退化與行為缺陷的影響。實驗ㄧ:將 MPTP(1 μmole)注射到大鼠中腦黑質體(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 SNc),再觀察 MPTP 處理後 2 週與 4 週內大鼠的行為變化與腦組織內的生化反應。實驗二:在 MPTP 處理後隔天起連續 13 天每天給大鼠施予 DCS (30, 100 及 200 mg/kg, i.p.)處理,再觀察大鼠的行為變化與腦組織內的生化反應。本研究的行為測驗分別以支架測試與滾輪儀測量大鼠的運動功能,以高腳十字迷宮評估類焦慮行為,以 T 型迷宮測量記憶功能,以開放空間中的新物件探索試驗評估物件辨識能力;腦組織內的生化反應是以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測量 tyrosine hydroxylase 染色評估多巴胺神經細胞,以 OX-6 染色評估微膠細胞活化狀態,以酵素聯結免疫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測量細胞介白素-2(interleukin-2; IL-2)的含量。實驗ㄧ的結果顯示:大鼠經 MPTP 處理後,大鼠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但是手術 7 天後該行為缺陷會逐漸消失。於 MPTP 處理後 2 週內大鼠之類焦慮程度增高,在 T 型迷宮中的正確選擇率與開放空間中的新物件探索的時間百分比皆下降;再者大鼠經 MPTP 處理 2 週後,其 SNc 與紋狀體中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均大量減少,腦中微膠細胞也大量活化,紋狀體、杏仁核與大腦皮質內的 IL-2 含量顯著增加。實驗二的結果顯示,MPTP 合併 DCS 處理可以恢復巴金森氏症大鼠的焦慮程度並且改善 MPTP 所導致在 T 型迷宮與物件探索試驗中的行為缺陷。DCS 可以降低微膠細胞的活性,並且可以使腦組織內的 IL-2 含量恢復正常,並減少 MPTP 所造成的神經細胞損害。本研究結果推論:神經發炎反應與麩胺酸神經系統興奮性毒性所引起的神經退化可能在巴金森氏症所誘發的行為缺陷的病理生理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DCS 可能可以作為上述神經與行為疾病的治療用藥。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 末期病患的臨終照護,近來已在世界上顯的日趨重要。政府從民國84年開始主導安寧療護的政策,但在台灣,對於長期人工呼吸器依賴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何時接受安寧療護的決定權,都是操之於照顧者的手裡。過去人們的信念總以為要盡量幫病人延命,然而更重要的是去了解長期人工呼吸器依賴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其主要照顧者對於安寧療護的看法,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對象與方法: 利用訪談指引,我們採一對一的訪談,並使用內容分析法來探討接受安寧療護的看法。 結果:共訪談四位主要照顧者。就算病人沒有生活品質,他們都要維持其家人的生命跡象,直到血流動力學變差的情形下,才肯接受安寧療護。然而,若是他們也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當呼吸衰竭須插管時,他們都會拒絕插管。 結論: 主要照顧者要維持其家人的生命跡象,直到血流動力學變差的情形下,才肯接受安寧療護。但若是主要照顧者也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當呼吸衰竭需被插入氣管內管時,他們會拒絕這種延命治療,而選擇安寧療護。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肝細胞癌是全世界重要的癌症之一,在台灣,肝細胞癌的形成主要與B型肝炎病毒經由慢形肝炎的過程有關,因此,B型肝炎帶原與慢性發炎反應相關之細胞激素,可能在肝細胞癌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地位,同時,慢性發炎與細胞激素誘發之氧化壓力,可能會造成DNA缺損,因此DNA修補基因,也可能在肝細胞癌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地位。本研究探討細胞激素基因多形性與肝細胞癌之相關性,也探討肝細胞癌形成過程,細胞激素、DNA修補和代謝基因多形性,以及基因與基因間之交互作用與修飾作用,同時進一步探討抽菸與這些基因多形性間的交互作用。 研究方法:本病例對照研究,包括577位B型肝炎相關肝細胞癌個案,以及389位未發生肝細胞癌之B型肝炎帶原者,分析細胞激素基因(IL-1RN、IL-1B-31、IL-1B-511、IL-1B+3954、TNF-α-308)、DNA修補基因(XRCC1-Arg399Gln、hMLH1-93和XPD-Lys751Gln)與代謝基因(GSTTI、GSTM1)等基因多形性,以邏輯式多變項回歸分析,探討細胞激素、DNA修補和代謝基因多形性與肝細胞癌的相關性,也探討基因與基因之交互作用與修飾作用,以及抽菸與這些基因多形性間的交互作用。 研究結果:本研究發現在所有基因多形性中,包括IL-1RN、IL-1B-31、IL-1B-511、 IL-1B+3954、TNF-α-308、XRCC1-Arg399Gln、XPD-Lys751Gln、GSTT1和GSTM1,僅hMLH1-93的A/A基因會明顯增加肝細胞癌的機會(P = 0.011, 調整後勝算比為1.93,95%信賴區間為1.29至2.87)。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有IL-1RN*2基因時,hMLH1的A基因、IL-1B-31的T基因和IL-1B-511的C基因會明顯增加肝細胞癌的機會,但沒有IL-1RN*2基因,不會增加肝細胞癌的機會。在IL-1RN*2基因的修飾作用下,IL-1B-31會增加肝細胞癌的機會(調整後交互作用之P值為0.0045),同時IL-1B-31攜帶T基因數目與罹患肝細胞癌之間,存在劑量關係(調整後P值為0.0030)。本研究發現在有IL-1RN*2基因時,IL-1B、TNF-α、hMLH1和XRCC1高危險基因的數目,與罹患肝細胞癌之間存在著劑量關係。與沒有或僅攜帶一個高危險基因相比,B型肝炎帶原者攜帶二個高危險基因,會有中度增加罹患肝細胞癌的機會(調整後勝算比為3.19,95%信賴區間1.11至9.21),B型肝炎帶原者攜帶三個或三個以上高危險基因,會有達9.7倍的機會罹患肝細胞癌(95%信賴區間2.90至32.13),而且在未攜帶IL-1RN*2基因的B型肝炎帶原者,並未發現此現象。本研究也發現抽菸會修飾IL-1B、TNF-α、hMLH1、XRCC和IL-1RN等多重基因的影響,此現象也僅見於抽菸者會增加肝細胞癌的機會(調整後勝算比為4.86,95%信賴區間1.70至13.94)。與非吸菸者相比,抽菸者攜帶IL-1B、TNF-α、hMLH1、XRCC和IL-1RN等高危險基因,會增加11倍罹患肝細胞癌的機會(調整後勝算比為11.54,95%信賴區間4.09至32.39)。 研究結論:本研究發現細胞激素基因多形性,會增加B型肝炎罹患肝細胞癌的易感受性,同時,也發現在肝細胞癌形成過程,細胞激素與DNA修補基因多形性,存在修飾作用與基因基因之交互作用。抽菸也可能因為細胞激素與氧化壓力,增加B型肝炎罹患肝細胞癌的易感受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