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43.239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中山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目的: 冠心症之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及外科手術。對於不穩定心絞痛的病患可選擇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藉由打通冠狀動脈血管,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然而仍有部份病人仍會產生再狹窄及需要重複冠狀動脈介入。何種病人容易產生冠狀動脈再狹窄及需要重複冠狀動脈介入?此類病人預後如何? 目前台灣地區之文獻極為少見。 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前瞻性世代研究法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統計自民國九十六年五月自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底,於佛教慈濟醫院台中分院心臟內科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1126例病人,依照病人接受單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及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分成兩組,比較兩組病人其首次基線生化值及心導管檢查血行動力學數值,暴露之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抽煙等), 及治療方法之差異(如單純氣球擴張術,普通金屬支架,藥物塗抹支架),以邏輯式回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及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等方法,找出台灣地區冠心症患者接受重複冠狀動脈治療之預測因子及影響預後之因子。 結果: 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病例組共收錄 276 位病人, 單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對照組共收錄 850 位病人。與單次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相比,我們發現在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有較高之中央主動脈脈搏壓(central aortic pulse pressure, 66.79 ± 22.74 vs 60.48 ± 20.11 mmHg , P=0.006), 及男性比例(P=0.012)。在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中,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利尿劑 (diuretics),血管張力素轉化脢抑制劑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比例較高 ( all P <0.05)。病例組發生心肌梗塞之機率亦遠高於對照組 (P<0.001) ,惟病例組與照組之心因性死亡率並無差異,病例組與對照組之總死亡率亦無差異者。 以多重邏輯氏迴歸分析,我們發現升高之中央脈搏壓(elevated central pulse pressure) ,男性性別,使用利尿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使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 (ACE inhibitors) ,有病變之血管數目(number of diseased vessels),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為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危險因子(predictors)。雖然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有較高比例之復發性心肌梗塞 (P<0.001),惟兩組之間長期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 此外, 我們發現升高之中央脈搏壓(elevated central pulse pressure)為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發生心肌梗塞之危險因子(P=0.010)。升高之中央脈搏壓亦為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心血管死亡 (CV death) 之危險性因子(P=0.041), 升高之中央脈搏壓亦為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任何原因死亡 ( all-cause death) 之危險性因子(P=0.004 )。 結論: 升高之中央脈搏壓(elevated central pulse pressure) ,男性性別,使用利尿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使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 (ACE inhibitors), ,有病變之血管數目(number of diseased vessels),復發之心肌梗塞( recurrent MI) 為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危險因子(predictors) 升高之中央脈搏壓(elevated central pulse pressure)為多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發生心肌梗塞, 心血管死亡,任何原因死亡之危險因子。

  • 學位論文

在台灣,口腔癌排在十大癌症死因第五位且是常見的頭頸癌疾病之一,而原發腫瘤失去控制及淋巴結的轉移則是口腔癌病人死亡的主因。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3 (TIMP3) 為 TIMP 家族的一員,當分泌之後會結合到細胞外基質並抑制腫瘤生長、血管新生、爬行及侵襲的能力。由過去文獻發現許多抑癌基因在癌症中都有甲基化的現象,但有關 TIMP3 甲基化在口腔癌的研究卻很少被提到,因此引起我們的興趣想探討 TIMP3 甲基化與基因表現在調控口腔癌轉移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利用 pyrosequencing 證實在口腔癌細胞株中,TIMP3 啟動子 CpG island 的甲基化程度比正常口腔細胞高,且 CpG island 的甲基化會影響轉錄因子 Sp1 與 TIMP3 啟動子結合而抑制 TIMP3 的表現。我們也證實 TIMP3 的表現主要是受到甲基轉移

  • 學位論文

Zoledronate 為臨床上針對骨骼併發症及預防骨質疏鬆之標準用藥,近年來對於部分癌症之骨轉移治療也有相當療效,但其對於骨肉瘤在癌轉移機制之探討仍有待釐清。我們利用 Zoledronate (0-100 μM)處理四株骨肉瘤細胞株 Saos2、MG-63、HOS 及 U2OS,結果發現,Zoledronate 不影響骨肉瘤細胞的存活率。此外我們發現經 Zoledronate處理後,骨肉瘤細胞其細胞型態明顯改變並且發生細胞骨架的降解,利用 Wound healing assay、Migration assay 及 Invasion assay 發現Zoledronate 抑制骨肉瘤細胞的移動及侵襲作用。但是進一步利用Gelatin zymography 卻 發現 Zoledronate 並不影 響 骨肉 瘤 細 胞 的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2 以及 MMP-9 的活性。另外,我們利用 Western blot 方式觀察 Zoledronate 對於骨肉瘤細胞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關蛋白的影響,結果發現 Zoledronate 增加 E-cadherin 同時抑制 N-cadherin 蛋白表現,尤以 U2OS 細胞最為明顯。接著我們觀察 Zoledronate 對於 U2OS 細胞調控 EMT 之轉錄因子及相關訊息傳遞路徑蛋白影響為何,結果發現 Zoledronate 透過抑制轉錄因子 Slug 和 Twist 來增加 E-cadherin 並抑制 N-cadherin 表現且減少磷酸化 Jun N-terminal kinases (JNK)、磷酸化 p38 以及上游 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Src 訊息傳遞路徑來降低 U2OS 細胞轉移能力。我們更發現 Zoledronate 影響小分子 G 蛋白(Small GTPase protein) Rho A 以及 Cdc42 的 geranylgeranylation 和活化作用進而促使骨架蛋白F-actin 降解。過去研究指出 GGOH (geranylgeraniol)及 FOH (farnesol)能有效回復由 Zoledronate 所造成的抑制現象,因此本篇利用外源性GGOH 及 FOH 來探討其影響機制為何。結果發現 GGOH 而非 FOH,能夠使 Zoledronate 所抑制上述之抗癌轉移能力及細胞貼附作用有回復的現象。綜合以上結果印證 Zoledronate 是透過抑制 Rho A 以及Cdc42 的 geranylgeranylation 來降低 FAK 及其下游 JNK 和 p38 訊息傳 遞路徑而阻斷 EMT,進而抑制人類骨肉瘤細胞株 U2OS 細胞黏附和 細胞與細胞間交互作用、移動及侵襲的能力。未來希望 Zoledronate 能廣泛應用於骨癌轉移及治療上。

本文將於2026/01/0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like 2 (Nrf2) 在腫瘤細胞內的表現位置與腫瘤患者臨床預後有關,例如膽囊癌、肺癌和乳癌。但Nrf2腫瘤細胞之表現位置與結直腸癌腫瘤化角色以及患者之臨床預後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假設Nrf2 表現於細胞質 (cytoplasmic Nrf2, cNrf2) 可能會促進腫瘤之生長與侵襲能力。因此本研究收集160位結直腸癌患者之腫瘤組織,以免疫染色分析Nrf2與其下游基因NQO1、HO-1蛋白之表現。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 (NQO1)與Heme oxygenase-1 (HO-1) 表現顯示大多Nrf2會進入細胞核轉錄活化以上兩種基因,因此稱此Nrf2為nuclear Nrf2 (nNrf2),反之則稱為cNrf2。Kaplan-Meier與Cox regression分析顯示,表現cNrf2之患者較表現nNrf2之患者有較短的存活期。在結腸癌細胞中,cNrf2 經由活化NF-κB/AKT/β-catenin路徑促進腫瘤細胞侵襲 (invasion) 與軟瓊酯聚落 (soft agar) 形成之能力。又發現cNrf2經由HIF1α/β-catenin促進PSMD4表現和降解p53蛋白,並增強CRM1轉錄表現,使得Nrf2送出細胞核,增加cNrf2之表現。此相互正調控機制會促進NF-κB/AKT/β-catenin路徑持續活化,造成腫瘤更加惡化。在動物模式中,proteasomal 抑制劑carfilzomib以及β-catenin 抑制劑XAV939能有效抑制cNrf2高表現細胞所誘發的轉移肺腫瘤之形成。本研究發現cNrf2會促進結直腸癌之腫瘤惡化與患者有較差之臨床預後,並提出cNrf2與PSMD4之相互調控機制是造成腫瘤惡化的主要分子機制。因此cNrf2可做為結直腸癌之腫瘤惡化與預後之生物標記。建議使用PSMD4 inhibitor 前臨床用藥carfilzomib或許能抑制cNrf2高表現之結直腸癌之腫瘤惡化以及改善患者之臨床預後和生命品質。

  • 學位論文

酪蛋白激酶 1ε (CK1ε) 於正常生理情況下參與了 DNA 修復、細胞分裂、分化和細胞凋亡、Wnt 訊息傳遞,目前已證實和人類癌症有關,如大腸癌、乳癌,其中在胰腺導管腺癌中更是發現 CK1ε 都會出現過度表現,我們先前的研究發現,在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病人CK1ε 沒有表現與病人預後較差有關,CK1ε 可能是一個存活預測因子,同時也扮演著抑癌基因的角色,然而,CK1ε 在肝細胞癌 (HCC) 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所以我們進一步探討 CK1ε 在肝癌的表現情形與其臨床意義。本研究從彰化基督教醫院病理部收集了 230 個肝細胞癌組織蠟塊,製作成組織晶片 (tissue microarray),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並透過統計分析探討 CK1ε 的表現與肝細胞癌病人臨床參數之間的相關性,並以 CK1ε 的 RNA 干擾技術來探討其對肝癌細胞侵襲以及移動能力的影響,透過不同肝癌細胞株與 siRNA 細胞實驗來驗證臨床實驗的結果。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顯示,低度 CK1ε 表現與腫瘤分化 (P=0.008)、腫瘤大小 (P=0.016)、腫瘤血管浸潤 (P=0.002),和癌症分期 (P=0.010) 有顯著關係。單變項與多變相回歸分析發現在肝細胞癌患者中,CK1ε 低度表現的患者其存活率比 CK1ε 高度表達的患者低 (P=0.041,危險比=1.4; P=0.039,危險比=1.4)。此外,我們也利用細胞實驗 siRNA 方式來抑制 CK1ε 的表現,結果發現抑制 CK1ε 的表現會促進肝細胞癌細胞的遷移能力與轉移能力。我們的結果顯示 CK1ε 低度表達與肝細胞癌患者低生存率相關, CK1ε 是一個存活預測因子,在肝細胞癌中亦扮演著抑癌基因的角色。

  • 學位論文

婦女停經過渡期,首先是雌激素血中濃度下降,其次是身體成分和分佈產生顯著變化,從周邊重新分配到中央的囤積。中央型肥胖與胰島素抗性及血脂肪失調有關連性,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然而,婦女停經後肥胖的機理仍然不清楚。七層塔(Ocimum gratissimum L.),自古以來在許多國家為食用香料或為傳統草藥,具有明顯的芳香的風味和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擁有多種治療功能。在本研究中,我們透過使用卵巢去勢(OVX)和高脂肪膽固醇飲食(HFCD)的動物實驗模型,評估七層塔萃取物(OGE)預防肥胖和高血脂的功效。七層塔萃取物也用毒性試驗來評估其安全性。結果顯示,在與假手術組大鼠體重增加相比,卵巢去勢大鼠的體重有增加的現象。OGE(0.2毫克/毫升)、雌二醇苯甲酸酯(EB,0.025毫克/公斤)和膠原(2.5毫克/毫升)顯著減少卵巢去勢大鼠增強的體重,而低劑量的OGE和膠原蛋白卻不能回復體重。高劑量OGE和膠原以及EB也能回復在卵巢去勢大鼠性腺周邊脂肪組織內的脂肪細胞尺寸的增大。此外,在高脂肪和高膽固醇動物實驗模型,兩種劑量的OGE(20毫克/公斤和10毫克/公斤)都可以減少HFCD大鼠血漿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在毒性試驗中,觀察正常肝細胞存活率測試和在Physa acuta的胚胎發育都顯示OGE是無毒性的。這些結果推測,在控制體重和改善更年期婦女的脂質的代謝方面,七層塔水萃物是一有效用的膳食補充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術前C-反應蛋白值對於肝癌接受肝腫瘤切除病人的預後價值。 方法:在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台中榮民總醫院總共有767位之前未接受任何治療的病人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肝癌。其中,排除了非肝細胞癌的肝腫瘤、非根治性切除、手術相關死亡病例。總共有 649位肝癌病人列入分析。把收案病人分成兩組: CRP-negative group (group A: serum CRP level <0.3 mg/dl, n=378)和CRP-positive group (group B: serum CRP level ≥0.3 mg/dl, n=271)。使用單變量分析及多變量分析來分析會影響無復發存活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及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 (OS))的獨立因子。 結果:在Group A其1年、3年、5年的cumulative OS rate分別是95.5%、87.6和78.4%;而Group B分別是81.2%、70.5和51.2% (p<0.00l)。在Group A其1年、3年、5年的cumulative RFS rate分別是70.2%、42.3%和32.2%;而Group B分別是51.5%、32.3和27.7% (p<0.00l)。在多變項分析中,術前的CRP值是手術切除後的總存活率OS的獨立預測因子。 結論:術前CRP值,在針對手術切除後的總存活率OS,是一項有用的預測因子,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對於使用CRP值在肝細胞癌病人的將來臨床應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