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46.36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中山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親親職化現象指稱兒童及青少年承擔父母角色之責任,其可能負責家庭生活經濟來源、照顧兄弟姊妹及失能父母或是成為父母情感寄託之對象,此現象可能影響兒少身心健康發展或後續產生更多行為適應問題。然而,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其正向影響,如利社會行為、認知同理以及較多的彈性及復原力以因應迎面而來之挑戰。於回顧文獻中也顯現出此種現象可能會造成青少年於學校之適應行為問題。 因此,本研究 主要目的為了解青少年親職化所產生之適應行為,是否受到知覺不公平性、自我觀之中介效果影響,並且本研究也考量中西文化之差異將可能影響正負向結果之表現,故期能以此研究,拓展對本土親職化現象之了解及認識。 本研究為問卷調查研究,研究對象共收取370位中部地區之國中生。研究結果呈現:(1)不同背景資料之性別、出生序、手足數具顯著差異之親職化程度表現:女性相較男性有較明顯的親職化表現;老大及中間子女相較其他出生序較易有工具性親職表現;無兄弟姊妹之子女相較有兄弟姊妹之子女,有較低程度之工具性親職表現(2)背景資料之社經地位、父母婚姻狀態及家庭結構類型與親職化現象無顯著差異之親職化程度表現。(3)親職化類型與自我觀具有顯著之相關,但僅工具性親職與知覺不公平性具顯著之相關;親職化類型之工具性親職與內向性行為具顯著之相關,情緒性親職與學習適應問題具顯著之相關。(4)雖然未能呈現自我觀之中介效果,但呈現各親職化類型能預測自我觀,且自我觀對內外向性行為具顯著之負預測力。(5)雖然未能呈現知覺不公平性之中介效果,但呈現工具性親職能預測知覺不公平性,且知覺不公平性對不適應行為具顯著之正預測力。 整體結果呈現在華人文化下,如青少年承擔情緒性親職,將降低學習適應問題之表現,且亦發現華人文化之「折衷自我」將會影響正向結果之表現,反之「知覺不公平性」將會影響負向結果之表現。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情緒辨識」意指個體透過視覺或聽覺知覺特徵去推斷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而「心智理論」則是指個體推論他人心中想法、意圖、信念與感受的能力,兩者皆是社會認知功能的核心要素。在社會情境中,情緒辨識以及心智理論都是在人與人互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唯有適切地覺知與推論他人內在狀態,才能讓我們維持一來一往的人際交流。過去研究雖已證實,額葉型癲癇患者與顳葉型癲癇患者有情緒辨識與心智理論的缺損,但卻鮮少研究探討上述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   本研究目的有:(1) 探討癲癇相關風險因子與情緒辨識、心智理論、社會功能之間的關係;(2) 探討癲癇患者及健康成年人神經心理測驗表現及其與情緒辨識、心智理論、社會功能之間的關係;(3) 探討癲癇患者情緒辨識、心智理論、社會功能表現之間的關係;(4) 探討癲癇患者與健康成年人在情緒辨識表現之差異,及在不同表達強度下情緒辨識表現之差異;(5) 探討癲癇患者與健康成年人在心智理論表現之差異,及進一步分析兩組在認知心智理論與情感心智理論表現之差異。 研究方法:本研究經神經專科醫師轉介,共招募額或顳葉型癲癇患者26名,另根據教育程度、年齡、性別等變項配對,共募得30位健康成年人,每位受試者皆逐一接受情緒辨識、心智理論、社會功能、執行功能、智力及精神症狀的評估,並根據智力及精神症狀評估結果進行收案篩選,以排除智能不足或嚴重精神症狀兩項因素的干擾。 研究結果與結論:研究結果發現(1)相較健康成年人,癲癇患者在害怕臉孔情緒辨識表現顯著較差,在悲傷、厭惡臉孔情緒辨識平均正確得分上,兩組差異雖未達顯著,但癲癇患者得分有偏低趨勢,有待未來增加樣本數,做進一步確認;(2)不論健康成年人或癲癇患者,隨著情緒強度增加,其情緒辨識正確率皆有明顯提升;(3)癲癇患者在心智理論表現(尤其是情感層面心智理論表現)顯著較健康成年人差,同時心智理論與情緒辨識表現間存在正相關;(4)癲癇患者在心智理論與社會功能的人際溝通向度表現存在正相關;(5)癲癇患者的社會功能表現與精神症狀困擾、癲癇發作頻率、服用藥物種類呈現負相關。

本文將於2025/01/3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臉孔情緒辨識是社交互動中無法或缺的能力,個體需要能夠正確知覺與處理有關他人心理狀態的社會資訊才能進行好的行為反應。根據研究,許多情境線索都會提升或干擾臉孔情緒辨識的判斷準確度。而過去研究也發現一般成人對負向臉孔情緒的辨識正確率較差,且隨年齡老化有逐漸下降趨勢,然而本土文化中卻少有研究探討情境線索對臉孔情緒辨識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意圖探討,本土文化中:年齡老化是否對所有負向情緒類別的臉孔辨識表現都產生影響?情境線索是否能夠改善受老化影響而變差之負向臉孔情緒辨識表現?是否所有負向情緒類別都能夠從情境線索獲益?   由於情緒辨識可能受跨文化因素影響,且本土文化中未有可用之研究工具,因此本研究以先導研究編製華人臉孔情緒與情緒情境合成圖,以網路問卷(N=371)篩選出於本土文化中最能指涉悲傷、生氣、厭惡與害怕此四種負向情緒意涵的情境圖片共計8張情境圖片,男女各半。並將之與華人臉孔情緒資料庫內之負向臉孔情緒合成,最後獲得24張(四種情緒各6張)合成圖片。   正式研究為2(年齡組別:青壯年組、老年組) × 2(情境線索:無情境線索之負向臉孔情緒辨識作業、情境線索辨識作業)× 4(負向情緒類別:悲傷、生氣、厭惡、害怕)的三因子混合設計。共收納109位一般成人(20至74歲),分為20歲之59歲之青壯年組(78人),與60歲以上之老年組(31人)。正式研究分別於第一及第二階段先後隨機呈現24張單純負向臉孔情緒及24張情境與負向臉孔情緒之合成圖片,並請受試者進行情緒類別辨識。研究結果發現:本土文化中,(1)所有負向情緒類別之辨識表現,老年組皆較青壯年組差;(2)兩年齡組別之受試者皆能從情境線索中獲益,且情境線索能夠改善老年組的低臉孔情緒辨識正確率,使老年人之辨識表現與青壯年相當;(3)在有情境線索輔助下,受試者對四種負向情緒類別的辨識正確率皆明顯較沒有情境線索時高,並大幅縮小不同類別間的辨識正確率差異,其中尤以害怕情緒的辨識正確率增幅最多。本研究藉先導研究所製之情境圖片工具,往後或可提供其他相關研究使用。而未來在較高齡的心理治療中,若發現個案有臉孔情緒辨識表現或社交互動反應變差之現象,治療師或許能夠與個案、家屬共同學習如何以其他線索來輔助(提升)個案的情緒辨識表現,進而改善其社交互動功能。

  • 學位論文

在台灣,字幕在電視節目和電影皆很常見。但對於字幕的探討多聚焦在外國語言學習、電影字幕翻譯等領域,很少有研究探討字幕型態和不同情緒類型的影片如何影響觀看影片者的眼動模式。我們以眼動儀紀錄參與者在觀看影片時的凝視點量與凝視時間,探討不同類型的情緒影片與字幕對於外顯注意力的影響。本研究為3情緒影片(中性、生氣或害怕)x 3字幕型態(有字幕、干擾字幕或無字幕)參與者間設計。共有135位大學生,每個情境有15人。影片播畢,參與者填寫自評觀影後感受調查表與情緒量表。研究結果發現,相較干擾字幕或無字幕,有字幕影片在字幕區擁有較多的凝視點量與凝視時間。害怕情緒影片不論在無字幕或干擾字幕的情形下,皆比中性情緒影片在字幕區有較多凝視點量與凝視時間。最後,若是搭配有字幕,不論何種類型的情緒影片在字幕區的凝視點量與凝視時間皆無差異。我們釐清觀看字幕的可能因素,以及提供一般成人觀看威脅性影片時的眼動型態,可供未來臨床實驗作為比較基準。

  • 學位論文

隨著社會發展的轉型,「心智努力(簡稱心力)」已然成為當今社會不可忽略的一項重要概念,有關心力的研究也開始蓬勃發展。過去文獻大致將心力分為「心力負荷」及「心力投入」兩種構念。由於付出心力往往是令人感到厭惡的,對作業所需心力的預測會影響心力付出,而過度逃避需要心力的作業可能為生活帶來影響,例如ADHD患者的診斷準則之一即包括「經常逃避、討厭或不願從事需要持久心力的工作」。由於現有文獻缺少針對ADHD兒童心力感受的探討,故本研究有四大目的,一為探討心力負荷及心力投入是否為不同構念;二為了解不同作業特質對心力感受的影響;三為探究兒童及青少年在心力預測的準確性;四為檢視ADHD參與者在作業前後的心力感受是否與一般參與者有差異。 本研究共納入69位具有ADHD診斷的臨床組,與80位健康控制組。所有參與者完成兩項心力作業,包括時限聽覺序列加法測驗、克氏持續度表現測驗第三版,以及心力問卷和基本認知評估。此外,參與者也需根據作業前後的狀態進行預測與回溯的評量。研究結果發現:(1)心力負荷及心力投入為相似但不同的構念;(2)參與者會因不同作業而出現不同心力感受;(3)兒童青少年無法準確預測心力負荷及心力投入;(4)ADHD參與者與一般參與者有類似的心力負荷感受,但在心力投入的預測上,ADHD參與者會因為作業的不同而出現與一般參與者相異的預測。 本研究支持心力投入和心力負荷為相似但不相同的構念,並證實針對不同類型認知作業的評估,ADHD參與者在心力投入的預測與一般參與者不同。此結果可作為ADHD兒童及青少年教育或臨床介入的參考。

本文將於2026/07/15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_@癲癇是第二大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不只干擾患者的運動協調功能,也會妨礙其心理、記憶及辨識能力,導致認知功能損傷,其病理機轉包含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麩胺酸 (glutamate)太多,但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太少所致。Val為GABA受體致效劑,是臨床第一線抗癲癇藥物之一,然而副作用多。CEF可以增加麩胺酸轉運子 (glutamate transporter-1, GLT-1)以減少glutamate含量,具有神經新生及神經保護的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議題:(1)探討CEF及Val對癲癇大鼠之發作強度、運動協調及認知功能的效果。(2)探討CEF及Val在神經保護、神經新生及細胞凋亡的效果。(3)合併使用較低劑量之CEF及Val是否具有相乘效果(synergistic effect)。本研究使用雄性Wistar大鼠為實驗動物,並以pentylenetetrazole (PTZ, 35 mg/kg, i.p.)每間隔一天注射一次(共7次,13天)進行誘發。在第4次誘發後當天(第7天)給予CEF(10或50 mg/kg)、Val(50或100 mg/kg)或合併投予CEF及Val連續治療一周 (到第13天)。大鼠在被誘發癲癇模型前,接受滾輪試驗(rotarod test)以評估運動協調功能的基礎值,在第14天進行後測。第15-17天進行物件辨識試驗評估物件辨識功能,第18-20天進行被動迴避試驗以評估記憶,第21天進行挑戰,第22天注射BrdU以標定新生細胞,第23天犧牲取腦進行神經組織學分析。結果顯示癲癇大鼠發作嚴重且有較差的運動協調與認知功能;接受CEF(10與50 mg/kg)與Val(100 mg/kg)治療可降低發作強度,改善運動協調及認知功能。有趣的是,當合併低劑量CEF(10 mg/kg)與無效劑量Val(50 mg/kg)治療,在行為上同樣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停藥一周效果仍在(因為行為實驗期間無任何藥物的介入)。在組織學上發現,癲癇大鼠之海馬迴區域的神經密度較低且新長細胞數量較少,但是杏仁核區域凋亡細胞較多。然而上述神經組織學之缺陷可以透過CEF、Val、合併投予低劑量之CEF及Val治療而獲得改善。本研究指出CEF可能與Val同樣具有抑制癲癇的效果。此外,併用低劑量CEF與Val可以加大這兩種藥物改善運動協調、認知功能及神經保護的功能,顯示出相乘效果。【由於專利布局所需,摘要內之關鍵藥品名稱暫以縮寫呈現。】

本文將於2024/12/3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工作壓力所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對工作者、企業組織及社會成本皆造成不同層面的負向結果。而近年來,職場健康促進的推動是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重點工作之一,致力於讓工作者擁有健康的工作及生活型態。因此,在工作壓力問題與職場健康促進兩大議題之下,本研究欲探討工作者的四大體適能指標(身體組成、肌肉適能、柔軟度、心肺適能)在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中的調節效果,期待能更清楚掌握良好體適能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採用橫斷式研究方法,以中部一家製造業公司員工為對象,進行簡單隨機抽樣後,個別徵得同意參與研究。資料收集包含人口學資料、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問卷調查,以及多項體適能檢測等。共回收396份有效問卷及體適能檢測表,以SPSS19.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採用階層迴歸分析檢定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關係,並進一步以交互作用分析檢視多項體適能指標是否具調節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1)背肌耐力水平對心理負荷與職業倦怠之間的關係具調節效果,背肌耐力高的工作者較能緩衝心理負荷與職業倦怠之間的正向關係。(2)心肺適能水平對工作控制與職業倦怠之間的關係具調節效果,心肺適能高的工作者較能緩衝工作控制與職業倦怠之間的負向關係。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多項討論與建議,期待能協助工作者緩衝因工作壓力造成的職業倦怠感受,也期待作為職場健康心理學未來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由於認知功能逐漸退化,隨著病程進展導致日常生活功能經常需要他人協助,加上行為精神症狀干擾,照顧者需花費大量時間協助患者,因此經常感到照顧負荷,並對身心健康造成威脅。而在華人的文化社會中,孝順父母是普遍的價值觀,子女對孝順父母抱持的態度也與幸福感有關,此外照顧者與接受照顧者的依戀品質也會影響其幸福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障礙症患者之照顧者,照顧負荷、依戀關係、孝道信念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聯。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研究設計,採用立意取樣,於長照機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網路社群,使用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為認知障礙症患者之照顧者,共取得99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照顧負荷量表、雙元孝道量表、親密關係體驗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回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認知障礙症患者之照顧者自評經濟條件較差、每日照顧時數較高、非採用輪流照顧方式的照顧者有較高的照顧負荷。照顧負荷、依戀焦慮與心理幸福感呈現低度負相關;依戀迴避與心理幸福感呈現中度負相關;相互性孝道與心理幸福感呈現中度正相關。在控制照顧者年齡、婚姻情況、經濟條件後,僅有依戀迴避、相互性孝道可以預測照顧者整體心理幸福感。依戀迴避程度越高,心理幸福感越低;相互性孝道認同程度越高,心理幸福感越高。 結論與建議:相較於照顧負荷,依戀迴避與相互性孝道認同程度對照顧者整體心理幸福感更具預測效果,因此在探討認知障礙症患者之照顧者身心健康議題時,照顧者與接受照顧者關係親密程度、照顧者對侍奉父母所抱持的價值觀會是更需要關注的焦點。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子女罹癌之母親的親職壓力,並探討母親的成人依附、親子親密情感與親職壓力之間的關係。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於中部兩間醫學中心之兒童血液腫瘤科招募癌症患者之母親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為子女確診癌症時年齡小於18歲者、與罹癌子女同住負擔養育照顧之責、能獨立閱讀填寫問卷;排除條件為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非本國籍、罹癌子女患有癌症之外的慢性疾病。以結構式自填問卷收集資料,內容包含:罹癌子女及母親的人口學資料、子女疾病史、社經背景與家庭支持等;中文版成人依附量表修訂版,包含焦慮、逃避分量表;親子關係量表之恩情依附分量表;親職壓力量表,包含父母困擾、親子失功能互動、困難兒童分量表。總計發出158份問卷,回收13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91%。所得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 (一) 子女罹癌之母親的親職壓力量表總分及其父母困擾、親子失功能互動、困難兒童三個分量表分數,對照健康者常模均屬正常壓力範圍。 (二) 子女罹癌之母親的親子親密情感與成人依附、親職壓力量表及其父母困擾程度、親子失功能互動、困難兒童三個分量表分數均無相關;母親的焦慮與逃避依附傾向越高,整體親職壓力、父母困擾、親子失功能互動分數越高。 (三) 子女罹癌年數在親職壓力量表總分、親子失功能互動分量表分數、困難兒童分量表分數呈顯著差異;罹癌年數越高,母親的親職壓力量表總分、親子失功能互動分量表分數、困難兒童分數均較低。 (四) 罹癌子女年齡與治療類型,在父母困擾分量表分數呈顯著差異;罹癌子女年紀越大,母親的父母困擾較低,採取門診追蹤之治療類型者,其母親的父母困擾較低。 (五) 罹癌子女之母親的職業在親子失功能互動分量表上呈顯著差異;母親職業為家管者,其親子失功能互動的親職壓力較高。 (六) 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罹癌子女年齡、罹癌年數、父親支持度等背景變項後,焦慮依附可預測親職壓力量表總分,且達顯著水準;控制發病年齡之背景變項後,焦慮依附可預測父母困擾分量表分數,且達顯著水準;控制罹癌年數、母親年齡、父親支持度等背景變項後,焦慮依附可預測親子失功能互動分量表分數;而逃避依附、親子親密情感對於親職壓力總分及其分量表均無顯著解釋力。 結論:子女罹癌之母親的焦慮依附傾向影響其親職壓力,包括擔任母職的困擾、親子失功能互動與困難兒童。本研究結果可作為臨床照護專業人員提供子女罹癌之母親在心理協助與親職諮詢之參考。

本文將於2024/07/08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許多研究強調同儕關係在孩童、青少年時期十分重要,且與自我評價有相關聯。而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並評估自己的身份或自我意識,進而可能影響其社交互動的品質,不過,很少有研究探討心智理論、自我概念和社交受歡迎度三者之間的關聯性,然傳統心智理論測量對象多在7歲以下,且採用個別互動的施測方式,較為費時。本研究則以320位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設計自我概念量表以及紙筆式心智理論測驗,探討新測量方式在此階段學童心智理論的評量結果,並同時探討紙筆化心智理論測驗結果與學童社會計量地位、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紙筆化心智理論量表內部一致性α係數為.72,而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在情緒自我、心智理論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國小學童在外貌自我、整體自我概念達顯著差異。且心智理論總分、整體自我概念以及社會喜愛兩兩互為顯著正相關。研究結果也發現心智理論、自我概念可以有效預測同儕間受歡迎之程度。對於心智理論測量方式提供了紙筆化之可能性,亦針對以上發現進行討論,並在未來研究、實務上給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