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1.26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構金融業企業社會責任評鑑指標,以探討金融業在社會期待下,如何系統性的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發揮正面影響力。採修正式德菲法,經蒐集相關文獻,彙整國際準則規範,歸納指標檢驗題項後,邀請金融業公關及CSR相關領域之工作者、外部顧問與媒體記者等組成專家小組,藉由反覆調查分析建構出合適之指標,並採因素分析簡化構面,建構企業社會責任評鑑指標為6大構面,21項指標,亦即歸納金融業企業社會責任重點為: 一、強化公司治理及永續發展策略,提升公關管理、形象及危機控管功能。 二、利害關係人鑑別與溝通互動,與目標公眾建立雙向溝通管道,維持良好互動。 三、永續金融及創新顧客價值,強化企業CSR形象,提升社會大眾對品牌忠誠度。 四、員工培訓照護與幸福職場,提升企業內部凝聚力,創造對外一致品牌形象。  五、綠色營運管理及提倡環境永續,建立企業與社區共享價值之互賴關係。 六、關懷社會公益與發揮社會影響力,提升品牌正面形象,建立良好商譽。

  • 學位論文

2020年台灣掀起一波Podcast聲音經濟浪潮,來自不同領域的素人、網紅、傳統媒體爭相投入,一年內從300多個節目,猛爆性成長到近8000檔,引發本研究動機:誰從上千檔節目中勝出?原因為何? 本研究以「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符擔性」(Affordance),以及「平台化」(Platformization)理論,歸納出Podcast是透過RSS技術傳輸下載檔案,並且匯集在網路平台的聲音媒體,其符擔性特點在於「內容形式自由」、「具親密陪伴感」、「可控制性高」與「重視平台展演」。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訪問曾在2020年至2021年5月間,進入排行榜前30名的12位Podcaster, 研究發現,這些Podcaster善於運用Podcast新媒體特色進行創新敘事,其掌握的關鍵內容產製策略,同時重視「科技機制」和「閱聽眾需求」,加上平台的符擔性,構成Podcast的經營模式。主要包括「建立非主流的獨特觀點」、「善用聲音特質擘劃節目元素」、「擬社會互動敘事」、「掌握平台新科技」四項。 本研究也發現,受訪Podcaster的製作策略重視節目在平台的「能見度」,製作策略會透過自建App、觀察編輯清單主題、加入內容策展等方式,積極與平台演算法協作,進行優化內容搶攻排行榜,提高節目被發現的可能,同時擬定跨平台說故事行銷策略,提升聽眾的互動參與感,建立虛擬社群,目的在增加收聽下載次數,獲得貨幣化的機會。此外,與組織型的Podcaster相較,獨立Podcaster更傾向以個人特質圈粉,吸引廣告夥伴的加入。

  • 學位論文

臺灣原創漫畫產值逐年萎縮,但在二創同人誌及數位漫畫平臺上卻相當活躍,顯示政府統計數據與市場實際狀況有所出入,並發現市場上主流數位漫畫平臺均為外資公司,國內所投入漫畫平臺大多關站收場或市佔規模低不足形成氣候。為探究數位漫畫平臺經營模式,本研究先以文獻分析彙整漫畫出版進入數位所面臨轉型困境,發現數位化使內容產製及傳播過程進行了高度垂直整合,並在平臺經濟模式驅使下,數位出版顛覆了傳統出版產製模式及所需的資金規模,而漫畫又屬娛樂內容,在數位市場上競爭產品為影視、遊戲等數位娛樂內容,並非其它出版物,因此必須以數位內容思維來經營數位漫畫。結合上述分析結果,共訪談三家臺灣市場主流數位漫畫平臺,以甲公司為研究個案,並輔以乙公司及丙公司意見觀點。研究發現數位漫畫平臺需不斷開發大量內容,並藉由數位廣告投放及活潑有趣的平臺營運模式來達到市場佔有率,往後才得以開啟廣告、一源多用或內容收費等獲利模式,同時藉由海外市場佈局來增加產品收益。由於數位漫畫平臺投資金額高,資金回收速度慢且具不定性,故國際知名數位漫畫平臺多為大型資訊網路或數位娛樂企業,它們投資數位漫畫著眼在內容後續發展,所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本研究認為臺灣漫畫產業仍需時間培養,數位平臺同等於文化內容話語權,需要大型資本集團與政府長期政策及投資,並妥善運用市場現有能量(如同人二創),以建構出穩定及競爭的創作環境,吸引更多創作人才投入原創漫畫,使產業步入正向循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募資網站嘖嘖、flyingV於2012至2019年「公民募資」的發展。公民通過網路捐款響應他人的募資,是「政治參與行動」也是別具意圖的「政治消費行為」。本研究發現:「黨政趨向」類的專案表現在募資人次及金額最突出,此類的訴求文宣,多與兩岸政治、罷免投票、環保有關,然而公民募資做為政治參與或有進步內涵的「政治消費」,其論述情境卻多與藍綠之爭、地緣政治有關。而募資發起方的行動召喚策略:直指「台灣認同」,且刻意淡化組織角色,突顯個別公民的倡議身份;其文本傾向使用「我們、年輕人、草根族」召喚捐款人,並以「否定」語境如反國民黨(59%)、反大陸政權(23%)為號召。公民募資看似是由下而上的改革力量,但研究顯示,推進募資動能策略,主要發揮在身份認同的議題,捐款人不可忽略隱藏在政治消費行為背後的政黨化意識形態。

  • 學位論文

近年選戰中,如何透過網紅話題維持社群討論熱度尤為重要,使得政治人物網紅化議題備受關注。本文旨在探討政治人物網紅化對社群議題擴散之關聯,並以PTT閱聽人討論韓國瑜議題為例,試圖暸解政治人物「何以」或「經由」哪些議題,成為網路閱聽人眼中的網紅,進而持續獲得關注。研究指出,韓與網紅間互動關係為網紅化重要的起點,其次簡短且浮誇的口號與政策,加速在社群上傳播。最後PTT中對韓粉的討論熱度不亞於韓本身,則成為聲量不墜的主因。 此外,本文提出一研究模型優化PTT文本分析程序,消彌過往搜尋關鍵詞定義不足問題。研究發現,此方法有效提升精準的關鍵詞數量與文本分析範圍,使未來研究者能更快掌握PTT政治議題的領域知識。

  • 學位論文

當凝視日本千年古都京都街頭,傳統和服已從日本人衣著轉變成興奮拍著照片的觀光客必體驗服飾,京都的風景正逐漸改變中…。以京都和服換穿為例的體驗式旅遊,讓街頭漫遊的觀光客變身,從凝視京都街頭的對象變成其他觀光客的凝視對象。透過體驗式旅遊模式,觀光客以親身感受與涉入和服換穿過程中,讓和服文化及更深層的日本文化隨之加強對觀光客的沉浸度,由此可觀察出,體驗式觀光模式已開始轉變成為觀光與文化認知的新旅遊型態。 本研究探討,觀光客藉由和服換穿體驗後對日本和服文化認知沉浸度,並將分析體驗前、中、後,對日本和服文化的沉浸之多寡,藉以投射體驗式旅行對於文化之影響力。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訪談四位體驗者,得到以下五點發現: 一、接觸前的文化涉入度決定體驗時沉浸度的高低 二、透過體驗式旅遊更能加強文化認知 三、體驗過程的爭議與拉扯也加強文化認知 四、中介迷離空間彰顯文化體驗的重要過程 五、具儀式感的日式文化符號投射入生活中 體驗式旅遊將文化潛移默化至體驗過程中,透過具儀式感的展演讓文化認知沉浸入體驗者的內隱知識中,文化得以在觀光活動中被學習,預期體驗式旅遊將會是未來文化旅行模式之趨勢。

  • 學位論文

網際網路興起後,新型態的媒體生態圈正在模糊媒體代理商與媒體之間的界線,同時,在數位時代下的使用者,其行為模式日益多元且複雜,已無法依照過往經驗想像或推估。 為了在數位浪潮下引領先鋒並滿足廣告主的期待,媒體代理商必須開啟適性行銷,所謂的適性行銷指的是行銷人員需要分配不同資源進行廣告投放的探索、以降低不確定性,並利用所獲得的資訊來理解不同資源的效果;為了將適性行銷的概念涵蓋更全面的媒體企劃,本文將適性行銷定義延伸至受眾策略,泛指媒體代理商需利用不同資源進行廣告受眾的探索,並依此制定動態的受眾策略。 本論文借用配置智能的觀點,探討媒體代理商的行銷人員,如何統整情境中的工具資源以完成受眾分析,並擬定精準的行銷策略。透過研究發現,不同的行銷人員衍伸出不同的工具思考脈絡與應用方式,讓受眾策略更加完善,同時,若能優先選擇在欲投遞廣告的媒體平台上直接進行受眾探索,將大幅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當然,不可或缺,工具協力最重要的前提是行銷人員必須感知工具的使用目的與物質特性,而人力培訓正是促成工具機緣轉換的幕後推手,透過知識傳遞,媒體代理商的行銷人員得以利用工具持續擬定動態策略,後續對於客戶之態度以及廣告互動的效果皆具有正向的幫助。總結而言,面對數位時代,行銷人員必須具備善用工具的思維,透過不間斷的分析、修正與執行受眾策略,以創造數位時代下的適性行銷。

  • 學位論文

面對全球數位化的變革與網路各項創新運用的出現,改變了消費者獲得資訊的管道,自然也影響了媒體接觸習慣與廣告操作重心,傳統媒體無可避免的衰弱,而以數位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成為了傳播的主力。在這樣的背景狀況下,台灣傳統廣告產業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轉變節點,尤其在代理商角色去中介化的趨勢下,可以發現傳統廣告產業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轉型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必須。這樣的轉型不僅僅只是需要強化數位的專業能力,更需要具備商業變革思維,快速的對應市場變化,因此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調整出最符合市場需求的組織架構。 本研究將以權變觀點中的費德勒模型為思考基礎,剖析出個案權變變因,並探討面對組織轉型下組織成員面對管理模式與環境轉變的感受,以透徹個案轉型之策略意涵。 根據個案歸結出傳統廣告代理商四項權變變因:成員關係的好壞、職權強弱、組織規格、組織規格以及組織及個人目標,並以此分析整理出以下個案組織轉型策略:(一)回到營銷之本以客戶為中心,改革與前進併行;(二)核心能力再加乘,創意、數據、科技相輔相成;(三)以影響代替管理,創造組織獨有偶像文化。(四)跨越隔閡,組織財務簡化操作。 本研究期望作為其他面臨相似挑戰企業,經營組織成功轉型及維持組織核心能力之參考,以成就長遠經營的理想。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Instagram日常生活影像美學化的現況,以及Instagrammer在平台機制互動及社群凝視下的美學建構過程。 「我要拍IG照」是時下年輕人常在不特定場合會脫口而出的話語,拍照時除了調度設計場景及刻意展現身體姿勢外,精心修整照片更是上傳社群前的必要過程。俄羅斯學者Lev Manovich形容這是一種興新發展的視覺美學溝通,有別於其他社群型態,應將此獨特的影像匯流文化歸納為一種新的美學觀點。然而每一個社群媒體上的發文都可視為使用者作為觀看及被觀看的主體性選擇,因此本研究以觀看理論—凝視角度為中心,試圖梳理在社群環境下凝視影像與自身關係。而生活感的影像在社群中日趨美化,除了瞭解Instagrammer與平台機制互動的協商、生產的循環外,並試圖以實踐的限制及框架為依據,透析Instagrammer在媒體生產、媒體環境、媒體體驗之間的日常美學實作與協定。 本研究採取任務施作及深度訪談法,以觀察慣性使用下的一連串步驟,並探討Instagrammer在社群上的凝視與美學經驗。研究結果顯示,機制互動協商確實存在第二層次的使用特徵,利用社群工具使得空間成為複數的自我存在方式,並以社群結構的概念去進行多重控制。除此之外,社群中凝視的作用力超越大眾媒體時代的幻想功能,數位足跡所反饋的量化數字,使得閱聽人能投射在現實生活中,投入更多不同的情感及假設性立場。在美學實踐上,亦不斷受到凝視的客體影響,也會受到想像的閱聽眾及實際的數字回應所塑造,透過觀看、反思、連續與互動而形成自我的再現,同時馴化他人的美學觀點。

  • 學位論文

摘要 充滿活力積極熱血的原住民女性族語老師,默默在都會區實踐文化,為了讓族語扎根於日常,她們努力探索文化、提升教學能力,培養多元文化技能,讓更多人樂於親近族語,她們是一群奔走在都會區的族語傳承者。 本創作計畫以台北市兩位族語老師Ljemingas(杜珞琳,排灣族)及Legeane Kasepelane (柯菊華,魯凱族)為拍攝對象,記錄族語老師在都會區透過族語教學進行原住民族語言復振及傳承,在精進教學技能及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族語老師經歷反覆的自我覺察,經歷深刻的自我認同,並透過族語教學進入原住民族的公共領域,實現社會參與。 透過兩位族語老師的生命故事,提供創作者身為都市原住民女性在文化探索這條路上有更多的反思與觀照,也期待讓更多人理解,語言之於原住民族,是自我認同及族群關係的重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