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2.239

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EPDM (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橡膠近年來由於發展迅速,進而廣泛的被工業界所應用。亦於其應用的層面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成分配比。本篇的研究是增加EPDM第三成份比(ENB),加強其高分子聚合度,藉此測試其EPDM橡膠是否更具優良的機械性能與耐藥性。 結果顯示,EPDM橡膠外表之機械性能(結構硬度)會與加入第三成份的量成正比,故有著良好的加工特性。於溶劑中的浸泡測試中,EPDM橡膠雖然有膨潤吸收與溶解的效應發生,但此效應大小確會與加入第三成份的量成反比,即意謂著有更佳的耐藥性。在TGA (thermo gravimetric analyzer)分析儀中顯示,EPDM橡膠隨著第三成份的增加,會有更好的耐熱性質表現。 改善過後的材質,在實際上機測試後不僅有著良好的耐藥性表現,更延長了其材料的使用壽命。並於該製程中解決了因為材料表面缺陷,所引起的產品良率損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以溶凝膠(sol gel)法及氣凝膠(aerogel)法,合成奈米級二氧化鈦,並加入不同金屬離子(銀、鎳、鈀、鋰)加以改質,探討其作為TNT溶液的光催化分解之效率比較。以SEM測試所合成的TiO2顆粒大小,以XRD鑑定晶相及特性峰,以元素分析儀(EDS)分析鈦與掺入金屬之數量比及分佈情形。由分解低濃度(32 ppm)TNT溶液時,顯示以sol gel-TiO2-M(M=Ag,Li)在30分鐘時,分解率皆可達92.5 %,但在分解高濃度(103 ppm)溶液, sol gel-TiO2-Ag在60分鐘時,分解率可達78.8 %;若光照90分鐘後,即可達到91.5 %分解率。 進一步將TiO2固定於載體上,以玻璃布及玻璃絨為載體合成固定化TiO2觸媒,再以其作光催化效率比較。由實驗發現取玻纖布上被覆TiO2觸媒,對TNT廢液(32 ppm)作光照裂解,在60分鐘時僅達66.1 %。若先以aerogel合成掺銀的微小TiO2粉末,再將其摻合懸浮於另一TiO2的sol gel中,最後將其含浸附著於玻璃絨上(外徑約11-13 μm),經煅燒後,採懸浮式光照裂解高濃度(112 ppm)TNT溶液,60分鐘時分解率達70.3 %,若改以三階段(每階段20分鐘)連續方式光催化高濃度(117 ppm)TNT,光照60分鐘分解率達75.0 %。因此,本研究中,嘗試將TiO2予以固定化,並還能達到75 %的光催化裂解TNT成果。

  • 學位論文

由聚合四鄰胺苯基錳紫質(Manganese tetra(o-aminophenyl)porphyrin, MnTAPP)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FAD),或黃素單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 FMN),或核黃素(riboflavin, RF)吸附薄膜修飾電極,已能夠在酸性水溶液下,製備成具有四對氧化還原波峰的混合薄膜。利用電化學石英晶體微天平與循環伏安法可用來研究poly(MnTAPP)/FAD和poly(MnTAPP)薄膜的即時成長情形。在poly(MnTAPP)/FAD薄膜吸附或是具有血紅素的情形下,來研究薄膜對O2的電催化特性。在電催化過程,涉及血紅素與FAD(或FMN或RF)在混合薄膜上作用,因而增大電催化還原電流的結果。進一步再使用循環伏安法和旋轉環-碟電極,研究混合薄膜對於氧氣電催化還原反應。混合薄膜對於NAD+,NO2-和S2O2- 8具有電催化還原活性,而對於Fe2+則有電催化氧化之效果。在三種不同的混合薄膜對NAD+,NO2-的電催化還原活性比較,可發現poly(MnTAPP)/FAD > poly(MnTAPP)/FMN > poly(MnTAPP)/RF。 藉由循環伏安法在含有Ru3+、Fe(CN)63–和SiMo12O404-離子的酸性水溶液製備ruthenium oxide/hexacyanoferrate /silicomolybdate (RuO/Fe(CN)63–/SiMo12O404-)多核混價薄膜,同樣的利用循環伏安法製備ruthenium oxide/hexacyanoferrate (RuO/Fe(CN)63–)和RuO/silicomolybdate(RuO/SiMo12O404-)薄膜。由循環伏安法聚合的RuO/Fe(CN)63–/SiMo12O404-多核混價薄膜,在酸性水溶液具有五對氧化還原波峰。利用電化學石英晶體微天平、循環伏安法與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來研究薄膜的成長機制。RuO/Fe(CN)63–/SiMo12O404-薄膜對於多巴胺、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維他命C、S2O82–、SO52–、L-cysteine和IO3–具有電催化效果,而此薄膜對HNO2則同時具有電催化氧化及電催化還原的效果。 使用循環伏安法在含有Ru3+、Ru(CN)64–、SiMo12O404-離子的酸性溶液製備ruthenium oxide/hexacyanoruthenate /silicomolybdate (RuO/Ru(CN)64–/SiMo12O404-)多核混價薄膜,同樣的利用循環伏安法製備ruthenium oxide/ hexacyanoruthenate (RuO/Fe(CN)64–)和RuO/silicomolybdate(RuO/SiMo12O404-)薄膜。由循環伏安法聚合的RuO/Ru(CN)64–/SiMo12O404-多核混價薄膜,在酸性水溶液具有五對氧化還原波峰。利用電化學石英晶體微天平、循環伏安法與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來研究薄膜的成長機制。RuO/Ru(CN)64–/SiMo12O404-薄膜對於多巴胺、S2O82–、SO52–、L-cysteine、IO3–、BrO3–和ClO3–具有電催化效果。

  • 學位論文

近來由於環保意識的興盛,節能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對於都市中建築物與外界環境的熱能交換,大多透過窗戶傳遞(夏天約有70%之熱量從窗戶進入、冬天約有50%之熱量通過窗戶散失),因此為有效減少窗戶的熱量損耗,以節省額外能源花費,發展節能型玻璃材料的新技術是很急迫的。本實驗以具熱致變性質的金屬氧化物: VO2為材料,製備成塗佈性節能視窗,因其二氧化釩之相轉變溫度(68℃)較接近室溫,若能將其相轉變溫度降低至室溫範圍即能有效調整能量吸收轉換。在本論文中,以適量的SO2氣體將V2O5還原為VO2,再利用NaOH溶液調整pH值以改變VO2的在溶液中溶解度,待VO2析出後於真空爐內鍛燒得到VO2粉末。在製備VO2的同時亦掺雜少量的W金屬來降低VO2的相轉變溫度至室溫,製備出V1-xWxO2。在不同鍛燒溫度下將製備出的粉末分別由XRD檢測其晶相的產生與否以及其氧化態;並由FTIR量測在不同溫度下其光學性質的變化;由SEM量測粉末的型態及其大小,再利用粒徑分析儀找出V1-xWxO2良好的分散溶劑-乙醇。 將製備出的V1-xWxO2粉末於乙醇中分散均勻後,與UV光成型膠混合,塗佈於玻璃上,待溶劑揮發後經UV照射成型後製成此V1-xWxO2高分子複合膜之節能視窗。最後,再由FTIR、UV-Vis Spectrometer量測此節能視窗之光學特性。

  • 學位論文

第一部份 含吡啶基與羧酸基之有機配子(3,5-pyridinedicarboxylate)與鑭系金屬(Eu、Gd、Sm)及鈷或鎳離子於室溫下進行自組裝合成,分別得到化合物[{(M)3(Ln)2(C7H5O4N)6(H2O)22}•20.5H2O]n(M = Co,Ln = Eu (1);M = Ni,Ln = Eu (2);M = Co,Ln = Gd (3)及M = Ni,Ln = Sm (4))。結構經元素分析及單晶X光繞射解析鑑定。 單晶繞射解析顯示化合物1-4結構相同,均為單斜晶系。以1為例,其結構以[EuO8]為核心再與[Co(3,5-pdc)2]單元橋鍵組裝,形成特殊網狀高對稱之鯡魚骨狀結構,各層依ABCABC順序交替排列。鈷金屬中心為六配位,共鍵結兩個吡啶基與四個配位水,銪金屬中心為八配位,共鍵結三個羧酸基與五個配位水。在結構所形成的孔洞中填充了20.5個客分子水,另加上22個配位水,每單位晶格中共含有42.5個水分子。在結構中客分子水與骨架間藉氫鍵作用力,在加上層間的π-π堆疊,引導建構單元自組裝形成3d-4f金屬-有機混成延伸狀結構。結構中的渠道內水分子依排列方式不同形成兩種罕見水團簇,其一為由八個水分子構成立方體結構,另一為22個水分子所組成的柱狀團簇,這兩種水團簇呈交替式串成類似竹子節狀的有趣結構。變溫X-ray粉末繞射分析發現結構中的水分子對於結構的穩定扮演重要角色,若將水分子予以抽離,該結構即隨之瓦解,且無法再予回復。本化合物的水分子的數量與特殊排列的結構相當罕見。 第二部份 將phenanthroline於濃硫酸與濃硝酸中予以氧化,形成 1,10-phenanthroline-5,6-dion (以phendione示之),再與p-tolualdehyde在冰醋酸中,迴流合成2-(4-methyl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最後再氧化甲基成為羧酸基得到2-[4-phenylcarboxy]-1H-imidazol[4,5-f][1,10]phenanthroline (以pcip示之) (1),經由元素分析儀、核磁共振光譜儀及質譜儀鑑定結構。所合成的有機配子,相較於傳統的羧酸基聯吡啶有較強的共振性質,預期可對光敏物的吸光效率作有效的提升。 將新合成的有機配子1分別與Ru(bpy)2Cl2.2H2O及Ru(phen)2Cl2.2H2O迴流反應後,得到新型的釕化合物[Ru(bpy)2(pcip)] (2)或[Ru(phen)2(pcip)] (3),並經元素分析儀、核磁共振光譜儀及質譜儀解析其構造。化合物2與3經紫外-可見光光譜儀與螢光光譜儀測試後發現在216~300 nm範圍內的吸收,為有機配子之間的電荷轉移,而位於456及453 nm波長處,有一個強烈屬於MLCT的吸收峰,為金屬與有機配子之間的電荷轉移。當在456及453 nm的波長處施予激發後,可於發射光譜中分別位在614與604 nm處發現強烈的輻射峰,並以其計算光量子效率(quantum yield),發現化合物2、3的光量子效率分別為0.06、0.04,而標準的[Ru(bpy)3]2+則為0.062。最後利用雷射光來測定其光敏化的生命期(lifetime),得知化合物2、3分別為0.24及0.21μs。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