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78.207

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聯合國大會於西元1992年宣布西元1999年為國際老人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其原因乃由於醫學與生物技術的持續進步,使得人類壽命不斷的延長,因此,高齡銀髮族在總人口數中的比例正逐年攀升,使得世界人口結構有逐漸老化的現象;而此人口比例上的改變,對於國家整體乃至於世界經濟發展與人類生活環境將具有重大的影響。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有關於高齡者的居住生活問題以及住宅安全的提升自然相對的趨於迫切,故如何建構合適且安全而完善的高齡者住宅環境,以因應日益增多的高齡者居住需求,自然成為當前重要的防災研究課題;本研究將蒐集國內外相關論文及文獻資料,並從設施種類、性質、空間設備及服務內容等層面來探討各國高齡者住宅設施體系的特徵以及相關的災害防治措施,並融入考量國內高齡者之本土性致災 潛勢因子後,進而歸納出較適合於國內未來在高齡者住宅設施應有的防災規劃方向及須更加注重的防範課題,以供相關領域的規劃及應用設置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金融體系屬於重要之公共基礎建設,就如同動脈一般,維持通暢之金融運作為應有之社會責任,銀行業為各項金融活動之主體,透過金融體系,才能有金融活動,才有財務流之運作,經濟方得運轉,社會秩序才可維持。故要維持通暢之金融體系,穩定銀行業之正常運作為重要課題。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發生災變的案例時有所聞,不但降低民生生活機能,且持續影響社會與經濟之發展,然而這些破壞並非不可避免,事前採取適當之防災措施,至少可以獲得相當之防範,將災害損失減輕至可接受之程度。 以銀行業而言,地震災害是維持穩定運作之重要挑戰,所以面對地震,銀行業尚缺乏整體性針對地震災害而制定之防災對策,為落實銀行地震災害預防、應變及復原機制,有針對地震災害建立防救對策之需要,以降低地震災害之衝擊。 本研究透過瞭解銀行業務、分行營業廳及資訊中心等設施後,分析銀行於地震災害中損壞之原因,探討地震中倒塌之銀行案例,提出適宜之行舍設置建議,配合「災害防救法」,參考財政部頒「金融事業機構災害防救作業要點」,銀行公會全國聯合會研訂之「金融事業機構災害緊急應變對策手冊」範本及借鏡日本櫻花銀行之地震防災處理手冊等,研擬以銀行業為主體,針對地震之防災對策。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Visual Basic6.0程式語言輔以Excel程式撰寫隔震建築物靜力分析程式,其中新規範取自94年7月實施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第九章隔震建築物設計」,舊規範取自92年4月實施之「建築物隔震設計規範」,就有關隔震方面之靜力分析法,以一實際且相同之規則建築案例,針對全國各地區所需輸入不同之各區域參數,就有關於設計位移新舊規範之比值(DD/Dold)與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新舊規範之比值(Vmax/Vold)進行分析與比較,各地區所得之數據差異均不明顯。新舊規範在台北盆地四微分區設計位移之比值(DD/Dold)分別為1.25、1.04、0.75、0.55與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之比值(Vmax/Vold)分別為1.71、1.53、1.30、1.13均依序呈接近線性關係下降趨勢,即台北一區>台北二區>台北三區>台北四區(依序下降)。新舊規範在全國各鄉鎮區之一般工址(不含台北盆地) 隔震系統設計位移之比值(DD/Dold) 與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之比值(Vmax/Vold)先依序算出後再求取之全國總平均值,設計位移之比值之全國總平均值第一類地盤約為1.96、第二類地盤約為5.29、第三類地盤約為3.82,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之比值之全國總平均值第一類地盤約為1.32、第二類地盤約為2.68、第三類地盤約為2.83。

  • 學位論文

結構補強是目前的熱門研究課題之ㄧ,綜觀國內的研究多偏重在柱的圍束及 樑的抗彎強度補強,對於剪力補強的效果及分析並無太過深入的探討;本論文研 究的目的在針對無肋筋RC 矩形樑,探討各種不同的CFRP 貼覆型式對無肋筋 RC 結構物的剪力補強效果。本研究中試著以兩種不同型式的淺樑及中樑做ㄧ比 較,以兩個不同尺寸的樑彼此對照,以實驗結果探討各種破壞型式與CFRP 補強 對無肋筋RC 樑的關聯,以求最後得到簡易的經驗公式來得知各種不同CFRP 貼 覆型式補強效果。

  • 學位論文

近年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都會地區超高層建築物需求日增。超高層建築物的施工期長,其中進行高層吊裝作業之固定式起重機的揚程高、構件重、體積龐大、吊運次數頻繁、且施工範圍經常涵蓋整個工地,受到地震力的影響時,極可能釀成工程災害。目前國內對於施工中臨時設施在耐震方面之規定尚不完善,為了解地震力對超高層建築物施工期間起重機之影響,本論文中針對建築物在不同施工階段之結構特性進行結構動力分析,以探討起重機在各種情況下之力學行為,並依分析結果探討以起重機錨定位置之加速度反應譜作為其地震力計算基準之可行性。最後根據結構動力學原理,使用調整起重機結構之勁度及質量分布等方式,以達降低起重機所受之最大地震力之目的。

  • 學位論文

隨著台灣地區都市人口的成長與土地使用的密集頻繁,管線單位必須不斷重複地挖掘馬路以進行管線鋪設或維護來滿足需求,不但因此付出了龐大的社會成本更造成許多民怨,長久以來,一直是政府亟欲解決的難題。反觀先進國家早在百年前,即利用「共同管道」之對策解決此棘手問題,是以,「共同管道」為台灣邁向已開發國家勢在必行的重要基礎建設。民國89年6月「共同管道法」公佈實施,更奠定我國共同管道的法制化與未來建設之基石。 「共同管道」除能有效的改善交通、免挖馬路外,尚有將地面上下混亂的管線集約化管理及防減災等效益。然而目前台灣地區並無一合適之都市共同管道路網規劃模式可供參考遵循,但路網規劃的適當與否卻事關重大,也將衍生出投入經費大小、分年分期實施計畫之可行性、興建效益之合理性、是否真正滿足未來需求等後續問題。 鑑此,本研究將以宏觀之觀點,蒐集並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過去台灣地區都市共同管道路網規劃之實際案例,再配合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針對共同管道路網規劃之過程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並應用多準則決策分析之觀念,整合戴爾菲層級分析法、理想解趨近法與敏感度分析法等系統方法,建立一「台灣地區都市共同管道路網規劃決策模式」。 本研究建立之決策模式,將路網分為強制性與選擇性路網,優先考量法規與政策等層面決定強制性路網,並利用MCDM等系統方法決定選擇性路網,最後以實際案例配合實務現況進行模擬分析產生層級架構與權重為:興建與營運維護成本(0.167)、管線需求(0.223)、管線挖掘頻率(0.339)、道路服務水準(0.271),再利用理想解趨近法排序提供決策者研擬共同管道分年分期施作之參考。本路網決策模式期能協助規劃單位建立適合之共同管道路網以滿足都市維生系統的需求,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創造生活品質優質化之防災都市,進而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

  • 學位論文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九十年十月三十一日公布實施「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首揭法案發生之商機,每年以數十億計,對原住民地區經濟之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然囿於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未能落實執行,致使立法賦予原住民之權益無法合理的受保障,本文將針對前揭法案第十一條之立法意涵,運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及行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等官方機關各項統計資料,及專家訪談與執行人員問卷調查方式,分析說明該法執行之偏差性發生之主要原因,進而探討因應對策,提供相關單位作為落實法案第十一條法令維護及執行效能與相關研究之參考。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之實施,涉及層面漸廣,以營建市場景氣尚未完全復甦之際,此法之執行,實已在營造業界引起議論,以全國原住民地區各鄉公所93年度內辦理之工程採購標案為例,總計即有1,590餘件,預算金額達45億6,667萬元以上,如此規模之公共工程市場,對國內營造業及土木包工業之經營環境,產生重大之變遷。從探討中蒐集的文獻及相關統計資料中,彙整出一、營造業乃是提供原住民家庭家計收入的主要來源;二、法令規章尚有待整合;三、辦理採購機關對法令認知不足;四、市場供需失調等結論。另外依照探討之結果,提出建議供主管機關未來修訂法規及訂定辦理採購相關流程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大地工程上,經常遇到需檢核及驗收地下管線或舖面厚度等問題,傳統上使用明挖或鑽掘方式,相當耗力費時,所需經費龐大、易產生噪音、造成鋪面結構與管線之損害以及妨礙交通等。有待研究更簡便有效的非破壞檢測方法進行測試並解決問題。透地雷達簡稱GPR,乃利用雷達波碰到物體反射之自然現象,分析反射波雙程走時、波形、振幅、頻率等特徵來判別反射體之位置及尺寸。 本研究以砂箱模擬典型管線試驗,變換不同材質管線以不同的幾何排列方式在試驗砂坑中進行試驗,然後再藉由不同情況之實際工程案例來分析相異材質之地下管線之圖像特徵,並經由濾波及增益等處理功能來增強管線之訊號,分析道路下管線之分布情形,並與砂箱模擬試驗之結果比較,觀察雷達波之特性,並利用3-D影像處理軟體Easy 3D做資料之影像分析,改善傳統2-D之缺點,並比較優缺點及差異性,檢討其適用性。在管線探測初步成果方面,能分辨出PE及PVC管線由於材質差異所造成之圖像特徵,並證實此法對於實際地下管線位置之探勘有相當之成效,證實GPR法有亟待推廣之潛力。

  • 學位論文

在大地震初期,由於地區行政部門本身的受害及通訊、交通系統的中斷,災情難以有效查報、通報,在災情不明下,中央及縣市災害應變中心難以做出適當的救援派遣及應變決策。因此藉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開發之「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於地震發生初期迅速地執行震災損失之早期推估,以適時提供災損推估予中央及縣市災害應變中心,俾能有助於救災人力與資源的妥善配置,爭取救災之黃金時間。 本研究首先回顧檢討在921集集大地震,中央及南投縣政府面對大規模地震應變救災之運作過程,分析中央、縣市政府災害應變中心在地震初期救災應變之策略及作業程序,並利用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建立大規模地震災變時程與應變決策之關係,以提出大規模地震中央、縣市政府初期應變之作業程序及地震初期應變決策,提供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擬定實際執行地震初期災害之緊急應變策略,使中央及地方政府於大規模地震災害來臨時,有完善之災害搶救整備措施,降低地震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人口快速成長,使得都市住宅區需求量提高,導致都市不透水面積逐年增加,嚴重影響地下生物成長與地下水貯存,並造成地表逕流量屢創新高,每當颱風來臨時,往往造成人民生命財產莫大的損失,因此,推動透水性鋪面實刻不容緩。 為瞭解透水鋪面於暴雨時可降低多少地表逕流與下水道負荷量,本研究採用美國環保署(EPA)於1971年所發展暴雨逕流管理模式(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 之UNI ECO-STONE模組型態進行暴雨逕流模擬,以此軟體針對透水鋪面模擬重點如下:(1)降雨產生之地表逕流量,(2)增加之入滲量及地下水貯留量。 本研究分別探討石牌國中與北安路南側人行道透水鋪面之入滲效益,並以SWMM程式軟體模擬分析地表逕流量、滲透性與貯留量之數值資料。再將程式執行成果與現場監測資料作比對,由模擬石牌國中案例得到以下結論:(1)降雨入滲至路基約0.9小時(2)入滲量達到90%,可大量減少暴雨產生之地表逕流量。另由模擬北安路南側人行道案例得到以下結論:(1)面層滲透係數K=2.22×10-4 cm/sec,遇降雨時,雨水來不及入滲,大部份降雨都成為表面逕流量。(2)面層滲透係數K=10-2 cm/sec,且降雨強度達到35mm/hr時,透水面積與不透水面積比例介於50%~100%之間,入滲量達80%以上。由以上得知,積極推廣透水性鋪面,定可於暴雨時,使民眾減少財產損失及增加防災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