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65.246

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土壤水份特徵曲線(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SWCC)對於非飽和土壤是一個重要的特性函數,由特定的基質吸力所對應於體積含水量之函數關係。此外,非飽和土壤存在於有關SWCC和水力特性,一般量測非飽和水力特性是昂貴且耗時又費力,可從較經濟的方法去取代評估SWCC,但在這之前必需建立屬於本地的SWCC之資料庫。實作SWCC實驗是比較冗長且乏味的,有幾個方法(Arya and Paris, 1981; Tyler and Wheatcraft, 1989 and Aubertin et al., 2003)可以去評估SWCC從一些基本的土壤性質,例如: 粒徑分佈曲線、體積密度、孔隙比和液性限度…等,這些評估的方法總稱為土壤轉換函數(pedo-transfer function, PTF)。 本研究探討八個PTFs方法有Gupta and Larson (1975)、Fredlund et al. (1997)、Vereecken et al. (1989)、Scheinost et al. (1997)、Arya and Paris (1981)、Tyler and Wheatcraft (1989)、Zhuang et al. (2001)和Aubertin (2003)等,使用去評估臺灣不同質地有SM、CL、CH、ML和MH等土壤,且與實驗的結果作比較。然而根據Gupta and Larson (1975), Arya and Paris (1981), Fredlund et al. (1997)和Scheinost et al. (1997) 此四種方法進行修正,使其在評估上可獲得較佳的SWCC曲線。

  • 學位論文

鋼筋位置與路基鋪面厚度都是常被檢查的項目。一般檢測鋼筋結構普遍使用鋼筋探測儀,而路基鋪面厚度則是使用採岩心取樣的方式來檢測,如此檢測模式往往造成結構性破壞,不但耗時且麻煩。而透地雷達非破壞性檢測不但迅速、方便而且不會造成結構破壞,也因此透地雷達非破壞性檢測逐漸在大地建築受到普遍廣泛應用。 本研究以RAMAC和GSSI兩套透地雷達儀器進行檢測,以實際苗栗陸橋橋墩及金門金寧酒廠廠房為案例,分別對鋼筋與路基鋪面之大地建築詳加探討。再與相關鋪面碩士論文做印証,以及路面檢測及開挖驗收之實際量測及圖像判識,觀察雷達波之特性,建立一標準模式資料,作為日後工程人員判讀及解釋的依據。

  • 學位論文

鋼筋腐蝕一直是傳統鋼筋混凝土的一個重要課題,尤其是在惡劣的腐蝕環境下,鋼筋鏽蝕會降低結構物的承載能力和壽命。加上淡水砂的取得越來越不易,將來使用海水砂的機會將大大提升,因此本研究以耐腐蝕性極佳的玻璃纖維竹節筋(FRP rebar)來代替鋼筋混凝土結構物中的鋼筋,探討不同的節高、節距、節寬對於纖維筋與混凝土之間握裹力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可證實實驗結果【林瀚洋,2003】,由實驗所求得纖維筋之基本材料性質,應用ANSYS-非線性有限元素套裝軟體,來模擬纖維筋及混凝土在不同節高、節距及節寬對握裹力的影響;並量測纖維筋受力端的軸向位移,建立拉拔力-位移圖,判斷何種情況的握裹力較佳;拉拔過程中應力集中在纖維筋卡楯部份,因此纖維筋的竹節是形成握裹力的主要因素;而節高越高、節距越大的纖維筋其握裹強度越強,而節寬對握裹強度則無太大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生活水準提高,大眾對於生活環境要求愈來愈講究,於住宅方面,除了要住得安心外,更是講就室內方便、美觀等需求,故對老舊房子重新裝修有時必需對次要結構部份(如牆壁、地板等)拆除修建,人力機械(如電動鎚)之震動施工,混凝土結構體強度、耐久性等於設計時之早己達到規範,但拆除修建過程中以是否會影響主要結構物強度,造成握裹應力折損值得探討,本文以試驗研究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及鋼筋分別受施工機具震動後,鋼筋與混凝土間握裹力所受之影響,進行握裹應力折損評估研究。 本試驗依據中國國家標準CNS 11152規定設計試體模擬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其內部以電動鎚拆除非結構體時震動到鋼筋及混凝土,試驗分析研究鋼筋混凝土握裹應力強度。試體藉由相同震動頻率及鋼筋尺寸一致下、以各種不同之混凝土強度及不同之震動位置及不同之震動時間等變數,試驗其握裹應力之影響並建立其間之關係曲線圖,以瞭解鋼筋混凝土受到震動後其握裹力是否有折損情況;經由試驗結果顯示,混凝土規劃強度210kgf/cm2者鋼筋受震動時有明顯折損現象,混凝土規劃強度280kgf/cm2以上者,各種震動試驗握裹應力均無明顯折損現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幾年來,世界各先進國家積極應用各式各樣的材料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物補強,鋼筋混凝土結構物之修補是近年來土木工程界的重心所在,許多先進國家亦積極使用各式各樣的材料於RC結構物之補強,目前玻璃纖維補強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重點是以三維應力有限元素分析為主,應用非線性有限元素分析程式ANSYS,配合不同種類的元素型式,建立玻璃纖維補強鋼筋混凝土梁之有限元素模型。以有限元素法模擬、分析和預測由玻璃纖維補強的鋼筋混凝土梁之力學行為和破壞模式,並探討鋼筋混凝土梁應用有限元素法分析時,由元素型式、材料參數、網格密度和補強型式對勁度與極限承載力之影響。並採用弧長法(Arc-Length Method)來分析非線性之問題,用以探討RC 梁於未補強、外貼玻璃纖維於梁底與兩側等情況之裂縫型式及應力。研究結果顯示,可驗證實驗結果,對RC 梁來說可提供束制且減緩破壞的速率。而於ANSYS 程式中探討之分析結果,可明確模擬RC梁受力後的力學行為,以提供工程師之初步判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包括都市捷運及下水道等工程之推動,潛盾施工法在國內不論是在技術上或是經驗上均有長足的進步,已成為常用的隧道施工法之一。對於潛盾施工災害的類型及其發生原因與破壞機制的深入探討,應有助於增進潛盾隧道施工之安全性與經濟性。潛盾施工乃屬地表下工程,所面對的是不同的地質土層,而災害類型也因而各異,常必須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若能將實際災害案例處理之關鍵方法及因應對策加以歸納分析,應可有效提供相關經驗,以提昇施工單位的警覺性及災害應變的能力。因此,本研究首先蒐集國內曾發生之潛盾隧道施工災害案例及相關因應對策,針對各種災害的類型分析探討其發生原因與破壞機制。由歸納分析中,得知潛盾施工之開挖面經常是災變發生之關鍵,因此,本研究乃以開挖面之穩定為重點,提出相關處理機制,以期有效提昇潛盾隧道施工專業知識及工程技術,達成避免重蹈覆轍與減少災害的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利用有限元素法軟體PLAXIS 3D TUNNEL version 2,模擬三孔平行隧道導坑與主坑先後開挖過程中,對於岩柱造成的應力影響行為。 本論文分別就岩覆深度、岩體類別、岩柱寬度等變數進行數值分析並考量分階開挖、輪進長度及延時支撐等因素,計算在不同現地應力、不同材料強度與不同岩柱寬度下,隧道岩柱的安全性。 藉由計算岩柱內部的應力狀態,求出平均有效應力、軸差應力不變量、羅德角,再配合材料本身的彈性模數、柏松比、凝聚力、摩擦角,求出岩柱在每一個開挖階段的應力狀態。透過應力狀態與材料所能提供強度的比值,可以瞭解在每一個開挖過程的應力狀態是否趨向穩定或危險。 本研究提供一正規化之「三孔平行隧道開挖岩柱應力強度比」圖表,代入由岩覆深度求出之「現地應力」、現地鑽探得知岩體類別求出之「材料強度」、具有幾何特性代表性之「岩柱寬度」,就可以求出該模型之SSR(應力強度比)。

  • 學位論文

摘 要 論文名稱:防災社區推動機制之研究 頁數:136 校所別: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 畢業時間: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 學位:碩士 研究生:羅億田 指導教授:施邦築 關鍵詞:防災社區、社區防救災、推動機制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質之關係,每年均會遭受天然災害的侵襲,尤其於1999年更遭逢九二一大地震及2001年受到桃芝與納莉颱風的破壞,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為此,政府發現到災害防救的工作,如果僅依賴政府的力量是不足的,因此,於2002年核定「社區防救災總體營造實施實計畫」,期以社區為單位「由下而上」、「自救而後人救」的觀念,擇定10個高危險地區,進行 試辦社區防救災工作。 本研究以美國的〞Project Imapect”及日本神戶市「防災福利社區事業計畫」與印尼地區則有洪水減災方案等進行國外文獻回顧,並以國內近年推動的方式加以比較分析,最後以實驗個案,進行推導理論的驗證,以得到最終的成果。 本研究推導出防災社區推動機制,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啟動與資料蒐集;第二階段為災害分析及製作地圖;第三段階為應變技能訓練及綜合演練。另並發現防災社區推動機制之演進過程,分為從「消極承受」(耐災社區)到「積極防治」(抗災社區、防災社區);從「政府主導」(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到「社區自主、全民參與」(六星計畫);從「救災搶救」(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到「減災、整備、應變、復建」(行政院災防會3年中程計畫)等3的面向的改變。

  • 學位論文

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橋梁目視檢測計量方式,有橋梁「座」、橋梁長度「m」、橋梁表面積「m2」、工程師「人日」、目視檢測「一式」,計量(計價)單位不一致,且不盡合理,造成統計與管考困難,甚或與廠商發生爭議。為整合橋梁目視檢測計量方式,特利用科學的方法,將目視檢測之計量單位,做一合理化與標準化的研究,做為工料分析的基礎,並提供決策者參考。 本研究經反覆思考與討論後,已整理出橋梁目視檢測計量方式之評估標準為:「管考意義」、「界面明確」、「計算簡捷」、「數量精準」、「工程習慣」,替代方案為:橋梁「座」、橋梁長度「m」、橋梁表面積「m2」、工程師「人日」、目視檢測「一式」。將應用層級分析法(AHP)之電腦軟體(Expert Choice 2000),進行各評估標準與替代方案之權重分配工作,以決定替代方案的優先順序。 AHP問卷調查,一共寄出問卷63份,收回並經一致性修正的有效問卷合計28份。各替代方案整體層級權重(優勢權重),事後整合之算術平均數分別為:橋梁「座」的權重23.08 ﹪,橋梁長度「m」的權重28.14 ﹪,橋梁表面積「m2」的權重24.60 ﹪,工程師「人日」的權重11.31 ﹪,目視檢測「一式」的權重12.89 ﹪。換言之,以橋梁長度「m」的權重最高,最適合做為橋梁目視檢測的標準計量單位,但必須配合橋梁的寬度與結構型式,做大致上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