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59.187

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接處,共有42處活斷層,造成頻繁的地震活動,如1999年集集大地震造成台灣嚴重社會經濟損失,一旦在都市地區發生重大地震及震後火災,將有可能超出消防單位搶救之能力,進而造成更大之損失。 本文模擬假設位於台灣台北市西北部的山腳斷層所引起的地震,所使用之分析方法蒙地卡羅模擬,為可靠度分析工具之一,配合簡易型地震災損推估系統,推估出台灣台北市震後火災件數,再從模擬結果分析台北市各區地震後火災可承受風險機率,最後再藉由區域聯防機制支援高度危險的風險行政地區。 本研究顯示台北市可承受風險機率未達60%以上者共有8個行政地區,佔全體行政地區66.7%(8/12),而透過區域聯防的支援方式,台北市可承受風險機率未達60%以上者共有3個行政地區,佔全體行政地區25.0%(3/12),因此經區域聯防整合支援後,可承受風險機率為60%以上者可增加41.7%。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結構補強是現今國內外土木工程界的重要研究課題。而應用碳纖維強化高分子複合材料CFRP來補強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為近年來之補強發展的新趨勢。因為碳纖維貼片具有強度高、材質輕、抗腐蝕、剪裁容易及施工簡易等特性。 本研究將以縮尺寸原樑包覆CFRP並植入化學黏錨栓及貼覆壓條和CFRP壓條對矩形梁包覆CFRP之影響,並採用四點受力載重,進行試驗。本研究共製做8組不同形式補強的試體,並設計為剪力破壞,觀察化學錨栓以及CFRP壓條對矩形梁包覆CFRP之影響。 試驗結果顯示化學錨栓補強以編號RFd4A間距d/2並貼覆壓條的補強形式 效果最好,而CFRP壓條補強以編號RFL1S圍繞一圈的補強效果最好,由試驗 結果和最後破壞的模式去探討各種補強型試的補強效益,而依試驗所得的數值 來了解各種補強的優缺點,之後再進行驗證試驗和文獻經驗公式的準確性,提 供往後設計者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混凝土強度目前多採用圓柱抗壓試驗,而以圓柱試體鑽心試體進行強度抗壓試驗時,混凝土情形多為側向,導致開裂而非實際的混凝土壓潰,因此本研究以混凝土側向變形的破壞模式為基準,探討混凝土強度之機制。 本文包括分析和實驗兩部分:分析方面主要是藉由有限元素分析軟體ANSYS,以2D實體元素模擬圓柱體,以探討不同尺寸下之圓柱體達到極限應力時的破壞行為。實驗方面,規劃了五組試體進行單軸壓縮試驗,且在每支試體的側邊中央處架設測位計以便量測到側向變位。 將實驗的數據與分析的資料進行比對,可得到與CNS1238中的長徑比與強度更正因數的趨勢是類似的,為了使實驗的資料與分析所得的數據相符合,將分析所代入的參數以實驗的數據來求知而得的,所得到的結果與實驗的軸向變位接近而側向變位於分析中較為保守,未來可以利用本研究之界面模型,應用在以不同材料補強於混凝土試體以探討破壞之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前車之鑑」與「未雨綢繆」是本研究的基礎概念。以九二一震災為例,在災害過後許多以往鮮少正視過的問題浮出檯面,其中與住宅重建相關者眾,如:住宅重建時程過於冗長、住宅重建政策背道而馳…等。若能於災害發生前就訂立了重建目標與遠景,並搭配完整的重建計畫,就能在災害發生後迅速地啟動重建機制,以利重建時程的加快。 本研究將藉由TELES作為大規模震災境況模擬分析之數據來源,並於數據產出後,取其損害最為嚴重者為目標地區,考量該地區環境現況並搭配量化數值作為重建目標與遠景的參考依據,且彙整出目標地區所需的資源項,及歸納出當大規模震災發生時將會遭遇的問題或難處,並整合減災策略一併收納作為災前住宅重建之對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首先利用SAP2000建立一結構模型進行數值模擬,根據模擬中得到的歷時反應,以ARX模型系統識別,並與模態分析所得到的模態參數相比較,證明了系統識別方法的正確性。接下來,考慮不對稱結構所發生之扭轉效應,以實際結構試驗歷時反應資料來進行系統參數識別,可判別出結構產生的扭轉變化。同時,本試驗採用傳統加速度(壓電式加速度計)與先進加速度計(MEMS加速度計)作為量測工具,並利用量測資料進行系統識別,比較兩者之性能。最後,我們利用四層樓小型鋼構模型,在無特殊外力干擾的情況下,量測結構物因環境效應作用下的微動態特性,將微振量測所得到的歷時資料,進行系統識別求取結構物之模態參數與強迫振動試驗結果作比較,並針對各種不同損壞組合之結構模型,進行結構模態參數識別與損壞指標計算,證實了利用微振量測試驗資料能有效地得知損壞位置。

  • 學位論文

台灣由於地震頻繁,老舊建築或校舍之耐震能力已不合於新訂的耐震規範。業界中使用最多的補強方式為增設RC剪力牆,但往往為了通風或採光需對RC牆體開口。在學術與業界上對於RC開口混凝土牆體的認識,需要透過實驗得之,但實驗需耗費大量人力與物力,對於現行政府節能減碳政策上有所背道而馳。故本研究期透過電腦輔助工程分析(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CAE)的方式,藉由分析收集文獻中構架內加半牆、構架內加高牆、構架含翼牆與開門含牆構架之RC開口剪力牆構架試驗共八座,以探討開口牆體裂縫發展趨勢。於有限元素軟體(ANSYS)進行實尺寸開口RC剪力牆分析,在軟體中建立開口RC剪力牆實體尺寸的有限元素模型進行非線性側推分析,包含數值模型、元素模型與材料模型。數值模型為建立實體尺寸實驗模型;元素模型中RC剪力牆之混凝土使用支援混凝土三維的體積元素模擬,RC剪力牆鋼筋使用三維指定斷面的桁架元素模擬;材料模型為多線性等向硬化、Von Mises降伏準則、Willam-Warnke五參數混凝土破壞準則等材料塑性力學理論。將分析結果與實驗比對,分析得裂縫位置、裂縫方向與演化跟實驗結果類似,且力與位移曲線趨勢與實驗結果相似。本研究藉由有限元素法並配合塑性力學理論對RC開口牆體裂縫發展分佈進行模擬,得到裂縫分佈與演化趨勢和力位移曲線,能提供學者或工程師對於RC開口牆體之裂縫發展與力位移曲線之參考依據。

  • 學位論文

現今資訊科技發展快速,網路化的運用儼然是主流的趨勢,然而在企業組織的管理運用上亦是朝著這樣的潮流演進,同時也發展出各種不同屬性的網路化管理平台,以符合各企業組織自身的管理需求。在以研究為主的組織單位中,若要能持續成長延續研究成果,勢必要將研究成果或重要的資訊提供專案成員或內部其他人員易於取閱與交流,才可避免如資訊孤島的情況。因此,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須是即時與暢通的,亦為本研究著重的項目之ㄧ。成功的研究成果來自於嚴謹有效率的管理過程,透過符合組織文化與專案特性的高效管理,配合資訊傳達與溝通的便利,降低無法有效掌控專案狀況的問題,提高執行過程的效率,因此本研究之成果乃以探討分析在學術研究性質之組織單位,於進行計畫管理的各階段過程中,診斷分析其管理程序上之問題及需求,藉由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術的應用,以ASP.NET為開發工具並搭配以Access之資料庫建立以網路為基礎的計畫管理資訊平台,藉此達到確切的管控計畫狀況並能即時有效的溝通交流環境。最後由實際案例的導入,驗證本研究建置之資訊平台對於提供專案成員於資訊取得的便利與資訊交流的活絡之成效及成果。期藉本研究能有效的提升組織內部管理的效能,並以本系統平台的建立,提供其他相關組織單位作為計畫管理應用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植被護坡技術日漸興起,良好的植被可保護破碎裸露的山坡地,防止土石被豪雨沖刷、侵蝕,降低地滑的可能性,而這些植被保護措施,即是所謂的植生方法;過去有許多方法分析植物根系對於邊坡加固的效應,其中以Wu et al. (1979)所使用之力學模型為最常用,但其模型假設植物的根系在土體造成滑動的時候一起破壞,其假設並不符合一般真實狀況。另一種方法由Pollen and Simon (2004)所提出評估植物對於邊坡的貢獻,其方法運用Fiber Bundle Model (FBM)的原理,是藉由材料逐步破壞情形模擬根系的破壞狀況。本研究也於林忠志(2009)開發的邊坡穩定程式中加入了FBM的功能,使程式在分析植生邊坡穩定時可以有兩種的選擇,初步的比較發現,FBM所計算的安全因數比Wu的安全因數低。 此外,本研究將過去單機執行的邊坡穩定程式改寫為網路版,不需要安裝,透過瀏覽器連接到指定的伺服器即可使用,大大提高分析的便利性,以解決單機版種種的限制,網路版並結合植生資料庫搜尋系統,以提供工程參考使用。

  • 學位論文

河口是海洋與河川之交會處,河口具有海洋潮汐、波浪與河川水文狀況互動而成之環境現象與特質。感潮河段之水理情形,主要受到河口潮位變化與河川上游流量的影響,隨著河川流量、潮汐強弱有別,河口段的位置也常有變動。在此流況複雜之河段觀測流量時,傳統流量觀測的準確性並不高,既耗時效率也低,因此有必要利用有別於傳統之方法觀測感潮河段流量。本研究量測淡水河流域包含淡水河本流之關渡橋、大漢溪之新海橋、新店溪之華中橋及基隆河河口之全潮流量資料,應用聲波杜普勒流速儀配合GPS系統安裝於船舶上,以船舶橫渡河川斷面之方式實際量測感潮河段流量;並應用以機率觀念為基礎之流速分佈理論,推求各測線之平均流速,進而以中斷面法做流量之計算。再利用量測資料建立一高效率感潮河段流量量測方法,藉由平均流速與最大流速之關係以及水位與通水斷面積關係求得斷面平均流速及通水面積,將兩者乘積後即可取得感潮河段流量資料。於本研究建立之高效率流量觀測方法結果良好,並具有相當之可靠度,可於未來測得即時流量,大幅降低於感潮河段流量量測之時間。

  • 學位論文

地震為不可預測、無法阻止的天然災害,而台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導致地震也成為台灣主要的天然災害之一。 地震所伴隨的災害往往造成嚴重的直接與間接災害,其所造成的損失、災害是無法準確預測的,但可確定的是,地震所造成的損失與其影響地區發展程度緊密相關的,過去的都市規劃,大多以都市發展、人口分佈、經濟效益為主要考量,而其他針對都市地震之研究多半是探討震後救災的研究以及防災的推動,如都市震災救災路線選擇模式之建構、災後都市避難空間之研究、都市防救災空間規劃之探討、地震防災發展策略與推動之研究等,鮮少有研究針對都市風險之管理架構進行探討,若將都會區的災害風險因子列入考量,將會對整體的減災策略更加完善。 因此,本研究欲建立對地震之風險分析模型,並以「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之資料庫」做為主要資料來源,藉由此模型劃設臺北市之風險區塊以呈現地震災害風險之程度,其區塊劃設精度為村里,本研究風險架構因子以資料完整可量化為考量,其風險因子之相對權重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 AHP)的概念撰寫問卷以詢問專家學者而得。風險定義為危害度×脆弱度,因而會分別產出臺北市之危害圖與脆弱圖再套疊即得到本研究風險地圖,最後達到提供相關單位做為減災參考之目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