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35.224

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建築工程設計漸趨多元化,隨著都市高度開發、人口密度及樓層提高,使用需求的提升及對於人命財產的重視,消防設備在工程中佔有極重要地位,而消防設備規劃設計階段圖說周延與否,往往對工程整體的執行成效有極大影響,一個好的規劃設計案,可使各項作業得以順利地進行;反之,可能讓施工階段問題層出不窮,由此可見建築工程生命週期中,規劃設計階段為工程成敗之關鍵。 規劃設計之專業人員如建築師、消防設備師,各自著重建築技術規則、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等不同領域法規,導致建築設計成果與消防設備常出現工程界面整合問題,消防圖說審查及消防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之建置,為確保建築工程規劃設計品質,有效界面協調,可降低工程變更設計風險,能有效地消除規劃設計圖不一致、遺漏、衝突或錯誤的問題,避免展延工期、履約爭議及產生調解、仲裁、或訴訟等情事。 建築工程消防設備規劃設計圖說審查及消防BIM之建置,以營建署100~101年度全程專業代辦之建築工程為例,依最新修正「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佐以審查案例,建築工程界面查核,彙整與消防業管單位審查之差異,並以BIM探討設備及管線碰撞情況,俾免工程發包後辦理變更設計而影響施工品質,希望本文提出之相關資料與建議,能提供建築工程消防設備規劃設計及審查者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地處亞熱帶,因降雨豐沛,其降雨量無法為土壤吸收便匯集成地表逕流,倘若地表逕流集中產生強烈的侵蝕力,進而造成邊坡滑動及邊坡破壞等災害,更造成人民之生命財產安全。本研究採自行設計之切向水流沖蝕試驗儀來進行實驗,試驗材料採用友蚋溪之現地土壤,並配合兩種不同開孔徑之生態植生毯及不同粒徑大小之拋石組合,進行不同流速之試驗。實驗過程中,透過觀察試驗槽內之變化狀況,且配合量測系統所記錄之流量與濁度變化情形,以評估每組實驗之沖蝕行為。試驗結束後蒐集被沖蝕帶出之土壤,並進行粒徑分析試驗,以探究土壤沖蝕機制。由試驗結果可知沖蝕行為主要分為兩階段,分別為尚未沖蝕階段及穩定沖蝕階段;為能精確界定土壤沖蝕行為,採用統計學之盒鬚圖法來定義不同之沖蝕階段。 試驗結果顯示:(1)拋石孔隙率、生態植生毯之開孔徑大小及覆蓋率,皆為影響土壤沖蝕量之重要因素;(2)拋石孔隙率愈小、生態植生毯開孔徑愈小及覆蓋率愈大,其抗沖蝕能力愈高;(3)試驗所採用之兩種植生毯,其立體的組織結構編織方式,會產生囚砂之效果,提高土壤抗沖蝕之能力。

  • 學位論文

採用地工合成材料保護河岸避免沖蝕的技術已日益普及,地工合成材除了可以阻留護岸土壤,避免遭受地下水流入河川時,所引致之垂直向水流沖蝕外,亦可保護土壤不受平行流向之切向水流的沖蝕,然為徹底瞭解切向水流所引致的護岸土壤沖蝕行為。本試驗採用自行研發之切向水流沖蝕設備進行沖蝕試驗,採用兩款不同開孔徑之地工織布,並配合不同粒徑大小之拋石組合及友蚋溪現地土壤,於不同流速階段進行一系列室內試驗。試驗中同步紀錄濁度及流量之變化情況,並透過觀察試驗槽每個流速階段之變化情況,用以得知每種試驗組合之沖蝕行為。試驗後並收集被沖蝕帶出之土壤,進行粒徑分析試驗,藉以了解土壤沖蝕機制。本試驗納入統計學之盒鬚圖分析法,依盒鬚圖之盒長大小界定不同階段之沖蝕行為,其尚未沖蝕階段之盒長小於0.7NTU;穩定沖蝕階段之盒長介於0.7~1.7 NTU之間;破壞沖蝕階段之盒長大於1.7NTU。 試驗結果顯示:(1) 臨界流速與破壞流速隨著織布開孔徑、拋石孔隙率、拋石粒徑等參數減少而有增加的趨勢; (2)除織布保護土壤流失外,拋石亦會攔阻被水流攜出織布之土壤,進而達到二次保護之功效;(3)被水流帶至下水箱之土壤以小於#200號篩之土壤居多,被拋石攔阻之土壤以#100號篩佔大多數。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開始被廣泛的應用於治安情蒐、災害防救、軍事用途、大型慶典...等,同時UAV整合了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慣性儀系統,操控方式已經能夠由手動操控變為自動駕駛的情況,大幅降低整體操控難度,並且增加了飛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也使得所拍攝的影像更加清晰,且UAV機動性高可快速獲取所需影像,飛行高度低所以容易獲得影像解析度高的照片,更加有助於建置高精度的數值地形模型。 本研究以猴山岳、光復等地區為例,利用無人飛行載具獲取研究區域的最新影像,應用Pix4UAV快速建置數值地形模型,由既有的高精度座標資料搭配航空影像及即時動態測量(Real Time Kinematic,RTK)與GPS來設置地面控制點,由所建置出的數值地形模型與光復地區現有資料相比較。依據所建置的數值地形模型,利用精度控管指標先行評估數值地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之平均高程誤差、標準差、差異極大值與極小值,並呈現出誤差常態分布圖,以評估模型之精確。再經由高密度不規則點雲資料之處理,去除雜訊、地表樹木與人造建物後,再產製出數值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再與現有實測資料做比對。本研究依據現有的高精度DSM及DEM資料為基準,來評估所建置的數值地形模型之高程精度評估。

  • 學位論文

臺灣核能電廠運轉至今已有一段時間,期間核能電廠電氣盤體之盤內設備物需多次更新汰換及維護。本研究以臺灣某核能電廠餘熱移除系統C串(RHR-C,Residual Heat Removal)之馬達控制中心(MCC,Motor control center)電氣盤體機櫃作為研究對象,藉由振動台試驗了解MCC電氣盤體於受震下之動力反應與結構特性,試驗目的主要為探討以下項目:(一)、空櫃與櫃內含設備物之動力反應特性;(二)、不同量測位置(如:機櫃內外部及不同高程處之反應比較);(三)輸入波強度之影響;(四)櫃內有無抽屜型式之機櫃動力反應;(五)不同形式輸入地震波(如:主要涵蓋頻率範圍不同)對機櫃行為之影響。 除了探討臺灣核能電廠MCC電氣盤體之結構動力特性與盤內反應,另依據試驗機櫃之材料性質及尺寸進行電氣盤體動力反應之數值模擬,研究採用SAP2000分析軟體進行模型建立及動態反應模擬,其目的為模擬真實機櫃受震時之反應,並可提供往後參數分析及多盤體機櫃模擬之參考。

  • 學位論文

台灣位處於板塊聚合帶上,地質年輕、斷層多、岩體破碎,因活躍的地質作用,使得地表變形快速,人民財產受到威脅。科技日新月異,利用遙測技術監測國土資訊已成為趨勢,因其較傳統水準測量及GPS測量快速安全,且能免除維護機械器具所需人力物力和提供人跡罕至或危險地區的地表資訊。根據現地調查發現台灣東部花蓮縣光復鄉疑似有地表變形現象,且查無相關前人研究及地表監測資料,因此本研究以航空影像建置數值地形模型配合水準高程測量,探討分析該地區之地表變形行為。航空影像方面,本研究使用2007年農航所拍攝的航空影像,結合地面控制點GPS測量資料作為現地地面控制點之基礎參考座標,再運用航空攝影測量軟體進行每一航空照片之空中三角測量估算,求得飛機航行過程中每一相片之相機姿態,以製作高精度數值地形模型,並與三次水準高程測量所得該地區之高程變化量作後續相關分析及比較。綜合五條測線共55個地面點之水準高程測量顯示該地區有整體抬升之現象,在7.5個月的時間跨度下變形幅度可達3至5mm,且與該地區地形起伏情況一致。

  • 學位論文

近幾年來,加勁擋土結構運用在國內各類型擋土牆及邊坡穩定工程相當廣泛,其優點不僅可降低支出成本、縮短施工期限且提升耐震性能,亦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兼具景觀綠美化與生態環境之諧和功能,達到永續發展之綠色概念。但因全球暖化、氣候異常之影響,頻頻發生極端暴雨,遂導致山坡地頻傳大規模的崩塌以及加勁擋土結構破壞等巨大災害。 本研究以STEDwin程式,針對降雨浸潤加勁擋土結構之穩定性影響進行分析,根據其分析結果加以剖析並提出改善對策。分析結果顯示,加勁擋土結構雖有助於提升邊坡之穩定性,但從圓弧滑動分析之結果顯示,加勁擋土結構之破壞滑動面皆為坡趾延伸至背填區位置(介面破壞)。相較於圓弧滑動分析以指定滑動介面分析於暴雨模式之結果顯示,坡角45°之加勁擋土結構,其安全係數減幅最大約為57%,坡角70°之加勁擋土結構,其安全係數減幅最大約為16%,坡角80°之加勁擋土結構則無明顯變化。說明分析者必須詳盡的搜尋整個加勁擋土結構範圍(上邊坡、下邊坡以及整體邊坡)之穩定性,不能僅以加勁擋土結構局部作為分析考量,容易誤判其穩定性提高破壞之風險性。 加勁擋土結構之破壞往往誘發於暴雨來臨時,其加勁擋土結構本身之排水性能不佳,且挖填介面往往形成一弱面,常導致加勁擋土結構之整體滑動破壞,而結構體本身依然完好無缺。因此,加勁擋土結構設計之重點在於提升加勁擋土結構之排水性能與地工格網之錨定力,降低介面破壞之發生率,提升加勁擋土結構之穩定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內外機械式掘削開挖之隧道工程案例日增,惟因台灣地質複雜多變,施工常遇黏土包泥,因不利排碴而引致掘削機頭阻滯不前,為影響地下工程之進度、成本要因之一。而包泥如依傳統工法解決,如機械刮刀設置或作泥材注漿改善;均較為耗時且效果不彰。故本研究乃以電滲法於國內首次嘗試解決地下鑽刀包泥問題,先由地下施工與包泥造成之工程影響作外業調查;再依多用於地盤改良之電滲工法之理論、機制,運用於地下機械鑽掘包泥解決方案之可行性探討。 本研究再行設計室內砂箱試驗,並簡化模擬地下鑽掘機包泥條件,以變化不同電極棒材質並施以固定30V之電位差;量測負極附近之含水量變化以評估包泥改善效果,並以抗剪扭力之阻抗大小作為檢核其增潤效應之指標,藉由不同電極棒材質、電滲時間、壓密壓力等變數,進行系列探討其試驗之改良成效。 結果顯示,增潤改良效果在無壓密壓力狀況之電滲試驗下,以抗剪扭力T作為直接證據為檢視刀頭包泥之不排水剪力阻抗,試驗T值於5分鐘即有顯著反應,(抗剪扭力已降低26.4 %);而於最終60分鐘之電滲過程,抗剪扭力大幅降低T0之56.8 %;另外間接證據則計測刀頭包泥附近含水量,在電滲20分鐘即顯著增加約三成五(即含水量由40 %增至54.13 %);且於最終60分鐘後,含水量增加約五成(由40 %變為59.75 %)。綜析由剪力阻抗大幅降低、含水量顯著增加之增潤效應可應用於機刀包泥之解決方案。最終本文並作外業調查,實地暸解地下鑽掘機具之構造與其相關電機設備,初步提出結合電滲之設計構想與可行性芻議,俾供未來實際應用之佐參。

  • 學位論文

安全的火災避難在於逃生過程中不被火災產生的火流、煙、熱所危害,而避難時間的長短取決於避難速度,老年人與一般正常人的避難速度有明顯的差異,主要在於老年人因生理機能的退化,造成行動能力遲緩,大部份的老人行動不便,需要他人協助或以輔助器具避難,於火災避難逃生中屬避難弱勢者。因受限其本身行動能力因素,造成避難逃生困難度增加,使得避難時間延長,進而影響其是否可以順利避難逃生。 欲檢視場所避難逃生之情形,以「實地演練」可以較為真實了解整個避難過程,經由場所人員實際的避難疏散行為發現缺失,找出造成傷亡的原因。本研究以6家長期照顧機構,採夜間情境進行實地避難驗證,透過現地會勘,調查場所使用特性、內部空間規劃、避難逃生動線、老人行動能力、住服人員比例等相關資料,檢視各機構老人避難情形,探討其避難速度之差異並且是否符合現行長期照顧機構避難驗證之規定。 研究結果顯示協助老人垂直避難所需時間較長,運用夜間留宿的工作人員、召回支援協助避難,可適時填補夜間人力不足的困境。建置適當空間的相對安全區劃作為暫時待援區域,可減少步行距離,縮短逃生時間並提高避難的成功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因當時相關政府部會縱向與橫向聯繫不盡理想,導致災害影響甚鉅。有鑑於此,政府便加速推動「災害防救專責組織」之產生,於民國99年2月1日成立災害防救專責單位「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作為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及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之幕僚單位,統合跨部會災害防救業務之規劃。同年8月4日修正並通過災害防救法,規定直轄市、縣(市)與鄉(鎮、市)皆須成立災害防救辦公室,為災害防救專責組織之新歷程。   如今,此有關災害防救專責組織之重大變革已近三年,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問卷發放、專家訪談等方式探討分析我國災害防救組織三層級災害防救辦公室營運上之現況與困難。研究發現災害防救法規定廣泛權責劃分不明,且中央災害防救組織角色定位混亂,又災害防救無一套完整從下到上之運作系統,多由消防單位兼辦災害防救業務。另外,直轄市、縣(市)層級災害防救辦公室雖已陸續成立,但礙於經費、組織編制及人員等問題皆以任務編組型式設置;鄉(鎮、市、區)層級災害防救辦公室更受到上述限制僅少數成立,故為了解其成立、實際運作及執行上是否有助於提升災害防救能力,本研究乃提出改善建議,期能提供我國未來強化災害防救專責組織推動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