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209.95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2008年國際企業社會責任10大事件,排名第一即為美國金融服務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失責,風暴中心從美國次級房貸的危機向全世界蔓延,演變為全球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在台灣也見到二次金改失敗,影響至今仍然餘波盪漾。然金融服務業係金融體系的核心參與者,主要扮演著資金供給者與需求者的中介機構之角色,一旦金融服務業本身出現問題,可能形成骨牌效應,波及其他金融機構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之運作,進而影響到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 有鑑於此,本研究針對台灣的金融服務業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策略之研究,從深入瞭解國際間金融服務業之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準則、調查及作為,據以設計出初步的指標架構,再透過二階段的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確認適合台灣的指標架構,包括四大分類共36項指標。再透過企業問卷調查在台灣股票公開發行且上市、上櫃的金融服務業,以瞭解各項企業社會責任策略的重要性認知及實施狀況,最後利用SPSS統計軟體,分析統計不同因子與各指標間的差異性。 調查結果顯示,以企業規模而言,大型企業不論是在重要性認知以及實施狀況表現較優於小型企業,加上大型企業擁有豐富的資源,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策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邁向永續發展之路,也作為同業間的標竿。另台灣金融服務業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狀況在社會面績效指標表現較佳,尤其首重遵守法律,對於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等國際領先觀點較不重視。而未來將朝國際企業邁進,將近半數的受訪企業皆前往中國大陸發展市場,若能將企業社會責任觀點納入考量,將有助於提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建立室外空氣污染物滲入室內之健康效應模型,室外污染物應用大氣擴散模式AERMOD模擬冬夏季校區周邊污染源排放濃度,實驗監測透過北科校內三場所連續監測冬夏季月平均濃度變化及室外/室內相關比,取得場所實際室外空氣污染物濃度輸入室內空氣品質模式CONTAM,探討室外減量情境(餐飲業、加油站業及車輛數)及室內減量情境(外氣引入量:自然通風100%、水冷式中央空調20%及氣冷式中央空調0%與空調濾網去除率40%及60%)對室內人員健康影響壽命與年醫療支出之增減,以GIS圖呈現室外減量情境改善成效。 室外進行減量情境,夏季以改善CO所獲得增加個人終生平均壽命天數88 日/人-終生及減少年醫療支出268元/個人-年,原因為CO減量幅度大(41.82%),其次,改善O3可獲得個人終生平均壽命天數59 日/個人-終生及1069 元/個人-年;冬季改善CO可獲得增加個人終生平均壽命67 日/個人-終生,減少個人年醫療支出203 元/個人-年;其次為O3,可增加個人終生平均壽命51 日/個人-終生及減少個人年醫療支出926 元/個人-年,由於CO需在高濃度下才有顯著健康危害,故建議管制O3前驅物NMHC為優先考量,夏冬空氣污染濃度差異主因為風向影響所致。 室內減量情境較室外減量情境能有效改善校區教職員及學生空氣污染暴露,以辦公室A為例,當濾網去除率60%時,使用FCU室內減量效益為最大,可增加個人終生平均壽命65日/人-終生及528元/人-年,其室外減量效益為51日/人-終生及423元/年,且 FCU減量效益皆比AHU佳,原因為FCU不引入外氣所致,故推薦小型辦公室裝設FCU。然而,此結果主要探討室外PM10滲入室內情形,但實際情形辦公室不引入外氣易造成室內CO2濃度累積,故建議在場所出風口裝設CO2監測儀供場所管理人員判斷引進外氣時機。

  • 學位論文

近年來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不斷竄出,包含二氧化碳在內等六項溫室效應氣體,由於含量日增,不僅會加速破壞大氣自動調節地球溫度之能力,使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二氧化碳濃度之增加,亦會造成如乾旱、水災等環境生態結構之改變,進而危害到人類的生存。 因人類活動破壞地球的平衡,氣候變化政府互動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警告氣候變化將會產生嚴重的潛在危機,國際間開始進行氣候變遷之討論,使「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和具有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能夠問世,同時也訂定了各國的減量目標,期未來能達到目的。而節能減碳亦成為我國政府重要施政,透過「全國能源會議」、訂定「溫室氣體減量法」和「產業節約能源與二氧化碳減量自願協議書」等各方面之共同合作,利用政府的公權力、產業的減量技術及提升民眾節能減碳之觀念,亦能達到未來之減量目標。 利用IPCC 提供之溫室氣體計算方法,來評估B 市2006 年至2008 年溫室氣體的排放情形,推估結果為2006 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2.81 百萬公噸、2007年為2.80 百萬公噸和2008 年為2.79 百萬公噸。以部門做分類,排放源以能源部門為最大宗,其餘為工業製程部門、廢棄物部門和農業部門,2006 年至2008 年B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約為2.8 百萬公噸/年,人均值則約為7.18 公噸/人•年。 利用減量措施評分指標之量化,並考量B 市政府、產業與民眾配合度等因素,選定五項減量措施作為溫室氣體之減量行動,以2008 為基準年,推估2010年與2015 年實施各措施之減量成效,提供公部門、業界等作為實行節能減碳之措施,期台灣亦能為防止全球暖化之擴大盡一份心力。

  • 學位論文

根據交通部統計處截至2009年12月底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機動車輛已達2,137萬餘輛,較十年前成長約30%,為解決國人停車問題,政府及民間大規模闢建地下停車場供民眾使用。地下停車場多屬於密閉空間,易使停車場室內及道路機動車輛排放之空氣污染物累積於室內環境,造成停車場室內空氣品質不良,影響停車場使用者之健康。本研究檢測臺灣北部60座地下停車場室內空氣品質,透過統計分析、致癌風險評估、空氣資源管理效應整合模型(Air Resources Co-Benefits Model, ARCoB)及大氣擴散模式(AERMOD),探討地下停車場空氣污染物現況、分析地下停車場之空氣污染物特性、量化停車場使用者及管理人員因暴露對人體之健康危害及模擬地下停車場空氣污染物擴散對鄰近學校師生所導致之健康效應。 研究結果顯示,地下停車場管理室主要空氣污染物為NO2、CO2、HCOH,停車區域則為NO2、CO,其中管理室以HCOH最嚴重,高於室內空氣品質第二類建議值比例為25.0%,停車區域以CO最嚴重,高於室內空氣品質第二類建議值比例為5.3 ~ 13.6%;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環境因子會影響地下停車場室內外空氣污染物濃度,其中停車場周遭環境為道路時,空氣污染物濃度最高;健康風險評估顯示,管理員暴露於管理室29年,每年暴露253天,每天暴露8小時,其終生致癌風險值為1.80*10-4,停車場使用者暴露於停車區域40年,每年暴露253天,每天暴露20分鐘,其終生致癌風險值為8.34*10-6,兩者終生致癌風險均高於可接受致癌風險值10-6;健康效應評估顯示,管理員暴露於停車場停車區域29年,每年暴露253天,每天暴露8小時,相對於暴露在管理室會造成較最高之終生壽命減少[222.47 (日/人-終生)],暴露於停車場周遭道路29年,每年暴露253天,每天暴露8小時,相對於暴露在管理室會造成較高的每年醫療支出增加[475.92 (元/年-人)];大氣擴散模擬結果顯示,學生在學校暴露於地下停車場空氣污染物3年,將導致終生平均壽命減少約0.93日,每年醫療支出約增加352元,教職人員在學校暴露於地下停車場空氣污染物30年,將導致教職人員終生平均壽命減少約9.29日,每年醫療支出約增加352元。

  • 學位論文

基於台灣水資源短缺及因應資源再利用之國際環保趨勢,回收廢水並再利用更顯其重要性,台灣自來水公司迴用淨水場廢水已行之有年,但迴用廢水後污染物重複累積而增加淨水負荷或提高飲用風險之疑慮,卻為鮮少探討之議題。 本研究挑選6座具有代表性之淨水場,針對各淨水場豐、枯水期之廢水水質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大部分淨水場回收廢水皆可符合自來水公司內控標準,少部分回收水源如坪頂淨水場廢水池上澄液之懸浮固體含量超過內控標準;而藻類及原蟲等項目雖未列管於內控標準中,但亦有鯉魚潭淨水場豐水期廢水池上澄液及污泥濃縮池上澄液具有藻類之迴用疑慮,而迴用另有梨型鞭毛蟲及隱孢子蟲問題之回收水源則為坪頂淨水場枯水期污泥濃縮池上澄液及麥寮第二淨水場豐水期廢水池上澄液。 本研究以水質分析結果作為板新及龍潭淨水場之實場驗證依據,分別研擬提昇廢水水質及減少22-37.3 %廢水量之建議。最後結合水質分析及實場驗證結果為參考,規劃淨水場回收廢水之最適化控制,以懸浮固體作為指標,淨水場廢水迴流率100%之情況下,對於迴用後水源中懸浮固體影響比例介於1.11-77.33 %,本研究設定廢水迴流後可接受之影響比例應低於10 %,則6座淨水場上澄液迴流率範圍應控制於4.8-100 %;此外,除了控制迴流量以降低對淨水程序之衝擊外,並可以濁度作為現場操作指標及相關水量指標之計算,加以提升廢水迴用之安全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經以批次分析方式,利用Biowin模擬出最佳VSS去除率操作參數及最佳甲烷產氣量操作參數後,得到以下結論:若由現況調整,則VSS去除率最佳化參數僅需將二沉/初沉污泥比例由4.8調整至7.0、進流污泥含水率由95.8%調整至97%,VSS去除率即可由65.27%上升至65.489%,而甲烷產氣量也將由12,271.16CMD增加至14,637.36CMD;而甲烷產氣量最佳化則需調整二沉/初沉污泥進流流量、進流污泥含水、槽內pH及槽內溫度,故相較之下,VSS去除率最佳化參數為最容易調整之參數。 若再將模擬出之參數加入經濟效益考量,由於甲烷產氣最佳化之最佳槽溫為36℃,為使槽溫上升由35.15℃上升至36℃,需燃燒甲烷以產生熱能加溫厭氧消化槽,且由於加溫所需之甲烷量非常大,故甲烷產氣量最佳化之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而綜觀國內其他廠,厭氧消化仍有些許問題待克服,除營運初期污泥含量不足,導致難以養菌外,還有外加熱源成本的問題,及厭氧消化系統本身待克服的問題,以上因素均會影響到厭氧消化槽的運作成效。故厭氧消化槽是需長期觀察並伺機調整操作參數的一敏感反應槽,而是否可順利的運作,如何尋求各廠適合的操作參數,實為一重要課題。

  • 學位論文

目前全球水資源匱乏,各國相關單位積極研發水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活性污泥膜濾法為近20年來創新之技術,本研究以市售薄膜直接應用於工業區污水處理廠之處理程序中,評估實廠運用之可行性,進而達到節省用地取得成本,取代傳統三級處理之目的。本實驗探討MBR於實廠運作之最佳操作條件,導入五股工業區經旋轉生物圓盤(RBC)未沈降之處理水,模擬MBR安置於終沈池中進行試驗;透過初期植種培養與薄膜操作特性試驗等,將透膜壓力控制TMP在9.8 kpa條件下,觀察產水通量LMH/TMP(Bar)及反應槽MLSS與SV30、產水水質SDI對COD、SS去除成效;期間以曝氣強度為0.012min-1,產水頻率1分鐘off,9分鐘on、硝化液迴流量控制3.9Q時有最佳產水通量124.4 LMH/Bar,再控制MBR反應槽內 MLSS濃度分別於6,000~10,000、10,000~14,000、14,000~18,000等三階段操作條件下,從實廠變異性高之處理水化驗分析產水之COD、SS、SDI、產水通量關係,得知反應槽MLSS濃度控制10,000~12,000 mg/L時有穩定的產水通量118~120LMH/Bar,產水COD<20 mg/L 、SDI<2.5以下,但反應槽MLSS濃度超過12,000 mg/L產水通量開始有下降趨勢,推估胞外聚合物造成阻塞。二級處理放流水中大腸桿菌分析為4.1~7.4*105(CFU/100mL),經過MBR處理後之產水中水大腸桿菌<10(CFU/100mL),故本系統對大腸桿菌去除高達99.98%以上。處理水中COD、SS去除率分別為95 %、99.98 ,採用MBR處理每噸污水相較於RBC二級處理程序,污泥產生量減少約0.12 kg/M3,約減少70.5 污泥產生量,污泥處置費由357,820元/月下降至105,628元/月成效良好,而且可以於現有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單元內直接進行改裝,無須再增加新設施土地成本,水質良好可以直接用於沖廁、澆灌或冷卻水等用途,提供再生水RO程序合宜前置處理水。

  • 學位論文

經濟部水利署於台灣各地建立地下水觀測井以作地下水調查之用,以利彙集各地下水水文及水質等長期資料,藉以瞭解當地地下水水文地質、水位、水質等資訊,並整合建立完整之資料庫。土壤、水質是造成井管腐蝕與積垢的主要因素,井管腐蝕可分為管內及管外,管內腐蝕和管外腐蝕分別為水質和土壤所造成,而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管內腐蝕狀況,以水質分析作為化學性評估方法,井體攝影作為物理性評估方法,從水質使井管發生鏽蝕之前因,搭配攝影觀察井管腐蝕情況之後果,從而更加了解井管鏽蝕發生程序及其原因。 於水質部分,將進行腐蝕指標評估,了解其水質之腐蝕潛勢;井體攝影部分,觀察整體井管腐蝕現況,將其腐蝕嚴重性區分為五等級,兩者進行探討其關聯性,但現況「三倍水」採樣方式僅能代表含水層地下水水質狀況,無法代表滯留水造成井管鏽蝕的狀況,因此水質部分搭配觀察分級結果,其相關性會產生不佳之情況,故此種採樣方式無法就井管腐蝕與積垢進行評估。而「三段水」採樣方法是將管內滯留水分為三段後進行採樣分析,才能代表滯留水影響井管腐蝕之情況,建議將現今使用之「三倍水」採樣方法更改為「三段水」採樣方法。於施工前之地下水水質檢測分析結果,作為評估選擇適合之管材,從觀察井管腐蝕現況,已建置之管材發生嚴重鏽蝕,建議以更換UPVC管為優先。地層活動頻繁之區域,將以金屬管材為佳,而焊接接管方式應加強其工法,避免接管處鏽蝕、破裂或管外物質滲入,並增加維護頻率,使觀測井施工維護能夠完善,增加地下水觀測井之使用壽命,減少腐蝕損失維護成本,以利觀測井能夠發揮其效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交通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逐年攀升,造成生態環境及人體莫大之損害,且隨者全球節能減碳議題高漲及綠色能源蓬勃發展,使得環保車輛在高油價時代下孕育而生,成為21世紀新興之綠色運具,然而環保車輛之研發量產,不僅使得污染物大幅減少甚至具其實質社會效益。惟此,本研究利用「環境健康整合效益模型」量化各環保車輛減少污染排放之健康效益(增加國人平均壽命以及減少每年醫療支出成本),並透過問卷分析消費者對各環保車輛之偏好屬性及願付金額,最後以成本效益分析評估獎勵補貼機制合宜額度及改善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電動汽車為四種環保車輛中效益最高者,相較於汽油車可節省民眾醫療支出1,082元/年*輛,增加民眾平均壽命5,786人*日/輛,其次依序為新柴油引擎車1,041元/年*輛、5,631人*日/輛;油電混合車942元/年*輛、5,031人*日/輛以及效益較低之液化石油氣車831元/年*輛、4,730人*日/輛。另此,問卷分析結果顯示,民眾得知液化石油氣車、新柴油引擎車、油電混合車、電動汽車「經濟成本」後相對於汽油車之額外願付金額分別為新台幣20,000、60,000、100,000、100,000元/輛;得知「健康效益」後相對於汽油車之額外願付金額依序為30,000、80,000、125,000以及150,000元/輛,願付金額提高25%至50%,顯示國人對環保及其健康效益越來越重視。 綜合各項減量行動中,民眾使用液化石油氣車成本效益比為7.63,為各環保車輛中最高,其次依序為新柴油引擎車1.01、電動汽車0.33以及油電混合車0.31,因為在所有環保車輛當中,液化石油氣車投資成本為最低,僅需較汽油車多支付5至7萬之改裝費用,因而整體成本效益比為最高。進一步探討成本效益比小於1之油電混合車及電動汽車,假設民眾願付金額皆不變,車商須經由技術提升及大量生產而降低成本分別為387,730、562,440元/輛;政府補貼金額分別為177,270、287,560元/輛,可經由徵加稅收及空污基金作為補貼金額,此時政府補貼之成本效益比始為1,表示具相對回饋之效益。 未來若開徵能源稅後,液化石油氣車可節省4,696元/年*輛之行駛成本,為四種環保車輛最佳,然而汽油車、柴油車、油電混合車須分別增加5,200、3,682、903元/年*輛行駛成本,電動汽車則無變化;另此,開徵能源稅後,液化石油氣車之成本效益比最佳,且各車種於開徵後會較開徵前整體補貼成本效益值皆提高,表示開徵能源稅後亦對社會具有實質之助益。最後,本研究針對政府、車廠、消費者三角度給予最適建議及未來可行方針。

  • 學位論文

水乳化柴油為一種可能的替代燃料。以油包水型乳化柴油作為石化柴油的替代燃料能減少引擎一氧化氮的排放,並降低對石化燃料的依賴。然而,目前較少關於小型高速柴油發電機使用油包水型乳化柴油,對引擎排放微粒數目濃度及能源效率之研究。 本研究以40-kHz超音波震盪器置備不同水/界面活性劑比例之油包水型乳化柴油(W5S5、W5S10、W10S5、W10S10、W10S15、W15S5、W15S10),並以小型高速柴油發電機、電子低壓衝擊器、引擎廢氣分析儀、負載裝置、油耗量測裝置等,建立排放採樣系統,以超級柴油與水乳化柴油為燃料進行實驗,藉以瞭解水乳化柴油在不同發電機負載下,對柴油發電機尾氣排放特徵及能源效率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引擎排氣溫度隨者發電機負載增加而增加,同時隨者水含量增加而降低。當發電機負載高於3600W,本研究所製備之水乳化柴油均能降低微粒數目濃度之排放,最多能降低約88%之微粒數目濃度排放,其數目平均粒徑反而增加,此時超級柴油微粒數目濃度約為1.42×108#/cm3,數目平均粒徑約為70奈米,NO排放濃度約為1530 ppm,而使用水乳化柴油(W15S10)微粒數目濃度為1.63×107#/cm3,數目平均粒徑則增加為85奈米,NO排放濃度減少至870 ppm。當負載為3600W時使用乳化燃料能減少NO排放濃度,但因為溫度降低導致燃燒不完全,使CO及HC排放濃度增加。混和燃料油耗隨者水含量增加而增加,但若只討論柴油之淨油耗,可以發現部分柴油油耗降低,相對使用各種水乳化柴油平均提升引擎燃燒熱效率約12-34%。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