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51.117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壬基苯酚聚乙氧基醇(NPnEO)為工業常用的非離子界面活性劑,經由微生物分解產生類似環境荷爾蒙的壬基苯酚(NP)造成生物雌性化,本研究利用超音波輔助零價鐵程序(批次及管柱)進行NPnEO去除與並探討氫氧自由基產生及其與NPnEO反應的機制探討。 零價鐵結合超音波處理壬基苯酚聚乙氧基醇探討因子分別為pH值(2.0、2.5、3.0、4.0)、曝氧(100 % O2、20 % O2、0 % O2)與零價鐵加藥量(1、3、5、10 g/L)進行分析,之後再利用超音波輔助零價鐵探討氫氧自由基分別進行氫氧自由基捕捉劑(水楊酸、二甲基亞碸)、pH值(2.0、3.0、4.0)與水力停留時間(10、30、60)等實驗參數的影響。 零價鐵結合超音波的處理NPnEO100 mg/L,在零價鐵5 g/L時,其去除效果為54 %,總有機碳的去除效果為6.6 %,而增加水中溶氧量有助於提升NPnEO之去除率至70 %,TOC的去除率增加至9.3 %,所以提升水中溶氧有助於零價鐵結合超音波去除NPnEO。 而本研究利用氫氧自由基捕捉劑反應形成的中間產物所產生的劑量進行換算後得到氫氧自由基產生量,最後利用NPnEO與氫氧自由基反應分析,在pH值為4.0,水力停留時間為60 min時,產生的氫氧自由基劑量為0.069 mM,NPnEO去除效果為28 %,當降低pH值至2.0時,氫氧自由基劑量提升至0.089 mM,NPnEO去除效果也增加至42 %,所以降低pH值會影響NPnEO去除結果與氫氧自由基生成量,最後利用超音波輔助零價鐵去除壬基苯酚聚乙氧基醇之結果,其反應後所產生的中間產物分析為D-Allose、Butanoic acid、Benzene、3,4-Altrosan、Ethanol。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全球的暖化現象日益嚴重,各國政府紛紛研擬諸多措施以因應氣候的變遷,許多國家紛紛以產品導向的政策執行節能減碳,因此碳標籤即成為節能減碳的主要作法,期望引導民眾落實永續消費與生產。雖然世界各國有許多碳標籤的相關議題興起,但對於消費者對碳標籤的實證調查較少,故本研究希望在我國政府推動碳標籤計畫前,先進行民眾對於碳標籤政策的看法與認知調查。然而商品碳標籤是一項創新的概念,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創新擴散理論的基礎,調查消費者對於碳標籤的認知與態度;本研究首先透過廣泛文獻回顧與探討,整理產品碳標籤的創新認知屬性、溝通管道、社會體系與決策階段的四大構面,將其設計成問卷,透過專家問卷的修改,再以量販店的消費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放1250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1219份,回收率為97.52%。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消費者高度的認同碳標籤的做法,亦認為碳標籤有助於提升民眾的節能減碳意識。而消費者傾向於簡單且淺顯易懂的碳標籤圖示,宣傳管道則是認為以大眾傳播較為迅速且有效。消費者也普遍認為環保的行為要從小做起,故各級教育體系提供的碳標籤資訊亦相當重要。而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亦會影響消費者對於產品碳標籤的認知與接受度,調查結果可發現女性、已婚、有小孩及年紀較長的消費者,對於產品碳標籤的認知程度較高,其接受意願也相對較高。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議題被各界關注,使得量化溫室氣體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計算更受重視,國內外也開始倡導於產品外標示碳標籤;其目的是希望消費者能以碳足跡為比較基礎,做出減緩溫室效應衝擊等有利於環境的選擇。然而,對於以碳足跡計算所利用的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方法而言,不同的計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相去甚遠,例如:使用不同的軟體計算,或是計算方法使用EIO-LCA/PLCA(Economic input-output life cycle assessment/Process life cycle assessment)等,這也說明碳足跡計算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性(Uncertainty)。 在實務上無論是「生命週期評估」或是「產品碳足跡計算」之不確定性,常常是被忽略而不考慮的,然而,在ISO 14064-1 (2006)及ISO/CD 14067-1 (2010)中,皆有要求需納入不確定性評估的描述與結果;對於「不確定性」量化方法之選擇中,亦有要求應選擇與使用可合理降低不確定性,且產生準確的、一致的及再現性結果的量化方法。顯見產品碳足跡計算結果,若想要具有公信力且不被質疑,不確定性分析仍是有其必要性的。 由於產品碳足跡之不確定性因子甚多,若要進行完整的不確定性分析與量化,在實際執行上有相當的困難度,且在多數情形下僅「參數不確定性」是在能力可行之範圍內。因此,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來瞭解運用LCA軟體工具計算產品碳足跡計算時,其參數不確定性的人為影響因素。並利用描述性與分析性的統計分析方法,結合蒙地卡羅模擬(Monte Carlo Simulation),來嘗試分析與量化產品碳足跡計算人為因素的參數不確定性(Parameter Uncertainty)。 本研究藉由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瞭解不同背景特徵對於產品碳足跡計算結果與回收樣本之正確機率之差異性;並利用複迴歸分析方式來做敏感性分析,了解影響產品碳足跡計算的敏感性因子之背景特徵為何;最後,透過蒙地卡羅模擬,來觀察模擬結果及量化產品碳足跡計算結果的系統性誤差,使本研究可將產品碳足跡計算之參數不確定性的系統偏差量化成數字,以校正其系統偏差。希望能提供台灣業者在作產品碳足跡計算之不確定性分析時,有相關作法之參考與建議。

  • 學位論文

隨著全球暖化議題風潮興起,節能減碳已蔚為一股風潮,各國政府針對其氣候政策研擬諸多措施與做法,並根據199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所舉辦之地球高峰會,「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內容提及到永續消費與生產觀念(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SC&P),為了能達到環境品質及永續發展目標,全體民眾需要改變其消費及生產模式。故現今各國無不相繼從產品為導向的政策面執行節能減碳,碳標籤做法隨即為各國優先所要探討制定之規範。本研究主要為採用次級資料蒐集法及專家問卷方法,綜合兩者之資訊,以做為台灣碳標籤推行之策略優先評選,以供決策者策略分析參考。首先,先經由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 FDM)專家問卷法得出台灣碳標籤推行之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SWOT)因子;並利用決策實驗室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探討影響台灣碳標籤推行之關鍵影響因子間之關聯性;再採取SWOT矩陣進行策略因子配對,而得到SO策略、ST策略、WO策略、WT策略,以提供一種系統的觀念架構,使我國探討台灣碳標籤推行可行性之研究擬訂更明確、更有系統化的一種方法。最後藉由結合SWOT分析法與分析網路程序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兩者,建構出量化的SWOT分析模式。針對最佳台灣碳標籤推行之策略選擇過程,「(SO)多方面推廣碳標籤」成為碳標籤推行最優先採用之策略性方案。此結果不僅可協助政府及企業了解碳標籤推行之策略決策過程的考量關鍵層面,並且讓決策者可以透過系統化決策模式,鑑別最適優先執行之最佳策略,得以有效提升決策效率,維持永續競爭優勢,並決定台灣碳標籤之推行優先順序與相對重要性之可行性評估,以利後續政策推行統合及長期考量。

  • 學位論文

一般性能佳的靜電集塵器對質量收集效率可高達99%,但對於次微米(0.1-1.0μm)粒徑其微粒穿透效率明顯的較高。而大量次微米微粒排放到大氣中會對環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改善靜電集塵器對次微米微粒收集效率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利用靜電膠結技術可讓帶電微粒於交流電場下,使微小微粒碰撞膠結成較大粒子,因而提升微粒收集效率。 因此,本研究設置一套靜電膠結系統以氯化鈉(Sodium chloride, NaCl)為測試氣膠,改變操作參數以靜電膠結系統使小微粒形成具有電性之大微粒,改變之參數為交流電之電壓、頻率與停留時間,以探討不同參數對懸浮微粒之靜電膠結、集塵效率及臭氧產生量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於膠結區中微粒數目中位數粒徑、數目平均數粒徑及數目幾何平均粒徑隨操作電壓增加、頻率減少及膠結區平板長度越長而上升。於相同頻率30 Hz與操作電壓16 kV下,當停留時間從4.5 s增加到7 s時,次微米微粒膠結效率從9.84%增加到11.39%。且以整體之微粒穿透率來看,當頻率為30Hz停留時間7秒時,電壓從8 kV增加至16 kV後微粒之次微米穿透率從24.12%下降5.50%。由結果所示,靜電膠結系統設置對次微米微粒去除效率有明顯的提升。 此外本實驗系統中,臭氧產生量主要受充電區之電暈放電產生之電流值影響,其總臭氧產生量約為140 ppb。除此之外,微粒帶電量隨著電壓及微粒粒徑增加而增加,而當微粒小於50 nm時,平均帶電量小於1.6×10-19 coulomb,意味部份粒徑的微粒並沒有帶電,且隨著粒徑越小其比例越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花蓮縣預備設置之垃圾焚化廠,行政院環保署於93年5月25日核定停建;而花蓮縣一般廢棄物仍持續產生,而衍生垃圾無法有效處理等問題。縣內其他鄉鎮現有之垃圾掩埋場也陸續達到飽和及封場狀況下,因應環保署之跨區轉運合作模式,以垃圾轉運站之方式,解決目前焚化廠焚化空間餘裕量,同時也解決垃圾處理問及降低清運成本。 本研究以花蓮縣為個案,分析垃圾轉運站與本縣自建焚化廠何種垃圾處理方式對花蓮縣是可行的。本研究方法採用估算轉運站與擬自建焚化廠之污染物排放量進行比較,及計算轉運站與焚化廠處理垃圾每公噸花費成本,評估轉運或興建焚化廠何種處理方式,對花蓮縣北區五鄉市處理垃圾最適當。本研究空氣污染主要指標進行分析,包含PM、SOX、NOx,結果可知轉運方式之粒狀污染物排放量為0.738公噸/年、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0.86公噸/年與硫氧化物0.015公噸/年,與擬興建焚化產生粒狀污染物1.76公噸/年、氮氧化物排放量為96.69公噸/年和硫氧化物排放量為4.76公噸/年進行比較,焚化排放粒狀污染物、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比轉運處理分別多1.022公噸、85.96公噸與4.75公噸;另依成本分析結果顯示轉運成本處理垃圾成本為2,075元/噸,擬興建焚化廠處理垃圾依據設計量為300公噸/日處理成本為3,118元/公噸, 因鄰近縣市皆有焚化廠處理垃圾,恐將無垃圾進廠焚化情況,每公噸垃圾處理成本為7,961元,本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轉運方式適合花蓮縣北區五鄉市處理垃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