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48.62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微胞加強超過濾程序 (Micellar enhanced ultrafiltration, MEUF) 為一可以有效地截留並濃縮溶液中離子型汙染物(六價鉻)及有機物的方法。然而,廢水中同時存在的其他陰離子 (NO3-, SO42-) 會與六價鉻酸鹽產生競爭效應的現象而影響到其截留效果;此外廢水中存在的螯合劑 (EDTA) 與此程序中採用的界面活性劑微胞 (Micelle) 也會產生交互作用而影響到離子型汙染物的截留效率。上述三種陰離子 (Cr(VI), NO3-, SO42-) 及 EDTA 分別以不同的莫爾濃度比例組成薄膜進流液,再添加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 (CTAB) 使之形成微胞並以 UF 薄膜在固定的操作條件下將其截留濃縮,並於濾液端分析其水質及薄膜的相對通量。 進流液中只含有一種陰離子時,其截留效率為 Cr(VI) 99.7%> SO42- 84.1% > NO3- 81.0%,而當進流液中同時含有上述三種陰離子時,其截留率也同樣呈現此一趨勢,顯示離子與微胞的交互作用,不只需要考慮其荷電性質,離子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也為一重要因素。另外,硫酸根對於六價鉻截留效率的影響也大於硝酸根,顯示離子之電價於此程序中為一重要的性質。而當 EDTA 的濃度從 1mM 上升至 2mM 時,六價鉻的截留效率則從 99.7% 下降至 98.7%,其他陰離子也呈現不同的下降趨勢,但 EDTA 對於 CTAB 的截留效率卻有些微提升的現象。當進流液溫度上升至 40℃ 時,相對通量從 0.68 上升至 0.94,而陰離子之截留率則皆下降 5% 左右,離子汙染物因溫度上升而增加其熱的擾動,對於其吸附於界面活性劑微胞有不利的影響;溫度對於界面活性劑微胞的穩定性也為一關鍵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重金屬是燃煤程序中所產生的污染物,其中又以汞(mecury)的排放最受矚目。由於汞具有於自然界存在時間長、具持久性、生物累積性與生物放大等特性,且汞物質能經由大氣、陸地和海洋環境中進行區域性或全球性之長程傳輸,具跨國傳輸特性,故對於生態環境及人體具極大衝擊。重金屬可存在於燃煤飛灰、石膏、底灰及煙道排氣中,一般而言固化(solidification) 程序對於燃煤電廠副產品之重金屬溶出具有有效之抑制作用,故本研究針對電廠副產品使用固化程序後,進行TCLP、可交換態TCLP等試驗。另外也使用熱脫附(thermal desorption)程序,觀察副產品中汞之熱穩定性。飛灰固化體經TCLP溶出試驗後,Pb、Cr、Cu、As、Cd及Hg之TCLP溶出值均符合法規標準,在Zn、As、Hg、Ni方面,添加水泥有明顯抑制溶出的效果,而添加螯合劑之溶出值卻無明顯之變化趨勢。在可交換TCLP溶出程序方面,未經固化法處理的飛灰中Cu、Cd和As占了總量較高的百分比,分別為40.3%、39.1%和77%。相關研究顯示,除了殘餘態的重金屬難以溶出被生物體所利用外,其餘的相態的重金屬則均可能溶出被生物體所吸收利用,而以水溶態與可交換態這兩個相態中的重金屬最容易溶出。在副產品汞之熱穩定性部份,飛灰中的汞在200 oC時開始明顯脫附,在300 oC達到脫附的高峰值,在約480 oC時汞的脫附量開始趨於減緩,石膏中汞的脫附區段在於150 oC ~450 oC,汞在約244 oC中達到脫附的高峰值,底灰中汞脫在於140 oC時開始脫附,在290 oC達到第一個脫附的高峰值,接著在370 oC時有第二個高峰值出現。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A焚化廠營運期間所產生之飛灰中戴奧辛排放特徵,及對周界土壤中戴奧辛之影響,並利用加強因子分析法(Enrichment Factor,EF)進行污染物指紋建立,再進行戴奧辛比對,另評析混入事業廢棄物對焚化廠排放戴奧辛污染物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A焚化廠飛灰與周界土壤中戴奧辛實測濃度是以八氯戴奧辛(OCDD)為顯著特徵,2,3,4,7,8-五氯呋喃(2,3,4,7,8-PeCDF)則是毒性濃度顯著特徵,利用加強因子建立飛灰及周界土壤之污染物指紋,可得知A焚化廠戴奧辛指紋:飛灰之EF值為1.00,土壤之EF值為0.26。另混入事業廢棄物對焚化廠之煙氣及飛灰中戴奧辛的影響經迴歸後,混入事業廢棄物與煙氣中戴奧辛濃度呈中度相關性(R2=0.427),與飛灰中戴奧辛濃度亦呈中度相關性(R2=0.5494)。

  • 學位論文

由於極少有相關研究以較為具體之資料探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報案中心實際運作時的服務效能,因而難以瞭解其運作之實際效果。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對陳情案件的相關次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瞭解公害陳情案件類型與陳情管道、季節之間的關聯性,並期望透過研究之結果對於現行之公害陳情案件處理模式提出可能之改善建議。本研究資料來源為2012年台北市公害陳情案件統計記錄,記錄方式以各月份為單位,再依據季節、公害陳情案件類別及公害陳情回報管道進行分類後,透過卡方檢定(Chi-Squared test)及適合度檢定(Chi-Squared test for goodness-of-fit)來分析公害陳情案件類型與案件受理管道類型及季節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1. 公害陳情案件類型與季節之間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χ2=146.6, p<0.001)。 2. 公害陳情案件類型與案件受理管道之間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性(χ2=310.1, p<0.001)。 3. 噪音陳情案件在四季間的分布差異呈現統計上的顯著性(p<0.001),在一年十二個月份中的分布差異亦呈現統計上的顯著性(p<0.001)。 本研究建議應加強針對噪音陳情案件的稽查並視季節或月份調整公害稽查方向,藉以滿足市民對於減少公害事件的需求。

  • 學位論文

目前國內外都市垃圾焚化底渣資源化再利用的比例逐年升高,而台灣垃圾底渣資源化所需面臨之問題仍是底渣本身之氯離子含量過高,故本研究主要著重於 底渣中氯離子含量,探討經加藥水洗處理後之垃圾焚化底渣再利用作為符合第一類管制標準之可行性。由實驗結果可知,對於水溶性氯離子濃度之去除效率,除了滯留時間以及液固比為主要之影響因子之外,酸液濃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之一,隨著添加酸液濃度的增加,底渣水溶性氯離子的去除成效也隨著上升。 由本研究結果可推估在經過L/S=3四段連續式加酸水洗,每槽滯留時間30 min及酸液濃度(pH約等於2.30)的情況下可將垃圾焚化底渣中水溶性氯離子濃度值由0.889 % 降低至0.018 %,符合法規第一類標準規範,並應用於取代部分砂石粒料。就工程成本分析上,以處理500 (噸/天) 底渣所需之成本概估約35元/噸,經處理過後可用作取代砂石粒料之有價產品約為70噸,以目前市售價格 (保守估計250元/噸),此整體處理成本效益,在支出收入方面達到平衡不至於虧損的運作下,達到底渣資源化之目的,作為再生級配料運用在第一類再利用類型之產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全球對於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主要運用於電子及資訊產品,然而,儘管目前處理廢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之主要方式為掩埋處理,但此處理方式之成本高,並可能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此方法不可用以長期解決廢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因此,妥善處理和回收廢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中之玻璃基板和液晶極具重要意義。 經文獻蒐集得知,廢液晶可藉由超臨界二氧化碳、有機溶劑、熱析出及超聲波結合丙酮溶劑等方式進行萃取分離;廢玻璃基板與廢偏光膜可透過熱衝擊、冷熱衝擊、熱裂解、有機溶劑及風選等方式使其分離,而分離後之廢玻璃基板則可做為混泥土磚、透水磚及發泡玻璃等再利用。 研究結果顯示,廢液晶之最適處理技術為利用丙酮溶劑將液晶由廢液晶面板中取出,再將取出後之液晶進行調配、純化,以製成客製化配方供面板廠商使用,而廢玻璃基板之最適處理方式為利用粉碎機將其破碎,透過風選方式將玻璃基板與偏光膜分離後,偏光膜可做為冶煉爐之還原劑等;廢玻璃基板(不含液晶、偏光膜)則可做為道路材料或土木建築材料使用。

  • 學位論文

隨著時代變遷及環境保育意識之崛起,對廢棄物之管理已從最終處置演進至將各種物質進行回收再利用,鑒於科技的進步與自然資源日益減少,國內專家學者著手研究從廢電子電器設備及資訊物品中回收可再利用之資源進行使用。本研究初步蒐集國內目前處理及存放廢電子電器設備及廢資訊物品之處理業者共有17 家18 廠之基本資料,探討國內廢電子電器設備暨資訊物品回收及管理制度之研究。 本研究經以相關數據資料蒐集及文獻資料蒐集方法,完成國內外廢電子電器設備暨資訊物品回收系統研究及管理分析,藉由國外回收管理趨勢之成果引薦於國內,並探討國內電子電器設備暨資訊物品綠色標章成效目前現況及評析未來發展潛勢,最後評析國內外廢電子電器設備暨資訊物品再使用政策,將國外再使用政策與國內進行比較,另本研究探討國內推動廢四機逆向回收,係將延伸生產者責任與永續物質管理的概念,透過回收再利用體系,以期國內家電廢棄物可以成為城市裡的礦脈,創造綠色商機,落實「資源循環」再利用的觀念,達到「資源回收再利用」之目的,迎向全面「零廢棄」之目標。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分析育齡婦女之頭髮甲基汞濃度及臺灣市售魚體之甲基汞濃度,以評估育齡婦女每日由魚體暴露甲基汞之風險。本研究於2007年至2009年分別收集懷孕及不孕婦女之頭髮樣本,其中有七成的婦女頭髮甲基汞超出美國環保署之建議值1 mg kg-1,而不孕婦女幾何平均濃度為1.82±0.14 mg kg-1,懷孕婦女為1.23±0.18 mg kg-1,不孕組顯著高於懷孕組。本研究於2014年採集魚體樣本,濃度範圍為0.001-0.54 mg kg-1。每日甲基汞暴露量中有八成以上的婦女超出美國環保署之建議值0.1 μg kg BW-1 d-1,不孕組的平均顯著高於懷孕組,平均值分別為0.51±0.49及0.34±0.34 μg kg BW-1 d-1。本研究於頭髮甲基汞濃度及每日甲基汞暴露量中皆發現,兩者與懷孕情形間呈顯著正相關,且頭髮甲基汞濃度也與每日甲基汞暴露量呈顯著正相關。由此結果顯示,人體內之汞以及攝入之汞皆可能造成婦女不孕之因子,而當汞攝入量越高體內之汞含量也可能會相對增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幾年溫室氣體排放逐年攀升,氣候變遷日益增加,其中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最高,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生態破壞以及降低農糧收穫等,然而人口暴增不僅提高食物需求量,並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其中農業排放甲烷GWP(25)以及氧化亞氮GWP(298)的暖化效應更遠高於二氧化碳。   本研究目的,針對宜蘭縣當地白米、茶葉、蔥與梨,應用完整生命週期概念,經SimaPro8.0.2軟體進行環境衝擊與碳排放分析。於IMPACT2002+環境衝擊評估四項農作物結果顯示,氣候變遷環境負荷為最高,其次依序是人體健康、天然資源與生態系統品質,五農有機米、冬山茶及上將梨主要貢獻來自於原料階段,三星有機蔥則是原料及運輸部分。以IPCC 2007 100a評估四項農產品碳足跡,五農有機米為1.592公斤當量,原物料和使用階段為主分別占62.73%與19.82%、冬山茶7.035公斤當量,以原物料與使用階段為主占35.15%及45.58%、三星有機蔥0.56公斤當量,以運輸階段為主占78.10%,其次是原物料階段21.52%、上將梨1.786公斤當量,原物料階段最高,其次為運輸部分占73.98%和22.64%。   本研究發現四項農產品於生命週期階段耗用汽柴油、肥料及電力為主要造成環境衝擊之因素,故認為應朝向合理化施肥和推廣產地直銷,降低環境衝擊及農資成本予以邁向低碳永續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