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217.134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國內各都會區目前皆大力推動捷運路網,捷運系統沿線車站可為地方帶來便捷的交通、繁榮的商機及促進房地產增值等效益。捷運場站已成為多數人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處,捷運車站扮演地區類似門戶的角色。因此捷運設施廣場功能的發揮,必能大幅提昇捷運場站的附加功能。 廣場是都市中產生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也是社區活動、遊憩休閒、景觀創造及環境維護的重要公共空間,捷運設施廣場更需要發揮多樣性使用機能,藉以顯現出捷運設施帶來大量人潮的價值,而捷運設施廣場若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功能,必將可成為地區魅力的基礎。 捷運設施廣場之規劃除理論探討外,亦牽涉實質規劃之落實。本研究分二階段,第一階段藉由文獻探討、現況調查及深入訪談等研究方法蒐集研析相關資料,以了解區域環境現況、社區需求及現有廣場活動等,進行捷運設施廣場空地規劃原則探討,研究結果歸結出二十五項捷運設施廣場規劃原則;第二階段則依所歸納之二十五項規劃原則,以「捷運淡水站後廣場」為對象,配合基地條件進行規劃操作,綜合考量規劃原則與基地條件,推論出五項規劃構想為:一、「與自然對話體驗休閒」;二、「喚回歷史共同記憶」;三、「多元化遊程轉運站」;四、「塑造地區新門戶」;五、「營造居民情感生活圈」,並完成一實質規劃操作。

  • 學位論文

目前行政院所積極推動之「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投資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中,希冀透過消除舊有不良建設、改善整體環境品質、提升文化、環境、生態層面之精神,以達到計畫目標六年內觀光客倍增至二百萬人次。 然綜觀國內各觀光場所或風景區,多數之結構組成並不完整且緊密,亦並未考量其所具有之自然或文化資源及預提供之知覺性特徵。 此外,隨著人們旅遊心態的改變,以及對環境及文化的尊重,替代型旅遊已逐漸取代過去傳統的大眾旅遊成為新型態的觀光趨勢,21世紀的觀光不僅要能滿足旅客生理及心理的需求,更應尊重地方文化並配合環境資源承載力,以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 本論文係以國內各級風景區及國家公園作為研究對象,以誘導式結構研究方法整合相關之議題,由現代觀光趨勢之角度探究風景區的規劃及構成中,各組成元素所代表之意義、重要性及功能,透過從環境知覺、環境行為等環境心理學的角度,重新檢討環境如何與人互動,深入探究風景區意象及場所精神。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理解風景區之開發須以永續經營之角度,依照一定的程序將組成結構進行有秩序的設計整合,針對環境及遊客特性呈現景觀知覺及環境意象,並需透過用後環境評價結果持續進行改善,歸結出26項風景區規劃準則,以期作為日後風景區開發規劃之參考。

  • 學位論文

金瓜石早期發展以金銅礦業為主而建構地方。隨著礦業的沒落,聚落的分佈,人口的老化(96年銅山里老人比率近30%)與產業的轉型,在這樣的環境變遷下,日治時期前後、金礦興盛時期、光復時期之後的歷史脈絡裡,實質空間、社會空間的改變對於地方之居住如何相維持與平衡;相互關係之間如何達到聚落老人彼此的互動與熟悉的居住環境?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是採用文獻回顧、實地觀察與深入訪談法。並藉由環境心理學觀點來探討金瓜石聚落老人與居住環境之互動關係。研究目的是希望透過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分析聚落老人對空間的認知與行為,及個體內、外在與居住環境之發展關係。聚落老人在社會網絡中的主要行為類型,在社會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成因。 依本研究的結論聚落老人居住於居住環境之互動關係,在實質與社會空間中,由聚落、區域、單元等大至小之空間尺度,而演繹出謀生、移動、意義、意象與象徵等五種空間關係之類型,並藉由社會互動的網絡,參與型、定居型、遷移型與退出型等四種類型的聚落老人 ,在日常的環境行為中彼此相遇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網絡,得以繼續建構聚落老人的居住環境。

  • 學位論文

摘 要 論文名稱:學校教室黑板照明燈具設計之研究 頁數:93頁 校所別: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畢業時間: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 學位:碩士 研究生:張馨允 指導教授:周鼎金教授 關鍵詞:教室黑板照明、黑板燈具設計、眩光。 依教育部九十五學年度統計數字顯示,國小學童近視率高達近五成,顯示國小學童近視的情況必需重視。尤其現今國小學童在使用教室上課時間高達八小時的情境下,教室照明影響學生甚鉅。學童在學習上黑板使用率為最高,經本研究實測後發現黑板的照明燈具影響因素,均直接影響學童的學習,所以提昇優質學習環境是刻不容緩。 依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教室照明規定黑板面照度須達750 lx,且對學生及老師均不得產生眩光。首先藉由台北市士林區某國小針對普通教室之黑板燈具,經量測黑板面的照度、數量、燈具形式、吊掛方式、吊掛距離、距地板面高度、旋轉角度實測及個案模擬,設計新型式黑板燈具並進行模擬分析。 本研究成果依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教室照明規定及實測和模擬結果作為設計黑板燈具的基礎,應可獲得新型式之黑板燈具,並透過電腦軟體模擬、檢測以進行驗證後,除可獲得新型式黑板燈具外,未來亦可建議黑板燈具廠商於市售產品應加註其使用最佳之裝設方式,讓黑板燈具在教室內發揮最大功能與提升學童的學習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地球資源即將耗盡的警訊,帶來全球產業界追求『永續發展』的重要標竿,如何有效整合能源與減少環境破壞之『永續設計』,將是因應綠色環保趨勢強化全球競爭力的主要發展策略。本研究透過統合都市主要景觀道路空間中,被經常性地零散設置之路燈、紅綠燈、路標、交通標示牌、行人專用倒數秒數燈等都市資訊化設施,以模組化、彈性化的方式整合在一組路燈上。藉此除了達成城市景觀美化之直接效益外,同時亦創造了屬於具都會區地方性特色之景觀風貌。 本研究首以『永續發展』設計的理念,將共桿式路燈之外觀造型融入美化、區域景觀及道路設置路燈相關法規等多重面向探索,彙集歸納整理出共桿式路燈的設計要點與訴求,作為本文共桿式路燈設計參考之依據,據以發展兩種不同創意類型之共桿式路燈,並進行比較分析與估算其個別造價成本,以瞭解本研究所設計之共桿式路燈,在其應用時能夠更趨近於現今都市主要道路之需求,亦能提供於未來共桿式路燈設計者作設計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據我國內政部統計結果1993年我國的高齡比率(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之比率)進入7%的人口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門檻。2007年11月高齡比率約達到10.2%,老人總數高達233萬。然而綜觀台灣的老人公寓現況不論在硬體設施、住宅環境等層面大部份皆有待改善探討的空間。 高齡者遷居至老人公寓後在家庭結構及社經環境的變遷影響下,遷居的過程及入居後的生活模式改變皆會產生心理及生理的影響,如何透過「空間組織小規模化」及「多元的生活簇群空間」讓高齡者彼此建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進而在新的環境裡重塑家及社區鄰里的感覺。鑑於此本研究以環境行為學角度經實際案例操作分析探討老人公寓的生活簇群組織與空間層級的關係,檢討其帶給高齡者從自身生活起居到社交行為層面的交互影響。藉由高齡者的想法及在老人公寓空間裡的生活經驗,提出高齡者的實質需求及老人住宅簇群質量配置。老人公寓高齡者依社會參與的程度、空間使用範圍及高齡者待在老人公寓平均時間為參考,高齡者依生活範圍可分居室型、場所型、外出型三種類型。以活動內容層面分析以外出型高齡者最為多元化,其次為場所型,居室型活動內容較單調;社交層面以場所型的高齡者彼此互動機會較多,外出型及居室型高齡者在老人公寓社交行為較少。 依現行「老人住宅基本設施及設備規劃設計規範」對於老人住宅生活簇群規劃方面建議只分為:居住單元、基本簇群及生活簇群三種層級,然而本研究依高齡者場所行為從空間層級及組織的角度提出都市老人公寓生活簇群可將其更細分劃為居住單元、小簇群單元、基本生活簇群及生活簇群四種層級,其規劃要點分述如下:一、居住單元是高齡者個人的生活空間以支持獨立的生活模式為規劃設計目標,應考量高齡者生活多元性,提供足夠的生活起居空間及設施,適當配置兩人房供夫妻同住。二、小簇群是透過居住單元的向心性組合,可由四至六個居住單元組成,共用一個共享的向心性生活起居空間,使彼此互相熟識,建立鄰居關係及對場所的歸屬感。三、基本生活簇群是高齡者獨立的生活場域,提供高齡者所有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及設備,如共用的餐廳、廚房、洗衣間、起居室、交誼室、戶外陽台等。由二至三個小簇群建構一基本生活簇群。四、生活簇群是高齡者的團體生活,提供高齡者生活娛樂及社交活動的場所,增加高齡者社交行為及彼此認識的機會。視老人公寓營運計畫以三個以上的基本生活簇群組成生活簇群,可設置多功能休閒室、戶外共同活動空間等公共空間。就空間量而言,個人私密空間、半公共空間、公共空間依小規模化發展趨勢,應減少個人居住單元數,提高個人私密居住空間面積,總面積配比應低於40%總樓地板面積,半公共及公共空間則相對提高,半公共空間應高於20%總樓地板面積,公共空間視老人公寓規模調配其適宜性,約佔15%總地板面積。 老人公寓為現今高齡者安養型態之一,都市型老人公寓其小規模化、社區化及交通便捷化有助於高齡者生活圈的延續與再造,配合老人公寓內部適宜的生活簇群規劃讓高齡者享有安定、安心及安全的晚年生活。

  • 學位論文

論文名稱: 建築物外牆維護評估方法之研究 頁數:149 校所別: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畢業時間:九十六年度第二學期 學位:碩士 研究生:粘世孟 指導教授:楊詩弘 關鍵詞:公共安全、都市景觀、外牆附置物、外牆維護評估 台灣的建築物外牆髒污、廣告物、鐵窗、冷氣機附置物、陽台加窗、違章建築等現象,普遍給人「髒、亂、醜」的都市印象。對於如何認定什麼是髒亂的建築物外牆,行政機關目前尚無有效的改善評估工具及公共政策,導致改善外牆的公共安全及市容觀瞻成效有限。有鑑於此,本研究將探討如何改善都市景觀,提升公共安全,並防止建築物外部環境惡化,研究範圍選定臨接忠孝東路三、四段沿街面建築物,以文獻蒐集、外牆管理法令分析、現象觀察、問卷調查、AHP專家問卷等方法,探討目前外牆亂象形成之原因,分析目前建築物外牆亂象最需要被改善的問題,提出建築物外牆改善評估方法及具體改善之執行方法及評估基準。經分析顯示,因相關管理法令不周、行政機關人力不足取締不彰、建築物使用者漠視等原因,造成外牆髒亂影響都市景觀,外牆附置物違規設置及外牆飾材掉落危害公共安全等問題。 整體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所建立之外牆髒亂改善評估方法,能有效對建築物外牆現況進行評估,分析是否應進行何種程度的維護。希望本研究結果能做為政府機關制定公共政策或外牆維護管理具體改善之參考,建立維護清理相關準則,同時與物業管理公司相互合作,藉此逐漸改善外牆髒污、現存之違建、附置物等問題,提昇都市整體公共安全及都市景觀。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僅針對典藏空間的防震需求與典藏空間設置設備隔震進行探討,以量化研究為主並採用問卷調查收集相關資料。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方法初擬問卷架構之基礎資料,並透過五位專家審查修正問卷架構與內容;其次,以預試問卷統計來提高問卷之信、效度的修正,以完成正式問卷的設計;最後,在研究對象經過篩選後,選擇國內博物館共十九所計81名典藏人員作為受測對象,總計回收六十八份,有效問卷共六十六份;以統計方法分析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等分析防震需求與設置設備隔震課題,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1)在防震需求,超過半數認同典藏空間採用傳統防震,建議規劃防震時以傳統防震措施為主,運用設備隔震為輔,兩者防震措施應融合於典藏空間規劃防震措施之設計,研究樣本數中顯示需加強女性典藏人員對典藏空間規劃防震措施的觀念;(2)在設置設備隔震課題,主要以安全因素為最重要考量,而空間因素佔次要,五項因素中最不認同為技術因素,設備隔震應以降低地震災害為主要功能,在空間上比傳統防震更具有彈性的規劃,在技術方面對設備隔震認知仍是缺乏,建議博物館加強典藏人員對防震措施認知的提升;(3)建議未來設置設備隔震課題,未來「經濟因素、安全因素、空間因素」層面考量顯著高於現在的時間尺度,顯示認同設備隔震的典藏人員應加強防震措施、經濟方面正確的觀念、安全上的宣導與空間規劃上的落實層面,並提高東部與離島地區博物館內部典藏人員對設備隔震的防震認知。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我國技職教育建築系學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項目及探討各項專業能力項目間之「現在重要」程度及「未來需求」程度。本研究採量化研究,以問卷針對建築師及建築系專任教師進行調查,共計回收180份有效問卷;再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各項專業能力之項目程度、時間尺度、重視次序的差異。根據研究結果建構17項符合國內高等技職教育建築系學生應需具備的專業能力項目並獲致以下結論:專業能力的項目程度在現在與未來對於技能層面較認知及情意層面低;且會因學界與業界的看法及是否兼任教職、任教職稱、任教學制、工作年資、工作區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另建築設計能力仍為目前建築培育之人才所重視的核心能力,亦為未來必需的學習範疇,最後重視將設計概念轉化實體建築之能力及應以資訊化、永續化、專業化等議題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