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12.145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過去國內之建築執照之核准以審查為主,與建築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不符,由於時代改變與專業技術成熟,建築執照之專業簽證因應而生,如何落實是建築師、業界與政府應努力之方向。國內簽證與抽查制度以台北市之執行最為成熟,期望藉由本研究能了解目前之問題之所在,並嘗試建立建築執照抽查制度之改善方向與執行準則,以減低業界對主管建築機關之成見及避免建築師因法令認知不同,導至簽證錯誤,造成事後大量社會成本的付出,並提昇主管建築機關之行政效率。 本研究在相關理論與文獻所探討內容為,一、國內、外相關建築管理許可制度回顧。二、現行國內相關建築抽查之管理法令探討。三、國內建管抽查制度之相關研究。另在建築管理抽查案例之實證分析方面為簽證案件實例探討、問卷調查與建築管理抽查制度之改善方向為研究內容。 希望以台北市這十年來之實施情形及相關案例或各界之意見來研究分析探討,以落實專業簽證制度,並期能提出建議方向與準則,以作為日後施行或修法之參考,並讓社會大眾明瞭簽證制度之善意及趨勢,期能使優秀業者及建築師能勝出建立口碑,以創造更好更安全之居住環境。

  • 學位論文

地方行銷為面臨全球化挑戰下,營造地方特色並推動地區發展的最佳途徑。深受開發停滯的東華大學城特定區由於政府財力不足,且地方產業缺乏特色與競爭力,無法吸引投資廠商與人口之進駐,造成政策延宕、人口外移、老化與經濟衰退等問題。以地方行銷的概念為主軸,係為解決地方發展困境及尋求未來發展方向的手法。本研究運用策略規劃理念與地方行銷觀點,配合國內外相關行銷案例做一整合,針對未來地區發展之應用價值做進一步之瞭解與探討。針對其現況與發展條件進行環境議題之分析;並藉由地方單位訪談之質化分析配合地主與居民問卷調查之量化統計;再以S.W.O.T情勢分析進行特定區內外部環境分析,以瞭解該區之發展潛力。 研究成果係將東華大學城特定區視為一種行銷「商品」的概念,融入市場競爭導向為考量,最終提出行銷之課題、目標與策略,本研究將該區定位為「生態旅憩學園」,做為提昇該地競爭力之發展方向,執行策略依據居民、遊客、投資者及大學師生四個目標市場對象擬具行銷組合計畫(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地方是以將良好的地方行銷及策略規劃理念融入執行決策,方能帶動地方產業經濟發展,進而在城鄉間贏得優勢,永續經營成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我國在古蹟保存與修復方面,已引起國人重視,特以古蹟建築具有時間軸向的不可逆性。以建築再利用為例,古蹟經保存修復後,空間用途可能因此改變,其使用強度或使用頻率增加,尤以再利用為餐飲空間使用的建築,常為火源使用,更突顯防災計畫必要性。 以防災角度來探討此類建築物,皆無法完善的以防火觀點做出設計,故有必要透過此研究過程,重新思考建築防火的相關課題,加以研擬出防災計畫。 本研究目的如下所示: 一、了解古蹟建築之防災計畫現況與問題點。 二、研擬古蹟建築防災改善對策。 本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光點及紅樓劇場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皆無防火區劃對於避難較為不利。 二、1.建議增設撒水頭以達到初期滅火之效用。 2.需有防火區劃觀念設立安全的避難路徑。 3.至少設置一座安全梯並於梯間採加壓防煙,以確保安全。

  • 學位論文

高層集合住宅為都市化生活的必然產物,而建築的首要條件即為安全;地震為台灣不可忽略的天然災害之一,也是建築結構安全上最大的問題,但從震災經驗與國內現況發現,建築業界對耐震設計有不少的誤解與缺失;因此,本研究以台灣高層集合住宅耐震設計為探討主題,藉由理論探討與重大震災經驗的檢討,歸結彙整出耐震設計原則與重點,並以台灣典型高層集合住宅為對象,檢視其因應耐震所呈現的設計方式與效能,最後就整體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以「誘導式結構理論」做為論文操作之方法,透過問題界定、擬定思考方向、進而提取相關重點、歸結,最後提出研究成果、結論與建議。研究課題包含,構造設計、耐震原理、造型、構材、結構補強、國內外重大震災等。 本文共分五章,個別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回顧、第三章建築耐震設計原則重點之探討、第四章耐震設計案例檢視分析、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重點提取、歸結耐震設計檢視原則、重點共分為:一、重心與剛心的檢視(偏心率的檢視);二、剛性平衡與剛度的檢視;三、結構整型檢視;四、耐震構件配置;五、地下室的檢視;六、細部設計與施工之檢視。 總和研究成果三項結論,一、正確的建築耐震設計觀念為建築安全的重要基礎;二、平衡良好的結構設計其耐震效果是相乘的;三、台灣高層集合住宅耐震設計、施工經驗。文後的建議兩點,一、結構設計應於規劃階段即須整合相關人員之意見與專業;二、政府與專業者應對災後復原、整建等作為進行規劃與落實。

  • 學位論文

河川乃文化之命脈,兼具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特色,它影響都市環境的總體發展,河川為都市紋理中最自然的有機體,於世界著名都市中,均被視為都市景觀的重要資源。透過規劃可以塑造令人流連忘返的”都市倒影”空間,使都市生活與水岸形成完美的契合。都市「歷史水圳空間再現」已成為都市再生、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議題之一。 台北市在都市化的環境變遷過程中,農業時期的瑠公圳水利設施已喪失其灌溉功能,原本縱橫交錯的歷史水圳空間,被徵收為公共用地或排污的渠道,遭填平、加蓋的命運,瑠公圳與台北市發展有著盤根交錯的歷史叢結。歷史水圳再現空間具有類似河川的生態功能與人文景觀特色,且相較於堤防外的河川而言,經規劃生態復育之再現空間,對都市居民更具親水機能、生態環境與景觀美感的價值。因此,城市的發展必須回歸到都市生態環境倫理的議題。 光華區段科、教、文空間的國際意象已成形,且存在瑠公圳水利灌溉產業遺址,因此,以光華區段瑠公圳再現,作為都市歷史水圳空間再現有其示範意義。以「誘導式結構」理論為研究方法,釐析資料作為立論基礎及研究參考,探討歷史水圳空間再現文化地景對都市生態與人文環境的影響。藉由空間再現改善都市環境困境的空間營造,構築都市環境具生態、人文景觀美學之流動空間,與歷史交織文化疊合的異質空間想像場所。以誘導式結構歸結提出「光華區段瑠公圳空間再現規劃設計準則」,最後推論出光華區段瑠公圳再現之空間情境規劃構想。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台北地區已成為忙碌的都會生活型態,造成既有的公共建築部分面臨無人使用的情況,又因地區人口結構的改變,導致公共建築服務性質與地區使用者的需求產生不一致的現況,其中將有限的公共建築部份做空間做重新編制為本研究之主要課題,同時作為能延長建築生命週期的主要依據,再歸納出公共建築空間的概念與元素,藉此手法找出公共建築空間的新方向並作為後續發展的參考。 公共建築空間的機能轉型除了能使其建築生命週期作延長外,亦扮演了能促進社區發展的重要角色,為了符合公共建築的公益性與地區的活化,來維持並提升公共財產的價值,所以產生空間機能再造的計畫,其目的是要使既存公共建築空間可以被再次塑造的機會,而其具體檢討與分析空間轉型的可能性。 本研究以台北市萬華區為操作對象,針對區民活動中心探討原服務性能是否做適度的變更,以96年度萬華區區民活動中心使用率統計數值做相關案例分析,使用個案調查方式鎖定其中使用率較低之區民活動中心,確認案例後先了解相關區位關係,爾後進行問卷與現況的調查。 整理歸納出使用率較低之區民活動中心空間類別、使用機能與使用者滿意度。透過問卷的分析以各區民活動中心不同之需求做規劃與設計,再以原區民活動中心之使用建材與設計後所使用的建材做工程行為之比較,分析空間機能轉型所需之時間與金錢,最後試以建立出空間機能轉型檢核表,希望透過此表可以快速的了解區民活動中心若進行相關轉型動作時之適宜性與否。 為了使其公共建築空間能有更完善的空間機能,爾後再以空間體積、室內的構成以及設施的使用率做了解並分析,建立空間機能轉型的適用性檢核表,整理成果提供做為公共建築空間轉換可能性有用的手法之參考與討論。

  • 學位論文

國內產業型態近幾年來面臨轉型,而鄰近國家挾帶著低廉的勞工及便宜的土地,以致於廠商紛紛出走。而原先都市中留設許多工業區土地,在產業外移之後無法立即調整使用型態,造成土地閒置,甚至成為都市中的廢墟。政府為快速解決工業區土地閒置的問題,並加速經濟發展,遂修改了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容許都市計畫甲乙種工業區得作一般商業設施使用。然而就以容許使用變更方式,並無需檢討回饋機制,除有違公平正義原則外,所帶進來的人口將引發的公共設施使用不足之問題,更降低了生活環境的品質。 本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探討都市計畫甲乙種工業區於容許使用政策下,訂定相關配套管制措施,並分析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修改以來,容許使用案件之建築物使用情形,透過本研究,得到以下幾點結論:(一)工廠外移造成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閒置(二)都市計畫工業區變更方式由審議制度轉變為總量管制(三)容許使用無規範回饋設施,造成環境品質惡化(四)容許使用案各項稅率、水電費應與一般住宅有所差別(五)桃園縣以總量管制並限制單層樓地板面積及降低建蔽率為管制基準(六)容許使用執行情形,至96年12月31日在建照方面共核發60件、合計5,310戶。在建築物使用管理方面,則有造冊列管、定期與不定期稽查及查獲違規者,則依都市計畫法相關規定處分等措施。

  • 學位論文

如何降低建築耗能及CO2排放量為當今建築界之重要課題,建築生產為高耗能之工業,建築施工方式不同的選擇,對環境造成的負荷與影響程度也大不相同,故本研究乃針對建築工法對於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的影響程度進行探討,由建材生產至興建完成的過程進行整體性考量。 本研究主要先瞭解地球能源與溫室氣體對生態環境及人類生存之影響,接著就「建築構造施工」及「環境負荷評估系統」等文獻歸納整理,建立本研究之建築生產施工耗能及CO2排放量的評估方法及計算流程,並以「台北市田徑場」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各工法之環境負荷差異。研究主要目的為建立環境負荷模型供推算與評估,建築相關從業人員得以在建築物建造之初即可計算其耗能量與CO2排放量,對建築產業所造成的環境負荷加以量化評估。 本研究結論如下: ㄧ、以環境負荷作為基礎,建立工法評估方法,供建築從業人員之參考 本文從建築施工過程中找出影響耗能與CO2排放的因子,作為評估工法與構法之依據,以減低建築生產施工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本文建立之評估方法適用於工程投標或擬定施工計畫之際,先行評估建築生產(施工)方法對於環境負荷之影響程度,將環境性能層面納入工法選擇評估要素之一,避免再使用高環境負荷的建築施工方法。 二、就本研究個案之評估結果,以一次加工建材而言,鋼構之環境耗能與CO2排放量低於RC構造,以建築生產施工面而言,場鑄之環境耗能與CO2排放量低於預鑄工法 以本文之研究個案為例,原構造之建材與改善方案之鋼構造,其一次加工建材在耗能方面之比值為2.07: 1;在CO2排放量方面為1.88:1。關於構造與環境負荷的關係,國內已有相當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在證實鋼構是較符合綠色環保的建築構造。 國內在建築生產工法的評估多為工期或造價的考量,而本研究僅就環境負荷作為評估基礎,因此就建築生產施工對於環境負荷的影響而言,場鑄是較符合地球環保的工法,以本研究個案為例,半預鑄(原工法)與場鑄工法在耗能方面,其比值為1:0.6;在CO2排放量方面為1:0.69。 三、擬定建築生產施工之改善措施,俾供相關單位參考 由本文之評估方法架構中的「建材加工生產階段」、「建材或構件運輸階段」、「現場工地施工階段」研擬具體之改善對策: 施工階段 對 策 建材加工生產階段 1.建築輕量化 2.慎選低耗能及低CO2排放量之建材 3.建築造型簡單化及結構合理化 建材或構件運輸階段 1.降低運輸距離 2.選用低耗油而高承載量的運具 3.選用低耗油之汽油車輛 現場工地施工階段 1.工地節約用電 2.有效之人力計劃,亦可降低作業人員上下工旅次 3.選用耗能效率較佳之機具,並擬定適宜之施工機具計畫 四、將評估方法修正為簡易評估法,使本法易於操作,增加應用普及性。 原評估法須能確實掌握或估算施工人數及機具,其評估人應具備工料分析之能力,並預先決定建材採購廠商,以取得運輸情況(距離、運具等),因執行面複雜可能使得評估法不易落實與普及化。將原評估法修正為建築生產階段之簡易評估法,以類比評估方式達到工法選用的目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公共設施用地為都市計畫最重要項目之一,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由於公共設施的基本特性,除非政府有計畫的推行規劃建設與經營管理,否則公共設施用地的荒廢是可以預視。多目標使用辦法中所帶來的投機性格,使得公部門與投資者無法聚焦在傳統市場的開發上,對後續的管理不僅不積極,管制法規也傾向對公部門不利,導致更新完成的市場空間大部分都呈現閒置狀態。 本研究擬以案例及相關法令分析歸納探討台北縣境內多目標使用市場用地興辦成效,歸納出業者開發評參考事項,以為日後投資者開發、市場經營者及政府施政參考。 一、 實施容積管制前投資者只專注住宅銷售,實施之後投資者要更專注於超市的設計與經營,以減少外部經濟性對市場的干擾。 二、 在環境商業潛力分析方面,區位缺乏優勢者則需依賴商業空間之設計提升購物品質;超市的規劃要能符合實際所需面積,以面積適性化為導向,減少空間維持成本。 三、 建築方面可以分割使用、部分轉型概念提升市場的使用率,營造購物氛圍;經營管理方面可在協商機制裡建立一種動態彈性平衡模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於探析影響現今臺灣建築再生能源應用之重要因素,獲得權重數與序列值並研擬因應之對策。首先透過文獻調查與分析彙整現今建築再生能源應用之影響因素,予以歸納並建構評估體系之因素項目與層級架構,共「三大面向」與「九大構面」及「四十五項評估因素」;藉由產、官、研及學界之專家決策群體透過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之篩選與決策,獲得專家共識中重要之「三大面向」與「七大構面」及「二十七項評估因素」;再應用模糊層級分析專家問卷以獲得各影響因素之權重數與優先序列值。透過研究顯示現今建築再生能源應用之重要挑戰與阻力乃以能源應用面向為首要,呈現之重要影響因素評估項目亦即反映現今臺灣建築再生能源應用上所需解決之迫切性問題。最後以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之個案實證研究的反饋與探討,確立整體評估體系架構之合理性與可行性及客觀性。研究發現受影響之程度高達67.96%,其中受不可控制因素變項(如政府政策支持等)所影響之程度佔25.76%;而可控制之規劃設計因素變項(如最佳化設置等)影響程度佔42.20%;顯示政府政策與推廣應用上仍有改善與努力空間,此外更應加強整體建築與再生能源之規劃設計與應用,以降低影響程度。透過研究結果針對三大評估面向提出因應對策如下:『經濟發展』面向-(一)設備系統技術研發與成本降低;(二)建立相關再生能源法規制度與政府支持;(三)研訂優惠購電辦法;(四)提供經濟誘因;(五)量產技術研發與移轉。『能源應用』面向-(一)再生能源設備系統最佳化設置;(二)加強與制定相關再生能源技術與產品研發策略;(三)研發太陽能光電系統技術以提升整體系統價值與效益。『環境保護』面向-(一)加強示範推廣達再生能源教育目的;(二)建立再生能源資料庫與維護管理機制;(三)帶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與導入以營造永續能源環境;(四)推動相關再生能源發展之條例與法令立法。綜合上述,本研究進行相關交叉分析後,歸納出後續研究之五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