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8.3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依據內政部警政署刑案統計分析,台灣地區50.78%的犯罪發生在建築基地內。其中「住宅社區」的發生率佔27.59%,僅次於交通場所,因此其重要性不可忽視。但我國對於「透過環境預防犯罪」之相關研究可供規劃參考的案例及資訊較為不足,形成在犯罪預防上的缺口。 為改善集合住宅之空間犯罪,將分析現有集合住宅共用空間之犯罪缺失與安全維護,並集結警方、管理單位訪談與居民問卷的意見,並繪製犯罪認知圖,以提出改善建議與方法,供相關單位之規劃參考與預防犯罪為目的。 研究結果結論如下: 一、在犯罪預防方面應著重在三項目,「社會監控、自然監控、設備監控」,且缺一不可,但可從三者中斟酌其設置比重的高低來防治犯罪問題。 二、大部分居民對設備監控較易信任,且多數僅願意花費5000元以下之金錢維護社區與自家安全。 三、在老人與小孩較多之社區比一般社區更應多加強照明,並增加居民之安全感與參與感;且讓女性多參與社區之預防犯罪,並實施對女性較有利之社區預防犯罪。 四、管理單位應說明居民較少知道之共用空間及設備,使居民對住宅社區的安全認知提升;且各集合住宅類型及共用空間應妥善安排安全維護設施,設施選擇要符合易受侵害對象之需求,才能有效預防犯罪。 五、犯罪認知圖的有效利用,並普及於各社區,以建立犯罪防治網絡。

  • 學位論文

2007年台灣老年人口突破總人數的10%,可見老年人口成長之快速。而內政部提出的促參方案雖有鼓勵民間投資興建之意,卻將社會福利資源作兩極化分配,讓高收入與低收入之高齡者受惠,卻使得佔多數的中所得老人無法享用社會福利,顯然有失公平正義。目前推動方案實務執行面已產生問題,已經停止試辦,可見此推動方案與住宅政策有其檢討之必要性。 本研究範疇以公辦民營與民間自行經營的老人住宅為例,運用深入訪談法從民間、政府與學術領域進行交叉影響分析,就政府與民間的資源、相關制度及法規政策深入探討。 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1)銀髮族住宅產業已有民間投資,但其投資獲利原則與老人福利的社會公益目的背道而馳;(2)都會區的銀髮住宅易將醫療、保健、福利與營建等體系串連。於政府部門的建議:(1)重新檢討高齡者住宅的供需評估系統;(2)將高齡者住宅納入住宅法系與整體住宅政策考量;(3)釋出更多的獎勵優惠以提高民間參與之意願;(4)善用都市更新與變更使用手法,開發社區老人住宅。給予民間經營者之建議:(1)創新的服務模式比硬體設施更為重要;(2)應考量整體生活圈內老人照顧體系,健全轉介服務制度。以達永續經營之效及在地老化的目標。

  • 學位論文

有感於現行都市空間中對於硬體設備之重視,但對於校園周圍之學童每日上下學的交通安全措施配套做法,卻仍有待改進之處。 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學童上下學期間所遭受交通事故比例明顯比其他時段高,國民小學校園意外事件中,以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所佔比例居首,地點則多在居家或學校附近,而交通安全問題是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走路上學的理由之一。故提供一安全之通學步道確有其重要性及急迫性。規劃完善之通學步道除了可以降低兒童交通事故的頻率,更可提升學童上下學之趣味性及學習性,建構一條有趣又生動的上學道路,更可健全兒童成長發展。 本研究之目的為回顧通學步道之相關政策及實施成效、探討通學步道使用後之研究、不同樣區在都市規劃通學步道之整體滿意度相關改善建議與對策、分析不同類型通學步道使用者特性需求與行為態度、提出研究樣區通學步道使用者階層與需求差異性,並作為未來通學步道設計之參考。 研究方法採用文獻蒐集法、實證調查法、專家訪談法與歸納分析法。來檢核通學步道的使用情形,進一步提出通學步道之架構實質需求內容與對策,以作為通學步道實質設施改善建議與未來都市規劃中通學步道設計規畫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目前在國內遮蔽率經常依不同遮陽板型式,以其遮擋面積的遮蔽率取決室內總熱容量的多寡,但皆具其不同的評估標準,因此並無法有效得知遮蔽太陽輻射實際熱得多寡,因而對外遮陽板遮蔽率上亦無法趨近事實而呈現。 故本研究選擇大溪地區較空曠之基地測量實驗屋,在其室外開口部安裝活動式水平百葉外遮陽板,探討外遮陽板角度、半遮蔽與全遮蔽百葉對室內溫熱環境的影響,進行全尺度實證研究,並以連續紀錄相關物理數據值進行研究分析,藉以提供未來設計者參考,亦期能達成人類追求舒適生存環境的永續發展目標。 本研究經實際測試後獲得以下的成果: 一、 於冬、夏兩季節實驗中,冬季白天室內舒適時間最少有6小時,夏季天室內舒適時間最少有4小時,證實在鄰近桃園大溪鎮之建築物,若裝設此型式之活動式百葉外遮陽板,其在室內溫熱環境與舒適性有明顯呈現效能。 二、 在本實驗設計之組合屋,A室實驗屋屬屋中屋型式,周邊壁體使用複合式隔熱板材組裝,無論是冬、夏時節實驗,可明顯發現A室實驗屋室內溫度、壁體表面溫度、周邊環場溫度等,所使用複合式隔熱板材已發揮其隔熱性,冬季具有保溫作用而夏季更具隔熱性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家公園經營理念乃以國土生態環境保護、保育與永續利用為原則,在此環保意識興起之時代,自然生態工法已蔚為新的思維、新方向。本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地區污水處理為例,並在適宜規劃設計策略下,以自然生態淨化機制的手法,讓水中的水、空氣、微生物、植物共同發揮對污水自然生態淨化的整體效果,俾以降低對環境污染與衝擊,為國家公園維持生態系統永續發展的重要使命與責任。 本研究以國家公園遊客公共廁所排放之污水,經前置設備處理後尚存之各污染源:有機物、懸浮固體、氮、磷、致病細菌等,以人工濕地及地下滲濾處理系統進行去除機制,透過系統中物理性沉降、過濾、吸附與揮發、化學性吸附、吸收、離子交換、氧化還原反應、生物性的代謝分解與攝食作用等手段,並依據地區之生態環境及水質調查結果,進行適地性之效能評估,將污染物自污水中移除達成水質淨化目標,作為國家公園未來在設置淨化污水處理系統的參考應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中小學的普通教室平面單元為日治時期發展而來,早期日人為因應台灣熱帶氣候環境,所建造之學校校舍在採光窗下普遍設有下氣窗,部分光復初期建造之校舍也有此設置,但其後所建之普通教室卻不復見此種開口部設計。學生一天有三分之ㄧ以上的時間在學校,而在校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內,故舒適健康的教室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學校採用的「分離式冷氣」並無考量到換氣問題,反而造成室內空氣品質差惡化的健康問題。所以如何使教室利用自然通風達到良好的舒適性就成為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小學普通教室為研究對象,選定的「龍安國小」案例教室位於1樓邊間,空間面寬940㎝、淨深798㎝。該教室兩側採光窗戶為橫拉窗(高230㎝×寬95㎝),單邊走廊、前門為單開門(250㎝×90㎝),後門為雙拉門:(250㎝×165㎝),教室內有黑板、課桌椅、書櫃、講桌、老師辦公桌椅、掃地用具櫃等家具。 國內目前對於自然通風換氣之研究,多採用「現場實測」、「實驗室足尺實驗」、「風洞實驗」與「CFD模擬技術」等方法探討。本研究因案例教室開窗現場狀況與研究時間的限制,故利用「現場實測」掌握實態,並採用「CFD模擬」了解下氣窗開口因子對室內氣流之影響。本研究操作方法與步驟如下: 一、藉由「現場實測」掌握外氣環境、走廊環境、室內環境等三者之間關係,進而建置代表性之教室CFD實態模型。 二、以現場實況與CFD數值模擬結果比對,確定該工具的準確性與信賴度。 三、利用該模型作為自然通風改善室內舒適性策略之預測平台,進行「下氣窗」1.進、出風口大小2.開窗方式3.開窗位置4.開窗型式等之變化模擬,並提出最適的改善策略。 四、以案例教室「原始開窗方式」的熱舒適狀況為基準,依照改善策略模擬調整前後之通風狀況,以檢驗其改善效果。 研究結果: ㄧ、下氣窗開口部因子之發現(外氣風速設定0.5m/s) (一)開啟下氣窗:有助於室內氣流均佈,但呼吸帶氣流減弱。下氣窗在開啟後與教室「原始開窗方式-無下氣窗」比較,其0.4m高程風速明顯提升72%,但呼吸帶高程降低5.8%;2.1m高程降低5.5%。 (二)進、出風開口大小:進風口「大」比「小」在室內0.4m高程處之風速高出0.16m/s;而在呼吸帶以上高程處:進風口大小幾無影響,彼此間最大相差不超過0.08m/s。 (三)開窗方式:窗戶「全開」的方式其室內氣流較為均佈,且能維持氣流強度到達出風口,並有助於減少室內熱量累積。在「不開採光窗」的狀態下,開啟「上、下氣窗」之開窗方式,也能有效減少燈具與人體熱量累積。 (四)開窗位置: 1.「分段式」開口有助於提升室內風速,其風速比未採用分段式開口最大可高出0.23m/s。且與「原始開窗-無下氣窗」情況做模擬比較,其0.4m高程風速明顯提升61.2%;呼吸帶高程提升5.1%,但2.1m高程降低0.4%(此高程改善並不明顯)。 2.「靠牆外側」之「下氣窗」入風口風速達到0.4~0.49m/s;「靠牆內側」者為0.15~0.47 m/s;「靠牆中心」者為0.3~0.42 m/s,顯示開窗位置明顯影響室內氣流。且與案例教室之「原始開窗-無下氣窗」情況做模擬比較,其0.4m高程風速明顯提升72%;呼吸帶高程提升7.5%;2.1m高程提升0.6%(此高程改善並不明顯)。 (五)開窗型式:採用「橫拉」的下氣窗,室內氣流均佈狀況較其他方式佳。 二、下氣窗之通風效能策略 外氣風速隨著不同的氣候隨時改變,故本研究提出:(1)當外氣風速低、提升室內風速之策略及(2)當外氣風速高、改善風擊之策略。以案例教室「原始開窗方式-採光窗、上氣窗均開啟」的熱舒適狀況為基準,模擬結果發現: (一) 下氣窗採取「開窗方式-全開」、「開窗位置-分段式、靠牆外側」、「開窗型式-橫拉窗」可有效提升室內舒適性。當外氣風速為0.5m/s,其室內風速比「原始開窗」情況最高提升到0.4m/s。0.4m高程風速明顯提升71.6%,呼吸帶高程提升7.5%;2.1m高程提升0.78%(此高程改善並不明顯)。當外氣風速為1m/s,其室內風速比「原始開窗」情況最高提升到0.79m/s。且人體活動範圍風速均能達到0.2m/s以上。 (二) 「開窗方式為全開」、「開窗位置-分段式、靠牆中心」、「開窗型式-橫拉窗或中央橫軸旋轉窗」之模擬結果顯示,當外氣風速過大時,採取下氣窗可有效降低呼吸帶風速,減少人體及工作面之風擊、提升舒適性。當外氣風速為2m/s時,室內靠入風口處之各高程測點風速均高於室內風速上限值1m/s,但呼吸帶風速僅高於上限值0.045 m/s(橫拉窗)與0.037m/s(中央橫軸旋轉窗),此數值對於人體感覺並不明顯。 唯當外氣風速為4m/s時,無論何種開窗方式均無法有效降低室內風速,且會在呼吸帶產生明顯高於1m/s之風速。

  • 學位論文

台北市於民國80年代開始進入捷運系統的發展,且為了安置原地上商場拆遷戶、解決人車交織擁擠、停車及開放空間不足等問題,故配合捷運設施興闢地下街。如今捷運地下街已發展第9年,初期大都有經營不善、招商不易、空間定位不明等問題產生,目前情況雖改善但仍然不盡理想。 本研究透過用後評估(P.O.E)理論,進行文獻資料收集、案例分析、實地調查及問卷調查等方法,以建立地下街設置評量因素;並於實證地下街空間區位與經營管理特性發掘課題及擬定對策,以提供未來經營管理者參考。 本研究歸納以下重要結論:1.地下街設置評量因素包含空間區位、經營管理、開發程序、工程結構等四個評量層級。2.台北捷運地下街空間區位可分為環境區位、空間本質、空間使用等面向課題;經營管理可分為店鋪管理經營、形象定位、管理方式與約束等面向課題。3.台北市捷運地下街設置評量準則有「環境區位」、「內部空間」、「經營管理」、「管理維護」等四準則構面及十二個子項目。4.兩實證地下街用後評估分析,東區地下街於「環境區位」構面較適合設置地下街,於「內部空間」構面使用者認為重要且滿意度高;於「空間經營」及「管理維護」兩構面使用者認為重要但滿意度低有待改善。5.中山地下街於「空間區位」構面有較多課題;兩實證地下街相似課題有「空間經營」、「經營管理」等構面課題。

  • 學位論文

全球能源需求量不斷大幅增長,並促進世界各國替代性能源發展趨勢,因此整合再生能源系統於建築物是一項重要的能源開發與永續經營策略。國內外再生能源業者不斷研發可裝置於建築物各部位之模組化構件,若能將太陽能系統成功整合於既有外遮陽型式,將可開發出更多可使用潔淨能源的應用空間。 百葉外遮陽板目前廣泛應用於建築物,除了能降低夏季室內空調負荷,於寒冷季節可調整葉片角度使陽光進入室內,並能兼顧建築物的美觀。本研究已開發出水平百葉外遮陽板整合太陽能集熱水器系統原型,並於屋外以數位資料擷取系統紀錄大氣環境資料及集熱器效能物理參數,以驗證評估其集熱性能。 研究成果顯示此整合方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節省傳統能源使用量,具備市場開發潛力,可提供太陽能產業、政府及建築設計者參考。

  • 學位論文

眷村文化為臺灣地區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所形成之特有文化,代表著近代以來民族遷移與融合的縮影。在目前都市發展的過程中,眷村陸續地被拆除改建,眷村的歷史文化記憶、無形的社區意識、鄰里關係及空間認同感,也伴隨著都市更新過程中消失。 塑造獨特地域與生活文化風格已成都市發展的新趨勢,並成為提升全球都市競爭力之議題。歷史空間保存再利用已逐漸受到重視,而政府部門對於都市中的眷村文化資產,缺乏具體之再利用及開發執行原則,導致眷村陸續消失殆盡。反觀國外對歷史空間已有許多保存再利用之成功案例,值得我國效法與借鏡。因此,眷村全面拆除並非為唯一的改建途徑,亟待建立再利用之原則。 本研究以眷村保存空間與都市發展共生為前提,以都市成長管理、都市再生之基礎理論觀點探討,並藉由眷村歷史、文化資產保存、歷史聚落保存、相關法令改革、國內外歷史空間及眷村保存再利用之案例分析等,進行相關文獻回顧與研究。另以桃園縣政府登錄為文化資產之桃園縣憲光二村為例,進行實質與非實質現況研究調查並徵詢專家意見,彙整相關議題及探討因應對策,進而研訂再利用原則,提供未來眷村改建執行工作上能夠保護眷村之特有文化並活化利用保存之眷村空間,予政府部門及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 學位論文

由過去研究得知若以600cm×600cm×400cm之電腦模擬,欲達到CNS12514阻熱性測試之要求,雙層截火幕之間距需達900cm,方能符合法規對防火設備運用於防火區劃阻熱性之規定,但在實際空間運用下,受尺寸效應影響,其間距相當可觀,不符合經濟效益。 基於水霧設備所產生的水分子能於受熱時,能吸收並降低溫度,可有效縮短雙層截火幕間距。且水滴粒徑較小易受熱蒸發,較不易造成建築空間水損。 由於實驗耗費之時間與成本過高,故先以FDS電腦模擬,再將模擬成果落實於全尺寸火場實驗。探討「雙層截火幕防火設備運用於防火區劃之火害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一、電腦模擬 1.得知雙層截火幕內設撒水頭可縮短雙層截火幕間距。 2.雙層截火幕間距90cm,設置一顆撒水頭即可達阻熱性需求。 3.雙層截火幕間距40cm,設置二顆撒水頭即可達阻熱性需求。 二、全尺寸火災實驗 1.雙層截火幕40cm間距,測點最高溫度於35分20秒時阻熱性失敗。雙層截火幕40cm間距,測點平均溫度於39分20秒時阻熱性失敗。 2.實驗第22分鐘用水總量為166.25公升,而觀測水盤尚無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