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70.17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都市地區發生大規模地震時,道路橋樑破壞、建築物倒塌、火災的發生、交通混亂以及人員傷亡也隨即產生。地震災害發生後數小時至3日內的緊急避難,具關鍵性的減災與救災時效,因此緊急避難據點的規劃使用,可減低災害發生時災民的恐慌無助、散亂的避難行為與無效率的救援活動。 基於921大地震的救災及復原經驗,都市化地區如能事先規劃完善的緊急避難據點,透過教育宣導及平時演練,提供民眾在震災初期自律性選擇適宜的避難場所,將使救援單位在短時間內掌握避難人數、完成物資發放及後續收容安置。 本研究主要針對震災後「緊急避難據點」進行規劃研究,透過文獻法蒐集國內、外相關理論與案例,進而探討緊急避難據點及防災公園的特性與功能,以建立規劃原則,將緊急避難據點茲分為基地安全、避難功能及救援功能三個部分,並細分18個規劃項目。 最後遴選臺北縣板橋市華江公園為模擬案例,進行調查與規劃,檢討其防救災功能性是否完善,並提出改善建議。期望地震發生時,提供民眾適合之緊急避難場所,完成緊急避難之目的,俾利災後行政機關各部門救災、復原工作的進行。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針對新竹市政府實施空間改造計畫之後,對於都市空間現況的自明性研究,透過理論學說的探討著手,接著再對過去的相關文獻進行解析以求得論述模型,經過理論學說的理解及模型操作獲得的結果後,再針對竹塹舊城區的都市景觀重構後之自明性呈現提出探討與強化策略,所欲探討的課題如下:(1)竹塹舊城區具歷史人文景觀特性的都市空間之使用情形;(2)如何研擬適當的實證操作方法,分析空間改造計畫落實之後地區自明性建立情況,並找出當前空間改造計畫所面臨的課題與重要環境影響因素;(3)如何透過人文景觀規劃策略之研擬,來營造出具有自明性與在地認同感的都市生活空間。本研究所建立的都市空間自明性分析方法主要步驟為竹塹舊城區景觀結構分析之後,再對舊城區實施空間改造計畫的三大區域:城隍廟北門街地區、東門城護城河地區、火車站中正路地區,進行景觀自明性分析。研究發現城隍廟北門街地區其自明性認知因子前三名為歷史性、地方感、獨特性,東門城護城河地區其自明性認知因子前三名為方向感、地方感、歷史性,火車站中正路地區其自明性認知因子前三名為方向感、活力感、歷史性。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嘗試針對面狀區域之自明性整體、線狀系統之自明性空間架構、點狀空間之自明性空間元素三方面,進一步提出新竹市具歷史人文景觀特性之都市空間自明性再強化的建議。

  • 學位論文

創作者應是在從事一系列的設計行為中,建構一意義之「深層結構」至轉化此一傳達意義之「表層結構」;就建築設計而言,此深層結構即為存在於創作主體之設計情境,而表層結構為主體透過轉化將情境外顯具體化之結果(蔡仁惠,1999)。 電腦虛擬科技的崛起,利用電腦軟體模擬都市或建築景觀之虛擬情境已蔚為風潮;但以電腦視覺模擬輔助對主體情境設計轉化與空間概念轉換的影響,則鮮少探討及論述。本研究透過誘導式結構理論及機制作為研究方法,探討電腦視覺模擬與設計情境轉化策略之相關議題,並以實際案例操作過程說明電腦視覺模擬於情境轉化階段對設計者心智運作的影響。最後綜合分析得以下結論: 一、電腦視覺模擬可強化主體視覺認知,以縮短主體心智與表徵之間的差距。 二、電腦視覺模擬可使外顯表達更具真實感,以激發主體產生聯想及創意。 三、電腦視覺模擬可輔助主體創造多樣化總體情境,並做修飾統調使更貼切主體意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有關可改變方向避難標示燈實際運用成效,國內無研究案例文獻。歐美、日本及中國已開發出具語音、聲光、可改變方向避難等避難標示燈,運用於避難逃生障礙場所。 以新建商用建築物透過本次研究結果驗證評估本工程是否導入智慧化防災避設施,提升建築物使用安全等級,及增加商用大樓租賃收益。透過問卷調查方法,歸納分析導入可改變方向具智能自主導向標示燈設施成效與應注意改善事項提供建築物提升避難引導標示設備改善成效分析。 智慧化防災避難意指:藉由個別設置防災系統與導引避難標示設備,導入溝通連結後將導引避難標示具主動判斷及智能化。 研究範圍:98年度使用之○○內湖金融中心2F(9F/B4)建築圖面室內平面格局作為主要實驗場地。 實驗人員之選定,由不同年齡、職業、性別層之人員所組成,紀錄人員緊急避難逃生行為模式。 經整體評估分析後,人員避難疏散影響因素項目如僅導入智能避難方向指示燈成效無法達廠商廣告效果,可使用於容易空間迷失方向位置,惟不建議整棟使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都市人口快速成長,大都會區迅速發展,使得建築物逐漸邁向高密度化、多元化,以及設備複雜化的趨勢。既有建築物亦隨著社會經濟和消費活動日趨頻繁而作多元化之使用,以致於其防火避難安全性亦相對的減少。而建築物變更用途後,產生了建築相關法規等法制面的約束性改變及建築物防災性能變化等之各種問題。 本研究以辦公室變更為旅館類用途之案例進行檢證,以掌握用途變更後所出現之防災上的危險性,以二方向避難逃生為原則,留設避難陽台,增加等待救援逃生空間,增設排煙室,將安全梯提昇等級為特別安全梯等方式,來確保建築物防火避難性能並提昇其安全性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通用設計」源自對弱勢族群之人本關懷,結合友善設計、無障礙空間及廣泛設計的理念,考慮不同族群間之差異程度和需求性的公平使用原則。「地下街」為都市空間集約化成長,興闢專供行人使用之路權開發,指標系統係應用於認知環境之指示性記號,以做為訊息傳達及引導使用者方位之視覺工具。本文有感於「捷運臺北車站」與「站前地下街」空間機能的多元化、動線路徑複雜、使用者眾,然而,其指標系統的通用性不足,導致使用者產生尋路的困擾。因此如何改善指標系統的「通用性」設計以有效解決尋路困擾是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本文以使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透過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調查,瞭解現有指標系統設計理念及原則,分析影響使用者之設計因素,透過通用設計理念與原則,以及不同族群之實證研究調查,進行指標系統設計之檢測,包含:標示圖案、文字、箭頭、色彩等項目,檢討指標系統現況缺失,提出使用後意見和研擬改善方式,建立適合所有使用者使用之指標系統設計,以提供未來更合乎人性及更貼近所有使用者需求之指標系統設計的參考。 本研究結論為:現有捷運指標以「共通性」車輛圖像標示,但整體仍缺乏供弱勢族群使用指標,且指標系統內容包含:道路、地標、空間名稱等,標示過於複雜,未來應依資訊重要性與使用者需求性考量,重新調整排列順序和邏輯性,排除不必要的複雜性並分門別類,以使用者皆能獨立操作為改善目標。

  • 學位論文

當生活水準提升,環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的變數控制就愈顯重要。因此政府為了提升人口素質、促進國民健康及推展醫療保健服務工作均列為重要施政目標,並將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工作的重點由「疾病治療」轉為「健康營造」,因以往社區健康營造相關計畫重點集中於健康疾病層面內容,針對健康環境營造面向關注欠缺,本研究將由此面向進行探討,望在社區健康營造之環境研究層面中予以研究。再則社區營造與規劃面向密切相關,故健康社區營造計畫之推動,除了個人生活領域部份的條件配合之外,亦必須經由適切的規劃層面,為營造健康環境社區提供良好之手段。 本研究以健康與環境相關理論基礎,探討社區健康營造與環境之關係。針對社區環境營造的相關文獻回顧,從健康環境營造、安全環境營造及環境規劃、環境管理四個面向進行探討,進而研訂社區環境營造之原則架構。並藉由日本健康營造計畫及陽明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實施之健康營造實證具以分析進行案例調查之比較研究。並藉台北市士林區福林社區為研究實證案例,進行實質與非實質現況研究調查。將之前總結之發展策略應用於福林社區環境營造策略之中。另經由專家意見、相關人員之訪談,彙整社區健康環境、社區安全環境、社區環境規劃、社區環境管理等層面與社區環境營造之相關議題及探討因應對策,針對具體面向的實施內容提供參考策略,以結合推展營造健康環境社區相關工作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醫療照護中藉由院內空氣媒造成的院內感染是長期被忽略的課題。本研究嘗試以某縣立地區醫院門診區為探討標的,藉由病人罹患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病毒而至醫療機構看診時,所排放出的生物氣膠之擴散影響,進行計算不同類型醫院建築平面的流體力學模擬分析。 本文所模擬三種建築平面型態包括(1) case A:原始現有醫院平面(回路式),(2) caseB (集中式)及(3) case C(簇群式),分別模擬其生物氣膠擴散之速度場、空氣齡、濃度場及軌跡時間狀態。結果發現:當病患咳嗽後,對各平面形式門診區均有污染擴散,顯示大型綜合門診醫院對生物氣膠擴散控制相當不利。其中以在污染軌跡以caseB.(集中式)影響範圍最廣(929.8m)污染濃度是三個平面型態中最高(4.62×10-12 kg/m3)。caseC.(簇群式)污染軌跡最短(335.38m),caseA.原始現有平面(回路式) 污染濃度是三個平面型態較低(4.09×10-12 kg/m3)。 此外,為改善院內感染,本研究以case A進行「分區循環空氣簾及高架地板回風」模擬分析後發現:平均風速提高112.04%、空氣齡縮短81.91%、污染濃度減少76.47%、污染時間減少41.92%、污染軌跡擴散距離縮短82.24%,即在風速提昇、空氣齡縮短、污染濃度下降、污染軌跡線距離及時間減短的情況下,污染物較不易聚集,且能減少門診空氣媒傳播。本研究成果顯示此模式可有效的降低院內感染的機率,並期能提供醫院在建築設計上做為參考。

  • 學位論文

隨著人口高齡化成長,老人福利機構數目逐年攀升且多為小型老人養護機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與一般建築物使用者之屬性不同,在逃生避難上多數仍需仰賴看護者協助或移動工具才能行動,為了解看護者協助老人避難行動狀況,研究目的如下: 一、 實驗單間寢室之看護者以床單、輪椅輔助老人行動和老人自行以輪椅移動之避難時間。 二、 透過簡易二層法、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FDS等三種方法了解煙降時間和煙流特性,以驗證實測之人員避難時間。 本實驗計畫以防火區劃作為安全區域,將實驗所得避難時間以三種煙降方法驗證比較,得到下列結論: 一、 實驗項目中以日間男性看護者1人以床單輔助避難時間的2.23分最久。 二、 透過三種煙降方法與實測人員避難時間驗證比較,結果皆為避難失敗。 本研究建議之因應對策如下: 一、 看護者在人員比率上仍顯嚴重不足,建議社政機關可降低人員比率規範。 二、 建議增設自然排煙設備,並加裝初期滅火設備,如:自動撒水設備等,以達雙重維護標準。 三、 建議將每間居室獨立防火區劃,並輔以常閉式防火門,使行動不便之老人可就近等待消防救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一九九六年台北捷運的開通,影響車站周邊地區的都市發展型態。而因應 近年來永續發展的觀念興起,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的都市規劃觀念開始受到各國重視。利用大眾運輸的便捷性並配合整體發展,提供了車站周邊地區的再發展契機。 緣此,本研究從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下簡稱TOD)理論為出發點,以景美捷運站周邊地區400公尺作為研究範圍,根據TOD的基本理念、類型及規劃目標、原則、為研究內容,並佐以鄰里單元、新都市主義、優質成長等相關理論,從中探討與車站層級的TOD發展架構。並借鏡美國和日本案例,發現以TOD觀點的車站周邊地區再發展策略必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並根據再發展定位注入因地制宜的土地使用機能,才能配合大眾運輸車站促使地區再發展。 透過景美站周邊地區的現況實證調查發現,目前景美站周邊地區的發展課題有:土地使用以服務鄰里性商業為主,缺少有規模的商業,在交通運輸方面缺少以人為導向的發展;環境景觀方面則是受限於地區發跡甚早,缺乏整體性的規劃,使得景美站周邊地區仍停留在捷運未開通前的發展狀況。 因此,本研究以TOD觀點,根據地區的發展特性和趨勢提出再發展定位為:兼具人文、商業、休閒遊憩、住宅、轉運機能的高度複合地區。並延續地區歷史特色、提升當地商業層級並重視以人為本的發展導向為再發展目標,在土地使用方面,建議誘導提供商辦機能進入,在交通運輸方面:建構安全的人行路網系統、並配合捷運增加周邊設施的可及性,在公共設施方面,則是重視品質的提升、福祉設施的進入,以及安全方災的概念進入;環境景觀則是建立未來地區整體景觀系統,並善用地區歷史形塑景美商圈的意象,並舉辦相關活動,增加景美站周邊地區的自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