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204.140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於民國六十八年啟用至今,已無法負荷該龐大運輸需求,故於2004年由行政院推動之「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計畫進行改建,利用曲線帷幕將航廈兩側3F外部平台包覆,形成一室內曲線挑空之大型空間,以此改善空間利用性。 由於該挑空空間使用用途特殊,必須採用性能式設計,但在煙害影響上卻出現煙流擴散之可能情形,本文之研究目的主要分為兩種:(一)討論大型挑空空間內發生火災時,不同火源規模與位置所產生之煙流行為,對於該空間內各樓層之危險程度。(二)討論煙流經自然排煙方式排出時,風向對於火災煙流的牽引效果;進而了解其會否對於該空間排煙效果造成影響。 本研究以桃園國際機場擴建之大型挑空空間為模擬對象,模擬其火災煙流情形,研究成果如下: 一. 大型空間當起火樓層越低,若挑空處無設置樓層區劃,則越高越遠之空間位置,其越快受到煙流影響。 二. 較大風速對於自然排煙效率可能產生抑制之影響。 三. 進氣口於受風狀態下造成空間內煙流行為改變,影響蓄煙效果。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台灣因幾處重要古蹟大火而逐年提升對於古蹟、歷史建物等建築防災概念,而這都僅止於單棟建築防災,而群聚式歷史建物卻缺乏相關防災研究,而本研究將深入探討群聚式歷史建物防災觀點與單棟歷史建物相異之處。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之防災計劃實施現況,至今因欠缺有系統之調查研究,因此難以了解問題所在,而國內對此課題亦缺少有系統之調查。故有必要透過此研究過程,重新審視群聚式歷史建物防火的相關課題,加以擬定對策出防災計畫。 本研究目的如下所示: 一、迪化街群聚式歷史建物火災危險因子分析。 二、迪化街群聚式歷史建物防災計畫建構。 本研究以迪化街街區歷史建物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成果如下: ㄧ、建立迪化街歷史建物基礎資料。 二、 群聚式歷史建物火災危險因子 (一) 街屋形式建築,鄰棟間結構體相互連接。 (二) 街屋建築使用狀況多樣化。 (三) 屋頂構造部分非耐火構造,延燒危險性高,結構體穩定性不明。 (四) 騎樓處易造成鄰房延燒。 (五) 僅有單方向消防救助。 三、迪化街歷史建物與非歷史建物交錯利於整體規劃防災對策。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居住在基隆健民社區的碼頭工人生活環境變遷為探討主題,過去基隆港是一個實施現代化的港灣,港口設備隨著海運發達的精進,牽動了基隆市街的空間轉型,都市意象也由原始的小漁村,逐漸成為大型貿易商港,然而在轉變過程中所被忽視的,則是伴隨著碼頭興起與衰落的碼頭工人。從研究中發現,碼頭工人的生活與港口的發展有著休戚與共的微妙關係,工作場域牽動著碼頭工人的生活空間與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大環境經濟情況的轉換,改變的是健民社區居民與生活的變化。 研究方法採深入訪談法及直接觀察法,對象包括基隆港務局科長及港務相關人員、健民里里長及健民社區內之居民等,由訪談過程瞭解健民社區過去的環境變遷與社區及碼頭間之聯結,由碼頭形塑探討居民之生活轉變,以環境心理學及社會學之角度探討碼頭工人之生活起居及社區支持行為,並從中觀察居民之間的社區網絡與主客體之關係,從中發展出不同之港埠人文歷史,發掘碼頭工人對於生活週遭空間環境之關懷。 研究中分析出社區內現有之社區支持,屬於非正式支持,由鄰里之間及朋友所組成之社區支持網絡,成為社區支持之橋樑,達到社區內支持系統之建立,健民社區社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健康支持、活動支持、環境支持等,由不同類型之居民產生不同之人際互動,依照個性與背景之不同可區分為,社交型、閉鎖型、奉獻型及依賴型,從居民之使用程度,形成社區內特有之空間,依序為意義空間、象徵空間、實質空間及社交空間等,由居民行為與空間之交替行為而產生社區內社區支持網絡,幫助社區年長之居民繼續生活與原有之環境,並由研究結果可分析未來社區支持之對策,如時間貨幣之推行、跨域合作,結合正式與非正式之社區支持,並納入社區營造之概念,組織社區內之支持系統並增加社區道路之方便,改善社區環境,令社區更加符合居民之需求,幫助居民永遠生活在自己熟悉之環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針對附建於公園之地下停車場作為都市震災害後災民短期避難收容使用之研究。睽諸九二一集集地震震害案例,發現有許多原規劃作為臨時收容場所之學校等公共建築發生倒塌或嚴重受損情形,無法發生預期避難收容功能,且有因震後初期因受災人員安置遲緩不及致社會嚴重混亂及民怨四起情形,在人口稠密的台北市,若發生類似強震避難收容場所恐因前述原因致收容量不足的情形下,附建於公園的地下停車場具可及性及及時提供遮蔽的性能,如能將此空間納入都市防災規劃體系中,可發揮即時避難收容及物資屯放等功能,可使都市防災計畫更加完備,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實際案例進行耐震及防火避難等安全性能之驗證,發現地下停車場耐震性能甚佳、僅需配合施作及調整部分防火區劃即可達災民短期避難收容使用所應具備之防火避難性能,在搭配地上公園空地整體規劃使用前提下,可作為震災後人員避難收容使用之替代方案,估計最多可提供6萬5,870位災民收容使用,另本研究並於結論中提出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

  • 學位論文

張木成匠師原籍福建泉州淨蜂鄉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自幼學習石雕技藝,繼承家業。在1932年時隨父來台,後定居台北大稻埕。作品主要有淡水清水祖師廟(1937年)、艋舺龍山寺正殿(1955年)、下泰山岩(1976年)等。 本研究主要針對臺灣廟宇石匠師張木成為主要研究對象,藉由實地調查及記錄張木成在大臺北地區廟宇建築所屬石雕的特色與相關資料,並從紋樣圖飾、雕刻技法及各時期作品呈現之轉變特色,歸納與討論張木成石雕之具體特徵。分析結果將會作出整體的作品系統,作為日後相關研究議題的依據,或可與其他區域之匠師、作品作分析之比較研究。

  • 學位論文

時空環境的轉變與產業經濟的群聚,使傳統都市計畫工業區呈現老舊或閒置廢棄的情況不斷增加。隨著都市快速的成長與需求的提升,政府與民間不斷的向非都市地區擴張,卻忽略既成都市計畫區內閒置可再利用之土地。近年來台北縣市在大眾運輸系統的建構已有初步的規模,但土地的開發上僅止於場站的出入口。因此,本研究主要為探討藉由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論促使老舊與閒置之都市計畫工業區能再開發使用。藉由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與案例,分析大眾運輸導向發展、都市計畫工業區、再開發等相關理論與內涵及更新辦理方式,並列舉相關國外案例學習其經驗與優點。本研究為求成果能對都市計畫工業區之再開發帶來實質效益,乃藉由文獻與案例探討相關課題,將其問題擬定為專家問卷與評估準則,透過分析階層程序法之成對比較與權重值和一致性的分析,進而將準則排序,並應用於示範地區之模擬。為塑造永續與優質的都市環境,研究結論包含評估準則、再開發之方式、政策法規及相關策略,最後建議計畫的執行方式與政策與法規的整合。期望藉由本研究的成果,能協助國內老舊與閒置的都市計畫工業區依據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理念進行評估與再開發。

  • 學位論文

民國九十二年文建會提出「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計畫」,其中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五大園區之中成立最早、討論最多的一個園區,近年來華山園區的發展,在無明確發展定位與產業進駐的情況下,雖仍逐漸成為台北地區藝文展演活動的主要場所,但對於促進整體文創產業的發展,所產生的效果仍屬有限。 基此,本研究透過經驗類比與深度訪談的方式,首先回顧五個國內外產業園區與大學互動之經驗,整理出影響園區與大學合作之具體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政府初期的引導規劃;2.合作大學的發展方向;3.中小企業為主的企業導引;4.發展腹地與基礎設施;5.政策與法令的誘因;6.大學對於產學合作的重視與態度;7.產業園區的選址;8.完整的產業網絡系統;9.多元的合作模式;10.與大學具備地理鄰近性。經由案例經驗的歸納與現況資料的分析整合,本研究另針對華山園區及台北科大設計學院產學合作之具體效益與方式,選定產學界、北科、華山經管單位與公部門五個相關單位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由訪談結果之歸納,亦得知產學合作乃對於華山園區未來之發展具有相當之可行性。 最後歸納案例經驗與訪談結果,透過SWOT綜合策略分析方法,以華山創意園區與設計學院兩者之產學合作為目標,進行綜合策略研擬,並分成短、中、長期行動方案三個部分建議如下:短期以建立互動關係,產生互動共識,為合作建立基礎;中期則需展開具體合作,強化產學結合,擴大產學合作的範疇,長期則需透過區域整合;建構文創產業網絡系統,成立專責的產學互動組織,統籌產學資源之分派與市場資訊交流的彙整,擴大園區的實體概念與空間範疇,以銜接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的落實。

  • 學位論文

住宅智慧化為計劃將住宅內之各種系統予以整合,如:電氣系統,弱電系統,給水系統,排水系統,空氣調節系統,避難防災系統,緊急求救系統整合各系統於一介面並控制輸出訊號目的此系統之整合可提供舒適室內環境,並可於適當結點導入節能觀念及技術,可有效的降低設計用電密度,將住宅日常節能化為主動性。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為探討智慧型住宅節能之相關議題包括照明及空調以及小型家電智慧化並探討市場上常用之所有全二線式或電力線載波等有線控制方式與RFID、Zigbee等無線控制手法之適用性及優缺點,並考慮於建築設計時須如何配合佈設及預留垂直與水平管道。 住宅節能探討首重耗能分析,住宅耗能又以電能消耗為主,故以智慧化方法使住宅電能消耗節省,為本文探討目地,惟現行住宅型式眾多,在台灣以核心家庭作為家庭型態居多,因都會生活型態使然,且工作與居住空間交通問題考量,故多使用公寓大廈式集合住宅,有較高經濟使用率,也較能增加土地經濟性利用,然住宅建設高層化,亦代表建築設備多樣及多量化,建築設備運轉效率提昇及管理效能提升亦即代表能有較低的運轉耗能,及較低的運轉費用支出,於此一層面而言在建築生命週期中的成本支出是相對有利的。以現有集合住宅大樓的單元住宅為研究對象,透過案例調查統計與和建築節能相關文獻探討,並嘗試研擬出智慧化住宅節能評估指標,並以AHP分析專家問卷後得出權重分析,並於評估指標中配分,預期此研究所擬定之綜合指標可提供建築設備系統於設計時之參考,並期待此一評估指標能提供後續者研究相關議題之範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都市更新後重建房屋內居民的居住滿意度。本研究以消費者行為意向為基礎,探索消費者行為意向與居住滿意度間的關聯性,經由文獻彙整影響居住滿意度的因素有:住宅偏好、顧客價值、顧客服務等三大面向及十種構面,以此歸納出相關因素。透過用後評估使用原則,量化衡量居住滿意度的相關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經實證結果發現,在居民屬性上,更新地區居民類型以居住時間五年以下之新住戶及居住時間三十年以上的原住戶為主。而更新房屋儼然變相成為購屋者或換屋者的考量因素之一。在住宅偏好上,住宅、學校距離、房屋採光與停車位配給,為衡量居住滿意度最重要的指標。在顧客價值上,環境景觀改善與生活環境品質提升,亦能提升價值性。而更新後房價上漲則是居民最滿意的價值因素,同時亦能產生居住滿意度。在顧客服務上,服務內容對更新地區居住時間較長者而言,居住時間越長者,其服務滿意度越高。在相關性研究上,本研究證實在住宅偏好、顧客價值與顧客服務三面向之間,對居住滿意度影響上具有正向相關性。希冀以此作為公部門與私部門等相關都市更新事業決策者,在決策與監督上的參考依據,有助未來更新事業的推動與實行。

  • 學位論文

由於民國97年7月底65歲以上高齡人口已達到10.3%,經建會預估在203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將佔20%,高齡化現象日趨嚴重之時,若要真正落實在地老化的觀點,即顯示城鄉現有的服務資源並不完善。因此選擇城市與鄉村各一個社區進行探討。台北縣代表台灣都市化程度高、社經地位高的社區,而板橋市是台北縣政府所在地,有台北捷運系統板南線經過,是縣轄市的第一大都市,甚至比部分省轄市人口還多,是典型的都市衛星城市,具有除了台北市以外的台灣都市化社區的代表;台南縣代表都市化程度較低、社經地位較低的社區,但社區居民凝聚力較高、地理範圍較小、村落較集中、老人人口比與台北市較相當、交通出入動線較多元,故選擇台南縣西港鄉作為台灣鄉村社區的代表。故選定台北縣與台南縣。 本研究於國內研究中,首次以GPS軌跡記錄為主要的分析方法,透過GPS軌跡記錄器的記錄後,瞭解老人的時間運用、活動路徑與範圍,並輔以訪談、參與觀察進而知悉受訪者的活動類型與行為。首先利用GPS軌跡記錄器,記錄城鄉老人的生活路徑,再由環境心理認知與行為、社區參與、活動與撤退理論,來探討城鄉老人的行為活動,進一步對老人進行訪談更加深入了解行為與環境的訊息,透過資料歸結分析探討課題與對策。 藉由城鄉老人的生活軌跡,歸納出城鄉老人的時間運用與日常生活的路徑和活動地點,從個人時間上來看,平日與假日差異並不大,故可以說明高齡者並無假日與平日之差別,但家庭因素對於時間上之變異影響最大;從區域上來看,鄉村的必要時間明顯高於都市。在約束時間上,兩者於時間上差異不大。自由時間上都市明顯高於鄉村甚多;若與民國93年之數據作比較,鄉村與國人生活作息較為接近。而都市明顯於必要時間上差異最大。整體上與民國93年之數據作比較,整體必要時間減少。約束時間應與現今經濟效應有關,高齡者會安排酬庸事務來做。自由時間上應與地區性有關,都市較偏向電影戲劇類型的休閒,故使整體自由時間增加。而透過對高齡者的訪談,以知悉個人的環境認知及社區參與程度上是否有所不同。 而生活路徑的差異上,透過文獻整理與老人之活動型態,將老人分類為廣域型、遊走型、定點型三種類型老人,分析三種類型對實質活動地點的程度,透過此分析後,將老人最常去的公共設施地點和運用的時間相關性,以對社區空間加以連結與改善,以符合城鄉高齡者的實質需求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