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27.72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社區參與鄰里公園管理維護的意義,對公園而言:社區參與使公園樣貌較具地方特色;對社區而言:鄰里公園之特性使社區民眾能就近照顧且管理維護上較具彈性,藉由鄰里公園的管理維護讓民眾更能在參與的同時凝聚對社區的向心力及認同感。而文獻中探討的「社區自主」,強調社區具有主動、自主決策、自我約束與管理,創造機會並付諸實現之能力。在97年民政局舉辦的「績優鄰里公園暨永續經營公園獎」評比項目中,可看出除了重視公園的環境美化與維護外,還著重在社區自主參與動員及展現社區活力之部分,激發了社區自主參與鄰里公園管理維護的可能。但究竟獲獎之鄰里公園是怎樣的社區自主參與過程,透過連續多年獲選為「績優鄰里公園永續經營公園獎」的三座公園:台北市松山區民有一號、二號、三號公園作為實證地區之研究,從現況調查與訪談,了解三座績優鄰里公園從組織動員至管理維護模式的建立過程,再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檢視三座績優鄰里公園在管理維護上是否有好的運作,有無落實社區自主精神等,最後在綜合性的分析下,套用本研究所擬定之社區自主評估項目與以回應並作為往後其它社區鄰里公園在自主參與過程中之借鏡。

  • 學位論文

從台灣房地產歷史來看,小套房隨著景氣出現了三次週期性的推案熱潮,最近一波為2003~2007年,此代表其在台灣住宅市場裡佔有的一席之地以及未來這樣的小套房住宅產品仍可能持續的出現與發燒。然而國內對於小套房住宅之相關研究十分闕如,且多針對其投資特性以批判角度來探討,很少就根本性的住宅空間特性與使用者作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試圖以空間計畫觀點─首先藉由統計雜誌上小套房住宅推案資料、蒐集市場上小套房住宅之廣告資訊,並藉由深入訪談五位實際操作過小套房推案之建築開發人員,從設計者的角度探討小套房類型以及住宅產品的內外部空間特性。再以深入訪談方式訪談七位小套房住戶,調查使用者之需求與用後感受,以使用者的角度評估小套房住宅品質。其目的在於探討這種形式住宅產品的規劃設計本質是否得當,以作為日後建築投資業規劃設計之參考 依前述分析,本研究將小套房住宅歸納為都會型、休閒型、學區型等三種不同類型,整理出小套房住戶之五大需求為便利性、經濟性、安全性、實用性、寧適性,而其中寧適性是目前小套房住宅空間計畫中最需改進的重點項目。此外,並以產品定位、鄰里單元空間、建築物空間、大樓維護管理、住宅單元空間等五大層面提出規劃設計參考原則。本研究認為區位是決定了小套房住宅類型的關鍵因素,而住宅品質卻決定小套房住宅的價值;本研究也認為小套房住宅確實有其存在之必要性,不應只是過渡時期的住宅產品。

  • 學位論文

台灣已於1993年9月邁入高齡化社會之林,且經內政部預計於民國125年,老年人口比例即達21.6%,屆時高齡者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及休閒娛樂的需求,都將成為未來政府及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對於高齡者極為重要的公共設施,例如:公園綠地、運動場、老人服務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皆為本研究的重點之一。 本研究試圖以實地觀察、深入訪談及問卷分析的方式,針對都市中歷史較悠久,且擁有多樣性公共設施的住宅社區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基地調查了解都市社區高齡人口的分布及結構、高齡者在都市中的生活模式、公共設施的設置及使用情形、社區參與、鄰里活動…等等;透過訪談里長、當地居民及高齡者,了解社區的實質環境及公共設施之使用情形;透過問卷的分析,提供研究過程中的實質性數據及參考資料。此外,也配合文獻回顧,藉以了解高齡者此階段可能會產生的生理及心理的狀況。冀以瞭解不同區位高齡者的活動需求及現有都市社區的環境及資源,提供未來老舊社區的社區環境規劃及公共設施的設置需求及建議,提出符合高齡化社會趨勢的一項重要研究及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於探討並釐清寵物共生對於人類環境心理與行為間之差異性,透過日本個案研究瞭解寵物共生住宅成功規劃設計之手法與策略,進而釐清寵物共生理念於臺灣住宅環境應用與落實之主要限制性因素,進一步探討居民接受認同程度並研擬因應之對策。首先透過文獻調查與分析及個案研究,進行理論基礎資料之重組內化與統整,經逐層過濾篩檢獲得寵物共生住宅之「規劃設計策略」共十五項;「規劃設計手法」共五十七項。再經由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獲悉影響之主要限制因素為「環境衛生」(40.50%),其次為「噪音」(32.23%),次之為「氣味」(11.57%)。其中影響引進寵物共生住宅之主要因素為「造價成本太高」(15.87%);其次為「本身不喜歡寵物」(14.81%);次之為「管理費用太高」(2.65%)。此外,於環境心理層面變項在不同背景變項屬性間乃具顯著性差異,差異認同程度高達80.00%。而於臺灣住宅環境應用與推廣寵物共生理念之認同程度分析顯示,整體居民接受認同程度高達61.52%。鑑於此,透過研究結果針對限制性影響因素提出因應對策如下:「居民飼養寵物之限制因素」方面-(一)善盡飼主應盡之義務與職責;(二)室內裝修材質性能採吸音與隔音設計;(三)寵物專屬設備設計;(四)滿足寵物心理需求;(五)寵物教養與禮節訓練;(六)寵物身心健康關懷。「引進寵物共生住宅之限制因素」方面-(一)開發寵物相關之專屬設施與裝修設備;(二)強化環境共生教育之理念與觀念;(三)積極推廣寵物共生理念之意識與認知;(四)加強寵物專屬設備之應用方法宣導。「與寵物共生面臨之實質問題」方面-(一)完善之寵物軟硬體設備提供;(二)寵物支援服務設施規劃;(三)增加住戶間交流與互動。「居民對應用與推廣寵物共生理念」方面-(一)針對不同背景屬性之消費者需求進行規劃設計;(二)住宅環境規劃設計更多元化。綜合上述,本研究進行相關交叉分析後,歸納出十項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建議。冀望研究成果除了可供未來建商與相關單位、部門於推廣落實寵物共生住宅應用時,於建築環境規劃與設計上之參考依據外,進一步提升整體住居環境生活品質之質與量,促使臺灣朝永續發展之環境共生目標持續邁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形象商圈實質環境改善,主要為助於形象商圈商業活動的活化與提升,以及消費者如何看待商圈的改變,都需要經由理論跟實務不斷檢驗,以系統化、科學化、邏輯性的檢討,進一步的提升形象商圈之商業環境。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針對鶯歌老街形象商圈計畫推動至今之情況,以及計畫執行後,對鶯歌老街形象商圈之實質環境的演進與變化,並以形象商圈實質環境中的公共設施、標誌與招牌、房屋建築及停車空間等四大主題為本研究之主軸,並輔以防災與都市設計、商圈的定位與核心價值,與商圈資源整合等面向,藉由探討現階段經濟部商業司計畫執行推動的政策及機制、專家學者意見訪談、形象商圈組織之在地觀感,擴及至形象商圈消費者與店家之使用評價,彙整歸納形象商圈之實質環境之課題,並藉以提出對策及改進策略,提供相關單位後續推動之參考。 本研究透過鶯歌老街形象商圈之現況分析、與透過遊客及店家對於實質環境之體驗與滿意度等,與深度訪談,從量化與質化的兩面向探討分析後,得知公共設施部份,需整體規劃並與使用使用者協商;標誌與招牌部份,應加入在地性與特色精質旅遊資訊;房屋建築部份,加入地方特色,營造陶瓷小鎮為目標;停車空間部份,導入總量管制,結合周邊交通全盤計畫導入等結論。 改善商圈實質環境目的在於美化商圈景觀,使其更吸引消費者。後續建議除實質環境改善外,還必須投以商業活動、積極的行銷方案,並須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組織,在商圈再造過程中的積極運作,以維持商圈不斷的改進、更新及發展。

  • 學位論文

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早期由販售古董、舊書,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一路轉型成為遠近馳名的電子商場,但由於光華橋被鑑定為危險橋樑,加上民意陳情,故台北市府於民國95年拆除,將原有商場暫時遷移至市民大道及金山北路口之臨時賣場安置,計劃未來遷入新資訊產業大樓,配合商圈再造計畫。而今,「數位新天地」資訊產業大樓已正式開幕啟用,形成一完整電子商圈。本研究以環境心理學、建築學為主軸,並以消費者行為角度切入,探討民眾對光華電子特色街區環境的空間體驗,以期能延續光華商場的消費文化,呈現文化、資訊新知的多樣性及流通性。   本研究方法是採用直接觀察與問卷調查、訪談法,藉由實地觀察與深入訪談商圈之消費者大眾與經營者,來了解民眾對光華電子商圈環境的認知體驗與期望,並透過史料文獻蒐集歸納,瞭解光華電子商圈的產業空間變遷過程,以探求課題與對策。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 光華電子商圈的主要消費客群屬性及消費逛街特性分析。 (二) 了解消費者與經營者對於光華電子商圈特色街區的環境認知體驗。 (三) 針對提升電子商圈環境品質提出實質改善建議,作為日後管理維護或 規劃之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行車是都市道路的綠色交通工具,完善的都市生活通勤型自行車道環境配合綠色交通路網的整合規劃,將可滿足民眾使用自行車於生活通勤需求,並達到節能減碳目標與促進都市永續發展。然而台灣都市道路規劃因汽機車車輛需求考量發展下,壓迫自行車道空間進而造成交通安全問題,實有檢討之必要。因此本研究將生活通勤型自行車道相關文獻彙整,進而歸納分析之間的關係,並選定台北縣第一條都市中生活通勤型自行車道的「板橋市自行車道」調查分析,以探究現況生活通勤型自行車道設置於都市中所產生之課題與對策,並探討都市永續與綠色交通發展下,生活通勤型自行車道所扮演的角色與未來的發展。   本研究發現如下:(1)自行車道應該要完整的法令規範與保護使用者,政府要尊重自行車在都市道路的路權,以及強力執行;(2)上位計畫與都市計畫應要對自行車道規劃設計上指導與規範要有完整的考量,才會落實到相關計畫與實質面規劃設計之規範與指導;(3)管理與維護上應該要建立健全永續的管理機制以及強化執行態度;(4)自行車道的規劃設計考量現有道路環境條件與結合大眾運輸系統;(5)自行車道環境要滿足民眾使用需求、安全以及建立民眾良好的使用道德觀念。對政府相關單位建議:(1)法令與規範應保障自行車使用者安全騎乘的環境;(2)將生活通勤型自行車道視為環境與都市發展的層級,擬定自行車道內容規範與指導;(3)政策與計畫上應從綠色交通發展來考量自行車道的發展;(4)管理與維護上應朝向公平交通環境去思考營造自行車道環境;(5)自行車道的規劃設計需考量現況道路環境且要對自行車轉乘大眾運輸系統有幫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傳統酵素工廠空間中,機械室內原料運輸之進料過程中,酵素微粒污染物產生的逸散行為以及在室內空間流布的現象,並將建築內部空間如何改變設計以對應流場所形成之局部渦流區域,提出調整參數的改善方式,改善原有污染物質濃度在空間中積累的狀態,得出最優化的改善方案,減少職業場所之勞工酵素微粒暴露的問題,與求得良好及健康的室內空氣品質。 研究方法以數值模擬作輔助工具,將擴散物質數據輸入計算流體力學CFD軟體,模擬不同空調配置與建築空間型構改變下,室內污染物質的擴散及分佈狀態,透過空間氣流場、污染物濃度場以及改善案例的比較,解析室內不同通風換氣條件所呈現之特性,提出室內環境污染的移除影響與建議。 本研究成果顯示: 一、室內污染物確會在氣流場產生的渦流區內出現不易散去的累積現象。 二、不同空調管線安排之進風口位置對敏感的室內氣流場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以氣流場來調整建築室內型構,得污染物逸散最短路徑之案例與最優化的空調配置。 四、為追求健康的室內空氣品質,建築物內部的空調配置、設施物移除與空間型構改變等,在未來廠房建築設計及建物整建過程都應被仔細考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永續發展的目標下再生能源是自然界中可以循環的能源且符合人類未來所倚賴的能源,其中太陽能其隨處可得而受到重視、採用以及發展。傳統太陽能熱水器多半安裝在屋頂面上且有效吸收太陽熱能故在安裝有方位考量;為了使太陽能熱水系統不在是建築物的附加設備,運用整合手法將太陽能熱水設備與建築主體結合轉化為建材,使屋頂吸收太陽熱能產生熱水有效利用太陽熱能。 本研究主要探討建築物屋頂整合太陽能集熱器之性能,開發出烤漆鋼板整合太陽能集熱水器系統原型,並於戶外實驗以擷取系統紀錄大氣環境資料及集熱器效能物理參數,以驗證評估其集熱性能。研究成果顯示如下: 1.就全天集熱特性效率 而言,有面蓋集熱器當集熱管在板上時 =0.6,集熱管在板下時 =0.63;無面蓋集熱器當集熱管在板上時 =0.46,集熱管在板下時 =0.45。 2.在瞬時效率實測分析得知,有面蓋集熱器的情況下集熱管在板上時瞬時效率在0.7632至0.6470之間;集熱管在板下時瞬時效率在0.6545至0.5507之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邁向21世紀,世界各國城市在面對全球化影響下,開始將文化產業概念引用於都市與區域政策,發展文化產業策略來推動都市再生,及地方經濟發展,以提昇自身的競爭力。 台灣政府繼閒置空間再利用、地方文化館等文化與空間政策之後,文建會將全台五大酒廠舊址,規劃為創意文化園區。但回顧近十年所推動的文化政策,發現許多案例在規劃時僅針對單一據點內的硬體再生、活動舉辦等面向思考,並未顧及都市周邊產業及空間結構的連結,無法有效整合地區整體資源,對都市發展的波及效果有限。再加上缺乏相關法令調整的情形下,難以有效的推動再利用計畫,常演變為無法扮演融入周邊社區生活文化及缺乏長期經濟支持的藝文空間。 本研究首先回顧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之定義、發展、聚集過程與都市發展的關係等相關文獻,探討台灣創意文化園區的定位及發展目標。第二階段回顧台灣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及現況調查分析,探討園區與都市發展及周邊空間的課題。第三階段蒐集並分析探討國外相關案例,歸納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發展值得借鏡之處。最後,綜合上述小結並以創意城市、都市文化觀光、文化生活圈等,人文創意環境取向的都市空間創新規劃觀點,提出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周圍都市空間的發展策略及建議,以塑造都市文化特殊性及營造空間的創意氛圍,做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群聚的基礎,進而帶動城市產業群的蓬勃發展,達到不斷更新及創新的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