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90.131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台灣長年高溫高濕,且近年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暴雨水災出現頻繁,造成居家及社區的淹水情形,而潮濕或受水損的裝修建材容易導致黴菌生長的高風險及居住者健康惡化等問題。目前對於裝修建材黴菌生長的研究多為高緯度國家,而相關標準主要針對紡織產品及塗料類,對於建材黴菌生長的評估尚未有國家標準。本研究針對台灣常見的黴菌菌屬(Aspergillius、Penicillium、Stachybotrys)在不同的環境條件及裝修建材對於其生長情形之影響,並依黴菌於建材上的生長面積、生長速度及建材的含水率變化等三項變因,評估黴菌於建材上的生長情形並分等級,依其評估系統,了解各種類建材的黴菌生長程度,該結果可建議裝修業者依居住者使用之特性選取適合的裝修建材,以提升居住的環境品質及健康。本研究內容可歸納出以下結論:試驗樣本中以有機建材的黴菌生長情形較嚴重;試驗樣本中給予養分的對照組其黴菌生長情形較嚴重;試驗菌種選取潮濕性的指標菌種,因本次試驗樣本為模擬經水損後的建材,因此含水率高;兩組培養條件中,標準模組(25℃)的黴菌生長情形較於高溫模組(30℃)嚴重;建立建材黴菌生長評估系統,期望未來能將建材的防黴性能納入綠建材標章評定項目中。

  • 學位論文

國內目前裝修工程多於複層建材方式呈現,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行之「綠建材標章」,在「低逸散健康綠建材檢測」部分為管控單一建材逸散濃度,而複層建材尚無管制。因此本研究藉由「小尺寸建材逸散直讀量測系統」對室內產品與材料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逸散情形進行檢測評估,並於全尺寸建材逸散模擬實驗室之逸散濃度進行驗證,瞭解各種複層建材組合對室內空氣品質之實質影響,以俾貼近實際室內裝修情形,後續提出室內環境中建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之「健康風險評估」,作為室內裝修建材之健康效益評估,期能維持健康之室內空氣品質,並提供設計者及使用者於裝修前選擇室內建築材料時之評估依據,以及未來管制基準之參考,先行控管室內空氣品質,保障國人室內健康品質。 本研究內容可整理歸納以下結論: 一、建立複層建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逸散試驗之標準作業程序 二、藉由單一建材與不同複層建材組合推估相關係數 三、探討不同複層建材組合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之逸散變化 四、建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之健康效益分析

  • 學位論文

臺灣本土氣候高溫高濕極適合黴菌生長,對人體而言黴菌感染會引起各種疾病。據統計臺灣室內環境中黴菌主要來自室內裝修設計所使用的建材,如木材、矽酸鈣板、石膏板及一般塗料等,其建材表面與背面都是易吸收水分之材質,容易積存水分,亦無防黴處理,造成黴菌孢子繁殖。如何控制室內裝修建材濕度,避免建材生物性黴菌增長,為營造健康室內環境品質之重要課題。 綜觀國外綠建材標章,已逐步增加其健康性能,目前國內綠建材標章尚未將「防黴抗菌」納入評定基準,又無適用於建材之黴菌診斷標準試驗(CNS)方法,多半僅能借鏡國外相關規定。因此本研究期能建立產業界適用之「非破壞性建材黴菌診斷流程」,針對臺灣室內環境、建材濕度進行實場檢測調查,與建材受黴菌污染情形進行相關性分析,歸納易受黴菌污染之室內裝修建材種類與原因,分別使用物理性、化學性等改善方式,進行室內裝修建材之濕度與黴菌控制,並提出具體改善成果之效益。本研究具體成果如下: 一、建立非破壞性建材黴菌診斷流程。 二、建材黴菌生長與濕度及結露現象成正比。 三、易受黴菌污染之室內裝修建材種類。 四、室內裝修建材黴菌改善方法。 五、撥水劑無防黴功效。 六、使用防黴劑添加填縫劑,無法確實達到防黴再現性,推測與加工方式有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建築物的外觀夜間照明是能呈現都市夜間景觀相當重要的元素。然而,建築物外觀夜間照明的手法是否適當,對建築物有許多的重要因素可以探索,其中照明燈具耗電量所產生的影響是本研究所提出的目的,對於未來相關單位在規劃建築物外觀夜間照明時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本研究利用電腦3D Max模擬出住宅建築物外觀夜間照明效果共十二種模式,並運用語意差異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來進行建築物外觀夜間照明之評價,藉由受測者的心理感受所得的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再透過SPSS軟體了解評價的意義。結果顯示正向評價項目「輝煌的」、「明朗的」、「整齊的」與用電密度呈現正相關。 此外,本研究利用相關係數得到心理性及變化性的r=0.643與0.718為中度及高度相關,也顯示用電密度與心理性、變化性呈現正相關。

  • 學位論文

臺灣戰後「從農業到工業」這一個發展的基本方向,女性角色扮演著重要關鍵。政府乃首先發展勞力密集的民生輕工業-紡織業。從1950年代起紡織業開始投入大量女性,在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展之下,紡織業帶領臺灣快速的經濟發展。 本研究以研究者生長的環境為例,長期發現紡織相關產業都有大量的女性勞動力,且有明顯的空間與性別隔離。藉由製線廠女工的日常工作項目與環境變遷作為發問起點,透過文獻史料收集、參與觀察與質化的個案訪談,進行深入訪談瞭解因社會環境變遷,初步描繪傳統產業中的性別差異以及產業發展過程中,父權與資本的交互作用在工業轉化過程中的現象。 研究發現女性走出家門工作的原因,從早期的被動轉為主動,隨著就業機會增加、家庭功能的變遷、教育程度提高等因素,使得女性能在各行各業盡己所能,相對的,對於紡織產業這種夕陽工業來說,已不在是就業首選。而女工所面對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卻沒有因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在長期傳統刻板印象或父系社會的影響下,以及負責人的思維與所訂定的制度,使得廠區內仍有著明顯的性別分工與隔離。新一代的女工,思維正從傳統的父權家庭轉變成個人主義的平權家庭。在個人層面,則從男性權威性格改變為男女平等的民主性格。女工的家庭角色感應了雙重的變遷力,一方面逐漸將傳統上刻板印象中男性化人格特質融入在女性角色中。

  • 學位論文

建築皮層擔負調節室內與外在環境氣候差異之介面功能,本質上應為呼應在地環境氣候之節能設計。建築物自工業革命後,因過度仰賴建築設備以及流於慣性的工法或黏貼表層材而使結構牆體直接裸露,建築皮層擔負調節的功能已被嚴重忽略。面對21世紀氣候變遷影響,建築皮層之本質應重新被重視。 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高溫、高濕、多雨,為求舒適居住環境,大量使用空調系統降溫除濕、耗損能源,適當建築皮層設計可因應與調節室內外環境條件間的衝擊,提升室內環境之舒適度。 本研究針對探討建築皮層本質、節能等議題重新思考建築皮層設計,歸納出皮層節能設計15項原則,以此設計原則用來檢視分析文湖捷運線南港展覽館站皮層設計並提出建築皮層應為呼應在地環境氣候及台灣地處亞熱帶應運用被動式手法順應自然特質之節能設計改善。建議後續研究三個著重方向:一、應建立皮層具備應對環境氣候,調節室內外舒適度實質效益。二:以了解使用者對於建築皮層節能環境及設施之感受,所得成果回饋於營運管理及環境營造之持續提升。三、以被動式手法了解本土氣候對於建築皮層節能環境及設施之運用。綜合以上改善建議作為提供未來台灣濕熱地區建築皮層規劃時參考。

  • 學位論文

本文討論在裝修期間,所進行室內空氣品質五種氣體和二種粒狀物之數據測量,完成三個案例後,用實驗分析法及數據比對分析法,進行數據診斷;並以環保署公告之「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比對,提出改善建議,並於第四個改善案例完成後,與其他三個案例測量數據做分析比對,得到其改善效率。 本研究目的為:對於長期暴露於室內裝修施工場所之人員,應對其所處環境室內空氣品質狀況,做完整的說明;建議其重視自身的健康,並鼓勵減少不必要之室內裝修工程,避免使用有危害性之建材及接著劑,能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中,從事室內裝修相關工程,在無害的健康環境中放心地工作。 裝修期間各項指標污染物濃度,可以用不同方法進行改善;不同的裝修工法與材料,直接影響裝修期間之室內空氣品質測量;裝修施工中之室內空氣品質,應該低於環保署標準建議值。本研究使用之改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使用不含甲苯的強力膠。 二、電鋸鋸台加裝集塵設備,儘量收集木屑及灰塵,勿任意飛散。 三、每日打掃乾淨並將垃圾清走。 四、施工現場保持通風換氣,直到所有人員離開。 所得到室內空氣污染物改善成果,有以下五點: 一、O3改善後下降率96/%。 二、PM10改善後下降率83%。 三、PM2.5改善後下降率72%。 四、TVOC改善後下降率53%。 五、甲醛改善後下降率43%。 希望藉此研究成果提供業界參考,並建議設計者、施工人員與裝修相關行業者,選擇裝修期間各種有利於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之裝修工法和材料,以維護室內人員健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七零年代中期,因應中央政府政策台灣北部區域著重工業型態之產業的發展,宜蘭雖位屬北部地區,但因山脈阻擋造成其交通不便,也因此在經濟發展上也較為緩慢。直到1981年藉由政策擬定也才確立了宜蘭地區以環保和觀光走向的市鎮規畫,而後九零年代上任之游錫堃縣長更進一步朝向以文化發展為目標。 礁溪,位於宜蘭縣東北隅,因溫泉的利用故稱「湯圍」;而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泡湯的概念,將溫泉與商業結合,以此作為當地的號召,漸漸打開其知名度,但隨著色情行業的興起,卻也成了當時男人的「溫柔鄉」;而在台灣光復後,隨著中央政府與地方政策的施行,逐漸轉型成為強調健康休閒的觀光市鎮。   在過去往返台北與礁溪交通並不發達,直到台灣北宜公路的開發以及雪山隧道於2006年6月16日全線啟用,才進一步的將礁溪地區推向觀光產業之發展。不斷湧入的觀光人潮,帶動了當地的商機,也吸引大型企業紛紛進駐,逐漸改變礁溪地區的結構與環境,質樸的小鎮也邁向觀光的重地。   本研究以礁溪湯圍溫泉溝地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早期在雪山隧道開通前之文獻參照,了解本研究區內之原始產業及發展型態,探討其在雪山隧道開通前,對當地交通運輸與載具使用、產業型態與分布等之影響。並透過田野調查以及半結構訪談了解其發展脈絡,根據現況調查依照當地店家、居民、遊客、地方組織,從各層面詢問對於雪山隧道開通後的發展狀況與後續再造的看法與意見,了解雪山隧道開通對礁溪湯圍溫泉溝地區其空間結構和產業之影響。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探討建築物皮施作後,因其施工誤差及施作所產生之厚度,使分離式冷氣安裝時膨脹錨栓未能完全埋入結構體內,在此狀況下之試驗其抗拉強度及評估對分離式冷氣安全性之影響。 在本研究檢討影響建築物皮層厚度發現,在相關施工規範及標準允許下,其厚度最厚可達40mm,因此本研究以此厚度作為分析錨栓抗拉強度基準並進行試驗,使用之錨栓為3/8英吋及1/2英吋膨脹錨栓,試驗則以不同皮層厚度下埋入膨脹錨栓,並使用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之錨栓抗拉計算公式預測其抗拉強度分析其數據。 經試驗發現,3/8英吋膨脹錨栓在完全埋入混凝土時其試驗平均強度為8.38 kN,在有皮層厚度下,有效埋入深度為30mm、25mm、20mm、15mm、10mm之膨脹錨栓平均抗拉強度分別為8.19 kN、8.25 kN、8.40 kN、8.30 kN、8.17 kN,與完全埋入混凝土之抗拉強度相近,在皮層狀況下平均抗拉強度分別為8.17 kN、8.33 kN、6.83 kN、5.67 kN、2.5 kN,而1/2英吋 膨脹錨栓在完全埋入混凝土其試驗平均強度為12.5kN,在有皮層厚度下,有效埋入深度為30mm、25mm、20mm、15mm、10mm之膨脹錨栓平均抗拉強度分別為12.12 kN、10.75 kN、10.29 kN、10.50 kN、10.25 kN在無皮層狀況下平均抗拉強度為11.25 kN、8.67 kN、8.33 kN、4.67 kN、1.83 kN。 根據兩種不同外徑之膨脹錨栓試驗結果比較,可發現在有皮層的狀況下,膨脹錨栓埋入時,可維持在一定程度之抗拉強度,而與無皮層厚之抗拉強度比較可看出其強度有明顯差異,因此在膨脹錨栓無法完全埋入有效結構體狀況下,其部份力是由皮層所負擔,但皮層本身不具結構意義,因此本研究建議分離式冷氣安裝時,使用管長65mm以上之膨脹錨栓,使膨脹錨栓能埋入結構體內25mm以上。

  • 學位論文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與人口結構改變的發展趨勢,高齡者外出在交通需求上,除了步行之外,極需依賴大眾運輸系統,然而高齡者在交通移動的自主性和行動能力遠不及青壯年的便利自在,因此如何建立通用化的運輸環境,以提供高齡者有較高獨立自主的活動能力,實為各界關切的議題。臺北車站特定區因轉乘路線與運輸場站空間的日漸複雜而形成交會型車站,是以完善的標示系統必須考量高齡者的使用需求,才能營造便利的轉乘環境。檢視目前臺北車站轉乘空間的標示系統,對於不同運具間的轉乘資訊、導引標示等通用機能尚顯不足,因此,如何將通用設計的概念導入標示系統之規劃設計,以改善高齡者使用臺北車站特定區轉乘路徑為本研究主要目的。 為了探討高齡者使用臺北車站特定區轉乘路徑標示系統之需求,本研究首先蒐集文獻並分析通用設計、標示系統、高齡者生、心理的特殊需求。次以使用後評估方法,藉由實地觀察、調查蒐集研究基地之相關實證資料,分析現有車站轉乘標示系統規劃設計之課題,並經由體認通用化標示系統的設計特性檢測高齡者使用後的需求。再者藉由與專家學者的深度訪談和國內外的案例分析,總結轉乘標示系統之通用規劃設計與管理對策。最後本研究建議整體轉乘標示規劃宜考量高齡者的身心特性、站體尺度和環境思維,善用建築空間、環境色彩與使用機能之搭配,以能簡單清晰提供資訊服務為原則,並成立任務編組之標示系統協調單位以統合規劃設計及規範管理,構建優質無礙的轉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