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30.165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台灣位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在全球環境氣候趨於極端之下,未來面臨複合式災難的風險將會提高。國內每每在重大天災過後,搭建安置災民所需之臨時住宅成為重建規劃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過往常見之結構型式均以版片式組合屋為主,其構造以PU發泡填充牆板及屋板組合而成;而在2009年強調以工代賑,協力造屋精神之鋼構式中繼屋,則以輕鋼構造的結構系統為主,再以輕隔間填充其中,以八八風災期間台東縣地區建造之中繼屋最具代表性。 箱匣式貨櫃屋,構造元件多為工廠預鑄,並將貨櫃置入構造體中組合而成,雖目前尚未有具體應用於臨時住宅案例,然本研究認為施工迅速、構件單純之箱匣式貨櫃屋型式應具有臨時住宅之可行性,因此運用貨櫃型塑空間成為另一種可能之選項。貨櫃屋經常是許多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等,進行環保與再利用設計的重要素材。而在台灣,貨櫃屋便宜,快速建造等優點,也是許多使用者所賴以遮風避雨的重要居所。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箱匣式貨櫃屋應用於臨時住宅之可行性及理想設計因子優先序位。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德爾菲專家問卷、層級分析程序法為主,透過現況調查分析及專家問卷操作,求得理想設計因子優先序位,並提出具體模擬設計方案。 經探討與分析之後,本研究結論為: 一、 淘汰貨櫃經評估後在安全無虞下,中置轉用於臨時住宅有其可行性。 二、 建立貨櫃應用於臨時住宅評估因子指標序位及權重值依序為:1安全性2.經濟性3.維護性4.舒適性5.施工便利性6.運輸便利性7.再利用性8.美感等八大項第一層評估因子及二十項第二層評估因子。 三、 應用評估指標序位設計兩種箱匣式貨櫃屋型態,與現況案例調查之版片式組合屋、鋼構式中繼屋型態作模擬驗證分析,其模擬驗證結果最高為模擬提案設計A權重值達(38.63),明顯優於版片式組合屋(25.29)與鋼構式中繼屋(26.92)。

  • 學位論文

為改善行動不便者及高齡者居住之無障礙環境品質,營建署於民國97年修正無障礙設施規範中「公共建築物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然而在都市更新整建維護的輔助項目中,已開始針對既有建築增設無障礙垂直升降設備的項目進行輔助,不僅對既有中低層住宅建築物可提高行動不便者出入及使用性,更延長既有建築生命週期與附加經濟價值。然而既有建築環境設置條件,並無硬性規定須符合無障礙設計規範,更成為使用者與申請實施者在推行上的困難。 本研究以國內現況調查結果,與使用者、設置實施者及專家學者之訪談結論,得知無障礙垂直昇降設備設置整合於既有建築之問題點,並提出改善建議,並做為未來法規修正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一、 針對現況已設置垂直昇降設備空間條件與各式問題提出合理改善之建議。 (一) 北台灣已設置垂直昇降設備現況分布率統計 在總數14個垂直昇降設備中佔有率,佔有率最高者為台北市北投區為29%,其次中壢市為22%、台北市松山區7%、台北市中山區7%、其餘5個行政區皆為7%。 而使用上無障礙設計規範百分比統計中,在14個案例數量調查中,入口 引導範圍設置數量、昇降機引導設置數量、主要入口標誌設置數量,以上項評核項目符合設置數量都皆為6個、未符合設置數量分別為3~7個、未設置數量分別為1~5個;輪椅迴轉空間設置數量、符合設置數量為13個、未符合設置數量為1個、未設置數量為0個;呼叫機昇降鈕設置數量、符合設置數量為7個、未符合設置數量為5個、未設置數量為2個;昇降機門設置數量、機箱尺寸設置數量、以上兩項評核項目符合設置數量皆為14個,未符合設置數量、未設置數量都皆為0個;機箱尺寸設置數量,昇降機出入口設置,以上兩項評核項目數量皆為符合設置數量為14個,未符合設置數量為0個,未設置數量為0個。 (二) 設置改善項目 在設置空間方面建築之配置與空間尺寸將直接影響設置後通路走廊、迴轉空間、行徑空間、進入室內入口通路空間,經由彙整現況案例條件後,與相關文獻與法令檢視,未來確實存在改善之可行性。 在設置環境改善條件調查下觸及法令方面,與專家學者討論後整理中低層既有建築住宅未來申請都市更新整建維護針對無障礙垂直動線改善上、整理出決策影響項目因子。 二、 建立影響中低層既有建築增設無障礙化垂直聯通設備之決策項目因子。 本研究提出現況問題統計,實際與中低層既有建築所有權人及使用者與專家學者諮詢後,將改善優先層級項目分為四項。1.經濟面:優先針對所有權人同意權力分配、成本分擔。2.法令面:針對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法、土地分區使用規則進行改善放寬。3.管理面:針對商品陳列架取物範圍不合使用處進行調整。4.技術面:若設置設備結構安全、安全避難性能及材料規格認證,設置進行調整。

  • 學位論文

臭氧層的破壞,使溫室效應與都市熱島效應的現象日益嚴重,包括氣溫變化劇烈、強降雨、強風、太陽輻射等。都市快速的發展,人口不斷擴增,密集的建築、不透水鋪面、各種人工環境以及車輛所排放出的氣體等,導致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越來越明顯。因此,「永續發展」的議題已成為全球所關注之焦點。 目前在傳統分析生態效益方法上,缺乏科學性客觀資料佐證,故本研究藉由Ecotect Analysis生態建築設計軟體,以計算流體力學方法,模擬社子島未來生態都市中建築物配置及通風設計是否符合效益,以擬訂具生態都市觀念的設計準則。 本研究以兩種不同社子島建物配置規則為研究案例,探討設計案中建築量體配置及開放空間所產生的風環境影響,並藉由Ecotect Analysis模擬軟體,分析設計案中不同建築量體配置所產生的環境氣流分布,以檢視都市風環境與建築物之影響。模擬結果顯示,一字型建築量體所圍塑的街道開放空間,整體風場變化大、風速偏高,為短暫停留及穿越空間使用;ㄇ字型建築量體所圍塑出的廣場開放空間,整體風場變化小、風速偏低,較能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與舒適的休憩環境。研究結果希冀在邁向生態都市理念同時,可提供政府在規劃設計階段之參考,創造永續生態發展的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從第一家便利商店自約民國六十八年起引進以來,直至七十七年各體系之便利商店開始進駐台灣各街道馬路上,便利商店快速成長期,截至民國八十一年底,便利商店家數已達四千家,平均約每五千二百人即有一家店。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為瞭解連鎖便利商店市場發展概況,迄95年底主要連鎖便利商店系統營業據點數合計達9,029店,而便利商店的經營方式,亦從交通便利位置之量的搶攻漸漸提昇到質的求精。而對於患有身心障礙或行動不便者進入便利商店消費或尋求服務時,出入口及室內通路及取貨等直至結帳等之通行環境,便是項需要去克服之挑戰,雖然有些便利商店無上述之問題,但有絕大部份商店尚有改善的空間。 本研究範圍以地形高低差異大、身障人數多之縣市,故選定基隆市全市區內便利商店建築物為主,以實地調查法、問卷調查、專家問卷、文獻蒐集等方法,蒐集無障礙設計規範法令及分析,探討目前便利商店出入口出入不方便形成之原因,分析目前建築物出入口、人行道或騎樓至道路間最需要被改善的問題,提出建築物出入通行具體改善之執行方法。其結果可提供使用者、管理者、設計者、規劃結構與材料層面作為參考的依據,作為改進無障礙環境設施設計之參考。 依現況調查統計其缺失共分為三項: 一.馬路進入人行道: 此項目中明顯處未設置專用標示共147家;舖面未平整防滑處理共51家;通道寬度未1.3m以上共24家;未設置引導設施共2家;未設置連續性引導邊界共2家。 二.人行道進入騎樓 此項目中明顯處未設置專用標示共138家;坡度比不適當共65家;地面未平順防滑共51家;側面未設置防滑條共1家;無雙邊扶手共17家;扶手管徑不適當共1家。 三.騎樓進入便利商店 此項目中明顯處未設置專用標示共153家;淨寬未80cm以上共18家;地面未平整共74家;未裝設聽視覺警示設備共26家;出入口前30cm處未設置與開口同寬,深度為60cm的警示帶共1家 。 經整理案例及分析結果,以上三項缺失狀況,部份只要補強標誌或設備及設施後,即可達到法規規定之標準,但部份狀況可能須要特別予以改善,如商店道路與騎樓高程或結構因素提高,致無法方便的進入室內進行消費問題,建議改善方法如下: 一、建立建築物無障礙環境細部設計圖說,於建築物規劃初期即導入設計內。 二、加強宣導便利超商無障礙環境之重要性,於新增擴展店舖時列入評估因素。 三、加速輔導部份便利超商尚未達無障礙環境標準者改善方案。 整體研究結果顯示,建立建築物無障礙之環境,能有效讓更多輪椅使用者進入便利商店消費增加業績,希望本研究結果能做為政府機關制定便利商店無障礙環境維護管理具體改善之參考,藉此逐漸改善無障礙環境等問題,提昇整體公共安全及友善都市。

  • 學位論文

打造創意都市為全球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與創新科技相結合更是新趨勢,綜觀各國在數位與文創產業推動皆頗具成效,多利用既有工業遺址加以改造為文創產業園區,我國也有由五大舊酒場改造的文創產業園區,但與周邊產業資源連結仍顯缺乏。故本研究從產業群聚觀點探討數位內容及文創產業之關連性,以華山文創產業園區與光華數位商圈作為研究對象,希冀運用數位媒體將園區結合周邊產業活化地區發展,產生更大助益。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彙整工業遺址核心價值評量指標,由Delphi method及AHP專家問卷分析華山文創產業園區核心價值之權重,研究結果依序為文化、存在、經濟、環境美學與科技價值,再研擬數位文創商圈之發展架構;其次實證調查華山文創產業園區、光華數位商圈與臺北科技大學的數位文創資源與成果,透過參訪者問卷調查,歸納園區與周邊數位產業結合所面臨課題;最後經由專家訪談,針對數位科技與創意產業結合與應用給予建議。 本研究認為數位內容與文創產業可透過產業鏈結互相結合,臺北科技大學是以學生的創意創作、培育人才為主;光華數位商圈是以產品研發製造、行銷展售為主;華山文創產業園區則是育成基地及推廣交流平台,加強發展三者產業鏈結,以跨界融合突顯各自定位,發揮地緣優勢互利合作,期望打造數位文創商圈,帶動地區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綠色網絡是建構生態城市的重要關鍵之一,包含水與綠之生態廊道。臺北市依山傍水,可以綠手指與水路來孕育生態網絡之基盤。生態城市之建構與歷史人文息息相關,歷史紋理及都會活動則扮演著串連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 臺北市地理條件優異,水路及綠之生態廊道常被交通建設所掩蓋,目前大眾運輸已臻成熟,爭議多時的新生高架橋應可朝向生態城市的需求往生態廊道前進,新生大排因汙水接管完成而無須乘載排放之功能,此蘊藏有瑠公圳歷史人文與生態潛能的路段,可復育成為歷史及文化的生活街道,重塑都市環境中的生態、景觀、交通與活動間的平衡點,以發揮臺北綠之網的山水特色。 本設計論文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臺北市新生高架橋上及橋下整體路段範圍」為操作對象,提出高架橋在未來以不擔負交通運輸功能之前提下,藉由都市高架道路空間、都市水圳空間、永續生態城市、都市空間場域與基地相關議題,歸納整合33項適用於臺北市新生高架橋綠廊道之規劃設計原則,相互推論導出6項設計概念,在進行二階邏輯推演情境出「冉冉綠蔭山曉望城晴空」、「青天風光禾圳水同流」之目標情境轉化為空間結構體,提供做為未來臺北市新生高架橋綠廊道規劃設計的參考與建議。

  • 學位論文

臺北市發展至今,超過七成為二十年以上之老舊建築,推動都市更新已成為環境品質改善及再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臺灣現行的都市計畫更新法規對於處理方式包括「重建」、「整建」及「維護」等三種方式,目前從中央或地方現階段已完成之「都市更新」案件類型看來,主要係以「拆除重建」之實施方式佔多數,但究其更新意旨精神,整建維護既然是改善整體環境,應當不僅止於硬體設施之修復和管理,更應強調對整體環境品質之改善,以及整建維護後之更新滿意度。聯合國人居議程第一章即提出以下宣示:「改善人類居住質與量是最基本的需要,因為它深刻地影響各國人民的生活及幸福。」。由次可見人們對於居住環境的要求不僅只於空間與設施上對量的追求,而是更講究質的提升。根據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住戶在滿足遮風避雨的基本需求後,會進而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本研究主要探討整建維護後居民的居住滿意度。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探索需求層次理論、居住滿意度、居住品質與整建維護間之關係,經由文獻彙整影響居住滿意度的因素,並沿用需求層次理論的三個層級的分類:低層需求、中層需求及高層需求,以歸納出相關因素。居住滿意度不僅是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因子,也是人們對居住環境的一種回應方式,因此本研究透過量化衡量居住滿意度的相關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希冀以此作為未來公部門等相關整建維護決策者,在政策推動與實行上的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自產能源不豐,地熱是重要天然能源之一,目前可開發利用已有26 處,可應用於發電及空調採暖與熱水加溫,亦可以直接利用於發展泡湯觀光等多目標的產業用途。 在採暖系統空調機組運轉耗能,占了建築設備耗能的30%,而以空調機組個別運轉耗能分析,主機耗能為60%、水泵11%及其它設備16%,空調箱及室內送風機為13%,運用地熱輔助空調系統可減少主機的啟動和降低能源消耗,比起傳統空調更能節省能源耗能,並可使空調設備使用年限延長維修時間降低,使得空調全系統的生命週期延長,運轉經費降低。 本論文以探討萬里金山地區喜凱亞溫泉會館為例,採用地熱90℃∼100℃之溫泉,使用地熱輔助空調主機系統為研究對象,探討空調主機節約能源和降低耗能之可行性研究。

  • 學位論文

臺北市貓空地區因具山水資源,且為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功能,長期劃定為保護區,也因為本身氣候、土壤及水質優沃之自然環境,非常適合栽種茶樹,自民國初年便開始種植茶樹,並已發展成為臺灣地區知名的鐵觀音及包種茶之觀光茶園,種植範圍遍及貓空、樟湖、待老坑及石坡坑一帶,實具有茶文化歷史,朝向休閒農業發展之內涵。惟近年來隨著週休二日實施及國人對觀光休閒的重視,逐漸發展形成臺北地區民眾登山、品茗、賞夜景之熱門休閒遊憩地區,伴隨著大量湧入的消費人潮,卻造成貓空土雞城、茶坊餐廳等違規使用、違章建築到處林立,不但造成土石流失,甚至導致道路或地基坍塌,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傳統茶葉產量因長期土地使用酸化嚴重下,產量明顯降低,附近居民私闢菜園,販售自種野菜蔬果,除破壞水土保持,也使週邊環境破舊髒亂。除此之外原狹窄的產業道路加上缺乏停車腹地,山下湧入大量車流及違規停車,更是造成當地假日交通嚴重堵塞,造成貓空地區整體空間發展永續發展的危機。 然而休閒農業發展不同於傳統農業生產及加工,並包括休閒遊憩服務及所需各項經營設施,也因此其土地使用強度及影響層面較一般農業使用更大,如何在土地合理利用原則下,對土地使用強度及設施區位管理作適宜配置,是朝向永續發展重要課題,回顧休閒農業、山坡地開發及臺北市之貓空地區觀光政策發展,貓空地區在朝向休閒農業推動過程中,因農地政策定位不清、相關法令繁雜,主管權責分散,缺乏上位計畫對整體土地管控機制,造成即有農地既難以維持,農地違規使用,特別是都市計畫邊緣地區-貓空地區,早期作為休閒農業推動之先驅,惟在發展過程最後,卻因土地繼承分割過於零星分散,無法達到申設休閒農場門檻值,而無法賡續朝向休閒農業合理發展。 以往台灣地區之土地利用開發通常以都市更新、新市鎮及新社區開發或變更、擴大都市計畫等模式,目前主要採行的開發方式有:市地重劃、區段徵收、開發許可、都市更新等;姑不論以何種方式辦理,在沒有整體的土地利用開發規劃前提下,當政經發展快速變動,政策及功能目標競合矛盾的衝擊,地產管理經營決策的時效性,均將造成開發績效不彰,發展停滯等政策失靈。因此重新審視土地利用開發應以地區特性、土地分區管制、可行性、促進地區發展願景的達成度,包括居民對於環境的優先撰擇及開發財政問題決策考量,以帶動地方繁榮,居民共享開發利益,方可真正達成改善整體生活之都市再發展目標。 因此本研究期望藉此案例,探討如何在兼顧環境保育及永續發展前提下,面對現行發展重要課題提出對策及建議,在朝向休閒農業經營發展方向下,運用開發許可制機制,納入適宜土地使用管理體系及制度,增進貓空地區產業競爭優勢,並同時提昇當地環境品質。使其朝向精緻休閒農業及遊憩發展,營造以觀光茶園、市民農場、農村生活體驗園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聲浪,綠建築成為都市規劃設計的新顯學,引領二十一世紀的設計潮流。近期國際間知名建築物、大型展覽活動莫不以綠色、低碳理念為設計發想,以永續生態城市為依歸。綠建築在現代都市再生中引發一股風潮,台北市的101大樓被杜拜塔取代全世界第一高樓的美譽之後,斥資新台幣6000萬元改造為綠建築大樓,於2010年取得美國LEED黃金級綠建築標章,重新以全球第一高綠建築奪回全球焦點。此外,台北市政府為推行綠建築設計,於2008年將綠建築納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期盼以容積獎勵加速都市更新的推動,並藉由EEWH系統的綠建築九大指標設計改造,形塑健康的永續城市。都市更新結合綠建築設計是未來發展趨勢。 透過都市更新與綠建築容積獎勵的政策,是否能完成都市再生的使命?綠建築介入公眾生活領域能否為都市與居民帶來新的品質?綠建築如何成為塑造都市再生的長期發展策略?本研究首先搜集國內外有關綠建築標章評估系統與獎勵政策相關文獻,經由歸納相關資料的分析比較,檢討國內現行綠建築評估指標實施成效。此外,搭配訪談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學者的見解,進而探討台北市政府將綠建築納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之影響,歸納綠建築容積獎勵的課題,提出對綠建築標章之設計策略與執行機制,加強行政機制建構、健全相關法令政策、透過綠建築獎勵措施,激勵民間積極參與綠建築設計,提高國內綠建築執行率,達成符合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四大指標的生態社區、永續城市目標。 本研究透過台灣綠建築執行現況與都市更新綠建築案件分析,並透過專家深度訪談歸結課題與對策得知:都市更新給予綠建築容積獎勵為初期手段,最終目標應該以義務性設計為依歸,都市更新案應該將綠建築納為必要設計內容。此外,應制定綠建築管理機制,依據審查期、施工期、完工後之使用維護期,分別制定管理計畫,以貫徹綠建築確實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