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68.28

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青少年為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之主要人力資源,隨著失業率之高攀不下,青少年就業服務儼然成為國家未來發展需迫切關注之問題,如何有效協助青少年做好職涯規劃、培養其職業技能、建立正確職業觀念,使其適才適所,乃為值得關注之議題。 有鑑於此,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於2005年開始規劃「青少年職能綜合培訓計畫」,藉由個案管理員來輔導青少年就業,是一套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就業服務計畫,而個案管理員之角色儼然成為推動青少年職能培訓良窳之關鍵。因此,本研究旨在進行青少年就業服務個案管理員之職能分析,透過文獻探討與專家訪談方式,瞭解青少年就業服務個案管理員職能要項之內涵,並編製成得爾法問卷,作為研究調查工具;再邀集15位青少年福利與輔導、人力資源管理與就業服務領域的實務界專家與學者,進行三回合得爾法調查;進行三回合得爾法調查,經三回合調查形成專家共識。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 一、 青少年就業服務個案管理員工作,包含「職業性向評估」、「訂定服務目標」、「評估學習成效」、「職場訪視」與「追蹤輔導」等職責。 二、 個案管理員應具備之背景條件,包含「學歷」、「教育程度」、「專業證照」、「工作經驗與訓練」。 三、 高度相關之人格特質有助於個案管理員工作的進行,青少年就業服務個案管理員應具備高度的「情緒穩定性」與「親和性」兩項特質。 四、 個案管理員應具備之知識為「職涯發展與就業服務相關知識」、「青少年發展與特質」、「個案管理服務知識」、「法規與政策知識」。 五、 個案管理員應具備之技能應著重於「輔導技能」與「人際處理技能」之具備,其次則為「判斷與決策技能」、「資源連結與運用技能」及「就業服務技能」。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成員對校安事件處理認知之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自編的「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成員對校安事件處理認知調查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問卷,採分層抽樣,針對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成員寄發出402份,回收有效樣本數38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7%。 本研究係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費薛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綜合歸納主要結論如下: 一、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成員對校安事件處理認知現況達良好認知程度,其中以對「兒童少年保護事件」認知較高,在「安全維護事件」及「其他事件」認知較低。 二、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女性成員,對於安全維護事件處理認知中高於男性成員。 三、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年齡在50歲以上成員,在安全維護事件、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管教衝突及天然災害等四項事件處理認知上,高於其他年齡層成員。 四、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成員在不同學歷中,對於意外事件、安全維護事件、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及其他事件等四項事件處理認知上,有不同的差異情形。 五、臺北市私立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成員在意外事件、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及管教衝突等三項事件處理認知上,高於公立高中職學校校安中心成員。 六、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擔任校安中心的作業管制組成員,在意外事件與其他事件處理認知上,高於其他各組成員;另擔任指揮督導組、行政支援組、新聞發言組、心理輔導組及醫療救護組成員,在安全維護事件、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管教衝突事件處理認知上,高於作業管制組成員。 根據前述的研究結論,對教育主管單位、高中職學校及校安中心、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研究高職餐飲科學生對實習工場安全衛生的態度,透過問卷調查法,瞭解教師與學生之態度傾向、差異情形,以及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師生對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了解學校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方面的問題,提供未來高職餐飲管理科安全衛生課程內容之建議。 本研究以基北區16所高職學校日間部餐飲管理科學生及教師為研究母群體,得有效教師卷79份,得有效學生卷609份。統計方法採用百分比、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單一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獲致以下結論: ㄧ、目前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於實習工場的安全衛生,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中,未曾擔任過科主任或實習主任職務 者,對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態度傾向正向、積極程度。 三、目前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於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態度,認知表現屬中上程度, 而情感傾向程度高於行為傾向程度,顯示學生雖對實習工場安全衛生有肯定 評價,但行為表現尚需加強。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公立的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與女姓學生,對實習工場安全衛 生之態度傾向具有較佳程度;曾發生過個人事件經驗者,在行為傾向上較佳。 五、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與學生,對實習工場安全衛生之態度具有顯著差異,教 師較學生有積極態度,學生需要再教育。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技術校院四技學生的學習態度現況及其差異情形,以提供技術校院教師班級經營以及授課或輔導學生的參考。為達研究目的,首先透過相關文獻整理,探討學習與態度之涵義,及影響學習態度之因素據以建立研究的整體架構。並透過專家學者的諮詢,擬定出「技術校院四技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調查問卷,以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 研究者將調查實施以全國技術校院四技學生為母群體,同時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針對全國北、中、南部7所技術校院四技學生,共計發出1370份問卷,回收1257份問卷,回收率達92%,其中有效問卷1205份,以作為本研究之方法。並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等方法進行分析。最後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四技學生對學校環境的態度,以「學校圖書館,對我的學習很 有幫助」、「學校所提供的環境,有助於我的學習」、「實習專業教室設備齊全,能充分提供學習所需」三項的同意程度最高。 二、四技學生對教師與教學的態度,以「老師的專業知識能激發我的學習興趣」、「老師對我的學習表現感到滿意」、「老師經常給我鼓勵與關懷」,「老師們的上課內容,符合我的程度」四項的同意程度最高。 三、四技學生對課程與教材的態度,以「專業課程能提昇我的專業能力」、「學校重視教學評量」、「學校課程對我的學習有幫助」三項的同意程度最高。 四、四技學生對同學相處的態度,以「同學們都能和睦相處」、「同學們會一起討論課業」、「同學們能積極參與老師的教學活動」三項的同意程度最高。 五、四技學生對自我學習的態度,以「我會準時繳交各項作業」、「我重視學校的各項考」、「遇到不懂的課業,我會想辦法解決」三項的同意程度最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學生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以寫作投稿為主題的情境式數位學習網站,網站的設計流程係參考e-Learning教材設計的ADDIE模式,並以認知學徒制作為教學策略。研究目的有二:1.瞭解以寫作投稿為主題的情境式數位學習網站之建構過程;2.評鑑以寫作投稿為主題的情境式數位學習網站之建構成果。 本研究對象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師生,以質的研究為主,輔以量化分析。網站評鑑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非同步網路教學評鑑表與自製的訪談大綱,經由評鑑結果與訪談紀錄的彙整,以了解使用者對於網站建構成果的看法。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三點結論: 一、網站建構過程中遭遇到的問題,如:分析所得結果不易聚焦、網站製作技術受到考驗等,皆能依照實際所需加以解決。 二、網站的建構符合情境式學習的設計原則並獲得使用者一致的肯定。   三、透過情境式網站的情境安排能增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示範與提示的教學方式能有助於學習者學習,且對於實際的寫作投稿有所助益。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國三學生在數學方程式文字題的解題困難及分析其迷思概念。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國中96名國三學生,蒐集資料以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研究者自編之「數學方程式文字題測驗」及「數學方程式文字題解題困難檢核表」進行測驗。第二階段根據紙筆測驗結果挑選具迷思概念代表性學生進行半結構性訪談,分析學生的迷思概念。本研究獲致之結果如下。 一、整體國三學生於方程式文字題中最多人覺得困難的是「解題計畫 及監控」階段及「不知如何列式」。 二、不論數學學業成就高低,「解題計畫及監控」是最多人感到困難 的階段;而在解題困難題項中,不同數學學業成就學生的解題困 難題項不盡相同,中、高數學學業成就學生認為解題困難為「不 知如何列式」,而低數學學業成就學生認為解題困難為「缺乏解 題步驟計畫」。 三、學生在數學方程式文字題解題中四種知識的迷思概念分述如下。   (一)在語言知識的迷思概念有:1.不清楚日常生活的數學相關 用語;2.不了解句中隱而未顯的主詞;3.對字義的錯誤直 譯;4.受題目前後句的銜接而誤判題意;5.對字詞的誤 解;6.不了解假設語句的意思。   (二)在基模知識的迷思概念有:1.倍數關係的迷思;2.因果關 係的迷思;3.無法區分與解題相關的資料;4.未知數數量 的迷思;5.幾何圖形的迷思;6.對等號的迷思。   (三)在策略知識的迷思概念有:1.逆推策略的使用迷思;2.習 慣以算術方式解題;3.假設方式的迷思。   (四)在程序性知識的迷思概念有:1.移項法則的迷思;2.同分 母分式的迷思;3.加減消去法的迷思;4.開平方的迷思; 5.使用括號的迷思。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上所述,期望能對教師個人、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言,以作為日後課程設計、教學及補救教學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商管群專題製作教學設計原則與教學可能遭遇之問題及其解決策略。本研究藉由訪談法,訪談對象共計13人(包含技職教育學者、技專校院商業相關科系之專題指導教授、商業職業學校科主任及具指導專題經驗之教師)。經資料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教學設計原則 小組成員宜由學生自選,必要時老師介入;小組人數以3-6人為原則;主題以學生自選為宜;資料蒐集應依不同考量而分成初級資料及次級資料蒐集二種方式;學習評量則應採多元方式。 二、可能遭遇的教學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一)教師方面 教學負荷可能過重,可透過研習、排課與學分數規劃及建立輪值表以解決;教學活動安排與設計可能困難,可由具指導專題經驗或碩士學歷先行擔任指導教師,並以教師分工合作方式建構教材;可能面臨跨多領域指導困難,教師應抱持教學相長心態並配合教師專長配課。 (二)學生方面 蒐集資料可能困難,可由教師引導與協助以解決,必要時更換主題;寫作能力可能欠佳,可由教師設計固定格式以解決;溝通可能不良時可由組長及教師介入,並由教師強制分配工作予態度不積極成員。 (三)學校教學資源與設備方面 教學資源可能欠缺,可由科主任規劃添置;經費可能不足,可由學校實習實驗費支應。 (四)家長與社會觀念方面 家長可能反對,可由教師規劃進度表與家長、導師溝通;問卷填答或訪談對象可能拒絕,可由教師適時協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科技大學大一新生生活適應問題,並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為例,分析不同其背景變項的學生在生活適應的差異與預測情形,期能了解大一新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現況。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方式,以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大一新生1,326人為研究樣本,得有效問卷1,170份,使用朱錦鳳編製之「大學身心適應調查表」進行施測。所得資料經由量化後,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經資料處理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整體臺北科大大一新生以「家庭困擾」、「精神困擾」困擾的比例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大一新生其生活適應問題具有顯著差異。 三、臺北科大大一新生生活適應問題有集中趨勢。 四、對自我外表感到不滿意的大一新生,其生活適應問題愈趨困擾。 五、上網時數愈高的大一新生,其生活適應問題愈趨困擾。 並根據結論,提出三點建議: 一、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學務處之建議:(1)落實導師制度,強化導師輔導功能;(2)培養學生生活適應的能力;(3)提供學生輔導管道,培養學生健全人格;(4)建立長期資料庫,了解學生輔導成效。 二、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學校教師之建議:(1)鼓勵學生建立個人自信,多參與其他活動;(2)關心學生上網情形,引導學生健康上網。 三、對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1)研究範圍;(2)研究方法;(3)研究主題。

  • 學位論文

19世紀末開始便興起各地的國際原住民運動,在世界的潮流下也影響到台灣的原住民教育改革。本研究在探討我國原住民教育的發展與現況外,並分析世界主要國家的原住民高等教育之內容與我國原住民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現況,進一步以原住民教育理論觀察比較並分析各國及我國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差異情形,最後對我國的原住民高等教育提出建議。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理論分析法進行。在第二章對原住民教育的理念與目標進行探究、並深入探討原住民教育發展的五種主要理論:同化主義、融合主義、統合主義、文化多元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以便對現今我國原住民教育的演進和我國原住民教育的相關研究做了解。第三章則分別對中國大陸、紐西蘭毛利、加拿大和挪威薩米的原住民高等教育狀況進行分析並比較得出總結。第四章是對我國原住民教育的制度演進、行政現況與政策發展進行分析。第五章則分別對原住民籍大學部學生、研究生的現況及原住民族學院現況進行分析探討。最後第六章對我國原住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現況提出以下結論: 一、原住民族對教育主體意識逐漸抬頭。 二、國家教育政策尚欠缺多元文化觀念。 三、我國原住民事務之制度設計仍落後先進國家。 四、原住民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傾向採取消極的鼓勵措施。 五、原住民保障名額成為隔離政策的延續。 六、原住民高等教育人才結構的不平衡。 七、我國民族學院的發展與一般大學差異不大。 八、國內對我國原住民教育發展的研究仍顯匱乏。   本研究並提出建議:進行民族教育研究,強化民族教育理論基礎;積極發展民族教育體系;加強國民教育之多元文化理念課程檢討原住民的入學方式;建立以民族學為主的原住民民族學院;多管道投入對原住民教育的提升。也建議未來研究者可用更多元如德菲法與深度訪談對:優惠政策、民族學院與原住民重點學校、原住民高等教育人才就業調查、雙語政策與族語認證及民族議會的建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動機之研究,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96學年度26所高職設有資料處理科的學校為研究範圍,以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立意抽樣方式,選取840位學生為調查對象。透過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後,本研究獲致以下八項結論: 一、臺北市高職學生認為「自我肯定」最能引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的動機 二、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動機在「自我肯定」層面中以「我認為參加技能檢定有助於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術的提升」最能引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的動機 三、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動機在「社會評價」層面中,以「我認為擁有技術士證照會增加求職的機會或優勢」最能引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的動機 四、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動機在「教師期望」層面中,以「老師會輔導我們有關技能檢定的題目」最能引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的動機 五、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動機在「升學加分」層面中,以「我認為參加技能檢定對升學有幫助」最能引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的動機 六、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動機在「父母態度」層面中,以「父母認為參加技能檢定對我的未來是有幫助的」最能引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的動機 七、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動機在「同儕影響」層面中,以「看到同學努力做技能檢定科目的練習會讓我更努力學習」最能引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的動機 八、臺北市高職學生參加技能檢定之動機因學校屬性、性別、就讀年級、學業成績、進路規劃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