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136.170

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完全中學生活輔導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確立研究架構,據以發展「完全中學生活輔導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調查問卷」,採全面普查的方式,研究對象為121位,,乃在分析其工作壓力來源與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的情形,將研究結果做成建議,分別在政策、學校及生輔組長三方面提供參考意見。根據研究目的,進行問卷普查,透過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及皮爾遜積差相關之統計。資料處理與結果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完全中學「生輔組長」目前面臨的最大工作壓力來源是「工作負荷」,最小的壓力來源是「人際關係」。 二、完全中學生輔組長面對壓力所採取因應策略,不論目前或未來所要採取的策略,最常採取的因應策略為「接受責任」;極少採取的因應策略為「逃避」。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完全中學「生輔組長」,工作壓力來源的感受以及面對壓力所採取的因應策略趨向一致,沒有顯著差異。只有現任的完全中學「生輔組長」對工作壓力來源的「工作負荷」感受大於曾任。 四、完全中學「生輔組長」在感受某一層面的壓力時,因個別差異所採用的策略不盡相同,彼此間並無顯著相關。 五、完全中學「生輔組長」面對工作壓力採取因應策略,未來使用策略同意程度得分高於現況,顯示在未來面臨工作壓力時,期勉有更積極之因應策略。

  • 學位論文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亦是落實教育改革的關鍵;國小教師係面對學生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屬於高情緒勞務負荷工作者,高情緒勞務工作者的工作績效與工作滿足均明顯比低情緒勞務工作者差。國小教師的工作負荷大,除了教學外,還必須擔負照顧學生之責,造成老師的嚴重負擔。由於情緒耗竭是造成工作倦怠的首要條件,因此國小教師的情緒耗竭現象不容忽視。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臺北市公立國小教師情緒勞務與情緒耗竭現況,以及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教師的情緒勞務與情緒耗竭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情緒勞務與情緒耗竭之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96學年度臺北市公立國小現職合格教師為研究對象,共計發出600份問卷,回收517份,有效問卷50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60%。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臺北市公立國小教師有中高度的情緒勞務負荷及輕微的情緒耗竭。 二、年輕及年長、已婚有子女及未婚、服務1至3年及10年以上、教師兼行政及級任導師的情緒勞務負荷程度相對較高。 三、女性、31至39歲、服務3至10年、碩士學歷及大型學校教師的情緒 耗竭程度相對較高。 四、國小教師的表達正向情緒勞務與情緒耗竭有顯著負相關。 五、國小教師的克制負向情緒勞務與情緒耗竭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小教師的處理他人負向情緒勞務與情緒耗竭有顯著負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大學組織創新文化與行政創新經營成效的現況,以及分析教育大學組織創新文化與行政創新經營成效的關係,期能作為教育大學發展學校組織創新文化及推展行政創新經營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首先透過文獻探討確立研究架構,據以發展「教育大學組織創新文化與行政創新經營成效之研究調查問卷」為工具,分層隨機抽樣六所教育大學96學年度專任的教職員進行問卷施測,問卷施測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經資料處理與結果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教育大學在組織創新文化所知覺到的「創新面創新文化」與「執行面創新文化」兩層面均達中等程度,且「創新面創新文化」層面的知覺程度高於「執行面創新文化」層面。 二、教育大學在行政創新經營成效所知覺到的層面為「領導理念創新」、「人力技術創新」、「結構運作創新」、「服務流程創新」等四項,其中以「領導理念創新」層面表現最佳,除「領導理念創新」層面達中高程度外,其餘層面均僅達中等程度。 三、在教育大學教職員的不同背景變項中,以「年齡」、「行政服務單位」與「學校所在位置」對組織創新文化達顯著差異。 四、在教育大學教職員的不同背景變項中,以「年齡」、「行政服務單位」與「學校所在位置」對行政創新經營成效達顯著差異。 五、教育大學組織創新文化與行政創新經營成效具有高度的正相關。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以校長的觀點來探討臺北市推動高中職社區化的發展情形,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推動十二年國教之參考。其具體目的如下:一、探究臺北市高中職校長對「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實施的回應意見;二、歸納分析臺北市高中職校長對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發展之相關建議;三、綜合研究結果,提供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作為高中職社區化推動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進行文獻探討,擬定本研究之訪談題綱,復經5位學者專家進行修訂,以維持效度。再由研究者針對北、東、南適性學習社區,分別就普通教育、技職教育、資優教育、特殊教育等系統共抽取10位校長作為本研究之受訪對象,並依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最後進行資料分析,並在以下四方面獲得結論: 一、校長對高中職社區化工作主軸的推動瞭解方面。 二、校長對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參與情況方面。 三、校長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遭遇問題方面。 四、校長對高中職社區化的建議。 依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提出六項建議;對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提出七項建議。並提出三點後續研究者之研究方向。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國立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專家學者諮詢,據以建構研究的信效度,自編製問卷調查表為研究資料的蒐集工具,正式調查問卷內含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基本屬性12項、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五層面、32細項,針對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加以調查統計分析,以次數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討國立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之情形,期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作為未來教學與推行藝術專業教育之參考依據。本研究所獲重要結論如下: 一、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女性多於男性,但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男性高於女性。 二、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層面滿意度,以「教師教學」最高,「學習環境」最低。 三、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學生無論主修、副修、選修類別有所不同,均對教師教學層面的主修上課時數感到滿意程度最高。 四、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將來選擇國外研究所為繼續進修之目標者之人數為多,但以繼續就學時選擇國內研究所之學生的滿意程度較高於選擇國外研究所之學生。 五、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生涯最大期望,選擇追求更高表演藝術方向者,不論在人數及其滿意程度皆高於選擇符合現實音樂市場需求者,顯示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所追求之目標乃是以最高層次的表演藝術為主。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企業主管之溝通困境與溝通調適歷程之模式,瞭解企業主管的溝通情境因角色、職場及外在環境之改變時,所遭遇的「組織」與「人際」溝通困境及其溝通調適歷程與調適結果。研究方法採用紮根理論研究法,研究對象為26位目前在企業中擔任主管者,以深入訪談方式蒐集資料,建構企業主管情境轉變之溝通行為調適模式。研究結論如下:首先,企業主管在因角色、職場及外在環境之改變而遭遇溝通情境轉變時,仍會採用先前的溝通行為模式,惟因溝通情境改變,而產生溝通困境,這些困境包含組織的溝通困境與個人的溝通困境,企業主管在遭遇溝通困境時會產生負面的感受與情緒。企業主管在新的溝通情境中,無法再沿用先前的溝通處理方式而達到溝通目的或完成工作任務,因此會開始思索如何面對新的溝通情境以消除負面的情緒與感受、達到溝通目的並完成工作任務,於是開始進行溝通行為的調適歷程。 在進行溝通調適時企業主管大多採取正面的態度,他們會自我激勵、正向思考、並尋求適當的支持、以及調整心態。只有在遇到極難調整的狀況之下才會消極離開。在進行溝通調適時企業主管所採取的策略可以概分為「溝通知識的取得」、「溝通技術的熟練」及「溝通能力的增進」。 比較企業主管在溝通調適前後的差異,可以發現企業主管在溝通情境轉換初期的溝通處理方式大多採取單一方式,而不會針對不同情境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溝通調適之後,企業主管的溝通處理方式趨於多元與彈性,身段也更柔軟,同時也了解人際溝通的重要。 企業主管在溝通模式的調適上會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但來自外在的溝通調適困難或阻礙卻也不少;此外,若有關溝通的專業訓練與企業主管本性不符時,會衝擊企業主管本身的價值觀與違背原則,企業主管也會懷疑改變的必要性而減低溝通行為轉變的成效。 企業主管在進行溝通調適時會期望部屬協助、主管的教導與正面支持回饋以及充分授權,更希望公司能安排溝通訓練課程、支援預算以及訂出標準規範,而其他部門的協助及人事單位提供適當的資料也是相當有幫助的。 企業主管的溝通行為調適是有階段性的,回顧企業主管的職場溝通歷程,溝通行為調適時間通常約需三個月至半年左右。 企業主管在溝通調適過程中,往往是經過了不斷的調整與反思,在進行溝通調適之後,依據調適結果,再回頭進行修正。因此溝通調適歷程是一個持續的回授與改善的循環歷程。 企業主管經過溝通調適之後,在組織上產生不同的效益,對企業主管個人的調適結果則依認知、累積經驗等面向說明。 在「企業主管溝通困境與調適模式」中,初次晉升為企業主管或已擔任企業主管而遇到職場或外在環境變動而面臨溝通困境時,會有負面的情緒感受,隨後為了能在新的情境中工作順利,就會思索溝通調適的方法,加強溝通的知識、技巧與能力,並尋求相關的資源,以調整企業主管本身的溝通模式。溝通模式的調適並非一次就會成功,它是一個不斷循環的修正過程,即使是相同的事件,用相同的方式對同一個人溝通,也會因不同的時間而得到不同的效果,所以企業主管必須持續的進行溝通模式的調整,累積不同的溝通經驗,才能在不同的溝通情境中採用適合的溝通方式,建立起屬於企業主管本身獨特的溝通調適模式。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職學務主任的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工作壓力的關係,經由文獻探討之理論架構發展出調查問卷,再經專家審查,針對全國高中職學校476位學務主任實施普測調查。共計發出476份問卷,回收問卷288份,問卷回收率達60.50%。其中有效問卷26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56.51%。本研究資料處理方法,係使用SPSS10.0版統計套裝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Pearsons)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經研究發現、分析與討論後,獲致下列重要結論: 一、高中職學務主任高度傾向於嚴謹負責性的人格特質。 二、高中職學務主任具有高度組織承諾。 三、年長、資深、大型學校、城市地區的高中職學務主任其組織承諾程度顯著較高。 四、高中職學務主任有中高度的工作負荷壓力知覺。 五、中年、資淺、高職學校、鄉鎮地區的高中職學務主任其工作壓力知覺顯著較高。 六、高中職學務主任的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呈現正相關。 七、高中職學務主任的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呈現負相關。 八、高中職學務主任的組織承諾與工作壓力呈現負相關。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數學教師的教學風格類型之分布情形,其次,分析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數學教師教學風格類型之差異情形,爾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最後探討不同教學風格類型教師對其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2007學年度322所高中職學校為研究範圍,以學校規模為依據,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選取345位教師及3,873位學生為調查對象。透過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後,本研究獲致以下六項結論: 一、高中職數學教師教學風格類型,在整體分布情形以折衷型居多,其次為學生中心型,最後為教師中心型。 二、不同背景變項與教師教學風格類型間均無顯著差異。 三、高中職學生傾向具有負向數學學習態度。 四、公立學校學生、高中學生、數學成績較高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表現較為正向。 五、學生中心型教師所教授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較教師中心型教師所教授的學生表現正向。 六、女性教師、資深教師、高學歷教師、本科系畢業教師所教授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較為正向。 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日益惡化的環境正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生安全衛生態度的養成,教師是關鍵因素之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地區高中自然科教師對實驗室安全衛生態度的傾向及其差異情形,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地區88所公私立高中自然科教師為研究對象,統計方法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單一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獲致下列結論: 一、高中自然科教師對實驗室安全衛生態度傾向情形: (一)高中自然科教師對實驗室安全衛生態度在整體與五個態度構面都是正向的。 (二)高中自然科教師對「每學期我會參加3小時以上(含)之危害通識教育訓練」這個題項是呈現負向的態度。 二、不同背景之高中自然科教師對實驗室安全衛生態度差異情形: (一)臺北市自然科教師「對安全衛生設施管理」態度比臺北縣教師正向。 (二)私立學校自然科教師整體態度比公立學校教師正向。 (三)男性自然科教師整體態度比女性教師正向。 (四)大學(校院)學歷自然科教師整體態度比研究所(含40學分班)學歷教師正向。 (五)化學科教師整體態度比物理科教師正向,生物科教師整體態度比化學科教師正向。 (六)教學年資15年以上的自然科教師「對安全衛生及警覺性教育」態度比任教未滿5年教師正向。 (七)有行政經驗的自然科教師「對安全衛生設施管理」態度比無行政經驗教師正向。 (八)有實驗室管理經驗的自然科教師整體態度比無實驗室管理經驗教師正向。 (九)曾發生意外事件的自然科教師「對安全衛生及警覺性教育」態度比未曾發生意外事件教師正向。 最後,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十點建議,以供高中自然科教師、學校及行政機關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參與教育行動研究的認知、態度及所遭遇的困難,透過問卷調查,瞭解教師的認知情形與態度傾向,並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參與教育行動研究的認知和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及瞭解教師參與教育行動研究所遭遇的困難所在,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推動教育行動研究之參考。 此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研究理論架構,編製問卷初稿,經過預試修正,以臺北市國中教師為研究樣本,共發出問卷309份,回收276份,得有效問卷252份,有效回收率82%,據以進行資料分析,經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北市國中教師對教育行動研究具有基本的認知。 二、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參與教育行動研究的態度具微弱的正 向態度,參與的意願不夠強烈。 三、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參與教育行動研究的認知與態度間有中低程度的正相關。 四、任教年資在五年(含)以下的教師,對教育行動研究的認知較高。 五、男性或曾經參與行動研究研習的教師,對參與教育行動研究的態度更正向。 六、臺北市國中教師參與教育行動研究所遭遇最主的困難為缺乏時間及缺乏專業指導。 七、臺北市國中教師參與教育行動研究最需要得到的協助為減授課部分節數及專家諮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