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27.178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出院準備服務可達成縮短病人住院日數、增進自我照顧知識及能力、提昇病患及家屬的滿意程度、及提昇護理人員工作滿意程度等成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病程漫長的慢性疾病,患者常因易發生呼吸短促現象,而有不必要的活動限制,進而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能在患者住院期中提供完整的後續照顧訊息,予以出院準備服務之照護模式,應可提昇其疾病因應能力,減少症狀之嚴重度,維持疾病慢性穩定狀態,並改善生活品質。 本研究採類實驗設計法,於四個護理人員學資歷相當、胸腔內科病人分佈相當的內科單位中,以隨機方法選出二單位作為實驗組推行出院準備服務照護模式,二單位作為控制組執行常規照護模式,以符合收案條件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出院準備服務對COPD病患住院天數?出院後四週內非預期性就診率?自我照顧認知及能力變化?生活品質變化?及住院醫療費用之影響。兩組病患均於入院時及出院時、出院4週後分別完成「病患自我照顧認知評量表」、「自我照顧能力評量表」、及「生活品質評量表(SOLQ)」。認知評量表及SOLQ量表採專家效度,信度以Cronbach α 顯示,自我照顧認知評量表為0.83,生活品質評量表之各次項目分別為生理功能0.92、因應技巧0.79、情緒功能0.77、照護滿意度0.96,出院準備服務專責協調師間一致性採KAPPA信度檢定為0.77~0.84。由於個案數少,各項收集資料先以無母數統計考驗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推行出院準備服務照護模式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之自我照顧認知顯著提升,自我照顧能力及生活品質中之因應技巧及情緒功能可獲改善;而由於研究設計的疏忽,致平均住院日、平均醫療費用未見顯著差異;但與去年同期比較,住院日數可縮短,且在健保局支付金額調升後平均醫療費用未見顯著增加;對個案出院後4週內非計畫性就醫率未見顯著差異。 由於個案數較少,各項結果之推論力及解釋力薄弱,尚待繼續收集達具檢力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後,才能具體評值出院準備服務之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家屬對止痛劑的擔心與手術後病人疼痛控制的相關性,研究採橫斷式敘述性相關研究法,採方便取樣,以台北市某一所醫學中心為研究地點,以病人障礙問卷、簡明疼痛評估量表及疼痛處理指標等結構式問卷收集207對住院接受手術的術後病人及其術後住院時的主要照顧家屬的資料進行分析。採用的統計方法有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法,包括頻率、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t檢定、配對t檢定、ANOVA、卡方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邏輯式迴歸分析等。 研究發現家屬對病人手術後24小時疼痛感受的評估除平均疼痛高於病人外,其餘均與病人無顯著差異;家屬對止痛劑普遍存有中等程度的擔心,其中對時間間隔的擔心最高,其次分別為擔心耐藥性、成癮性害怕注射、及阻礙傷口癒合等,問卷用於手術後病人家屬的Cronbach’s α為0.89,具有良好信度。 家屬年齡愈低者愈害怕注射,而愈高者則愈期望成為好病人及擔心阻礙傷口癒合;具較高教育程度者比較擔心藥物副作用及時間間隔;女性家屬較男性害怕注射及期望成為好病人;有手術經驗的家屬對期望成為好病人的擔心高於無手術經驗家屬。 病人手術後其家屬有猶豫報告疼痛者佔22.7%(n=47),其對期望成為好病人的擔心高於未猶豫報告疼痛者;有猶豫使用止痛劑的家屬佔34.8%(n=72),其對時間間隔、耐藥性、成癮性、影響傷口癒合、分散醫師注意力、副作用、宿命論及期望成為好病人等八項次量表及整體量表上的擔心均高於未猶豫使用止痛劑者;病人手術後有猶豫使用止痛劑者佔38.2%(n=79),其家屬對產生耐藥性、期望成為好病人及整體量表上擔心高於未猶豫使用止痛劑者。家屬對耐藥性的擔心可有效預測其是否猶豫報告疼痛,家屬對整體問卷的擔心可有效預測其是否猶豫使用止痛劑,家屬期望成為「好病人」的擔心,更對病人是否猶豫使用止痛劑及其是否豫報告疼痛與使用止痛劑都具有預測力。研究結果可提供專業人員教育住院手術病人及家屬對止痛劑誤解與疼痛處理知識的基礎,以期能增進手術後病人的疼痛控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傳統新進護理人員訓練被認為是造成新進護理人員流動、現實休克及人員不滿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擬推行系統化的臨床護理輔導員制度以改善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的適應問題。研究目的主要探討接受臨床護理輔導員制度之新進護理人員在護理能力、專業社會化及工作滿意度方面與接受傳統訓練者有何不同,以及護理人員及臨床護理輔導員之基本屬性對新進護理人員在護理能力、專業社會化及工作滿意度之影響。 本研究以類實驗研究法進行,以隨機方法將十個性質相近內外科病房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於實驗組病房中依標準選定2至3位臨床護理輔導員並加以輔導員課程訓練。依單位需要及新進人員工作志願分派新進護理人員。實驗組單位新進護理人員接受臨床護理輔導員為期三個月之臨床輔導,對照組單位之新進護理人員則接受傳統新進護理人員訓練。參與研究之護理人員及護理長分別於初到職、到職1.5個月及到職三個月時評價護理能力,護理人員同時施測專業社會化,至到職第三個月時加測工作滿意度。收案期間為88年6月至12月止,共收案實驗組10位,對照組15位。 結果發現接受臨床護理輔導員制度輔導的護理人員在護理能力總得分、人際關係/溝通及專業發展方面在訓練期間持續顯著增加,對照組之護理能力只有在初到職時顯著高於到職1.5個月時。在專業社會化及工作滿意度方面兩組間並無顯著差異。臨床護理輔導員之工作年資與實驗組之病患照護及計劃/評值能力有顯著之正相關。接受專科畢業臨床護理輔導員輔導者之教學/協調能力顯著高於其他人。 接受輔導之護理人員、臨床護理輔導員及實驗組單位護理長,均認為此制度對新進護理人員之助益很大,應可在臨床實務中繼續推行,以助新進護理人員之適應,但應在臨床護理輔導員的選擇及訓練上再加強,使輔導效果更具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描述性橫斷性研究,目的在探討疼痛對癌症病人及其家屬情緒衝擊之比較及相關。研究對象以北部三所教學醫院之癌病中心及腫瘤科門診之病患為主。共收集55對符合研究條件患有癌痛之病人及家屬,以「簡明疼痛量表」、「情緒狀態量表」收集研究所需之資料,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率、paired t-test、pearson correlation、 regression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門診病人最劇烈疼痛處於中等程度;病人與家屬雙方在訪談當時的疼痛感受、疼痛緩解感受達顯著差異,家屬顯著對病人的疼痛有較高的感受,且感受病人有較高疼痛緩解效果。而病人與家屬在最劇烈疼痛、平均疼痛、訪談當時疼痛的感受及疼痛對病人影響平均值的感受是有顯著相關 的。 二、本研究中門診病人及家屬情緒介於一個輕、中度的困擾狀態。而除了病人顯著較家屬疲倦(fatigue)外,緊張(tension)、生氣(anger)、憂鬱 (depression)、活力(vigor)、混亂(confusion)等情緒困擾兩者並無顯 著差異。而本研究也顯示病人與家屬的情緒狀態並未呈顯著相關。 三、病人的混亂(confusion)、緊張(tension)、生氣(anger)、憂鬱 (depression)、疲倦(fatigue)及整體情緒與其最輕疼痛及疼痛影響平均 值呈現顯著正相關;憂鬱(depression)、疲倦(fatigue)及整體情緒與最 劇烈疼痛呈現顯著正相關;緊張(tension)、疲倦(fatigue)、憂鬱 (depression)、混亂(confusion) 及整體情緒與平均疼痛呈顯著正相關 ;疲倦(fatigue)與訪談當時疼痛呈顯著正相關。而家屬對病人的疼痛感 受與其本身情緒狀態雖無顯著相關,但對疼痛影響平均值的感受則與其 生氣(anger) 、疲倦(fatigue) 呈顯著正相關。 四、病人的疼痛感受能顯著預測其緊張(tension)、混亂(confusion)、疲倦及整體情緒困擾(TMD),其中最顯著為最輕疼痛程度。家屬對病人的疼痛感受則無法預測其情緒狀態。 五、Woodruff(1993)指出癌痛及情緒困擾會影響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而減輕病人因身體上的疼痛所帶來心理情緒方面的困擾,使得病人能詳和、平靜及有尊嚴的面對其生活,是很重要的;故醫療專業人員應重視門診病人的癌痛問題及其所造成病人及家屬的情緒困擾,協助並教導病人日 常生活相關處置,且除致力於提昇病人與家屬在癌痛感受上一致性的能 力外,家屬並非病人癌痛很好代言人,故應建立居家服務系統藉以提昇 癌痛控制成效,以減少雙方情緒困擾程度,以提昇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 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疼痛是術後病人最常面臨的問題,而病人如何因應疼痛往往受多種因素影響,為瞭解及協助病人更有效地因應術後疼痛,本研究目的為:(1)探討胃部手術後病患使用疼痛因應策略的特質;及(2)探討疼痛感覺及認知層面特質、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多層面健康控制重心信念與病患使用藥物與非藥物疼痛因應之相關性。研究採橫斷式相關性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於北部某醫學中心及區域教學醫院,針對胃部手術後病患進行量性問卷訪談,研究工具包括簡易疼痛評估表、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量表-手術疼痛版、多層面健康控制重心量表、簡易疼痛因應量表。資料以描述性統計、Cronbach’s α、因素分析、逐步迴歸方法分析。收案數為126人,結果顯示:(1)本研究個案以內在自我控制信念特質為主,感受中等到嚴重的最痛疼痛強度及輕微程度的平均疼痛強度,對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有負向認知,且病患多採取以藥物處理疼痛的因應策略;可有意義地預測病人使用藥物處理疼痛的因應;(2)病人有越高的最痛強度、診斷為癌症、越負向的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及越高的平均疼痛強度,能有意義地預測藥物處理疼痛的因應策略 (R2= .23,p< .05),而病人有越負向的疼痛及麻醉性止痛藥信念及越強的醫師控制信念能預測其使用非藥物處理疼痛的因應策略 (R2= .12,p< .05)。本研究結果支持病人的疼痛信念、人格特質及疼痛強度均會影響術後疼痛因應,臨床照護中應同時評估及處理該相關因素,以促進更有效的疼痛控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運動無耐力是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常見的症狀,常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然而目前國內對運動耐力如何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之研究相當有限,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之生活品質、運動耐力、以及基本屬性、疾病特徵、運動耐力對生活品質之影響。以立意取樣法選取台北市某教學醫院49位符合選樣條件之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為對象,採運動測試(包括運動強度耐力測試及運動時間耐力測試)、Short-Form 36生活品質問卷進行資料收集。資料分析採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Spearman correction、 Mann-Whitney U test、Kruskal-Wallis test 及Multiple regression with steps approach。研究結果發現: (一).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生活品質總分介於26.63-91.63分,平均值為 67.9分,生活品質屬於中等,且差異性很大。在八個次概念中以因情緒功能引起角色限制(RE)分數最高,活力狀態最差分。(二).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運動強度耐力介於1.8-8.3 METs,平均為4.56 METs,顯示個案的體能差異性很大。運動測試終止的原因,以疲憊因素佔最多。50%之HRR運動時間耐力平均為768.55秒(約12.81分) ; 90% HRR之運動時間耐力的運動時間平均為1717.04秒(約28.62分) ; 全程的時間耐力之運動時間平均1923.84秒(約32.05分)。(三).性別、活動狀態與運動耐力無顯著相關。只有年齡與50% HRR之運動時間耐力呈負相關。(四)NYHA層級與運動強度耐力、運動時間耐力呈負相關。在藥物使用方面以單獨服用ACEI藥者之運動耐力最好。(五).年齡、性別、藥物與生活品質在統計上無顯著相關。而活動狀態(即平時有無運動習慣)與活力狀況呈正相關。(六).NYHA層級與生活品質呈負相關。亦即NYHA層級越高,生活品質愈差。NYHA可解釋生活品質總變異量達40.3%。運動強度耐力、運動時間耐力與生活品質呈正相關。(七).運動時間耐力比運動強度耐力更能預測病患之生活品質。本研究証實運動測試對CHF病患是一種安全、可行、有效的耐力評估方法。運動耐力與生活品質習習相關,尤其運動時間耐力之運動訓練更能促進病患的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骨質疏鬆症影響中老年婦女的健康甚巨,其引發的相關問題已在最近引起各界的注意,然而對於社區婦女在預防骨質疏鬆症之介入性研究仍屬有限。因此,本研究將針對社區婦女給予衛生教育介入,以了解社區婦女在預防骨質疏鬆症之成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1) 瞭解社區婦女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之知識、健康信念及行為之現況;(2) 探討影響社區婦女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之知識、健康信念及行為之相關因素;(3) 比較衛生教育介入前後,社區婦女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之知識、健康信念及行為的變化差異;(4) 了解影響社區婦女在實際執行預防骨質疏鬆症行為之因素。 本研究採類實驗設計法。研究對象以方便取樣方式,選定台北市某社區年齡在30-65歲間且識字之婦女。前、後測的問卷,是依健康信念模式所設計。前測問卷以郵寄方式寄給婦女,並請婦女將問卷寄回。參與團體衛教之婦女為實驗組並再隨機分為兩組實驗對象,實驗組二的婦女在團體衛教後一週內接受個別電話護理指導;而控制組則以未參加團體衛教但仍將問卷寄回者為對象,並於團體衛教後寄發後測問卷。一個月後所有研究對象再進行知識、健康信念及實際行為的電話調查。 本研究發現婦女年齡越輕、攝鈣總量越高則其對預防骨質疏鬆症知識得分越高;而母乳哺餵時間越長則越不覺得到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且不認為預防措施的執行是有效的,同時不覺得會有執行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困難;另以自覺健康得分越高、生育子女總數越多及曾發生骨折年齡越早,其與行為相關性越高。在團體衛教的前後測上,婦女在預防骨質疏鬆症之知識、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及行為意圖能獲得有效提升,而結合團體衛教及個別護理指導之婦女其知識、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有效性認知及實際執行行為方面獲得顯著提升;而後測行為意圖是影響社區婦女實際執行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主要變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乳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中,對婦女健康已造成威脅,然而乳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相當高。已知危險因子中,家族史為一重要因素,但這些高危險群婦女執行乳癌篩檢的比例卻與一般婦女相似,甚至還低的趨勢。 本研究為一相關性研究,旨以健康信念模式7個基本概念,即罹患性、嚴重性、行動利益、行動障礙、行動線索、健康動機及自我效能,來分析影響乳癌高危險群婦女執行乳癌篩檢行為之因素。採方便取樣,以結構式問卷收集北市乳癌支持團體病友之一等女性血親之乳癌健康信念,及執行乳癌篩檢行為的現況。研究工具採專家效度,信度採Cronbach''s a,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及chi-square、logistic regression、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推論性統計。共收集158位符合收案條件之乳癌病友之一等女性血親。 研究結果顯示(一)20(含)歲以上乳癌高危群婦女,能夠每月定期執行乳房自我檢查為27.2%;35歲(含)以上之乳癌高危群婦女,能夠每年定期執行乳房攝影檢查及臨床乳房檢查各為33.7%,39.4%。(二)自我效能 、年齡、定期執行乳房自我檢查及乳癌知識,能影響乳癌高危險群婦女曾經、定期或預期執行乳房自我檢查。(三)健康動機均能預測35歲(含)以上之乳癌高危群婦女,曾經、定期或者預期執行乳房攝影檢查及臨床乳房檢查。(四)乳房攝影檢查及臨床乳房檢查之篩檢行為,呈顯著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可了解影響乳癌高危險群婦女執行乳癌篩檢行為之因素,以提供護理人員擬定乳癌照護計劃之參考,使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降低乳癌對婦女健康的威脅性。 關鍵字:家族史、高危險群、乳癌篩檢、健康信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疲倦是接受癌症積極治療時最常經歷的治療副作用,然而目前國內對於疲倦照護之概念仍屬發展階段,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肝癌病患接受經導管肝動脈栓塞治療期間疲倦型態及其生理?心理因素與疲倦之相關性。採縱貫式描述性研究法,以方便取樣選取台北市一所醫學中心之肝癌病患,以症狀困擾量表?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修正之Piper疲倦量表進行結構式問卷訪談,訪談時間為治療前一天,以及治療後之第二?四?六天,共訪談30位個案;所得資料以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以及逐步迴歸 (Stepwise Regression )?混和式模型變異數分析(Mixed Model)等方法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 治療前後一週內之身體症狀困擾主要為食慾下降?失眠?發燒,而心理因素以焦慮之改變起伏大於憂鬱,且焦慮於治療後第二天達高峰 (2)栓塞治療前後一週內疲倦之改變型態於治療後第二天達高峰,而後漸減,但仍高於治療前之疲倦程度。 (3) 栓塞治療前後一週內疲倦之預測因子隨著時間而有不同,治療前憂鬱與身體症狀困擾可解釋64% 之變異量 ;治療後第二天?第四天之焦慮各解釋61% 及 58% 的變異量;而治療後第六天之焦慮?身體症狀困擾可解釋62% 的變異量。本研究結果可作為臨床瞭解肝癌病患作栓塞治療後之疲倦型態參考且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臨床照護時應每日評估治療後病患之焦慮程度,並適時給予衛教以減輕焦慮,減少能量之消耗,避免疲倦之加劇,以提昇病患之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手部外傷為意外事件中最常見的一種,病患在急性期面臨的生理與心理衝擊,可能影響其對疾病的因應及長程適應,故本研究目的在(1)探討嚴重手部外傷病患的急性創傷後反應特質、疾病不確定感特質、因應策略 (包括問題與情緒因應) 的特質;(2)探討預測問題因應策略的相關因素;(3)探討預測情緒因應策略的相關因素。研究採橫斷式相關設計,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於北部某醫學中心針對嚴重手部外傷之住院病患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疼痛強度評估量表、急性創傷後反應量表、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中文版及Jalowiec因應量表中文版,資料主要以描述性統計、Cronbach’s α、因素分析、逐步迴歸方法分析。本研究共收得202位個案,結果顯示:(1)本研究個案感受到中等程度的急性創傷後反應;(2)本研究個案感受到中等程度的疾病不確定感;(3)本研究個案主要是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因應策略;(4)疾病不確定感、急性創傷後反應能顯著預測以問題為中心的因應策略 (R2= .08,p < .01);(5)急性創傷後反應、性別、疾病不確定感能顯著預測以情緒為中心的因應策略 (R2= .38,p< .005)。本研究結果建議護理人員在照護嚴重手部外傷病患時,應利用有效的措施以改善創傷後反應的症狀及降低不確定感,以協助病患使用有效的因應策略,使病患有良好的疾病適應,以促進早日重返工作崗位迴歸社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