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200.66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惡性腫瘤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乳癌為女性癌症死因之第四位,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切除病灶之外,必須配合其他輔助性療法,化學治療為有效益的方式之一,但當患者接受化療時,不僅經歷治療所造成之症狀困擾感到不適,身體活動量也隨著減少。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乳癌術後婦女於化學治療期間身體活動量情形與症狀困擾之相關性,及比較是否因接受居家步行運動訓練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採用實驗性研究設計方法,針對北部某醫學中心,第 I-IIIA期接受手術並接受化學治療的乳癌婦女,採隨機方式分配實驗組10名及對照組18名。實驗組參與為期12週,每週3次、每次30分鐘的居家步行運動訓練,於運動期間配戴「手腕型心搏速率測量器」來記錄其心跳變化狀況。在訓練期間兩組個案皆維持日常飲食與藥物治療。並使用「基本資料問卷」、「台灣版安德森症狀量表」、「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為研究工具,於個案接受手術後,預定接受第二次或第三次化療當天為資料收集的第一個觀察日、再分別於研究開始後的第六週及第十二週進行兩次的資料收集。分析研究結果以SPSS 15.0版套裝軟體處理資料,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進行資料處理,如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卡方檢定、 t檢定、皮爾森相關檢定、單因子變異分析及二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 研究結果:(1) 個案平均年齡51.66 ±7.72歲。(2) 疾病分期以第二期患者為多;手術方式接受修正型乳房根除術(MRM) 84.4%居多;化學藥物治療方面以Cyclophoshamide + Epirubicin + 5Fluorouracil (CEF)佔59.4%。(3)實驗組經過12週的居家運動訓練,身體活動量較提高約50.68 METs/週,對照組則下降5.3 METs/週。(4)實驗組症狀困擾嚴重程度於研究期間無顯著改變;而對照組症狀困擾情形於研究進行第六週最高( p< .01)。(5) 乳癌術後婦女於化療期間身體活動量與症狀困擾得分無顯著相關性( p> .05)。 居家步行運動是安全且具方便性的運動,對於手術後接受化療期間之個案應該能夠執行中度、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的步行運動,並且能藉由運動來避免症狀困擾嚴重程度的增加。

  • 學位論文

新生兒死亡至今仍是1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族群,但文獻中顯出,新生兒的臨終照護至今仍遠落後於成人及兒童,因此,開始有研究探討面臨新生兒臨終照護所面臨的問題,但在各國不同文化差異下而造成不一致的結果,而本國目前仍未有類似研究。所以,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新生兒加護病房內死亡個案之臨終照護的品質。 本研究採回溯性病歷回顧的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選取192位死亡新生兒為研究對象。以自擬式的研究調查表為研究工具,至病歷室進行資料的收集。 研究結果發現,(1)瀕死新生兒給予舒適藥物的情況為,佔12%在死亡前曾給予止痛藥物,佔13.6%的個案只使用鎮靜藥未合併使用止痛藥。(2)新生兒家屬簽署DNR的比率為67.2%,簽署距離死亡的時間由<1小時至80天(median=8.2 hr),高達86%的家屬在簽署DNR時其新生兒的疾病嚴重度分類(NTISS)為重度以上(>21分),在簽署前新生兒曾接受胸外按壓的比率高達72.1%,在簽署DNR後仍有5.4%的新生兒接受胸外按壓。(3)新生兒家屬參與家庭會議的比率為13.5%,當出生天數越大時其舉辦家庭會議的比率越高,而在舉辦前新生兒曾接受胸外按壓的比率為57.7%,佔65.3%舉辦家庭會議時其新生兒的疾病嚴重度分類(NTISS)為重度以上(>21分)。 本研究探討臨床新生兒執行臨終照護的基本描述,希望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發展新生兒安寧療護的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是以社區慢性精神分裂病患為對象,探討其精神症狀、精神社區復活動、充權感受及生活品質情形,更進一步探討其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的差異,並進一步以路徑分析探討重要變項影響生活品質的作用機制,採橫斷性研究設計,以多階段集體隨機抽樣的方式(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自居住在北部地區合法立案之精神社區復健機構(包括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病患190名,由研究者親自訪談及收集資料,其研究工具將包括:「病患基本資料」、「社區精神病症狀評量表」、「精神社區復健活動量表」、「充權感受量表」、「精神科病人生活品質量表」。統計方法將包括:描述性統計、t 檢定、變異數分析、路徑分析,所得資料以SPSS 15.0及Amos 7.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 結果如下: (1)男、女性各95名,年齡平均44.9歲,多數未婚、待業中。 (2)整體精神症狀在輕度範圍,不影響日常生活。 (3)康復之家慢性精神分裂病患之整體精神社區復健活動,以「生活支持」得分最高;社區復健中心慢性精神分裂病患以「生活自主」得分最高。 (4)精神社區復健機構慢性精神分裂病患之整體充權感受以「自尊」得分最高,以「合理表達生氣」得分最低。 (5)精神社區復健機構慢性精神分裂病患的生活品質與個人基本屬性中的「教育程度」、「工作狀況」、「年齡」、「患病時間」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與「性別」、「婚姻狀況」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6)路徑分析結果顯示,不論是透過直接或是間接的方式,充權感受對於生活品質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期能藉此實證性研究的結果,瞭解慢性精神分裂病患於精神社區復健活動的生活品質與充權感受,讓病患之充權感受獲得重視,同時,研究結果將可提供精神社區復健政策與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精神社區復健活動、充權感受、生活品質、精神社區復健機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整個醫療體系中瀕死階段是屬於高成本的健康照護,癌症照護是屬於高醫療成本的,癌症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也逐年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討癌末臨終期病患在最後一次住院時接受安寧療護或傳統照護其醫療費用之差異。 本研究對象為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間,中央健保局住院醫療費用明細檔之系統抽樣中死亡樣本。病患依照護型態分成安寧療護與傳統照護兩組,分別串聯兩組健保住院費用檔與醫令檔,瞭解癌末臨終前醫療利用之現況並比較兩組醫療費用之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2005 - 2007年癌症末期住院死亡病患總計2,813人,接受安寧療護共545人,接受傳統照護共2,268人。在控制了病患和醫療機構特質等影響因素後,整體的解釋力達62.6%,癌末病患在臨終期住在安寧病房的天數比傳統病房的天數少,使用安寧療護其醫療費用每人平均花費為NT$37,334,卻比使用傳統照護的醫療費用每人平均少27.1%。 整體而言,安寧療護確實有達到節省成本支出的成效,但是接受安寧療護的癌症末期病患的比率仍偏低。建議政府機關應支持安寧療護的發展,加強醫學教育及民眾教育,讓癌症末期病患在臨終期能接受較合宜的照護方式,且未增加健保醫療費用的支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的身體活動情形,以及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社會心理因素及社區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係。採量性橫斷式(Cross-section)研究設計,調查台北縣及台北市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共361名,以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自填長版-臺灣中文版及增修版、運動自我效能量表、自覺運動利益量表、自覺運動障礙量表、運動社會支持量表與社區環境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資料以次數分佈、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等呈現描述性統計。以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進行推論性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相對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28.4 Kcal/Kg/day,絕對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1132.4 Kcal/day,費力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1.2 Kcal/Kg/day,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4.7 Kcal/Kg/day, 走路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2.4 Kcal/Kg/day。每天久坐時間大於6小時者占63.7%。 二、研究對象工作年資與休閒身體活動量呈正相關;年齡與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呈顯著正相關。 三、自覺運動障礙與休閒身體活動量、費力身體活動量、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呈顯著負相關;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休閒身體活動量、費力身體活動量呈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住家附近街道上有行人專用道、住家附近有騎腳踏車的場所與費力身體活動量呈顯著正相關。 建議衛生所或健康服務中心推動體適能促進計畫,定期舉辦運動競賽,營造職場運動風氣,以提昇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的身體活動量。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台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運作現況與相關因素探討:以 Donabedian模式為例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曾慧姬 畢業時間: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 指導教授:陳靜敏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 本研究以Donabedian模式分析台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運作現況與相關因素,研究目的是以照顧管理專員的觀點,瞭解我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在結構、過程及結果層面之執行現況,並探討相關因素之影響。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台灣25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照管專員,排除無訪視經驗者為收案對象。共寄出253份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96份(回收率77.47%)。研究工具乃為自擬結構式問卷,具良好專家內容效度(專家內容效度值為 .82以上)及可接受信度(Cronbach’s Alpha值介於.55-.93之間),研究結果以SPSS15.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2.13歲;性別以女性佔94.4%居多;婚姻狀況則以未婚佔52.6%;將25縣市區分為北區、中區、南區及東區,其中以南區39.8%居多。在人員素質中,教育程度以大學佔85.7%、實務經驗平均為6.61年、專業背景以護理佔79.6%、在目前所服務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平均年資為17.39個月、薪資來源以衛生署80.6%為多、主要負責業務是照顧管理佔95.9%、職缺以臨時人員佔66.3%為多。以Donabedian模式測試運作現況,以結構、過程與結果面的相關性及照顧管理專員不同的背景資料對於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在結構、過程及結果面的影響,以t檢定、單因子變數分析、卡方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邏輯式迴歸來分析,結果說明如下:整體結構面與工作困擾感受有呈現顯著正相關(r= .48, p< .01);結構面的組織架構(r= .49, p< .01)、設備(r= .20, p< .01)、資源種類(r= .33, p< .01)與工作困擾感受均呈現顯著正相關。整體過程面運作現況與工作困擾有呈現顯著正相關(r= .23, p< .01);過程面的個案管理過程(r= .18, p< .05)、組織運作(r= .18, p< .05)、運用媒體傳銷(r= .22, p< .01)與工作困擾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在結構面的組織架構中人員編制是足夠的、組織章程是明確清楚,在設備的部份是充足及資訊化是完善的,加上資源種類多元且充足,即會使照管專員在感受工作困擾程度較低。以留任意願與結構、過程及結果面相關因素之邏輯式迴歸分析,顯示留任意願與整體結構面(β= .58, p< .009)是有相關的。故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在結構、過程與結果面向三者皆呈現相關性,與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相符,且能符合Donabedian模式之預測。 研究發現照管專員感受的工作困擾以資源與政策的平均得分較低,可能是長期照護十年計劃才剛開始推動,人員對於政策的部份並不清楚,此次只是對於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運作現況的初步探討,且有許多照顧管理專員是新加入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其服務的年資很短,建議在推展一段時間之後,人員能了解整個政策時,針對工作困擾再做更深入的探討,並且能與此次研究結果做比較。 關鍵詞:照顧管理專員、Donabedian模式、工作困擾

  • 學位論文

我國於民國89年6月7日公佈施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本研究計畫目的為瞭解末期病人預立醫囑(含生前預囑及預立醫療代理人)之施行現況與發展推動預立醫囑的執行準則與醫病溝通技巧以及相關作業準則。採取探索性及描述性研究設計,進行末期病人死亡病歷回溯與問卷調查,以independent t-test、Chi‐Square(χ2)、pearson correlation以及二元邏輯斯迴歸(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進行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意願書簽署的類型以「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最多(86.8%),提議簽署同意書之關鍵人以醫師最多(71.5%)。簽署人與病人的關係以子女最多(61.6 %),簽署時病人的意識狀態以昏迷最多(36.8%)簽署的原因以健康狀況惡化(78.8%)最多。問卷調查發現,預立醫囑簽署率:病人21.8%(n =31),家屬4.9%(n =8),護理人員6.3%(n =40),醫師7.1%(n =4),以IC卡註記的方式最多。預立醫囑的態度上,四組皆較為傾向正向的態度,但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知識與簽署預立醫囑的經驗上則偏低。護理人員在協助建立預立醫囑的自信程度偏低,自信程度與年齡(r= .127, p<0.01)、知識總得分(r= .248, p<0.01)、生命末期的經驗的經驗(r= .216, p<0.01)、預立醫囑的經驗(r= .524, p<0.01)呈現正相關。在病人方面,「區域」和「得到足夠的疾病狀況資料以及預立醫囑的資訊」可作為簽署預立醫囑之預測因子(解釋力為52%)。家屬的「自覺健康狀態」與有「當過預立醫囑的見證人」的經驗,可作為其簽署預立醫囑之預測因子(解釋力為20%)。而護理人員在安寧病房的屬性與安寧緩和醫療的知識和「當過預立醫囑的見證人」的經驗,可作為護理人員簽署預立醫囑之預測因子(解釋力為31%)。最後對臨床執業、政策、法律、教育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護理人力配置是影響病人安全與照護結果的主要原因,而強制性或自願性加班經常被用來填補護士空缺,導致護士疲累及崩潰,醫療疏失堪慮。本研究目的探討急診室護理人力需求與因應策略,並通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研究方法係以資料庫分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5個院區,自97年1月1日至97年12月31日止之急診室病人就診特性資料189,590筆、護理人員延遲下班時間紀錄22,335筆及異常事件56筆,分析護理人力與護理人員延遲下班時間及異常事件之關聯,及自擬式問卷調查109份,問卷CVI值為1.0,分析急診室護理人員對護理人力相關議題看法。研究結果顯示: 一、依醫院評鑑標準人力計算公式或以各級病人所需護理時數總和,各院區現有配置人數不足5~11人。 二、異常事件類型與班別有統計上顯著差異,異常事件小夜班佔39.6%,大夜班佔29.3%其中以病人跌倒居多。 三、影響急診室護理人力需求因素為病人疾病嚴重度、病人來診數、病人留觀人數及護理人員事、病、產假及年休的需求。 四、降低單位護理人力困難方法:建立部分工時人力庫、人員單位調動或調整班別時間、人員固定班別制、人員離職前先遞補新進人員及增設病房助理。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如下: 一、依病人來診特性適時調整護理人力,以降低異常事件,提升病人就安全。 二、各院區可各針對因人員及環境所產生之護理人力問題,運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來解決,以降低護理人員職業疲潰,提升工作滿意度。 三、未來研究可增加急診室離職、請調單位護理人員對於急診室護理人力問題之探討。

  • 學位論文

因應「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理念興起,以「家」為照護資源的概念為目前世界各國照護趨勢,面臨高齡化社會與慢性病高盛行率的影響下,老年人之用藥安全遂成為重要的議題,因此行政院衛生署於2008年推展遠距照護試辦計畫,主要發展機構式、居家式、社區式遠距照護模式與成效指標評估。因老年人為產生用藥問題之高危險群,社區式藥事安全服務乃成為遠距照護中重要的一環。本研究旨為瞭解社區式遠距照護藥事安全服務之現況,瞭解接受社區式遠距照護藥事安全服務個案之安全用藥行為與滿意度,與探討社區式遠距照護藥事安全服務之相關因素。本研究於2008年10月至11月採面訪方式,於試辦計劃社區之社區健康便利站、里民活動中心進行收案。收案對象為參與此試辦計畫且使用藥事安全服務,收案年齡為50歲以上、排除確診失智症患者、長期臥床患者採全部取樣共收132案。研究工具以藥事諮詢次數、內容與個案申請送藥次數報表分析,並以結構式問卷收集使用者特質、安全用藥行為與藥事服務病患滿意度。結果發現藥事諮詢次數、內容與申請送藥到府次數與安全用藥行為、藥事服務病患滿意度皆未達統計上顯著相關;使用者特質中以ADL得分與藥事諮詢次數呈負相關,居住型態與服藥遵從行為有統計上顯著相關,年齡與病患滿意度呈正相關,罹患疾病數與病患滿意度呈負相關。可能因收案條件為使用此服務之會員,因此皆呈現高程度的服藥遵從行為與病患滿意度,使得藥事服務與成效間無顯著意義。建議未來研究能採實驗法,並瞭解介入前後的改變情形,期盼此研究結果能做為其他社區推行遠距照護藥事安全服務模式之參考,以提升整體性老年人用藥安全為目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居家規律運動訓練對血液透析病患睡眠品質及身體活動功能之成效。採實驗性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臺北市某醫學中心兩個血液透析室病患作為收案對象,再將研究對象以隨機分派方式分配至運動組30名及控制組31名,共計61名病患完成研究。運動組於非透析日接受居家規律運動訓練計畫介入措施,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為期八週之快走運動,而控制組則接受一般自我照護指導。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運動組於運動訓練計畫前後及控制組於對照期前後分別檢測六分鐘步行距離、填寫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以及身體功能狀態量表。運用描述性統計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卡方檢定來分析兩組之同質性,以皮爾遜積差相關來分析人口學特徵、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功能之相關性,推論性統計以t檢定、配對t檢定來比較兩組睡眠品質及身體活動功能改善之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人口學特徵、睡眠品質及身體活動功能的前測值並無顯著差異( p>.05 )。運動組經過八週居家運動訓練計畫後其睡眠品質總分達顯著差異( t=5.95, p<.01 )、身體活動功能總分達顯著差異( t=-3.34, p=.02 )、六分鐘步行距離達顯著改善( t=-10.62, p<.01 ),而控制組所有變項皆未達顯著變化。本研究成果可作為血液透析病患居家照護之參考,依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可將居家規律運動訓練計畫納入血液透析病患居家照護計畫,以提升其居家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