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1.121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因老化以及婦女更年期所引起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近年來在衛生署的大力宣導下,已受到民眾的重視,但由藥物或其他疾病所造成的繼發性骨質疏鬆,則往往讓醫療專業人員及病人所疏略,也疏於對此高危險族群提供適當的衛教及相關防治策略。在審視現今骨質疏鬆相關的衛教單張與手冊皆多侷限於原發性骨質疏鬆患者或者是針對更年期婦女與老年人之族群,鮮少有針對繼發性骨質疏鬆高危險群病患的衛教需求發展衛教單張與手冊。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焦點團體會談法:(1)瞭解繼發性骨質疏鬆高危險群之衛教需求;(2)認知現有骨質疏鬆高危險群之防治策略;(3)經由焦點團體討論,了解繼發性骨質疏鬆高危險群衛教內容之合適性。研究以立意取樣臺北縣某地區型教學醫院之兩個院區內外科病房住院病人中至少符合一項繼發性骨質疏鬆之危險因子,且經骨質密度測試儀檢驗出骨質密度T score<-1者做為研究對象。另設計一份開放式結構型訪談大綱,作為焦點團體的訪談指引,以探詢繼發性骨質疏鬆高危險群個案對誘發繼發性骨質疏鬆認知、態度等相關議題。共進行二場的焦點團體訪談法。資料內容在受訪者同意下進行筆稿、錄音與錄影,並在訪談後將焦點團體訪談之錄音以逐字稿方式轉錄成文書訪談紀錄。研究者反覆細讀所有的訪談內容,採內容分析方式,歸納統整出所有資料中之細類目、從屬概念與主概念,藉以整理出受訪者之意見及其論述。根基於兩場繼發性骨質疏鬆共19位病患之焦點團體訪談紀錄,共歸納統整出「體察疾病之相關認知」、「體認防治骨質疏鬆策略」與「體察疾病之態度反應」三個主要概念。體察疾病之認知方面,大部分受訪者對於繼發性之骨質疏鬆症表示全然不了解亦分類不完全。受訪者雖能闡述對骨質疏鬆的一般性認識,但對於疾病確切或更深入的認知就顯得格外的不足。體認防治骨質疏鬆策略方面,受訪者大約都知道骨質疏鬆應補充鈣質等食物來源,但對於確切符合骨質疏鬆的飲食種類與應補充之鈣質含量就顯得不清楚。且受訪者雖能提及運動對於骨質疏鬆的整體好處所在,但疾病適合的運動種類及頻率就顯得較不熟悉。而在面臨原有疾病與對疾病影響治療的兩難中,皆認為本身疾病的治癒才是最重要的。最後在體察疾病之態度反應中發現,當受訪者一般知道自己有骨質疏鬆症時就會積極的去正視與處理此一問題,而當中藉由臨床醫護人員去提供相關的資訊與提及正確的衛教亦是必要的。故針對焦點團體訪談後所得結果,研擬針對住院期間繼發性骨質疏鬆高危險群個案衛教手冊內容包括以下七點:(一)、繼發性骨質疏鬆的定義、分類與危險因子,(二)、繼發性骨質疏鬆造成的嚴重影響,(三)、骨質疏鬆自我風險評估,(四)、骨質疏鬆的診斷與臨床徵候,(五)、骨質疏鬆就醫須知,(六)、繼發性骨質疏鬆的預防與保養,包含1.飲食、2.運動、3.生活作息、4.定期檢查的重要性、5.居家注意事項、及(七)、常見迷思。藉由本研究結果,設計完整的衛教手冊做為介入工具,期望能喚起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及醫療提供者的重視,並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及介入性衛教措施的參考。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探討門診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躁鬱症狀、宗教適應、絕望感對生活品質的預測力。 研究方法:本研究係為一橫斷面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採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方式,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樣本來自於台北市某專科之精神部門診病患,共收案85位。 研究結果:罹病時間、有無宗教信仰及憂鬱的程度可預測生理健康生活品質(R2=35.2%, p<0.001)。參加宗教活動、絕望感及憂鬱的程度可預測心理健康生活品質 (R2=46.2%, p<0.001)。參加宗教活動、絕望感可預測社會關係生活品質(R2=18.7%, p=0.01)。參加宗教活動、宗教的重要性及絕望感可預測環境生活品質(R2=25.1%, p=0.002)。 研究結論:心理健康、社會關係、以及環境生活品質的提升與參加宗教活動相關,減低則與絕望感越高有關。憂鬱越高則與降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活品質相關。根據本研究結果,引導參與參加宗教活動可提升慢性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關係生活品質。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者之動態血壓、主動脈硬化及自主神經功能之關係,並以心率變異性作為自主神經功能之評估。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採立意取樣,共收案96位具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受試者。代謝症候群之界定係採用NCEP ATPⅢ之診斷標準,而代謝症候群分數之計算採Macchia等學者提出之標準。本研究採用SpaceLabs血壓測量儀測量四十八小時之動態血壓,SphygmoCor pulse wave analysis system測量主動脈波行傳導速率及Augmentation index(AI),心率頻譜訊號擷取及分析儀測量心率變異性變項。 結果:1.代謝症候群得分與脈波傳導速率呈顯著正相關(r= .225, p= .048);2.夜間血壓降幅正常、夜間血壓降幅減少與夜間血壓降幅過多三組間之代謝症候群得分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F=1.430, p= .249);3.夜間血壓降幅正常、夜間血壓降幅減少與夜間血壓降幅過多三組間之脈波傳導速率及AI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F=1.469, p= .238; F=0.461, p= .633),而夜間血壓降幅減少者其動態動脈硬化指數(AASI)顯著高於夜間血壓降幅正常者及夜間血壓降幅過多者(p= .018; p< .001),夜間血壓降幅正常者之AASI顯著高於夜間血壓降幅過多者(p= .011);4.標準化單位高頻功率對代謝症候群得分與晝夜血壓降幅之關係無調節效應;5. AI不會因晝夜血壓降幅型態及低頻功率不同而有所差異。 結論:雖然本研究未證實自主神經功能對代謝症候群、晝夜血壓降幅與主動脈硬化三者間具有調節效應,但代謝症候群得分能反映整體代謝情形對動脈硬化程度的影響,且具有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越多項者其副交感神經活性越低,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活性也越不平衡。另外,AASI會隨著晝夜血壓降幅減少而增加,表示夜間血壓降幅減少者其動脈硬化較嚴重,因此可證實夜間血壓降幅減少確實是種不好的現象,但對於夜間血壓降幅過多其AASI反而較小等現象仍需日後進一步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翻譯中文版復原力量表及檢定其信效度,(2)探討老年癌症患者憂鬱症狀、自尊及復原力之相關因素。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臺灣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血液腫瘤科門診、社區護理室以及北市某健康服務中心為研究場所,採立意取樣方式,共招募癌症患者共101位,社區民眾共60位。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1)個人基本資料表(2)簡易老年憂鬱量表(3)Rosenberg自尊量表(4)復原力量表。資料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共變數分析、因素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推論性統計以檢定各變項之相關性以及影響憂鬱症狀的主要影響因子。研究結果顯示「復原力量表」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指標。在排除人口學變項中之性別、教育程度及慢性病總數之影響後,老年癌症患者及社區民眾在憂鬱症狀及復原力具有顯著差異。癌症患者之合併症總數、自尊及復原力可做為預測憂鬱症狀之影響因子;而社區民眾之宗教信仰、慢性病總數、自尊及復原力為預測憂鬱症狀之影響因子。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臨床醫護人員探討老年癌症患者及社區民眾之心理健康狀態之參考,由於復原力對於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心理健康方案應考量促進復原力之因素,以提昇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吸菸是導致許多疾病及過早死亡的因素。台灣地區18歲以上男性成年人吸菸率為39.56%,近年目前戒菸率雖下降但戒菸意圖亦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醫事人員是宣導戒菸的主力,可透過醫(護)病關係,推廣健康促進活動,但目前吸菸者表示過去一年中接受醫事人員勸導戒菸的比率僅有27.4%,故本研究目的係透過調查北部某醫學中心醫事人員探討執行菸害勸戒行為之程度及其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進行,於2008年10月期間,以北台灣某醫學中心之醫事人員(醫師、護理人員、藥劑師及營養師)為可及母群體,依選樣標準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篩選200位研究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訪談調查。研究工具採自擬之結構式問卷共70題,分為五個構面,內容為:個人基本資料與吸菸行為、勸導吸菸病人戒菸的態度-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值、勸導吸菸病人戒菸的主觀規範-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勸導吸菸病人戒菸的勸戒意圖及實際執行現況、執行菸害勸戒程度的障礙因素,內在一致性cronbach α為0.90。資料分析以SAS 10.1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Kruskal wallis test、Mann-Whitney U test、Spearman correlation分析。 本研究發現參與研究之醫事人員執行勸導吸菸病人戒菸的程度,介於部份執行至執行間。女性醫事人員執行勸導吸菸病人戒菸的程度顯著高於男性;護理人員是最常勸導吸菸病人戒菸的醫事人員。勸導吸菸病人戒菸的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與勸戒意圖皆成正相關(r=0.43, r=0.52, r=0.54, r=0.57; p< .0001);勸戒意圖與菸害勸戒程度亦成正相關(r=0.81, p< .0001),皆達統計上顯著意義。對於勸導吸菸病人戒菸時所面臨的障礙因素,排序前五項為:「病人的行為很難改變」、「病人目前疾病照護較重要」、「缺乏菸害與勸戒技巧相關教育訓練」、「不知戒菸諮詢專家的確切單位或人員」、「缺乏諮商技巧,故應找諮商專家」。 依本研究結果建議在醫事人員繼續教育中,妥善規劃,發展一套以醫院為主的菸害防制訓練課程,納入醫事倫理、職責訓練、心理諮商技巧訓練、啟發動機訓練及菸害教育訓練,使其在執行工作時,能發揮角色功能,適時提供建議,讓菸害勸戒更有效率。亦建議在養成教育的學校課程中,加入菸害防制訓練課程,加強醫事學生對菸害防制的知能,奠定執業後更能發揮醫事人員的菸害勸戒角色功能及模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在發展中文版短型多軸向疲倦測量表(MFSI-SF-C),並檢定其信效度,瞭解臨床上癌症患者的疲倦程度。本研究為橫斷式的描述性研究設計,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於中部區域教學醫院以上住院之癌症個案及門診憂鬱症個案為對象,共收集住院癌症個案107位及門診憂鬱症個案175位共282位個案資料。研究工具有:中文版短型多軸向疲倦測量表、中文版疲倦症狀量表(FSI)、貝氏憂鬱量表(BDI-II)、台灣版生活品質評估量表(SF-36-Taiwan Form)。 中文版短型多軸向疲倦測量表信度檢定採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及再測信度,效度檢定採建構效度、專家內容效度、效標關連效度,並以接受化療前後之病患重複測量來檢定量表對改變之敏感性。 結果顯示,中文版短型多軸向疲倦測量表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各次量表介於.83到.92之間,再測信度r=.39到.66之間,中文版短型多軸向疲倦測量表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專家內容效度、效標關連效度及對疲倦改變之敏感性。大部分癌症患者均有疲倦之感受,並且疲倦隨治療與時間的經過而有所改變,量表也可區辨癌症與憂鬱症個案之群體疲倦軸向之不同。本研究發展的中文版短型多軸向疲倦測量表(MFSI-SF-C)能提供癌症照護人員快速、確實、敏感的評估癌症個案疲倦的程度與軸向,以提供適當的照護措施,提升癌症個案的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執行人工氣道抽痰之護理措施常造成危險合併症發生,包括:低血氧、肺部擴張不全、心律不整,顱內壓增高、甚至心跳驟停、窒息等。選擇安全及有效抽痰法是人工氣道照護之當務之急。目前臨床抽痰方法以開放式抽痰為主,但因執行過程需與呼吸器管路脫離,常造成低血氧等併發症;故相繼有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與密閉性抽痰的出現,目前研究指出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使用比開放式抽痰有較少低血氧、心律不整等發生。而使用密閉式抽痰發生心肺併發症相較於開放性抽痰較低,但缺點為呼吸道分泌液不易清除及成本效益較昂貴等,且兩者在呼吸器相關性肺炎之發生率無顯著差異。然而,密閉式抽痰法與Swivel Adapter裝置抽痰之成效差別至今仍未有文獻探討。 有鑑於此,本研究欲探討使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與密閉性抽痰法引起之心肺功能反應、呼吸器相關性肺炎發生率與成本效益之差異,研究將係類實驗設計法,以北部某醫學中心的胸腔加護單位使用呼吸器的病人為研究對象,共收案90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屬性量表、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氧飽和度、心跳、血壓以及收集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率與成本效益之兩者間差異。研究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卡方檢定、paired-t檢定及重覆測量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期望透過研究實證後,提供臨床選擇為使用呼吸器病人安全有效之抽痰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法與密閉式抽痰法與對動脈血氧分壓於抽痰過程及組間變化幅度之差異均顯著高於開放式抽痰法(p<.05),兩種抽痰法,組間差異以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法所測得動脈血氧分壓較高,但無顯著差異(p>.05),故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法與密閉式抽痰均比較適合提供給預防抽痰引發血氧過低的急性肺損傷與ARDS病人等;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法與密閉式抽痰法對心跳次數與平均動脈壓於抽痰過程之幅度變化無顯著差異(p>.05);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法與密閉式抽痰法對VAP發生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05)。而開放式抽痰組VAP發生率顯著較高(p<.05);開放式抽痰法在每日抽痰耗材平均費用顯著較其他兩組少(P<.05);密閉式抽痰組在抽痰之每日護理費用與一次抽痰花費時間顯著少於其他兩組(P<.05)。 經由Swivel Adapter轉接器抽吸法與密閉式抽痰法等介入實施後,提供臨床醫護人員為呼吸器成人患者依據其疾病特性尋求適宜的抽痰法,以避免因抽痰過程引發之合併症,並能節省抽痰成本之耗費,進而降低VAP發生率以及縮短在加護病房的住院日期、呼吸器使用天數以及抗生素使用天數等,故此介入性措施或值得推廣於使用呼吸器病患,以降低醫療成本與提昇醫療品質。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在了解攝護腺癌病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前後睡眠型態的探討,及其與個人基本屬性、疾病特性的相關性、治療方式、血液檢查數據、病理檢查報告的分析,並探討攝護腺癌病患接受荷爾蒙治療與睡眠型態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採橫斷性和縱貫性的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在北部一所醫學中心泌尿科病房,選取初次診斷為攝護腺癌且從未曾接受過任何治療,於住院期間將首次接受荷爾蒙治療的病患做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為62位,在治療前及治療後一個月施予問卷調查,其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資本資料、台灣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 Tawan form)、中文版簡明疼痛量表(BPI-Chinese form),並自病歷中摘錄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及病理檢查報告,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Mann-Whitney U Test、Wilcoxon test及卡方檢定做相關研究之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攝護腺癌之病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後其睡眠品質(p < .05)、白天功能障礙(p < .05)、睡眠困擾(p < .05)及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總分(p< .05)在治療後會受到影響,此研究結果可提供醫護人員在照護攝護腺癌病患之臨床實務及治療參考,亦可對於未來研究提供一個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但之間的調控機轉至今仍未完全了解。研究顯示血壓應激反應、自主神經系統調控異常及主動脈順應性可用來解釋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然而,過去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罹病的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且男女性對壓力事件的不同生心理反應,顯示年輕的憂鬱族群及憂鬱情緒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之性別差異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本研究藉由探討大學生憂鬱程度與亞臨床心血管指標的關係有助於了解憂鬱症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機轉。 本研究為橫斷性、相關性研究設計,藉由非侵入性儀器(包含:心跳訊號擷取分析儀、連續性血壓測量儀、動脈波形測量儀及動態血壓測量儀)測量受試者的血壓應激反應數值、心率變異量及主動脈硬化程度。 研究樣本為100位大學生,個案平均年齡為20.1歲。憂鬱程度與血壓應激反應值之相關不具統計上的意義(p>.05),憂鬱程度越高其休息狀態下之心率變異性總功率值越高(r = .21, p = .04),憂鬱程度與主動脈波形反彈波擴大指數之相關不具統計上的意義(p>.05),憂鬱程度與動脈波形傳導速率之相關不具統計上的意義(p>.05)。在男性樣本中,憂鬱程度越高其收縮壓應激反應越低(r = - .46, p = .04),憂鬱程度越高其主動脈波形反彈波擴大指數越高(r = .44, p = .04);在女性樣本中,憂鬱程度越高其心率變異性之總功率越高(r = .25, p = .03),而憂鬱程度與血壓應激反應及主動脈硬化指數之相關不具統計上的意義(p>.05)。 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憂鬱程度與亞臨床心血管指標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男性與女性分別分析後,發現男大學生憂鬱程度越高其收縮壓應激反應越低且憂鬱程度越高其主動脈波形反彈波擴大指數越高,而女大學生之憂鬱程度與血壓應激反應及主動脈硬化程度無關,無論是整體樣本或是女性憂鬱程度越高其休息狀態下心率變異性之總功率越高,而在男性則無顯著相關,且憂鬱程度對男性之心血管功能影響較大。 關鍵字:憂鬱程度、血壓應激反應、心率變異性、主動脈硬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裝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病患其疾病不確定感對身體活動度的影響。以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量表、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探討其相關性。採描述性、相關性研究,以結構式問卷及訪談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橫斷式的研究。本研究以北部某醫學中心心臟科裝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病患為母群體,共收案71名,研究資料分析以SPSS 15.0統計軟體進行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再以t-test、Chi-aquare、Fisher’s exact test、ANOVA、pearson’s correlation、Multiple Regression with stepwise進行相關性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ICD組在不明確因素單項「他們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診斷」中,顯著高於非ICD組(t=-2.41, p=.01);在複雜性因素中,ICD組得分顯著高於非ICD組(t=-2.03, p=.04) ,其中在複雜性因素單項「醫師和護士的說明很簡單,我可以聽得懂」中,ICD組亦顯著高於非ICD組(t=-3.91, p=.001)。在植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後的疾病不確定感分數趨勢,ICD組其整體疾病不確定感分數隨時間增加而增加,而非ICD組其整體疾病不確定感分數卻隨時間增加而遞減。此外,在疾病不確定感預測上,年齡愈高者則疾病不確定感愈低;有工作者其疾病不確定感平均分數比無工作者低,有工作者在疾病不確定感總分(F=-2.76, p=.007)顯著低於無工作者。 在身體活動方面,教育程度愈高,其每週絕對中等強度以上活動量(r=.41, p<.000)及每週相對中等強度以上活動量(r=.42, p=<.000)愈高。男生在每週絕對中等強度以上活動量(t=3.55, p=.001)和每週絕對中等強度以上活動量(t=3.51, p=.001)皆顯著高於女生。有工作者在每週絕對總身體活動量(t=3.12, p=.003)顯著高於無工作者。在植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後的中度以上活動量趨勢,ICD組整體趨勢在每週絕對及相對中度以上活動量隨時間增加而遞減;而非ICD組,整體趨勢在每週絕對及相對中度以上活動量卻隨時間增加而漸增。 整體而言,疾病不確定愈高,則每週絕對總身體活動量(r=-.29, p =.015)、每週絕對中重度活動量(r=-.35, p=.003)、每週相對總身體活動量(r=-.31, p=.008)及每週相對中重度活動量(r=-.35, p=.003)也愈低。 目前國內並無研究探討裝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病患其疾病不確定感對身體活動度的影響,故本研究結果可了解心律調節器病患之疾病不確定感與身體活動度之相關程度,藉此以作為依據,進而提升臨床裝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病患之照護品質及進一步做為教育及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