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63.31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元智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先前有關股利初次宣告的研究顯示,公司宣告股利初次發放是傳達未來風險下降的訊號。但之前學者忽略了市場因素對系統風險估計的影響,而可能造成系統風險的估計誤差。因此,本研究以微觀結構的角度調整貝他受市場因素所產生的估計誤差,重新檢測股利初次宣告對系統風險變化的影響。   本研究是針對1981-1998共18年間,曾現金股利初次宣告之NYSE、AMEX或NASDAQ 公開掛牌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在研究期間內NYSE/AMEX蒐集到77個研究樣本;NASDAQ有64個研究樣本。所要探討的重點首先為現金股利初次宣告在宣告日前後一年,其交易活動變化是否為顯著的下降?其次,現金股利初次宣告所造成的系統風險下降是否受交易不活絡的因素影響?以及現金股利初次宣告之OLS系統風險變化與交易活動變化是否呈正相關?    根據實證結果發現,現金股利初次宣告後,系統風險下降可能是受交易不活絡因素影響。當交易活動變化愈大時,其貝他變化也愈大;交易活動變化愈小時,其影響貝他估計也愈小。因此可知,現金股利初次宣告所造成的交易活動下降與OLS系統風險下降呈正相關。在交易活動變數中,股票週轉率為影響NYSE/AMEX之收盤價正確性的重要指標;而對NASDAQ公司而言,市場無交易的情況比NYSE/AMEX來得嚴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找尋企業的最適資本結構,以達公司價值極大化的目標,一直是近代財會學者所專注的議題,而隨著時代不同,學術界對於資本結構理論的見解亦有所差異。Jensen&Meckling(1976)對於公司的代理理論、財產權理論、財務理論所作的整合,並建立一套所有權結構的假設,為往後學者對於此議題的研究,不論是分析性或實證性探討皆提供相當程度的貢獻。過去的研究,大多數分別探討資本結構或代理成本,卻很少同時探討資本結構與代理成本之間的因果關係(causality),本研究採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rual equation models),依據過去相關文獻及認知建構理論模型,並確認同時影響代理成本及資本結構的決定因素(determinants),更進一步探討監督機制下各項代理變數所指出代理成本高低,與企業使用財務槓桿程度所代表的資本結構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亦期望透過本研究可為代理問題與資本結構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分析方式,經文獻回顧及實證分析後,本研究得重要結論如下: 1.資本結構對於代理成本的因果關係為反向且顯著,符合Jensen(1986)所提出的現金流量假說,即公司透過增加舉債以調整其資本結構的方式,來降低管理者因不當投資所可能衍生的代理成本。 2. 代理成本對於資本結構的因果關係為反向且顯著,證明Kim(1982)的研究主張,當公司所發生的代理成本為高時,則公司在資本結構中將運用較少的財務槓桿,反之,則提高資本結構的財務槓桿。 3. 藉由理論模型兩潛在變項間為反饋的設計,觀察資本結構與代理成本間相互影響的情形,實證結果顯示,代理成本對於資本結構的因果關係為反向且顯著,代理成本對於資本結構的影響為反向但不顯著,依此筆者以Kim&Sorensen(1986)的主張作為實證結果的理論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TQM、環境管理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凌遠芳 指導教授:湯玲郎 博士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摘要 在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下,TQM扮演之角色除了品質管理帶來良好的產品品質外,尚需注意到生產所造成環境的污染問題,因此企業除了致力於生產品質優良之產品照顧到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 )尚需關心到利害團體(Interested parties) 之反應。本研究之目的除了調查台灣企業、組織實施TQM的模式以及實施環境管理的程度與活動外,尚包括組織實施TQM、環境管理對企業組織績效的影響之探討。 TQM營運的重點主要放在利益關係人,在滿足顧客、股東以及員工的需求,而環境管理則主要針對於企業的利害關係者,即對組織環境之績效關切或受其影響的個人或團體,如供應商及社會大眾等的需求。因此,企業要同時滿足所有的人並追求更高的利潤與績效實為企業永續經營之道。 本文中詳細探討TQM模式及其模式中的「系統」,如國際標準ISO 9001:2000、QS9000與TL9000之品質管理系統,以及方針管理、機能/功能別管理、日常管理作為基礎之管理。環境管理則以ISO 14000系列標準為範圍,原則上依照環境管理之目的分為「組織評估」包括環境管理系統、環境績效評估、環境稽核與「產品評估」包括生命週期評估、環保標章、產品標準之環境考量面,兩個部份。至於組織績效是將TQM與環境績效合併;即組織或企業實施TQM與環境管理的績效,是以管理績效、操作績效以及營運績效做為衡量組織績效的依據。 本文之完成係經由文獻探討歸納得知TQM與環境管理之實施方式與狀況,及其與組織績效之關係、影響。並以上市�上櫃公司為研究對象,經由問卷調查之方式收集資料、分析並得以驗證。 由問卷調查結果知道,在已推行TQM的企業組織中,絕大部分業者已取得ISO9000認證;除此之外,企業組織推動TQM是以方針管理為其推動系統。在環境管理之模式部份,大部分的企業組織以清潔生產、工業減廢及辦公室環保為主要推動模式。本研究也發現TQM之系統除了ISO 9000 / QS9000 / TL9000、方針管理外,尚需包含環境管理系統,才能滿足利益關係者與利害關係團體之需求。也就是說,環境管理應屬於TQM的一部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以美國16家及台灣17家國家品質獎得主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公司近十年內實施全面品質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後的經營績效變化,以瞭解實施全面品質管理是否會強化公司的經營績效。本研究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來計算相對效率值,投入項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其他資產、銷貨成本、營業費用共五項。產出項包括:銷售額、毛利及稅前淨利共三項。效率分數計算完畢後便進行統計分析與檢定。 本研究利用Kruskal-Wallis Test來檢定公司間、各年度間的營運效率值是否一致。利用Wilcoxon rank-sum test來檢定公司得獎前後的營運效率值是否有差異。最後進行相關分析,本研究欲藉由年度及效率值間的關係,來推論各公司的營運效率在推行TQM後是否有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 經由本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實施全面品質管理,對於公司的經營績效,其實並沒有明顯的提升或幫助。實施全面品質管制,可以強化公司體質,建立優良的企業文化,但不見得與企業的經營績效有顯著的關係。企業的經營績效,還深受總體經濟環境及管理當局的策略規劃所影響,認真經營事業的公司並不保證一定獲利,但藉由公司體質的提升,則一定能協助企業建立並維持強而有力的競爭基礎,如此當然大大增加企業財務成功的機會。各公司在不斷提升品質績效之餘,也應該將提升財務績效列為優先努力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對首次發放股利的利息替代作用。過去許多的文獻指出:股利的宣告可以傳達公司內部的資訊到市場上。因此,本研究以首次發放股利的公司為樣本,探討公司是否以首次股利的發放來作為提高公司之價值之方法。 本研究以1981年至1997年為研究期間,共計114個樣本,利用盈餘、現金流量、風險與財務槓桿的長期變動加以分析。實證結果發現:(一)公司首次宣告發放股利時,表示公司當期及未來盈餘及自由現金流量均有增加之現象。(二)股利宣告前後負債比率有降低的現象。(三)當公司宣告首次發放股利時,公司的權益及營業風險並無改變之現象。顯示公司可以利用首次發放股利提供市場未來盈餘的增加及利用股利替代利息支出,以減少自由現金流量及相關的代理成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際合資是現今非常重要的企業策略合作方式之一,之前的相關文獻指出當一公司宣告國際合資時,對股東財富將造成影響,然而研究結果卻不盡相同。而在其他的事件研究文獻方面,已證明出一事件的宣告,亦將同時對宣告公司同產業裡的競爭對手造成影響。 本研究以1991年至1998年間,有宣告國際合資的美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發現此事件的宣告對宣告公司的股東財富有正面的影響,而且相同的亦對同產業的競爭對手有正面的影響,證明了整體而言國際合資宣告的「蔓延效果」支配了「競爭效果」。 此外在橫對面分析中,我們發現宣告者的異常報酬、宣告者規模、Herfindahl Index、產業與宣告者的相似程度等均與競爭對手的異常報酬成正相關,而競爭者的模則與其異常報酬成負相關;在虛擬變數方面我們發現當合資目的與科技有關時,此宣告對競爭對手的異常報酬有正面影響。 再進一步的觀察各變數的交互作用後,我們發現1.當宣告公司已累積多次的國際合資經驗後,將強化此宣告的競爭效果,而使 “宣告者異常報酬”此變數的蔓延效果轉為競爭效果;2.當合資目的與科技有關時,該產業的Tobin’s Q值愈高,將有更顯著的競爭效果;3.在產業投資機會高(Tobin’s Q > 1)時,不管該產業的競爭程度高低,競爭效果均抵銷了原來的蔓延效果;4.當宣告者在該產業的支配力高時,即使在產業競爭程度低時,仍不再有蔓延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影響電信科技創業之企業內、外環境因素相當的多,主要的有:「產業趨勢」、「政府政策與法律」、「技術取得」以及「公司資源與能力」。現階段國內電信產業,正傾全力建設新一代寬頻網路,以及開發通信新服務,「資訊通信產業」以及「知識產業」的相關領域,將仍會是近幾年創業的重點範圍。 政府自1987.08起實施「電信自由化」政策,逐漸開放市場以來,為國內電信服務產業以及設備製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之商機。而我國政府科技發展政策,提供良好的誘因,鼓勵企業從事研發,並投資於高科技產業。規範科技創業之「科技基本法」以及相關之創業法律,目前已經相當完備,對於廠商技術取得、科技衍生創業等皆有所保障。 國營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所屬之研發機構--中華電信研究所,也和曾扮演產業主要催生角色之國內「應用研究機構」一樣,隨著國內業著的積極投入研發工作,以及「技術衍生創業」的風潮,除配合公司經營之變化,研發下一代網路相關技術,以提供新服務外,面臨技術創業之抉擇。 構建中華電信研究所「獨特競爭優勢」(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CA) 之現有「人力」、「技術」、「實體資產」、「商譽」、「組織」與「財務」,以及技術「開發能力」、「技術管理力」等資源與能力要項,是科技創業之所本。以技術創業手段,充分運用現有之資源與能力,拓展公司營業範圍,是厚植公司競爭優勢。 一般而言,每一個新創事業,都可以針對資源、產品、市場等,採取最合適之策略。在策略被執行之前,我們要有一個評估策略的方法,以便在眾多可行方案中,做一個較佳的選擇。而中華電信研究所研發成果,可以依其性質,選擇以「內部創業」或「外部創業」方式技術衍生,而所需之技術,可以採取「自行研發」、「外包」、「技術引進」、「策略聯盟」、「合資」、「共同開發」等方式取得。由「電子收費系統事業」、「企業電子化事業」、「科技行銷事業」創業個案之分析探討,以中華電信研究所歷年來之研發成果,為創業標的是可行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網際網路在功能上改變了全球市場的本質,而且改變了商業模式,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捲全球,影響所及,“電子化”已成為許多企業念茲在茲的經營課題。無論是提昇營運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或是增加競爭優勢,企業電子化已成為一條必走之路。 本研究主要以初次個案訪談、問卷調查、深入個案訪談等三個部份,作一綜合性的整理與分析,從已展開電子化的臺灣製造業的經驗及過程中,探討其企業如何適當利用其內外資源,研究其成功模式,以供台灣中小型製造業之企業,在規劃或運作企業電子化的過程中,減少摸索及佈置之時間、及減少成本投資的支出。 透過九個初步個案訪談,發現及瞭解在企業電子化過程中,有六個影響企業電子化的關鍵變數:電子化的模式、電子化的程度、內部的資源、策略的意圖、產業的環境、及電子化的目的。 經問卷統計分析後,我們進一步得到變數間相互影響的關係為:企業內部資源影響電子化模式,而電子化模式、策略意圖、及產業環境等三個變數影響電子化程度,進而電子化程度與產業環境影響企業之電子化成果。 而在三個深入個案訪談中,我們也印證了企業在電子化過程中,關鍵變數間相互影響的程度與問卷統計分析中,所得的結果一致。 在結論中所述的5個企業電子化的成敗關鍵因素、及電子化之關鍵變數間相互關聯性影響關係,其結果可供台灣製造業之企業在面對規劃與執行企業電子化作參考,以減少佈置的時間與減少成本支出,快速達到管理績效及電子化成果,進一步形成競爭優勢使企業獲得利基及永續經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快速反應系統源起於美國成衣工業, 並且獲得良好的成效. 包括客戶導向與即時取得銷售資訊, 縮短產品生產與上櫃銷售的週期, 庫存與成本的降低, 存貨週轉率的提升等等. 而且, 在國內也透過政府與民間機構持續的推動; 在國外, 則包括美國, 歐洲, 日本與東南亞各國也積極推廣. 另一方面, 廣泛的利用電腦與資訊科技, 並與新管理思維的應用, 使得快速反應系統的建置, 成為企業經營的趨勢. 快速反應系統應用的成功, 除了硬體的工具與方法外, 也需要企業全員的參與, 包括正確觀念的建立, 高階主管的支持, 執行的要素與正確的評核步驟等. 以便即時監控與修正方案執行的成效, 達成企業建置的目標.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快速反應系統在我國聚酯加公司頁應用的情形. 其中,包括受訪廠商對快速反應系統的認識與看法, 實施快速反應系統的要素, 方法與工具, 評估的步驟與採購, 生產及銷售流程的描述等等. 藉以對廠商實際應用的情形與發現, 作成結論與建議, 日後供相關廠商參考, 希望藉以消除國內紡織工業實施快速反應系統的疑慮與阻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灣資訊服務業---經營之成功關鍵要素探討 學生:劉得欣 指導教授 : 許士軍教授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摘 要 臺灣資訊硬體工業至1996年產值已成為全球第三大 ,而統稱為資訊服務業的軟體業則一直未有理想的表現。因此如何提昇我國軟體產業的競爭力是個重要議題。 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探討,瞭解台灣目前資訊服務業之現況,及影響績效的相關性活動。軟體產品與服務依軟體產業的演進有三個不同的產業區隔逐漸形成:專業軟體服務、商業應用軟體和大眾化軟體。針對不同纇型選出受訪的三家軟體公司做為範例,採取較為整體性的研究架構來探討個案公司的發展及其經營管理。主要發現有:(1)新產品創新發展能力、(2)集中化策略、(3)強調工作人力的技術與知識、(4)使用者口碑的建立與使用、(5)強烈企業文化(6)策略聯盟為資訊服務業共同的關鍵成功因素。但在程度上因公司與產業的不同其重視程度還是有所差異。 國內許多由專案服務轉型到套裝軟體的廠商,在轉型階段更應注意到轉型前後關鍵因素的差異,而對內部資源的配置有所調整,以提昇經營績效,進而促進國內資訊服務業整體之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