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90.141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智障兒童母親,緊張與憂鬱的影響因素及其重要預測因子,並探討變項間的相關性。係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高雄市和台中市地區7-12歲智障兒童的母親共127人,使用結構式問卷進行一對一的訪談。研究工具包括:母親的基本屬性資料、智障兒童的基本屬性資料、照顧者緊張量表、社會支持量表以及憂鬱量表五部份。 研究結果顯示,127位智障兒童母親緊張量表平均得分為6.83分,顯示有較高的緊張程度;社會支持量表平均得分為25.52分,顯示本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足夠程度不足,而又以情感性支持平均得分最高,資訊性支持平均得分最低;憂鬱量表平均得分為20.82分,顯示本研究對象有輕微程度的憂鬱。此外,社會支持與緊張呈顯著負相關;社會支持與憂鬱呈顯著負相關;緊張與憂鬱呈顯著正相關。經逐步複迴歸分析發現,照顧者緊張與社會支持為智障兒童母親憂鬱的重要預測因子,共可解釋憂鬱的總變異量為49.7﹪。而母親的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參與照顧的時間與智障兒童的日常生活功能是照顧者緊張的重要預測因子,共可解釋緊張的總變異量為38.4﹪。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護理人員瞭解智障兒童母親的緊張與憂鬱情形及其影響因素,未來可提供有效的介入措施,降低母親的緊張及憂鬱程度,進而提昇母親的心理安適狀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PRECEDE模式探討青少年避免二手菸行為,研究目的為(1)了解青少年避免二手菸行為的執行情形;(2)探討青少年社會人口學變項、素質因素(包括二手菸的知識、避免二手菸的態度、避免二手菸的自我效能)、使能因素(學校避免二手菸健康資源的現況)、加強因素(自覺家人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自覺同儕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同住家人是否吸菸、同儕是否吸菸)與避免二手菸行為的相關性;(3)探討青少年避免二手菸行為之重要預測因素。 研究對象為南區技術學院附設五專部20所學校,經方便取樣徵求學校同意參與研究,最後共五所學校同意,以集束抽樣方式,由每一樣本學校1-4年級隨機抽取一個年級,再由抽中之年級再隨機抽取一班,抽中班級之所有學生選為本研究之樣本,共抽取有效問卷208份。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避免二手菸行為、二手菸的知識、避免二手菸的態度、避免二手菸的自我效能、學校避免二手菸的健康資源現況、自覺家人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自覺同儕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同住家人是否吸菸、同儕是否吸菸。量表經信度及效度檢定,包括內部一致性信度、再測信度、內容效度及建構效度。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複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青少年避免二手菸行為的得分指標為75.47,顯示青少年的避免二手菸行為在中上程度;(2)女性避免二手菸行為顯著較男性好,年齡和家庭社經地位在避免二手菸行為上沒有顯著差異;(3)二手菸的知識與避免二手菸行為沒有顯著相關;(4)避免二手菸的態度愈正向其避免二手菸行為愈好;(5)避免二手菸的自我效能愈高其避免二手菸行為愈好;(6)學校避免二手菸資源現況與避免二手菸行為沒有顯著相關(7)自覺家人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愈多者其避免二手菸行為愈好;(8)自覺同儕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愈多者其避免二手菸行為愈好;(9)同住家人是否吸菸在避免二手菸行為沒有顯著差異;(10)同儕不吸菸者其避免二手菸行為較好;(11)避免二手菸的態度、自覺同儕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及自覺家人執行避免二手菸行為是青少年避免二手菸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可解釋51.1%的變異數。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學校衛生教育之參考,並提供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接受居家服務老人,大多數為失能或有健康問題者,而居家服務是否能滿足老人的需求,確切提供適當的服務?顧及老人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之需求,值得深入探究?故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接受居家服務老人的社會人口學特質、健康情形及其接受居家服務情形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性。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高雄市社會局委託辦理之居家服務支援中心,收案管理已滿2個月的65歲及以上老人為取樣對象,共收案132位。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疾病種類、身體功能、日常活動能力量表、接受居家服務期間、每月接受服務總時數及服務項目、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量表以專家效度、內容效度、表面效度、預測效度、項目分析、內在一致性信度檢定。所得資料以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接受居家服務老人整體生活品質得分,平均值(標準差)40.98(9.11)分,得分指標為51.23分,其四個分範疇的得分指標由高到低依序為,社會關係範疇、環境範疇、心理範疇、生理健康範疇。(2)教育程度、社會福利身份別、身心殘障身份,在整體生活品質得分有顯著差異。(3)整體生活品質愈佳者,其罹患疾病數與接受服務項目數愈少,視力、睡眠、小便控制、腸功能、日常活動能力情況也愈好,且年齡較大。(4)日常活動能力、睡眠、身心殘障身份、視力、社會福利身份別、年齡,是整體生活品質顯著地預測變數,可解釋整體生活品質總變異數的45.6%。 接受居家服務的老人,若能加強復健工作,強化輔具等設備,將可維持或增加其活動的能力,以減低功能障礙所造成的限制,且建議未來規劃老人服務時,應整合社政與衛政,才能真正提昇老人生活品質;否則,居家服務雖對老人生活上有所協助,但卻無法真正提升老人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社區精神病患之主要照顧者被病患攻擊的經驗及其反應,以立意取樣、採結構式問卷訪談,於民國92年1 至3月在高雄市某精神專科醫院門診,選取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疾患的社區精神病患、有遭受攻擊的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共236人。 研究結果發現:236位研究對象,其中有10.2%在最近一個月遭受身體攻擊,21.2%在最近一年遭受到身體攻擊,44.1%的研究對象在病患生病以來有遭受到身體攻擊。常被攻擊的部位以單一部位最多(56.7%),其中以手腳佔多數(26.0%)。遭受身體攻擊的原因以病患的要求未被滿足(96.1%)最多。遭受到身體攻擊的主要照顧者,身體曾有受到傷害者佔43.3﹪。影響主要照顧者遭受病患身體攻擊的經驗之顯著因素為病患「有無住院」,而與其他的病患屬性因素,以及主要照顧者屬性因素無關。主要照顧者遭病患身體攻擊後在情緒、生物生理學、認知與社交等反應的平均得分,以「情緒反應」最明顯,其次依序為「社交反應」與「生物生理學反應」,標準化得分除「情緒反應」為52.0分,其他反應均在38.0分以下。同時發現與病患關係為親子、性別是女性的主要照顧者,其遭身體攻擊後之情緒反應得分顯著較高。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精神科護理人員提供精神病患家屬護理指導與居家服務工作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男性行為之經驗脈絡。研究方法採現學研究法,以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及滾雪球方式,在台灣南部技術學院收取十四位青少男學生做為訪談對象。研究者於九十一年三月至六月教授急救課程,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建立良好互動關係,並於九十一年九月至九十二年二月積極參與學生之各項活動,從中找出有性經驗並同意參與本研究接受訪談者八名,並經由本校學生介紹其同學,經多次連絡會面,關心其健康、交友、課業等生活上之問題,建立信賴關係接受訪談者有六位,故研究對象總共有十四位。研究者於91年9月至92年2月分別與研究對象進行二至三次,每次60-90分鐘之深度會談,並寫成行為過程紀錄。所有的訪談內容經Colaizzi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 資料分析結果,青少男性行為之經驗脈絡,依時間序列歸納出三大主題、八個次主題。三大主題為:一、發生性行為之緣起:外在誘惑與內在需求的推波助瀾;二、性行為之感受:歡愉和擔憂的對峙、性觀念開放和保守的矛盾;三、性行為後的陷溺與廻轉。八個次主題為:外在誘惑、內在需求、歡愉、擔憂、開放的性觀念、保守的性觀念、無法拒絕的性歡愉、重新再來的返廻。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在性行為上受到傳播媒體、同儕壓力等因素的掌控,又缺乏正確性知識的來源,一方面享受性行為的樂趣,另一方面卻為避孕所苦。他們夾雜在保守與開放社會的轉折當中,性觀念愈來愈開放,性行為接受度也愈來愈高,但是,深植於心中的傳統性觀念卻又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他們的想法與做法,其心中是充滿著矛盾與迷惑;沉溺在性歡愉中不能自拔,又後悔發生性行為,希望能夠重新再出發。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他們心中的想法與感覺,才能真正協助類似個案跳脫此一現象。本研究可提供從事兩性教育之護理人員參考,同時,也可做本土兩性教育相關課程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疾病知識、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自我照顧行為之相關性,並找出其自我效能與自我照顧行為之重要預測因子,採橫斷式之研究設計。研究者在南部一所區域醫院及一所醫學中心的免疫風濕科門診取樣,選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29位。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包括基本資料表、身體功能評估量表、疾病知識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自我照顧行為量表;本研究所得資料以JMP5.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自我效能之標準化得分為62.6,以功能性的自我效能得分最高,疼痛性的自我效能得分最低;自我照顧行為之標準化得分為83.6,以服藥遵從性得分最高,日常活動方式得分最低。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社經狀況與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身體功能缺損狀況與自我效能呈顯著負相關;疾病知識與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就醫醫院層級與自我照顧行為有顯著差異,疾病知識與自我照顧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與自我照顧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之預測因子為身體功能缺損程度及教育程度,可解釋總變異數為52.8%;自我照顧行為之預測因子為就醫醫院層級與社會支持,可解釋之總變異數為13.8%,疾病知識較佳及身體功能較差者其有較高的比率會有較高的自我照顧行為。 本研究結果可幫助護理人員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自我照顧 行為之現況及相關性。依研究結果建議,臨床護理人員應多提供此類患者及其家屬疾病相關治療訊息包括疼痛冷、熱敷的使用及日常活動關節保護及省力原則,並可藉由病友會的成立,進而提昇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民國71年來,台灣地區之惡性腫瘤一直位於十大死因的榜首,不管疾病本身或者治療的副作用,都使病患面臨許多身心上的痛苦。音樂治療極易為人類心理和生理接受而達治療功能,且不具有威脅性或副作用,正適合身心皆受困擾的癌症病患。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探討音樂治療對改善癌症病患住院期間焦慮、憂鬱及睡眠品質之成效。本研究採實驗性研究法,於南部某醫學中心之內科病房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住院的癌症病患,並隨機分派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完成研究之有效樣本共34名,包括16名實驗組及18名對照組。實驗組除一般癌症照護外,並給予為期一週的音樂治療,而對照組僅接受一般癌症照護。主要研究工具包括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及匹茲堡睡眠指標。實驗組於音樂治療措施前及措施介入一週後各測量一次,對照組前後測時間以及測量指標與實驗組一致,實驗組個案並於後測同時填寫音樂治療評值表。以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接受音樂治療之實驗組較對照組能顯著改善癌症病患的焦慮及憂鬱,對改善其住院期間的睡眠品質則未達顯著。而在音樂治療的總評值,實驗組所有個案均表示對音樂治療的方法感到滿意。建議護理人員或醫療單位在面對癌症病患的焦慮與憂鬱之情緒困擾時,可主動提供或協助病患選擇適合且喜歡的音樂來聆聽,以協助病患放鬆心情,減輕焦慮和憂鬱情緒,提昇其住院期間的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面對心臟衰竭病患,提供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使病人感到舒適,並且使症狀得到有效的控制。護理理論家Rogers認為,人和環境都是能量場,且兩者之間一直在持續的互動,經由能量的交流產生波形的改造。國外許多研究也都支持按摩可以降低生理症狀。然而國內罕見有關此類介入措施的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應用Rogers理論以探討施行背部按摩對心臟衰竭病患焦慮、舒適及相關生理指標的成效。採用類實驗法單組前後測設計,於南部某醫學中心心臟內科病房收案,研究對象於入院後72小時,施予每天一次,每次十分鐘共三天的背部按摩,收案人數68人,研究工具包括情境焦慮量表、舒適視覺類比量表、電子血壓計、聽診器以及血氧飽和度測定裝置等生理指標測試工具。經由配對t檢定分析結果,顯示心臟衰竭個案在接受背部按摩後,其焦慮、舒適以及血壓、心跳次數、呼吸次數、血氧飽和濃度等生理指標均有顯著的成效。此外本研究也發現病患在接受背部按摩之後,可促進其睡眠狀態。因此,背部按摩護理措施,應該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以促進心臟衰竭病患的身心舒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護理之家老人的激能感受、生活品質及其激能感受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台南縣、市及高雄市共八所護理之家年齡大於65歲的老年住民為研究對象,共收案102位,男性55位,女性47位,平均年齡78.45歲。研究工具使用結構式問卷,包括基本屬性問卷、身體功能量表、日常活動能力量表、激能感受量表及生活品質量表等。資料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檢定積差相關分析及逐步迴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之家老人的生活品質標準化得分為60.13,屬於中等程度,促激能感受標準化得分為51,表示促激能感受程度不高,去激能感受標準化得分為31,表示去激能感受程度也不高,西方宗教信仰者的整體生活品質較佳。受訪者身體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愈佳者,其整體生活品質愈好(r=.27, p<.01; r=.48, p<.001),促激能感受程度愈高者,整體生活品質愈好(r=.61, p<.001),去激能感受程度愈高,整體生活品質愈差(r=-.52, p<.001)。護理之家老人整體生活品質的重要預測因子為促激能感受、日常活動能力及婚姻狀態,共解釋44.4%的總變異數。 本研究結果可幫助瞭解護理之家老人生活品質、激能感受之現況及其相關性,依研究結果建議,臨床照護人員需注意住民激能感受對生活品質之影響,並藉由激能策略的應用來提升護理之家老人的生活品質,未來之研究可發展一套合適國內老人激能感受的測量工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台灣的剖腹產率於2000年已昇至34.47%。剖腹產婦女面臨剖腹生產時的環境與聲音、身體不舒適及生理變化,會產生焦慮與壓力反應以及不愉快的生產經驗。音樂治療有助於個人身心靈的整合,臨床上可當作一種輔助療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音樂治療是否能改善婦女在剖腹產過程的焦慮、壓力及剖腹生產經驗滿意度。本研究採實驗性研究法,於南部一所醫學中心的產房及手術室,以立意取樣選取64名預期性剖腹生產婦女,隨機分派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2名。實驗組接受一般剖腹生產過程的照顧及至少30分鐘戴耳機的音樂治療,對照組只接受一般剖腹生產照護。研究工具包括焦慮視覺類比量表、壓力生理反應評估表及剖腹生產經驗滿意度評估表。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顯示音樂治療組比對照組能顯現改善婦女在剖腹生產過程的焦慮感受,並增進婦女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對維持身體舒適感、對體驗手術過程的安全進行、對人時地完全了解和剖腹產術中環境的氣氛等剖腹生產經驗滿意度。音樂治療能改善剖腹生產婦女之指溫、動脈血氧飽和度、脈搏、血壓及呼吸,但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中81.2﹪對提供音樂表示「很滿意」。建議護理臨床推廣音樂治療,促進婦女在剖腹生產過程的身心舒適。 關鍵詞:音樂治療、剖腹生產、焦慮、滿意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