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9.112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所)學位論文

長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高齡化的社會在台灣明顯的發生,我國在1993年時,65歲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數達7.1%,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的定義,當一個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全國總人口達到7%時,其該國走入「高齡化社會」。我國在人口老化的速度相當得快,隨著人口老化與人口結構持續的變遷,使得我國不得不去重視這些老人問題。 近年來台灣社會快速的高齡化,由內政部所進行的「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發現,大約70%的老人認為最理想的養老居住方式是與子女同住或隔鄰而居,由此可知大部分的老人還是希望可以跟子女同住或是隔鄰而居,不願與家庭分離。 由於我國在人口結構上快速的轉變,各縣市政府因此極力倡導社區照顧,為了讓這些社區在地老化的政策能夠順利地進行,有一個完整的體制,政府也推行了一些相關的計畫案,如行政院於2005年通過的「六星計畫-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2007年通過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此時,這些社區照顧的服務品質如果能夠符合老人所需,就有機會能夠提高老人的福祉,讓老人在晚年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健康與充實。 本研究藉由IPA分析來探討老人關懷據點的服務滿意度,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對於現有關懷據點所提供的服務品質都有相當高的滿意度。然而,若依據SERVQUAL量表分別觀察五大構面的IPA分析結果,則可以發現不同構面之間的各項服務項目以及硬體環境,都有需要優先改善與過度供給的項目。再利用居住安排與年齡的屬性細分,更可以發現獨居與年齡越大的老人需要的服務品質也越高,本文建議政府利用關懷據點的服務,針對社會的弱勢老人可以有更多的關懷,並且將供給過度的資源做有效的改善。

  • 學位論文

民國89年修正通過的農業發展條例在農地政策產生重大變革,將過去『農地農有與農地農用』的政策調整為『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農業發展條例2000年第8條之一第三項定之,訂定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以下簡稱申請農業設施),就農業設施用地範圍、農業設施種類、農業設施申請書及檢附資料、農業設施占坐落地總面積比、作業程序…等,作為農地管理依據。 雖然申請農業設施辦法經過92、98、102、104年5次修正,但修正過程是以:「納入新產業觀念與作法、允許邊際農地多元利用」、「簡化審查事項,符合簡政便民」及「強化農業設施之稽查與管理」等面向之增修訂作業。然而利用本審查辦法農地違規使用已是全國性的問題,新購買農地之自然人馬上利用本審查辦法申請農業設施,事後違規比率高達八成,可知本審查辦法制定有欠缺嚴謹是主要原因。 本研究結果為導正此一亂象,利用本審查辦法申請農業設施時需有資格之限制及稽查要列冊追蹤、持續加倍開罰,讓違規成本大於違規利益才能遏止此一亂象,以維全民農地農用最大利益。

  • 學位論文

臺灣山坡地面積高達七成三,因緯度及地理位置處太平洋火環帶,常有颱風、豪雨及地震發生,且山區地貌多樣複雜、地質脆弱,容易造成山崩、土石流,引發坡地土砂災害事件,因此若能有效地評估降雨誘發之山崩,必能減少坡地災害所帶來的衝擊及影響。 本研究運用羅吉斯迴歸建置山崩潛勢評估模式,並以南臺灣曾文溪上游之達邦村為研究範圍;研究中,選定2013年接續四期降雨事件前後之衛星影像,利用基因演算自動演化類神經網路對其進行分類判釋,獲取地表崩塌相關資訊。本研究選定之山崩致災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地質、坡度粗糙度、距斷層距離、坡地擾動程度及有效累積雨量等八類因子。本研究亦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軟體,繪製研究區域之崩塌潛勢圖。 結果顯示,本研究以羅吉斯迴歸所建立之山崩潛勢評估模式,對研究區歷經四期降雨事件之山崩評估正確率平均約達82%,且評估模式趨於保守。研究結果亦發現,當研究範圍之坡度介於30°~40°之間,高程在1,050~1,350公尺及坡向方位為西南方時,山崩發生機率最高;而坡地擾動程度越高,其崩塌發生之可能性亦愈高。

  • 學位論文

台灣地形陡峭、地質脆弱且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變化多端,夏季時常有颱風侵襲,帶來集中性的豪雨,因此容易發生大量的山崩、地滑、土石流等土砂災害,加上舊有崩塌地可能再次發生崩塌,造成更嚴重的衝擊。因此,若能有效評估降雨造成之坡地二次崩塌,勢必能減少災害所帶來的傷害。 本研究以台灣南部之南化水庫集水區部分區域作為研究範圍,採用2009年至2013年期間,共九期降雨事件(含4次颱風及5期降雨事件)侵襲前後之福衛二號衛星影像,透過影像判釋技術,取得地表災害資料,再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及數值高程模型,萃取研究範圍之山脊與水系。研究中,藉由雨量資料之蒐集與推估,探討降雨、坡地擾動與坡地崩塌之關係,並分析崩塌空間分佈之特性。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14幅不同時期衛星影像之判釋結果,一致性係數Kappa指標平均達0.77,具有中高程度的精確度。研究區各期降雨後之裸露地數量及裸露面積皆比降雨前增加,且崩塌地分佈多偏向山脊發育,而中大型崩塌地大多亦會朝溪流底端延伸。此外,不論雨量多寡,當研究區坡地擾動程度大於1.5時,開始誘發崩塌之當坡地擾動程度大於2.5時,則會有較大型之崩塌地發育相對於較大之雨量,較小降雨量時,需有較大之坡地擾動,才會發生坡地崩塌。 研究結果亦發現,各期降雨事件侵襲後,二次崩塌點位之數量皆比新崩塌點位數量多,且二次崩塌點位之崩塌規模,亦大於新崩塌之點位;較大崩塌規模之二次崩塌點位亦多偏向山脊發展。當研究範圍坡地擾動程度越大時,降雨誘發之二次崩塌面積有越大的趨勢,且當坡地擾動程度達1.6左右時,二次崩塌點位之崩塌規模會增大,再者,降雨誘發之二次崩塌點位大致上位於坡度 20˚~35˚之間。

  • 學位論文

臺灣平原開發日漸飽和,坡地的開發利用成為未來的趨勢,但近年來極端降雨事件,加上地震的影響,更容易引發坡地崩塌現象,進而影響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山坡地的崩塌潛勢及災害損失評估,成為防災工作重要的一環,而且研究結果也可提供政府或相關防救災單位擬定治理對策之參考。 本研究以南臺灣南化水庫集水區之部分區域為範圍,運用基因演算自動演化類神經網路技術,針對研究區歷經莫拉克颱風侵襲前後之衛星影像,選定包含道路、建物、果樹、農田、綠覆、裸露地、河道、水域等圈繪樣區,進行分類判釋,以獲得地表變遷及災害資訊,並結合數值高程模型及雨量資料,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平臺,建置山崩潛勢因子資料庫。研究中,運用最佳數值搜尋原理所建置之崩塌潛勢評估模組,推估崩塌機率。此外,藉由判釋結果、實地勘查及政府公布的災害損失相關資料,進行建物、農地、林地及交通水利用地等,各類災害損失價值之推估,再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平臺,繪製區域山崩災害機率圖及災害損失推估圖。 研究結果顯示,衛星影像之判釋結果精確度達中高程度以上。研究區山崩潛勢之影響以坡地擾動程度及有效累積雨量影響較大,高程、坡地粗糙度及坡度次之,模式之正確率為70%。因此,本研究所推算之災害損失評估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可提供政府及相關防救災單位做為災害預防、災害保險及災害損失救助金額擬定對策等之參考。

  • 學位論文

臺灣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屬於山坡地,加上全球氣候異常之極端降雨,導致山崩災害頻傳,並伴隨著生命財產之重大損失,造成政府單位與社會相當大之負擔。因此,有效地評估降雨影響之坡地崩塌,可提供相關單位參考,期能減少災害導致的衝擊與傷害 本研究以南台灣曾文水庫及南化水庫集水區之部分區域為範圍,採用2009年、2010年及2013年共7場颱風及降雨事件前後之福衛二號衛星影像,運用基因演算自動化類神經網路技術進行影像判釋分類,以獲得各降雨事件前後之地表資訊,進而進行崩塌地之擷取。本研究利用徐昇多邊形推算研究區不同雨量測站所影響之範圍分析降雨之特性,並探討不同雨型、雨量與延時等特性與崩塌地區位及規模間之關係。 影像判釋結果顯示,不同時期衛星影像之一致性係數Kappa指標平均達0.75,具有中高程度的精確度。各雨量測站利用72小時之降雨延時,可推估出前鋒型、中鋒型、後鋒型、雙鋒型以及三鋒型等五類降雨型態。結果亦顯示,較少的累積雨量時,降雨型態之不同會影響崩塌數量及崩塌規模之大小,惟較大之累積雨量時,則無明顯之關聯性。此外,不論何種降雨型態,研究範圍之坡地崩塌大多發生在坡度介於20°~40°之間,惟前鋒及中鋒型之降雨型態引致之崩塌點位較集中在坡度20°~30°間,而其餘類型之降雨所引致之崩塌則較集中在坡度介於30°~40°間。再者,在類同之累積雨量下,前鋒及中鋒型的降雨型態所引致之研究區崩塌地區位高程遠高於其餘降雨型態。

  • 學位論文

近年來,隨著人口成長率逐年減緩以及人們壽命逐年增加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因此在面對老年潮的同時,如何健立適當的環境,使老年人在身體、心理、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都能自信與自在地生存,實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本研究主要是想用老人生活型態變數進行市場區隔,了解目前台南市中老年人在生活型態上的差異,之後並探討不同生活型態的中老年人對於設施設備上的需求。 以原台南市六個行政區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於2015年9-11月間發放問卷,總共回收382份有效問卷,利用生活型態變數搭配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及卡方檢定將中老年人區分為四個區隔市場,分別為「傳統保守」、「獨立自主」、「外向社交」與「前衛新穎」四群。可以發現這四群的中老年人不論在生活型態、願付價格、入住意願都是有不同的。 在設施設備及服務上,利用不同分群的中老年人與設施設備做卡方檢定,可以發現不同的中老年人對於設施設備需求上是有差異的,綜合而言,不同生活型態的中老年人對於願付價格、入住意願以及設施需求都是有不同的。 最後本研究統整以上四個客群特性之後認為,如果未來台南市想要推出老人住宅,主要可以鎖定的客群為「外向社交群」以及「前衛新穎群」,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兩群的中老年人不論是願付價格、入住意願以及總人口的比例都是最高的,也因為這三個重要原因,因此認為「外向社交群」以及「前衛新穎群」是目前台南市最重要的老人住宅潛在消費族群。

  • 學位論文

回顧國內、外校園在交通問題所面臨瓶頸,主要癥結點仍圍繞在處理「人」與「車」用路權之有效分配。儘管各國對於降低校園停車失序所帶來的衝擊之研究從未間斷,惟多數研究仍以大學校園做為研究的對象,研究高中校園的討論較少。故本研究目的即:依調查研究結果,提出適當建議,使校園交通問題得到紓解,創造出安定和諧的學習環境。 本研究針對臺南市立永仁高級中學為例,針對校園內部與周邊6米(含)以上主要道路,以實地調查方法,完整紀錄校內、外停車供需、停車延時與土地使用等數據,客觀分析永仁高中在交通上所面臨的困難。透過歸納整理,提出可行之建議,供日後國內研究與分析之參考。 研究發現永仁高中校內停車供需接近飽和、停車位使用率偏高、且停車需求過於集中某一時段等問題;校外停車問題則有短暫停車比例過高、違停情況普遍、校園周邊停車需求有限,不足以應付尖峰時段大量的停車需求等問題。其在改善的方法上,建議可朝增加供給、降低需求、加強停車管理與落實交通安全教育,四個面向做考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高雄市都市型態與土地利用變遷,依據碎形維度理論中之盒計數法研究2007年~2011年部分楠梓區、2007年~2012年部分小港區以及2004年~2010年原高雄市都市計畫圖之土地使用分區結構的演化情形;發現楠梓區、小港區及原高雄市之土地使用分區皆具有高度的自我相似性;從研究中可得知未合併前高雄市各種類型土地使用型態之維數皆小於整個都市的維數,這證實了各個研究學者所推斷的理論。 就時空演化來看,原高雄市的維度呈現上升的趨勢,大部分的土地使用分區逐漸增加但保護區的維度卻有所下降,其中小港區之住宅、公共和農業區的維度有下降的趨勢,其餘土地使用分區略有上升之趨勢,楠梓區僅工業、行政、農業區和綠地等土地使用分區略有上升,其餘土地使用分區皆呈現下降之趨勢。 綜合而言,上述幾個土地使用分區之維度雖有相當的上升趨勢,卻有部分土地使用分區呈現下降趨勢,這表示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仍有部分土地使用分區具有退化傾向;就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土地利用之現況圖以及都市計畫圖之維度與面積成長不一致,也就是說高雄市土地使用型態之現況尚未達到政府預期的狀態。

  • 學位論文

台灣地狹人稠,以人口數來看,是一個高度都市化的地區,近年來由於生育率低迷導致少子化現象,醫療衛生進步造成平均壽命增長形成了高齡化人口結構,人口政策已然成為政府重視的課題。除了人口的成長,關於人口的遷移與人口的集中分散趨勢亦是我們在探討都市計畫擬定、區域均衡發展、公共資源配置、交通設施的規劃以及社會福利政策的落實..等必須參考的重要指標之一。 都市系統的概念傳統上大多源自都市階層之相關理論,藉由階層或規模的分級,可以使得都市之間透過合理分配聚集的規模,政府並可合理分配管理權責,達到更有效率的服務機能;換句話說,藉由以都市系統為角度的研究,可改善都市發展策略,以避免公共投資的浪費。 因此本研究蒐集台灣自1990年至2010年歷年各縣市人口統計數據,利用該人口數據將台灣本島各縣市依據北部、中部、南部與東部分成四個區域分級都市系統;另外,按「百萬人口以上」、「50萬至100萬」以及「50萬以下」三種不同人口規模分級之三個都市系統;分別利用胡佛指標的計算結果,觀察該時期間指數所呈現的變化,從都市系統的角度來探討台灣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趨勢。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在1990年至2010年間大部分時期之人口呈現集中化分布,且以北部區域都市系統以及第一級(百萬以上人口數)都市系統集中趨勢較明顯,在這兩種都市系統中,除了台北市在某些時期呈現人口分散化趨勢,且社會增加人口數呈現負數,然而整體而言,台灣的都市系統人口仍以集中化趨勢為主。從本研究結果看來,雖然就長期而言,人口集中化的胡佛指標數值的變化和緩,但是仍顯示台灣人口分布不均,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以及接踵而來的人口負成長與高齡化社會問題依舊亟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