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231.155

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清華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為響應對環保聚合物材料不斷增長的需求,我們提出了一種高效的微波系統來製造以甘油為基底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取代現有的聚合物。與傳統的紅外線加熱法相比,使用行波的連續微波乾燥設備能夠將聚合物合成時間從大約一天減少到10分鐘左右。 此套系統結合捲對捲設備,有利於量產生物可降解薄膜(Biodegradable film)。以甘油和馬來酸為原料的PGM(poly glycerol maleate,聚馬來酸甘油酯)配方可以在水和土壤中快速分解。除了具有更好的生物降解性外,PGM還比其他可分解材料便宜,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且使用廢棄甘油可以減少回收處理之費用,亦是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 我們將繼續優化材料配方,以發展它在各方面的應用,如生物可分解膠水、塑料等。此外我們也將繼續研究生物可降解性的機制,並使微波烘箱的結構輕量化,可以方便拆卸、清洗,將各種微波系統集成到量產規模,提高使用效率及產量。

本文將於2025/02/04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由於拓樸絕緣體有特殊的電子表面態,拓樸絕緣體近年來已有許多廣泛的研究。在這篇論文之中,我們主要會去探討拓樸絕緣體三碲化二銻(Sb2Te3),所引發的超導體現象。藉由探討電子在曲面上配對,了解率於性質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因此選定了最簡單的曲面幾何-球型幾何 來進行探討。由於球面的曲率會造成電子看到等效磁單極磁場於球心產生,也因此有別傳統的超導體渦流態,系可以在不用外加磁場情形下產生穩定。因為馬約拉那費米子有非阿貝爾群統計的性質,科學家們預測子可以用來應於量計算中的位元操作,能會對現有很大突破,科學家們紛試著找到馬約拉那費米子。 而由於馬約拉那 費米子在二維 系統中可能會存在於 P-wave 配對的 超導體渦流態中,因此我們將會下去探討是否有馬約拉那費米子存在於我們的系統渦流態中。藉由均場定理,我們可以分析我們的系統對於曲面上的超導體。我們考慮系統中有聲子交互作用力以及庫倫排斥力,並發現隨著交互作用的大小不同均勻超導態和渦流態彼此會有所競爭。我們在此論文中提供了相關的理論計算以及分析,並於最後呈現了不同曲率對於不同溫度的相圖。此研究幫助了我們了解到電子於曲面上的超導體電子配對的機制。未來我們也將再近一步對於這個題目有所改善及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半導體與5G相關通訊產業的發展,半導體材料碳化矽(SiC)扮演重要的角色,為了突破元件體積的侷限與造成的負面影響,目前仍就是非常熱門的研究。論文中,我們是利用C2H4與C2H4+O2曝在Si(111)-7x7熱表面的碳化實驗,接著使用STM觀察其碳化表面。我們藉由改變溫度以及C2H4與O2的曝氣量,進而觀察反應產物的變化,像是一層原子深的凹陷(Crater)、二維結構以及三維的碳化矽顆粒(Grain)。從這些實驗結果,我們發現O2分子增強碳化產物的形成。這增強原因是由O2分子與表面Si原子發生放熱反應,生成揮發性氣體的SiO。我們碳化實驗的二維結構為((3^(1/2))x(3^(1/2)))R30度重構,其為其為Si(111)-7x7碳化表面起初的產物。最後,我們的觀察與文獻C2H2高溫STM實驗結果一致。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的目的是利用聚焦離子束技術加工出約瑟芬收縮結。我們製作出具有SQUID或SET架構的樣品,利用SQUID結構調控磁通量,進而影響樣品超導電子波函數相位差;利用SET結構觀測以此技術是否能製作出具有充電能量的結構。 在製程上以聚焦離子束技術製作了長度落在18-54 nm、寬度落在 11-31nm的收縮處。實驗數據顯示並無形成量子點接觸,樣品表現出類似約瑟芬結的特性,臨界電流在 40 -179 μA間,對應的約瑟芬能量EJ≅82 367 meV;樣品也表現出類似庫侖阻塞的特性,充電能量EC≅1.8 meV。 我們認為以聚焦離子束技術加工收縮結,能製作出具有EJ、EC的結構。而在未來的工作上可以提升製程精度以製作出量子點接觸。

  • 學位論文

摘要部分可視噴流是一種我們尚未觀察到的暗物質模型預測,它在模型中是由可視的強子與不可視的穩定暗介子組成,因為它有一部分是可以被偵測到的,所以我們就能在大型強子對撞機裡面搜尋這個訊號.但我們很難去區分部分可視噴流與量子色動力學的噴流,所以我們應用機器學習去做這些種類的區分,我們在研究中應用深度神經網路、卷積神經網路與ParticleNet來區分它們,而我們所輸入的參數是噴流的結構變數、噴流的影像還有噴流組成粒子的參數.最後我們比較這些模型的區分能力.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低能量電子繞射(LEED)與角解析光電子能譜(ARPES)來研究在銀上各種覆蓋率的鍺烯上的單原子鉛層的晶格與電子結構,即厚QP、標準QP以及薄QP。 從相應的LEED圖可以看出,這三種情況下的單原子鉛層的晶格結構完全不同。由於我們在LEED圖中觀察不到鍺烯的LEED點,因此我認為鉛層與QP鍺烯是完全相稱的,但是QP鍺烯相對於底下的銀(111)有進一步的旋轉,藉由觀察QP鍺烯與銀(111)之間的重合晶格匹配(CLM),我們可以使用一種方法來計算CLM密度與鉛層和QP鍺烯的晶格應變,以及QP鍺烯與銀(111)之間的旋轉角度。 以下是可以最吻合地模擬三種情況的LEED圖的結果: 厚QP上的鉛重合密度:0.0092、鉛應變: 3.402%和QP應變: 0.134%,鉛層相對於銀(111)的旋轉角度:4.715°。標準QP上的鉛重合密度:0.0080、鉛應變: 1.970%和QP應變:1.329%,鉛層相對於銀(111)的旋轉角度:10.158°。而薄QP情況則有六種組合,鉛重合度:0.0058~0.0192、鉛應變:0.05%~2.34%和QP應變: 0.87%~3.43%,鉛層相對於銀(111)的旋轉角度:8.080°~10.787°。 而對於鉛/薄QP/銀(111),我們進一步研究了能帶結構,它與單層鉛在銀(111)上的能帶結構較為類似,通過與DFT計算的獨立存在的單原子鉛層的能帶進行比較後,我們觀察到在表面區域中心的Pz能帶消失了,這歸因於鉛層與銀(111)之間的交互作用。 在沉積更多鍺在鉛/薄QP/銀(111)上,並退火至240 °C後,我們發現Pz能帶出現了,這表示最上層額外的鍺原子沉到薄QP鍺烯之中,進而降低了上層的鉛層與底層的銀(111)之間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