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29.62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清華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網格計算服務(grid-computing service)是分散式計算架構的應用形式之一,網格計算服務具有標準化的通訊協定與安全的認證機制,能讓內部的資源管理系統(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RMS)透過網際網路,將散落在各區域空間的線上(on-line)計算資源連結整合,形成一部具有強大且高速運算能力的虛擬運算群集,提供使用者大量且高複雜的計算服務,對於未來資訊社會的發展,網格計算服務將扮演一項重要利器。網格計算服務原始概念是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s)的形式,服務對象為大量複雜計算需求的用戶群。但觀察網格計算服務的發展歷史即可得知,其隱含著兩項弊病,其一為常見的搭便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即資源欲共用但不欲分享心態,導致網格計算服務供應商難以永續經營;其二,不良的資源指派方式會干擾網格計算的整體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 QoS),造成消費者對網格計算服務的信任障礙。現今多數資源規劃模型都無法反應這兩項現實問題。 本研究提出經濟資源佈局配置模型,其包含虛擬支付評估(virtual payment assessment)概念,根據使用者付費(pay-per-use)的原則,將網格計算服務概念轉化成需付費的準公共財(Quasi-public goods),並導入可靠性服務層級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確保使用者對網格計算服務的信任感。此經濟資源佈局配置模型,目的在於使資源租用時間成本最小化,並滿足特定的服務可靠度限制,故此類資源配置規劃問題屬於組合最佳化問題(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COP),具有NP-complete特性。本研究接續提出柏拉圖群集(Pareto-set cluster)概念,搭配先進的柔性演算法(Soft Computing),針對網格計算資源的租用成本與服務時間,進行穩定且具有經濟效益的資源佈局配置規劃,以提供網格計算服務資源管理系統一套可選擇的資源配置決策參考集合。立基於可靠性網格計算服務架構下之經濟資源佈局配置模型,或可裨利網格計算服務永續運作與未來發展。

  • 學位論文

隨著顯示器科技的發展,立體顯示器已成為目前資訊時代的主流,但是現今的顯示技術仍存在某些問題需要解決。系統交錯殘影發生在左眼和右眼觀賞區域的漏光量,在裸眼立體顯示器中常常會嚴重影響視覺的品質,而3D 線索也是影響觀看者對於影像品質的重要因素,這些現象常造成使用者心理和生理的負擔。家用3D電視和電影正打入大眾市場,但是不適當的顯示器亮度和環境亮度將會影響觀看的影像品質。因此如何提高觀看者對於立體影像和觀看環境的舒適度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包含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探討交錯殘影和立體線索在barrier-type 和mirror-type立體顯示器對於觀看者的視覺疲勞度和影像品質的影響,此人因實驗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mirror-type顯示器上的系統交錯殘影、陰影和線性透視,第二部份在分析人眼可接受的系統交錯殘影閾值,第三部份則比較barrier-type與mirror-type立體顯示器上的系統交錯殘影相對應閾值。研究結果顯示,系統交錯殘影、陰影和線性透視顯著影響觀看者對影像品質的評價,觀看mirror-type立體顯示器可以接受的系統交錯殘影閾值範圍為18.18%到22.98%;而barrier-type立體顯示器對應到mirror-type立體顯示器的系統交錯殘影閾值範圍為21.52%到30.46%,此數值高於mirror-type立體顯示器的可接受交錯殘影閾值範圍,並且發現呈現在barrier-type立體顯示器的影像內容,立體線索中的格紋和線性透視組合可提升影像品質的評價;由於本實驗中觀看立體顯示器僅10分鐘,因此並未顯著影響視覺疲勞。 第二個實驗延伸前一個實驗的範圍,探討顯示器亮度和環境照度對於靜態圖片和動態影片的影像知覺,兩種實驗影像在多視域的立體電視上播放:靜態圖片包含電腦繪圖和攝影的影像,動態影片含有真實生活和電玩動畫畫面,本實驗的受試者在不同水準的顯示器亮度和環境照度組合中,完成客觀疲勞度的量測和主觀舒適度的評量,實驗結果可得知觀看立體顯示器時的舒適亮度和照度環境。觀看靜態圖片時,當環境照度為55 Lux,較不會產生生理心理視覺疲勞度,而當顯示器亮度為34.2 cd/m2時,會有較佳的主觀舒適度和視覺績效;觀看動態影片時,在較亮(300 Lux)或全暗(0 Lux)的環境照度下,60 cd/m2的顯示器亮度會有較舒適的觀看環境。 本研究結果可當作立體顯示器的設計參考依據,其目的為使立體顯示器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並可提供給終端用戶,在使用上更為舒適。未來研究期望可以得到最佳的影像設計立體線索,探討更多會影響動態影片的因素,並建立品質良好的立體顯示器之準則。

  • 學位論文

自動化搬運系統在工廠自動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中之車數決策問題更為導入此系統時之關鍵議題之一。然而,有鑑於自動化搬運系統與製程之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如:機台之加工時間〉,此系統之車數決策問題已屬不易,若再納入多個績效目標同時考量之情況下,將使問題更趨複雜。本研究係針對此自動化搬運系統中之車數決策問題,提出一整合性之方法,即結合模擬最佳化及資料包絡分析法以求得在多個績效目標下之最佳車數配置。由於利用模擬方式所得之績效指標值近似於隨機環境中之績效指標實際值,因此在第二階段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時,所求得之車數配置方案之績效分數即會非常接近實際情況。最後,利用一實例以驗證所提出方法在實務問題中之有效性及可行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現代的生活形式中,服務已經是現代人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為了要提升企業競爭力以及產品的多樣性,不管是服務業或者是製造業,無不積極從事服務創新。然而,產品與服務或許不是很容易能夠劃清界線,為了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單純的商品銷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 Service System, PSS)因此成為一種更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本研究透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結合了服務品質量表進行關鍵失效模式分析,從現有的產品使用/服務流程中找出失效模式。本研究利用產品服務系統創新矩陣,從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服務概念,並根據這些服務概念產生其對應的產品設計與製造方式。最後根據產品服務系統的特性—產品利用率、能源利用率、顧客接受度以及成本和收入等,利用局部灰關聯進行方案的評估,並找出最適合推動的產品服務系統。 最後,本研究提供一成衣產業的案例,根據本研究提供的方法,逐步建立屬於成衣業的產品服務系統,最後根據決策結果,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討論方案的可行性,並討論各種產業進入此產品服務系統的優勢與劣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5至24歲之青年機車駕駛者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僅次於高齡機車駕駛者,且青年族群以騎乘機車的死亡風險最高。文獻指出在各種不同駕駛技巧的組成中,唯有危害知覺和交通意外事故有相關。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究青年機車駕駛者的危害知覺特性,並釐清駕駛者知覺交通危害時的判定因素。 本研究透過短片的方式呈現交通潛在危害,並搭配眼動儀紀錄駕駛者視覺掃描特性,同時利用SAGAT問卷的概念掌握駕駛者的危害知覺能力;接著,採用半結構式訪談針對危害知覺實驗的結果進行討論。最後,再針對青年機車駕駛者主觀危害留意度做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青年機車駕駛者在都市地區有較短的凝視時間與較多的凝視點;在郊外地區則有較長的凝視時間與較少的凝視點,且青年機車駕駛者在郊外地區有較都市地區稍微好的危害知覺能力。整體而言,青年機車駕駛者遺漏危害的比例偏高。在危害判定訪談部分則顯示影響駕駛者行駛空間之因素最容易使駕駛者感受到降低行車安全;而自身未留意該因子與對自身駕駛技術具信心則是造成駕駛者遺漏危害的原因。而在主觀留意度方面,機車與大貨車分別是都市地區與郊外地區留意度最高的因子;其他靜物則是留意度最低的因子。 本研究基礎乃建立於人因工程之概念,透過了解青年機車駕駛者危害知覺特性與判定危害因素,可供相關單位做教育訓練的參考,補強其不足;亦可針對駕駛者提出的隱憂,進行人因性的改善與再設計。

  • 學位論文

醫療服務關係著人們的健康與性命,些微的差錯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藥物治療是就醫過程中最常見的方式,但目前國內外在藥物錯誤事件仍占各種醫療錯誤事件的大宗,而藥物錯誤事件不僅直接造成病人傷害、醫療成本增加,間接地也會影響從業人員的信心和醫院的名譽受損。 本研究針對藥局調劑階段進行深入的探討,企圖了解調劑作業的熟悉度與調劑作業複雜度對藥物辨識績效的影響。本研究方法採用實驗室法模擬藥局的調劑作業,以九種目標項目搭配三種作業複雜度(低、中、高),隨機出現27次任務讓受試者進行模擬調劑。結果顯示,作業熟悉度與作業複雜度皆會影響到藥物辨識績效中所花費的時間;而作業熟悉度與作業複雜度並不會影響到藥物辨識績效中的錯誤情況。另外在造成調劑錯誤調查的問卷分析結果,也有些與過去文獻所提出之論點相互呼應之處,例如:未做覆核、人員疏忽、目標物外型或包裝相似、工作負荷量大、未遵照標準作業流程等。因此,要降低錯誤發生事件除了可以藉由:(1)藥局裡的教育訓練及警示系統發揮預防的機制;(2)透過人員適當的休息與調度也是可以降低調劑錯誤的方法之一。

  • 學位論文

影像品質一向為3D立體顯示器產業內一重要之討論議題。好的影像品質容易帶給觀眾觀看立體影片時有更好的娛樂經驗並且在軍事或醫療用途上使用立體影像時會有更好的表現績效。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不同因子如何影響靜態與動態立體影像的影像品質。 本研究共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使用田口方法探討顯示器亮度、環境照度、視差範圍、影像亮度對比範圍和觀看時間對於靜態影像品質與深度知覺測量之影響。第二階段實驗則探討不同主體、移動速度和起始視差位置度對於停止視差位置之判斷與主觀影像品質評估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靜態影像而言,不同依變項會有不同的最佳因子組合,好比為了要有最佳的整體影像品質環境照度應設為103 lux而為了要有最佳的深度知覺視差範圍和觀看時間應設為0.85o和90分鐘。至於動態影像之研究結果顯示,當主體的結構較為簡單且主體是從顯示器後方較遠的位置開始往前運動時,會有較佳的主觀影像品質評估。停止視差位置判斷的分析結果則可做為主體在不同移動速度與視差位置下運動時的一停止位置指標,以避免影像品質開始變差而影響到觀看經驗。總而言之,視差為影響深度知覺的重要因子。當靜態影像位於顯示器後方且觀看時間越長時,或者動態影像從顯示器後方開始往前運動時,深度知覺的判斷會最深。

  • 學位論文

網路銷售通路的引進及自有品牌的發展已成為製造商與零售商開發市場及增加競爭力的銷售策略。許多文獻已分別討論網路通路與自有品牌對供應鏈的影響,但尚未對該策略的互動進行討論與分析。本論文探討的供應通路模型主要由一個製造商的網路通路以及零售商的傳統通路所形成。製造商銷售產品至零售商,並可透過自有的網路通路銷售產品給消費者。零售商除銷售該產品外,同時銷售不同品牌的相似性商品。製造商與零售商以最大化各自利潤為目標。然而,銷售自有品牌與引進網路通路可能造成產品品牌間與通路間的競爭。為改善整體供應鏈的表現,利益分享契約可能成為合作的機制。本論文探討產品的最佳批發與零售價格、品牌策略與通路結構,更進一步提出相關的管理內涵如:利益分享的契約如何影響製造商與零售商的決策。本研究以Nash及Stackelberg賽局模型描述製造商與零售商的決策順序,並且探討最佳解的存在與唯一性,利用敏感度分析探討模型中相關參數對於最佳解以及製造商與零售商決策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開發網路通路與自有品牌有利於製造商與零售商增加利潤,透過利益分享可使雙方同時獲得更高的利潤。為達到雙贏的結果,本研究提出最佳利潤分享的比例以及兩個柏拉圖區間,當利潤分享比例屬於該區間時,品牌與通路的衝突可被緩和,研究結果同時說明製造商與零售商的開發通路與品牌的動機並提供管理者一個以分享利潤為基的合作機制。

  • 學位論文

由於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企業在設計與製造產品時,必須更全面地考量不同的層面,因應自然資源的短缺與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等限制下,迫使企業在新產品開發階段必須更加思考如何獲得更高的利潤、滿足顧客的需求與評估產品的生命週期;在過去十年中,許多的研究已將供應鏈的概念和永續性的要素結合並融入產品設計當中;然而,大多數的研究主要著重於確定性方法的探討,但企業在永續性發展的改善上將面臨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而目前都還沒有適當的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個整合性的方法,運用模糊集合論來處理供應鏈中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因素,並且考量產品的拆解性與供應鏈網路中的成本、前置時間與碳排放量;在產品的開發階段,此永續性的觀點不僅僅運用在產品的設計上,同時也考量了整個供應鏈的設計;最後利用一個案例來驗證此方法的優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IC製程不斷演進,功能日趨複雜,IC之測試愈顯重要,但又因為其資本支出日漸加重,故有越來越多的IDM廠(整合組件廠)、晶圓代工廠放棄繼續投資此後段產能的擴充,將測試需求委外他廠進而使得專業半導體測試業蓬勃發展。根據Gartner資料顯示,2009年封測外包金額為170億美元,佔總封測需求的45%,其中IDM廠(整合組件廠)佔110億美元,約佔64%。 其中,半導體測試廠的資本支出中,機器設備著實佔了不少的成本(約佔總成本55%),過去測試業的經營模式為百分之百測試設備都需要向設備商採購,而每一台的成本動輒幾千萬新台幣,隨著半導體的毛利與獲利率不如以往的高,設備成本的控管對於測試廠來說是提高獲利甚至經營下去的關鍵之一。 基於機器設備成本控管,個案公司於多年前已開始進行自行研發測試設備的能力並已開始投入量產,試圖將設備成本掌握在手上,有別於以往測試設備的取得都需要設備廠商購買,也讓測試設備上的成本一直都無法掌控於自己公司手上。故引發本研究來探討晶圓測試廠由過去的測試設備的外購轉向自行研發並量產對於公司的經營績效影響為何。 本研究計畫取得2010 ~ 2011年針對9個測試事業群的經營績效作為研究對象,透過DEA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企業經營績效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擁有自製測試設備的事業單位其經營績效相較高於無自製測試設備的事業單位,代表著測試設備自給確能提高經營績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